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运丁

古代负担运输役使之成年男子。后又专指负责漕运之民夫或军丁。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因粮运不继,“发王公已下千余丁,各运米六斛”。东晋后期,战乱频仍,多征发运丁,以致死亡叛散,不返者众。南朝梁时,除运丁外,还出现“匹妇劳于转输”之情况。据丘濬《大学衍义补·漕挽之宜上》载:“隋于蒲、陕等十三州募运米丁,又于卫、陕等州置仓,转相灌注漕粟,以给京师,盖于凡经过之处以丁夫递运,要害之处置仓场收贮,次第运之,以至京师。运丁得以番休而不久劳,漕船得以回转而不长运。”唐宋亦雇用民夫漕运粮米。明初江南漕粮多由纳粮户自行运到指定仓口。嘉靖初,运米民户尚有保全之家,十年后均遭破产。清代指有漕省分各卫所之军 丁,后改称屯丁。康熙二年(1663),定漕船每艘十人。三十五年定,漕船出运,每年佥派一名为正丁。正丁召募水手九人至十二人。其余九丁为闲丁。正丁不准他人代替,但绅衿、监生、书吏不在此限。

运丁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