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作者-H
胡適
1891年 — 1962年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安徽績溪上庄村人。

胡適
文章
-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1919年)
- 我的信仰(刊行年闕如)
- 希望 (1921年)
- 差不多先生傳(1924年)
- 我的母親(1930年代)
- 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1934年)
- 平綏路旅行小記(1935年7月)
- 四十年來中國文藝復興運動留下的抗暴消毒力量—中國共產黨清算胡適思想的歷史意義—(1955年)
- 容忍與自由(1959年)
胡适文集(二)
即《胡適文存一集》,斜杠後數字為《胡適文集(二)》書中頁碼。
卷一
- 寄陈独秀/3
- 文学改良刍议/6
- 附录一/15
- 附录二/18
- 寄陈独秀/24
- 附录答书/26
-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27
- 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30
- 答钱玄同书/33
- 附录一/36
- 附录二/42
-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44
- 论文学改革的进行程序/58
- 答汪懋祖/64
- 答朱经农/66
- 答任叔永/73
- 跋朱我农来信/80
- 致蓝志先书/82
- 答蓝志先书/83
- 论句读符号/87
- 答黄觉僧君《折衷的文学革新论》/89
-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94
- 论短篇小说/104
-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115
- 追答李濂镗君/127
- 读沈尹默的旧诗词/130
- 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133
- 《尝试集》自序
(收入《胡适文集》第9册) - 《尝试集》再版自序
(收入《胡适文集》第9册) - 什么是文学/149
- 中学国文的教授/152
- 《国语讲习所同学录》序/164
卷二
- 诗三百篇言字解/169
- 尔汝篇/172
- 吾我篇/176
-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180
- 《墨子·小取》篇新诂/187
- 实验主义/208
- 问题与主义/249
- 杜威先生与中国/279
-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282
- 井田辨/305
- 答毛子水/327
卷三
卷四
胡适文集(三)
即《胡適文存二集》,斜杠後數字為《胡適文集(三)》書中頁碼。
- 序/1
卷一
- 《國學季刊》發刊宣言/5
- 發起《讀書雜誌》的緣起/18
- 王莽/19
- 記李覯的學說/25
- 費經虞與費密/41
- 讀《楚辭》/73
- 古史討論的讀後感/79
- 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87
- 附錄一/97
- 附錄二/98
- 附錄三/100
- 梁任公《墨經校釋》序/124
- 附錄一/129
- 附錄二/132
- 論墨學/135
- 《章實齋年譜》自序/
(收入《胡適文集》第7冊) - 《淮南鴻烈集解》序/143
卷二
- 《科學與人生觀》序/151
- 附錄一/166
- 附錄二/172
- 附錄三/174
- 孫行者與張君勱/179
- 讀梁漱冥先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82
- 附錄一 梁漱冥先生第一次來書/197
- 附錄二/198
- 附錄三 第二次來書/199
- 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200
- 五十年來之世界哲學/266
卷三
- 十七年的回顧/313
- 祝《白話晚報》/318
- 黃梨洲論學生運動/319
- 《政治概論》序/322
- 《天乎帝乎》序/327
- 我們的政治主張/328
- 附錄 關於《我們的政治主張》的討論/332
- 我的歧路/361
- 附錄一 王伯秋先生來信/367
- 附錄二 傅斯稜先生來信/368
- 附錄三/369
- 聯省自治與軍閥割據/371
- 附錄/376
- 國際的中國/382
- 一個平庸的提議/387
- 一年半的回顧/393
- 與一涵等四位的信/399
- 這一周/401
卷四
- 吳敬梓年譜/475
- 《西遊記》考證/500
- 附錄 《讀《西遊記)考證》/529
- 《鏡花緣》的引論/536
- 跋《紅樓夢考證》/562
- 附錄 《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569
- 《水滸續集兩種》序/574
- 《三國志演義》序/587
- 高元《國音學》序/594
- 趙元任《國語留聲片》序/597
- 再論中學的國文教學/601
- 《中古文學概論》序/609
- 評新詩集/613
- 《嘗試集》四版自序/
(收入《胡適文集》第9冊) - 《蕙的風》序/623
- 歌謠的比較的研究法的一個例/630
- 北京的平民文學/637
- 附錄 談北京的歌謠/642
- 《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卷頭言/651
- 讀王國維先生的《曲錄》/654
胡适文集(十一)
收录胡适时论文字。
- 成美學會緣起
- 研究所主任會議紀事
- 什麼話
- 論《新青年》之主張
- 差不多先生傳
- 歡迎《新聲》
- 求雨
- 歡迎我們的兄弟
- 愛情與痛苦(1919年6月29日)
- 研究室與監獄
- 他也配
- 北京大學與青島
- 數目作怪
- 愛情與痛苦(1919年7月6日)
- 怪不得他
- 七千個電報
- 方還與杜威夫人
- 論大學學制
- 《孫文學說》之內容及評論
- 合肥是誰?
