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纲纪。”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西汉董仲舒则据“阴阳五行”说予以论证,“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春秋繁露·基义》),宣称“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同上)。五常即仁、谊(义)、礼、知(智)、信。《汉书·董仲舒传》:“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五者所当修饬也。”儒家以五常配合三纲,处理父子、兄弟、朋友关系。“三纲五常”合称始见于魏何晏《论语集解》。《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何晏注引马融语:“所因,谓三纲五常。”南宋朱熹认为:“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

三纲五常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