汉语词典 > 土断 东晋、南朝废除*侨州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政策。当时侨州、郡、县无一定境界,不征租税徭役,士族广占田园,兼并激烈,影响朝廷财政收入。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晋成帝命侨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桓温执政时,又于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初一庚戌日行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温死后,此法不行。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再行“土断”,诸侨置郡县多被裁并。此后南朝各代,曾数次土断,整顿户籍,搜出不少士族挟藏户口,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每日三十词 骨羸锥骨肉骨肉亲骨肉未寒骨肉相残骨肉相殘骨肉相连骨肉相連骨肉至亲骨肉至親骨肉親骨肋骨胶骨脈骨脉骨腾肉飞骨膜骨膠骨自骨节 每日一字一词 每日一字:𢹬 每日一成语:朽木难雕 每日一词语:戰戰業業 每日一诗词: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