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 魏書
雍州
雍州漢改曰涼,治漢陽郡隴縣,後治長安。
- 領郡五 縣三十一
- 京兆郡秦為內史,漢高帝為渭南郡,武帝為京兆尹,後漢因之,屬司隸,魏改屬。
- 領縣八
- 長安漢高帝置,二漢、晉屬。有昆明池、周靈臺、鎬池、彪池水。 杜二漢、晉屬。二漢曰杜陵,晉曰杜城,後改。 鄠二漢屬右扶風,晉屬始平,真君七年分屬。豐水出焉。 山北有風涼原。有苦谷,滻水出焉。有杜城。 新豐漢高帝置,二漢、晉屬。有驪山、戲亭、首谷水。 霸城郡治。二漢曰霸陵,晉改屬。有軹道亭、長門亭、灞水、溫泉、安昌陂。 陰槃二漢屬安定,晉屬。真君七年併新豐,太和十一年復。有鴻門亭、靈谷水、戲水。 藍田二漢、晉屬,真君七年併霸城,太和十一年復。有白鹿原。
- 馮翊郡故秦內史,漢高帝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復為內史,武帝為左內史,後為左馮翊,後改。
- 扶風郡故秦內史,漢高帝二年更名為中地郡,九年復為內史,武帝為右內史,太初中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後改。世祖真君年中併始平郡屬焉。
- 領縣五
- 好畤郡治。前漢屬,後漢、晉罷,後復。有武都城。 始平魏置,晉屬始平。有溫泉、新市城。 美陽[3] 槐里二漢、晉屬始平,周曰犬丘,秦更名廢丘,漢高帝改。有板橋泉。 𥂕厔漢武帝置,屬。後漢、晉罷,後復,真君七年併武功屬焉。
- 咸陽郡
- 領縣五
- 石安石勒置。秦孝公築渭城,名咸陽宮。有四皓祠、安陵城、杜鄠亭、竇氏泉、周文王祠。 池陽郡治。二漢屬左馮翊,晉屬扶風,後屬。有鄭白渠。 靈武前漢屬北地,後漢罷,晉復,真君七年分屬焉。 寧夷有甘泉、九㚇山。 涇陽真君七年併石安,景明二年復屬。
- 北地郡魏文帝分馮翊之祋祤置。
- 領縣七
- 富平真君八年罷泥陽、弋居屬焉。有北地城、漢武帝祠。 泥陽二漢、晉屬。真君七年併富平,景明元年復。有慈城山。[4] 弋居二漢屬,晉罷,後復。真君七年併富平,後復。 雲陽二漢屬左馮翊,晉罷,後復屬。有蒲池水、雲陽宮。 銅官真君七年置。有關山、石槃山。 土門景明元年置。有土門山。 宜君真君七年置。有宜君水。
岐州
岐州太和十一年置。治雍城鎮。
- 領郡三 縣八
- 平秦郡太延二年置。
- 領縣三
- 雍二漢、晉屬右扶風,後屬。有周城。 周城真君六年置。 橫水真君十年分周城置。
- 武都郡太延[]年置。
- 領縣三
- 平陽真君六年置,有新谷、五丈原、郿塢。 南由[5] 高車
- 武功郡太和十一年分扶風置。
秦州
秦州治上封城。
- 領郡三 縣十二
- 天水郡漢武帝置,後漢明帝改為漢陽郡,晉復。
- 領縣四
- 上封前漢屬隴西,後漢屬漢陽,晉屬。犯太祖諱改。有席水。 顯新後漢屬漢陽,晉屬,真君八年併安夷,後屬。 平泉 當亭真君八年置。
- 略陽郡晉武帝分天水置。
- 領縣五
- 安戎前漢曰戎邑,屬天水,後漢、晉罷,後改屬。有董城。 綿諸前漢屬天水,後漢、晉罷,後復屬。有榆亭。[9] 隴城前漢屬天水,後漢屬漢陽,晉罷,後復屬。有隴城、略陽城。 清水前漢屬天水,後漢罷,晉復屬。 阿陽前漢屬天水,後屬漢陽,晉罷,太和十一年復屬。
