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捻军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武装。初称捻党、捻子。起源于清初康熙年间,本为淮河两岸穷苦人民反清结社,后逐渐扩展到河南、山东、苏北等地。成员有农民、手工业者、盐贩和游民。以抗粮、抗差、打富济贫等为主要活动。以数十人或数百人为一股,谓之一捻。居则为民,出则为捻,互不统属,无统一旗帜。咸丰元年(1851),河南南阳等地捻党揭竿而起。次年初,安徽毫州捻党首领张乐行等在蒙城雉河集(在今安徽涡阳)聚众起义,此后多以“捻军”称之。三年,太平天国北伐军路经安徽、河南,各地捻党纷纷响应。五年七月,各路捻军首领大会于雉河集,公推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永王”(一说“大汉明命王”),宣布信条,制定《行军条例》,建立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每旗各有首领,皆听盟主调遣,形式上趋于统一,成为北方抗清主力。七年二月,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蓄长发,改用太平军旗帜。洪秀全封张乐行为征北主将,各旗将领亦各有封号,但“听封而不能听调用”。八年,已发展到数十万人,转战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湖北等地,配合太平军作战,屡破清军。十年,太平天国封张乐行为沃王。同治二年(1863),清军攻陷雉河集,张乐行被俘遇害,势力大衰。次年,张宗禹、任化邦等率捻军与遵王赖文光部太平军会师于豫南,两军合编,奉赖文光为首领,易步为骑,流动作战。四年,在山东曹州(今菏泽)击毙僧格林沁,全歼其马队。旋即突破清军运河防线,声势复振。五年九月,赖文光在河南中牟(一说许州)将捻军分为东西两部,张宗禹率部入陕联络回民起义军,是为西捻;赖文光、任化邦率部驰骋山东、河南、湖北等地,是为东捻。六年东捻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突围失败,十月,主力在江苏赣榆覆灭,赖文光率余部千余人渡六塘河南下,次年覆没于扬州,赖文光殉难。西捻闻讯回师驰援,次年深入华北,军锋直达卢沟榆,京师大震。旋以清军云集,转而南下。七月,在山东茌平徒骇河全军覆没,张宗禹不知所终。

捻军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