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呼之欲出

形容绘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逼真、生动。清毛际可《今世说·序》:“昔人谓读《晋书》如拙工绘画,涂饰体貌,而殷、刘、王、谢之风韵情致,皆于《世说》中呼之欲出,盖笔墨灵隽,得其神似,所谓颊上三毛者也。” ●宋苏轼《郭忠恕画赞》: “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恕先: 即郭忠恕。宋代名画家。诗写忠恕的画像如同真人一样,只要一声召唤,便会出来。


兼语 ①形容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形象逼真传神,好像叫一声就会走出来。语本宋·高似孙《纬略·二·真真》引《闻奇录》:“唐赵颜于画工处得,一图画美女。工曰:‘神画也,呼真真百日即应。’果如其言。”刘复《我之文学改良观》:“然亦有同是一句,用文言竭力做之,终觉其呆板无趣,一改白话,即有神情流露,‘~’之妙。”△多用于评论文艺作品。 →跃然纸上 ↔画虎类狗。 也作“呼之或出”。②指人选已基本决定,马上可就任。聂绀弩《诸夏有君论》:“当世人主为谁……在两公尊脑,必然此中有人,~也。”△多用于评论人选。


【旧义】 形容画像逼真,好像叫一声就会从画里出来;也泛喻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生动逼真。

【新义】 近来多借指某项政策或某种情况等已经酝酿成熟,即将出台或露面。

【例】 ① 中国新一轮政府机构调整呼之欲出(海通证券2003.2.19标题)

②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负责人来青 新版“旅游图”呼之欲出(青岛早报2004.8.26标题)

③ 对于刚刚过去的狗年股市来说,最大的热点无异于来自呼之欲出的股指期货,而这也恰是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股市的最大“悬念”。(都市快报2007.2.26《短期向好无疑,中期或有震荡》)

④ 沉寂多年,“中国旅游日”终于呼之欲出。近日,国家旅游局发出了征集“中国旅游日”日期方案的公告。(中国网2009.12.14《中国旅游日呼之欲出》)

⑤ 全国“两会”在即,通过地方“两会”的热议和近期媒体讨论的发酵,“幸福指数”几乎跃居今年全国“两会”热词之首。有分析人士认为,“十二五”期间建设“幸福中国”的政治导向已经呼之欲出,幸福指数或被视为中国转型时期摆脱GDP崇拜的密钥。(中国新闻网2011.3.1《“幸福中国”呼之欲出》)

⑥ 倡导低碳环保的文明祭扫方式,确实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候了。(新民晚报2011.4.1《清明祭扫方式不妨多样一点》)

⑦ 这一问题在中国早已受到关注并一度引发热议,而今呼吁改革的声音再次高涨,官方亦表现出空前积极的姿态加紧酝酿,稳步推进,民众期待的“户籍新政”大有呼之欲出之势。(桐乡新闻网2011.4.14《中国户籍新政呼之欲出》)

⑧ 发改委酝酿新政 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呼之欲出(新华日报2011.4.28标题)

⑨ 上述4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对地产价值进行了不同角度和维度的解读,令开发商对价值地产的理解更为接近,中国地产业下一个黄金十年的发展“密码”已经呼之欲出了。(每日经济新闻2011.7.28《中国地产业下一个十年发展“密码”呼之欲出》)

⑩ 流入闸北后,苏州河舞出了一条优雅曲线——苏州湾,这里曾经是上海民族资本的摇篮,在当时被称为“清明上河图”的现实版;如今,按照闸北区的规划,这块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后一块可成片开发的地块,上海的“文化左岸”呼之欲出。(文汇报2011.12.7《苏河湾,上海的“文化左岸”呼之欲出》)

【辨说】 “呼之欲出”旧义似源自宋人高似孙的《纬略·真真》所引《闻奇录》:“唐赵颜于画工处得一图画美女。工曰:‘神画也,呼真真百日即应。’果如其言。”那位名叫“真真”的美女被呼叫了一百天之后,竟然真的从画上下来了。这或是旧义语境最初的出处。近来此义多有泛化的趋势。究其原因,或全在这个“之”字上。“之”是虚词,可以指人,也可以指景,还可以指物。有学者曾质疑用于指场景者为误用,说场景怎么能“一叫就会走出来”呢?这说法不免太过拘泥,前人其实早有此用法。如清人赵怀玉《秋籁吟》中就有“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此景呼之欲出”的句子,“呼”的就是“景”。近来更有泛化到指事物或政策或某种情况的,而且这种用法越来越多,旧义的用法反倒很少见了。这些新用法,不妨就看作是旧成语适应新时代语用变化的一种正常现象,不必认为是误用。

【结构分析】 动词性兼语结构。

呼之欲出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