- 漢陽郡真君七年分天水置。
- 領縣三
- 黃瓜真君八年置。有始昌城。 陽廉有鄧松山。 階陵
南秦州
南秦州真君七年置仇池鎮,太和十二年為渠州,[10]正始初置。治洛谷城。
- 領郡六 縣十八
- 天水郡真君七年置。
- 領縣三
- 水南郡治。真君二年置。 平泉真君三年置。 平原
- 漢陽郡真君五年置。
- 領縣二
- 穀泉 蘭倉郡治。真君三年置。有雷牛山、黃帝洞。
- 武都郡漢武帝置。
- 領縣四
- 石門郡治。真君九年置。有羌道城。 白水真君九年置郡,後改。 東平真君九年置。 孔提
- 武階郡
- 領縣三
- 北部 南五部太和四年置郡,後改。 赤萬太和四年置郡,後改。
- 脩城郡[11]
- 領縣四
- 平洛太和四年置。 柏樹[12]太和八年置。 下辨二漢、晉屬武都郡,太和四年分屬焉。 廣長郡治。太和四年置。
- 仇池郡
- 領縣二
- 階陵真君四年置。有牛頭山。 倉泉太和四年置。
南岐州
南岐州
- 領郡三
- 固道郡延興四年置。
- 廣化郡
- 廣業郡
東益州
東益州治武興。
- 領郡七 縣十六
- 武興郡
- 領縣四
- 景昌 武興州、郡治。 石門 武安
- 仇池郡
- 領縣二
- 西鄉 西石門
- 槃頭郡
- 領縣二
- 武世 萇舉
- 廣萇郡
- 領縣二
- 萇廣 新巴
- 廣業郡
- 領縣二
- 廣業 廣化
- 梓潼郡
- 領縣二
- 華陽 興宋
- 洛叢郡[13]
- 領縣二
- 武都 明水
益州
益州正始中置。
- 領郡五 縣十
- 東晉壽郡司馬德宗置,魏因之。[14]
- 領縣四
- 黃 石亭 晉安司馬德宗置,魏因之。 晉壽晉惠帝置,[15]屬梓潼,後屬。
- 西晉壽郡
- 領縣一
- 陰平
- 新巴郡司馬德宗置,魏因之。
- 領縣一
- 新巴司馬德宗置,魏因之。
- 南白水郡
- 領縣二
- 始平 京兆
- 宋熙郡
- 領縣二
- 興樂 元壽
巴州
巴州郡縣闕。
梁州
梁州蕭衍梁、秦二州,正始初改置。
- 領郡五 縣十四
- 晉昌郡
- 領縣三
- 龍亭有安國城、鎮勢山、[16]灙水。 興勢延昌三年置。 南城
- 褒中郡
- 領縣三
- 褒中二漢、晉屬漢中,後罷。永平四年復屬。 武鄉延昌元年置。有牛頭山。 廉水
- 安康郡劉準置,魏因之。
- 領縣二
- 安康二漢曰安陽,屬漢中,漢末省,魏復,武帝更名,屬魏興郡,後屬。有直水。 寧都
- 漢中郡秦置。
- 領縣三
- 南鄭二漢、晉屬。 漢陰有胡城。 城固二漢、晉屬。
- 華陽郡
- 領縣三
- 華陽有黃牛山、廉水、蕭何城。 沔陽二漢、晉屬漢中,後屬。有白馬城、黃沙城、諸葛亮廟。 嶓冢有嶓冢山、漢水出焉。
南梁州
南梁州郡縣闕。
東梁州
東梁州
- 領郡三 縣四
- 戶一千二百二十二
- 領郡三 縣四
- 金城郡
- 領縣一
- 戶二百八十六
- 領縣一
- 直城
- 安康郡
- 領縣一
- 戶六百一十八
- 領縣一
- 安康
- 魏明郡
- 領縣二
- 戶三百一十八
- 領縣二
- 漢陽 寧都
涇州
涇州治臨涇城。
- 領郡六 縣十七
- 安定郡漢武帝置,太和十一年罷石堂郡,以其縣屬。
- 領縣五
- 安定前漢屬,後漢、晉罷,後復。有銅城。 臨涇二漢、晉屬。有洪城。 朝那二漢、晉漢。有當原城、胡城。 烏氏[17]二漢、晉屬。有岐山、涇鄉城、陽邑城、撫夷城。 石堂有自度山。
