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举人

科场称谓。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后俗称举人,专指科举制度中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隋、唐、五代时为进士科由官府,特别是州、县、馆、监送往尚书省参加礼部或吏部考试者,意为应举之人。唐制,举人又称进士、贡士,如德行乖僻,不与举状相符,则贡举者受罚。宋承唐制,凡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均称“举人”,俗称“举子”。登科即授官,应试不合格须再应举。无“出身”,但可免除丁役、身丁钱米;曾赴礼部试者,犯徒以下公罪和杖以下私罪,均许赎。明清则作为乡试中式者之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有新中式、下第、坐监、署教和正榜、副榜之分,可于次年进京会试,亦可直接授官。《明史·选举志》:“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称谓录》卷二十四:“古称所举之人为举人,未尝定为名目。而称乡试中式曰举人,则自明始。”

举人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