- 孔教精義?
- 女子解放從那裡做起?
- 微妙之言
- 辟謬與息邪
- 辜鴻銘(1919年8月3日)
- 談“女子解放與家庭改組”
- 介紹新出版物
- 兩偕同業
- 又一偕同業
- 辜鴻銘(1919年8月24日)
- 大學開女禁的問題
- 蔡元培《洪水與猛獸》附言
- 我們對於學生的希望
- 胡適、高一涵啟事
- 對於新學制的感想
- 國立北京大學助學金及獎學金條例
- 我對於運動會的感想
- 讀仲密君《思想界的傾向》
- 大家起來監督財政
- 政論家與政黨
- 天津、保定間的搗鬼
- 宣統與胡適
- 本報特別啟事
- 假使我們做了今日的國務總理
- 記第八屆全國教育聯合會討論新學制的經過
- 我們還主張召集各省會議
- 誰是中國今日的十二個大人物?
- 回顧與反省
- 新年的舊話
- 胡適啟事(二則)(1922年12月24日)
- “胡適先生到底怎樣?”
- 蔡元培與北京教育界
- 一年了!
- 一師毒案感言
- “大國民”的外交
- 胡適啟事(二則)(1923年1月7日、10月21日)
- 劉熙關於《愛國運動與求學》的來信附言
- 這回為本校脫離教育部事抗議的始末
- 時間不值錢
- 拜金主義
- 張慰慈《薩各與樊才第的案件》附記
- 記某女士
- 說難
- 新年的好夢
- 我們要我們的自由
- 中國公學校史
- 從思想上看中國問題
- 我們對於政治的主張
- 文化的衝突
- 保壽的意義
- 讀書雜記
- 東西文化之比較
- 《績溪公墓簡章》啟
- 贈言北大哲學系畢業紀念
- 後生可畏
- 思想革命與思想自由
- 《獨立評論》引言
- 憲政問題
- 上海戰事的結束
- 廢止內戰大同盟
- 論對日外交方針
- 所謂教育的“法西斯蒂化”
- 論學潮
- 英庚款的管理(1932年7月17日)
- 汪精衛與張學良
- 內田對世界的挑戰
- 英庚款的管理(1932年9月4日)
- 中國政治出路的討論
- 究竟那一個條約是廢紙
- 陶希聖《一個時代錯誤的意見》附記
- 一個代表世界公論的報告
- 侮辱回教事件及其處分
- 統一的路
- 敬答江紹原先生
- 附答江紹原先生
- 國聯新決議草案的重大意義
- 國民參政會應該如何組織
- 國聯調解的前途
- 民權的保障
- 國聯報告書與建議案的述評
- 全國震驚以後
- 日本人應該醒醒了!