- 隴東郡
- 新平郡後漢獻帝建安中置。
- 領縣四
- 白土二漢屬上郡,晉屬金城,後屬。有歧亭嶺。 爰得前漢屬安定,後漢、晉罷,後復屬。有邑成、東魏城。 三水二漢屬安定,晉罷,後復屬。有隨意城。 高平二漢屬安定,晉罷,後復屬。有石門山。
- 趙平郡[20]
- 平涼郡
- 平原郡
- 領縣一
- 陰槃二漢屬安定,晉屬京兆,後屬。有安城、安武城。
河州
河州有伏乾。闕二字。[26]真君六年置鎮,後改。治枹罕。[27]
- 領郡四 縣十四[28]
- 金城郡漢昭帝置,後漢建武十三年[囗]隴西,[29]孝明復。
- 領縣二
- 榆中二漢晉屬。 大夏二漢屬隴西,晉屬晉興。皇興三年改為郡,後復屬。有白水、金柳城。
- 武始郡晉分隴西置。
- 領縣三
- 勇田真君八年置郡,後改。 狄道二漢屬隴西,晉屬。 陽素
- 洪和郡
- 領縣三
- 水池真君四年置郡,後改。 藍川真君八年置郡,後改。 蕈州[30]延興四年置。
- 臨洮郡二漢、晉縣,屬隴西。真君六年改置。
- 領縣三
- 龍城太和十年置。 石門太和九年置。 赤水
渭州
渭州
- 領郡三 縣六
- 隴西郡秦置。
- 領縣二
- 襄武 首陽
- 南安陽郡[31]
- 領縣二
- 桓道 中陶
- 廣寧郡
- 領縣二
- 彰 新興真君八年罷中陶、祿部、襄武屬焉。
原州
原州太延二年置鎮,正光五年改置,并置郡縣。治高平城。
- 領郡二 縣四
- 高平郡
- 領縣二
- 高平 里亭
- 長城郡
- 領縣二
- 黃石 白池
涼州
涼州漢置,治隴。神䴥中為鎮,太和中復。
- 領郡十 縣二十
- 戶三千二百七十三
- 領郡十 縣二十
- 武安郡
- 領縣一
- 戶三百七十三
- 領縣一
- 宜盛[32]
- 臨杜郡[33]
- 領縣二
- 戶三百八十九
- 領縣二
- 安平 和平
- 建昌郡
- 領縣三
- 戶六百五十七
- 領縣三
- 榆中 治城 蒙水
- 番和郡
- 領縣二
- 戶一百三十九
- 領縣二
- 彰 燕支
- 泉城郡
- 領縣一
- 戶七十二
- 領縣一
- 新陽
- 武興郡
- 領縣三
- 戶三百八十五
- 領縣三
- 晏然 馬城 休屠
- 武威郡漢武帝置。
- 領縣二
- 戶三百四十
- 領縣二
- 林中 襄城有休屠城、武始澤。
- 昌松郡
- 領縣三
- 戶三百九十七
- 領縣三
- 溫泉 揟次[34] 莫口
- 東涇郡
- 領縣一
- 戶一百九十一
- 領縣一
- 台城[35]
- 梁寧郡
- 領縣二
- 戶三百三十一
- 領縣二
- 園池 貢澤
鄯州、瓜州
鄯州郡縣闕。
瓜州郡縣闕。
華州
華州太和十一年分秦州之華山、澄城、白水置。[36]
- 領郡三 縣十三
- 華山郡
- 領縣五
- 華陰前漢屬京兆,後漢、晉屬恒農,後屬。有華山、集仙館、巨靈原、潼關、[37]北鄉城、重泉城。 鄭二漢、晉屬京兆,後屬。有廣鄉原、鄭城、赤城。 夏陽二漢、晉屬馮翊,後屬。故少梁,秦惠文王更名。有梁山、龍門山、黑水城。 敷西太和十一年分夏陽置。有武平城、高平城。 郃陽二漢、晉屬馮翊,後罷。太和二十年復屬。
- 澄城郡真君七年置。
- 領縣五
- 澄城真君七年置。有杏城。 五泉真君七年置。有五泉水、濕水、石谷城。 三門真君七年置。有陽苑城、衙城。 宮城真君七年置。 南五泉太和十一年置。
- 白水郡太和二年分澄城置。
