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德

中国伦理范畴之一。指德行、品德。与“得”同义。《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说文解字·彳部》依此释为:“得,行有所㝵(取)也。”引申为处事得宜。西周文献指贵族特有之权利及品性,内容包含敬天、孝祖、保民。认为“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诗·大雅·文王》),即具备德行修养,可以长配天命,使统治臻于永久。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继承发展了德的观念。孔子针对“”的观念动摇,强调德为天赋,并以中庸为“”之至极,提出“君子之德”、“小人之德”(《论语·颜渊》)有别的观点。孟子称“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把统治者的个人修养作为“王天下”的决定条件。其他学派也继承德的观念,作出不同解释。道家用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性。《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法家韩非认为“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韩非子·解老》),即德是道的表现。

德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