- 我們可以等候五十年
- 跋蔣廷黻先生的論文
- 我的意見也不過如此
- 從農村救濟談到無為的政治
- 制憲不如守法
- 《獨立評論》的一周年
- 熊十力《要在根本處注意》一文的編者附言
- 保全華北的重要
- 建國問題引論
- 世界新形勢裡的中國外交方針
- 福建的大變局
- 建國與專制
- 再論建國與專制
- 為《東方雜誌·新年的夢想》欄所寫的應徵答案
- 關於外交問題的幾點意見
- 報紙文字應該完全用白話
- 武力統一論
- 政治統一的途徑
- “舊瓶不能裝新酒”嗎?
- 再論無為的政治
- 國際流言中的一個夢想
- 公開薦舉議
- 為新生活運動進一解
- 建設與無為
- 今日可做的建設事業
- 論《憲法初稿》
- “協和外交”原來還是“焦土外交”
- 一個民族的自殺
- 今日的危機
- 中華民國華北軍第七軍團第五十九軍抗日戰死將士公墓碑
- 解決中日的任何懸案?
- 看了裁軍會議的爭論以後
- 寫在徐梅女士的文章的後面
- 從私立學校談到燕京大學
- 所謂“東歐洛加諾協約”
- 奧國的大政變
- “九一八”的第三周年紀念
- 整整三年了!
- 論國聯大會的兩件事
- 雙十節的感想
- 政治統一的意義
- 記全國考銓會議
- 誰教青年學生造假文憑的?
- 中國無獨裁的必要與可能
- 一年來關於民治與獨裁的討論
- 汪蔣通電裡提起的自由
- 國際危機的逼近
- 答丁在君先生論民主與獨裁
- 新年的夢想
- 獨立評論編輯後記(1934年)
- 從民主與獨裁的討論裡求得一個共同政治信仰
- 中日提攜,答客問
- 紀念“五四”(1935年5月5日)
- 雜碎錄(一)
- 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
- 又大一歲了
- 今日思想界的一個大弊病
- “無不納悶,都有些傷心”
- 略答陶希聖先生
- 沉默的忍受
- 答陳序經先生
- 平綏路旅行小記
- 蘇俄外交史上的又一頁及其教訓
- 政制改革的大路
- 國聯的抬頭
- 從一黨到無黨的政治
- 敬告日本國民
- 再記國聯的抬頭
- 用統一的力量守衛國家!
- 華北問題
- 冀察時局的收拾
- 為學生運動進一言
- 再論學生運動
- 我們要求外交公開
- 獨立評論編輯後記(1935年)
- 再論外交文件的公開
- 東京的兵變
- 《洛加諾公約》的撕毀
- 調整中日關係的先決條件
- 關於《調整中日關係的先決條件》
- 《獨立評論》的四周年
- 國聯還可以抬頭
- 敬告宋哲元先生
- “親者所痛,仇者所快!”
- 《新青年》重印題辭
- 張學良的叛國
- 獨立評論編輯後記(1936年)
- 新年的幾個期望
- 日本霸權的衰落與太平洋的國際新形勢
- 中日問題的現階段
- 讀經平議
- 倫敦的英、日談判
- 再談談憲政
- 冀察平津舉辦“國大”選舉
- 我們能行的憲政與憲法
- 獨立評論編輯後記(1937年)
- 中國和日本的西化
- 關於國民黨國際宣傳工作的意見(稿)
- “五四”的第二十八周年
- 眼前“兩個世界”的明朗化
- 青年人的苦悶
- 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畫
- 援助與自助
- 北京大學五十周年
-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 述艾森豪總統的兩個故事給蔣總統祝壽
- 容忍與自由(1959年3月16日)
- 讀程天放先生的《美國論》後記
胡适文集(十二)
收录胡适演说文字,斜杠后数字为《胡适文集(十二)》书中页码。
卷一
- 白话文法
- 谈谈《诗经》
- 新文学运动之意义
- 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
- 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 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看法
- 中国文艺复兴
- 白话文运动
- 提倡白话文的起因
- 什么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 提倡拼音字(《国语日报》欢迎会上答问)
- 传记文学
- 白话文的意义
- 谈《红楼梦》作者的背景
- 四十年来的文学革命
卷二
- 研究国故的方法
- 再谈谈整理国故
- 中国近一千年是停滞不进步吗?