- 領縣三
- 姚谷太和二年置。有黃崖山。 白水太和二年置。有五龍山、粟邑城。 南白水太和十一年分白水置。有(闕五字)。
北華州
北華州太和十五年置東秦州,後改。治杏城。
- 領郡二 縣七
- 戶一萬四千五百九十六
- 領郡二 縣七
- 中部郡
- 領縣四
- 戶八千九百二十四
- 領縣四
- 中部姚興置,魏因之。 石保有回女山。 狄道有狄兔城、淺石山。 長城有五郊城。
- 敷城郡
- 領縣三
- 戶五千六百七十二
- 領縣三
- 敷城有女陰山。 洛川真君中置。 定陽
豳州
豳州皇興二年為華州,延興二年為三縣鎮,[38]太和十一年改為班州,十四年為邠州,二十年改焉。
- 領郡三 縣十
- 西北地郡秦昭王置。
- 領縣三
- 彭陽二漢屬安定,晉罷,後復屬。 富平二漢、晉屬北地,後屬。有神泉、靈州城、彰獵山。 安武前漢屬安定,後漢、晉罷,後復屬。
- 趙興郡真君二年置。
- 領縣五
- 陽周前漢屬上郡,後漢、晉罷,後復屬。有橋山、黃帝冢、泥陽城、高平城、秋水。 獨樂前漢屬上郡,後漢、晉罷,後復屬。 定安真君二年置。 趙安真君二年置。 高望真君二年置。有高望山。
- 襄樂郡太和十一年置。
- 領縣二
- 襄樂前漢屬上郡,後漢、晉罷,後復屬。 膚施二漢屬上郡,晉罷,後復屬。有五龍山、黃帝祠。
夏州
夏州赫連屈孑所都,始光四年平,為統萬鎮,太和十一年改置。治大夏。
- 領郡四 縣九
- 化政郡太和十二年置。
- 領縣二
- 革融 巖綠
- 闡熙郡太和十二年置。
- 領縣二
- 山鹿 新𡆾
- 金明郡真君十二年置。
- 領縣三
- 永豐真君十三年置。 啟寧 廣洛真君十年置。
- 代名郡太安二年置。
- 領縣二
- 呼酋太安二年置。有橫水。 渠搜太和二年置。
東夏州
東夏州延昌二年置。
- 領郡四 縣九
- 徧城郡太和元年置。
- 領縣二
- 廣武前漢屬太原,後漢、晉屬雁門,後屬。[39]有三城、徧城。 沃野二漢屬朔方,晉罷,後復屬。
- 朔方郡漢武帝置。
- 領縣三
- 魏平 政和 朔方二漢屬,晉罷,後復。有貴堛澤。
- 定陽郡二漢縣,屬上郡,太安中改置。
- 領縣二
- 臨戎二漢屬朔方,晉罷,後復屬。 臨真有丹陽山、白泉。
- 上郡秦置。
- 領縣二
- 石城 因城
泰州
泰州神䴥元年置雍州,延和元年改,太和中罷,天平初復,後陷。[40]
- 領郡三[41] 縣七
- 河東郡秦置。治蒲坂。
- 領縣五
- 安定太和元年置。 蒲坂二漢、晉屬。有華陽城、雷首山。 南解二漢、晉曰解,屬,後改。有桑泉城。 北解太和十一年置。有張楊城。 猗氏二漢、晉屬河東,後復屬。有介山塘。
- 北鄉郡
- 領縣二
- 北猗氏太和十一年置。有解城。 汾陰二漢、晉屬河東,後屬。有北鄉城、后土祠。
陝州
陝州太和十一年置。治陝城。八年罷,[42]天平初復,後陷。
- 領郡五 縣十一
- 恒農郡前漢置,以顯祖諱,改曰「恒」。
- 領縣三
- 陝中 北陝二漢、晉曰陝,屬。有曲沃城、鄧芝祠。 崤太和十一年置。有三崤山、白楊谷。
- 西恒農郡
- 領縣一
- 恒農二漢、晉屬恒農,後屬。有桃林。
- 澠池郡
- 領縣二
- 俱利 北澠池太和十一年置。有馬頭山、俱利城、生耳山。
- 石城郡正始二年置縣,後改。
- 領縣一
- 同堤
- 河北郡
- 領縣四
