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重定向自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
作者:皇甫謐 西晉

林序

聞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醫者雖曰方技,其實儒者之事乎。班固序《藝文志》,稱儒者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云︰方技者,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非能通三才之奧,安能及國之政哉。晉皇甫謐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沉靜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風痺,因而學醫,習覽經方,前臻至妙。取黃帝《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撰為《針灸經》十二卷,歷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曰︰人生天地之間,八尺之軀,臟之堅脆,之乎。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戰國之人何與焉。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傳,學之者鮮矣。唐‧甄權但修《明堂圖》,孫思邈從而和之,其餘篇第亦不能盡言之。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今取《素問》、《九墟》、《靈樞》、《太素經》、《千金方》及《翼》、《外台秘要》諸家善書校對玉成,繕寫將備親覽。恭惟主上聖哲衣冠文物,光輝上下,孝慈仁德,蒙被化之一端云。

  國子博士高保衡

  尚書屯田郎中孫奇

  光祿卿直秘閣林億 等上

皇甫謐序

夫醫道所興,其來久矣。上古神農始嘗草木而知百藥。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性命,窮神極變,而針道生焉。其論至妙,雷公受業傳之於後。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

中古名醫有俞跗、醫緩、扁鵲,秦有醫和,漢有倉公。其論皆經理識本,非徒診病而已。漢有華佗、張仲景。其它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亦不能盡記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劉季琰病發於畏惡,治之而瘥,云︰「後九年季琰病應發,發當有感,仍本於畏惡,病動必死」,終如其言。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 「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信。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華佗性惡矜技,終以戮死。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晉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可施用。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然稱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編次。比按倉公傳,其學皆出於《素問》,論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覺也。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選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風加苦聾,百日方治,要皆淺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至為十二卷。《易》曰︰觀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見矣。況物理乎?事類相從,聚之義也。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游魂耳。若不精通於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固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論其文有理,雖不切於近事,不甚刪也。若必精要,俟其閑暇,當撰核以為教經云爾。

序例

諸問,黃帝及雷公皆曰問。其對也,黃帝曰答,岐伯之徒皆曰對。上章問及對已有名字者,則下章但言問言對,亦不更說名字也。若人異則重複更名字。此則其例也。諸言主之者可灸可刺,其言刺之者不可灸,言灸之者不可刺,亦其例也。

 晉‧玄晏先生 皇甫謐士安 集

  朝散大夫守光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 林億

  朝奉郎守尚書屯田郎中同校正醫書上騎都尉賜緋魚袋 孫奇

  朝奉郎守國子博士同校正醫書上騎都尉賜緋魚袋 高保衡

目錄




每日一字一词

 题库  题库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