- 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
- 考证学方法之来历
- 中国再生时期
- 治学方法
- 《水经注》考
- 搜集史料重于修史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看法
- 历史科学的方法
- 中国传统与将来
卷三
- 墨家哲学
- 谈谈实验主义
- 中国哲学的线索
- 哲学与人生
- 从历史上看哲学是什么
- 思想的方法
- 哲学的将来(提要)
- 儒教的使命
- 中国禅学的发展
- 颜习斋哲学及其与程朱陆王之异同
- 中国人思想中的不朽观念
- 谈谈中国思想史
- 杜威哲学
- 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
- 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译文有版权)
- 杜威在中国
卷四
- 提高和普及
- 在北大开学典礼会上的讲话
- 学生与社会
- 在北大学潮平定后之师生大会上的讲话
- 在北大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 书院制史略
- 学术救国
- 中国书的收集法
- 为什么读书
- 治学方法
- 新文化运动与教育问题
-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 智识的准备
- 在北大开学典礼上的致词
- 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
- 考试与教育
- 在北大工学院四十四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 选科与择业(台中农学院座谈会上答问)
- 教育学生培养兴趣(台北市中学以上学校校长座谈会上答问)
- 回忆中国公学(中国公学校友会欢迎会上讲词)
-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
- 美国大学教育的革新者吉尔曼的贡献
- 谈谈大学
- 大学的生活
- 找书的快乐
- 中国教育史的资料
- 教师的模范
- 在北京大学六十二周年校庆纪念会上的演说词
卷五
- 少年中国之精神
- 在同乐会的演说
- 研究社会问题底方法
- 女子问题
- 科学的人生观
- 打破浪漫病
- 究竟在這二十三年裏做些什麼
- 在上海文教界欢迎会上的讲话
- 人生问题
- 新闻独立与言论自由(台北市编辑人协会欢迎会上讲词)
- 辩冤自谤为第一天理(监察院欢迎会上讲词)
- 工程师的人生观
- 报业的真精神(台北市报业公会欢迎会上讲词)
- 大宇宙中谈博爱
- 纪念林肯的新意义
- 新闻记者的修养
- 怕老婆的故事
- 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
- 谈谈四健会的哲学
卷六
- 太平洋会的规律
- 太平洋学会
- 海外杂感
- 太平洋国际之认识与感想
- 海外归来之感想
- 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
- 在中研院第一届院士会议上的讲话
- 眼前世界文化的趋向
- 当前中国文化问题
- 中國文化裡的自由傳統
- 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典礼致词
- 基本科学研究与农业
- 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
- 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
卷七
- 武力解决与解决武力
- 好政府主义
- 对于沪汉事件的感想
- 五四运动纪念
- 中国问题的一个诊察
- 日本在中国之侵略战
- 中国抗战的展望
- 我们还要作战下去
- 国际大家庭
- 伟大的同情心
- 中国目前的情势
-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运动(文化冲突的比较研究)
- 中国为一个作战的盟邦
- 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文化方式
- 紀念“五四”(1942年5月4日)
- 论战后新世界之建设
- 抗战五周年纪念
- 我们能做什么?
- 自由主义
- 对立法院的寄望(立法院欢迎会上讲词)
- 谈护宪
- 五十年来的美国
- 从《到奴役之路》说起
- 容忍與自由(1959年11月20日)
- 五四运动是青年爱国的运动
- 编后记 ——文集主编作品,尚有版权。
譯文
- 割地(1912年譯自La Dernière classe,今通謂《最後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