- 北安邑二漢、晉曰安邑,屬河東,後改。太和十一年置為郡,十八年復屬。 南安邑太和十一年置。有中條山。 河北二漢、晉屬河東,後屬。有芮城、立城、媯水、首陽山、伯夷叔齊墓。 太陽二漢、晉屬河東,後屬。有虞城、夏陽城。
洛州
洛州太延五年置荊州,太和十一年改。[43]治上洛城。
- 領郡五 縣七
- 上洛郡晉武帝置。
- 領縣二
- 上洛前漢屬恒農,後漢屬京兆,晉屬。有丹水、南秦水、漢高祖祠、四皓祠、高東祠。[44] 拒陽
- 上庸郡皇興四年置東上洛,永平四年改。
- 領縣二
- 商前漢屬恒農,後漢屬京兆,晉屬上洛,後屬。有京城。 豐陽郡治。太安二年置。有圈地。
- 魏興郡太延五年置。
- 領縣一
- 陽亭太和五年置。
- 始平郡景明元年置。
- 領縣一
- 上洛
- 萇和郡景明元年置。
- 領縣一
- 南商
荊州
荊州後漢治漢壽,魏、晉治江陵,太延中治上洛,太和中治穰城。
- 領郡八 縣四十一
- 南陽郡秦置。
- 順陽郡魏分南陽置,曰南鄉,司馬衍更名,魏因之。
- 領縣五
- 南鄉後漢屬南陽,晉屬南鄉。 丹水前漢屬恒農,後漢屬南陽,晉屬南鄉。 臨洮有洮山。 槐里 順陽二漢屬南陽,晉屬南鄉。漢哀帝置,即博山也。後漢明帝改。
- 新野郡晉惠帝置。
- 領縣三
- 穰二漢屬南陽,晉屬義陽,後屬。 新野二漢屬南陽,晉屬義陽,後屬。 池陽
- 東恒農郡太和中置。
- 領縣六
- 西城二漢屬漢中,晉屬魏興,後屬。 北酈有長山。 南鄉 左南鄉有凡亭山。 上憶 東石
- 漢廣郡
- 領縣二
- 南棘陽二漢屬南陽,晉屬義陽,二漢、晉曰棘陽,後改屬。有漢廣城。 西棘陽
- 襄城郡
- 領縣九
- 方城有赭陽城、七石山。 郟城有崩石山。 伏城有廣陽山。 舞陰有唐山。 清水 翼陽有招泉。 鄭 北平有因城。 赭城有陵中山。
- 北清郡[48]
- 領縣二
- 武川有滍城、鹿鳴山、農山。 北雉二漢、晉曰雉,屬南陽,後改屬。有西鄂城。
- 恒農郡
- 領縣四
- 國[49] 恒農 南酈 邯鄲
襄州
襄州孝昌中置。
- 領郡六 縣二十
- 襄城郡蕭道成置,魏因之。治赭陽城。
- 領縣六
- 方城 郟城 伏城 舞陰 翼陽 赭城
- 舞陰郡孝昌中置。
- 領縣二
- 舞陰 安陽
- 南安郡太和十三年置郢州,十八年改為南中府,天平初罷府置,後陷。
- 領縣四
- 安南 南舞 葉 南定
- 期城郡孝昌中置。
- 領縣四
- 西舞陽 東舞陽 南陽 新安
- 北南陽郡孝昌中置,為宣義郡,後改。州治。
- 領縣二
- 北平 白水
- 建城郡太和十八年置,景明末罷郡置戍,永熙二年復。
- 領縣二
- 赭陽 北方城
南襄州
南襄州
- 領郡三 縣五
- 西淮郡[50]
- 領縣二
- 鍾離 襄城
- 襄城郡
- 領縣二
- 陳陽 上馬
- 北南陽郡
- 領縣一
- 南陽
南廣州
南廣州
- 領郡五 縣七
- 襄城郡
- 領縣一
- 襄城
- 魯陽郡
- 領縣二
- 冠軍 繁昌
- 高昌郡
- 領縣一
- 高陽
- 南陽郡
- 領縣一
- 南陽
- 襄城郡
- 領縣二
- 扶城 南陽
郢州
郢州
- 領郡三 縣八
- 安陽郡
- 領縣四
- 真陽 安陽 清陰[51] 淮陰
- 城陽郡
- 領縣三
- 平春 義陽 義興
- 汝南郡
- 領縣一
- 上蔡
西郢州
南郢州[52]
- 領郡十二 縣二十九
- 北遂安郡
- 領縣一
- 新安
- 馮翊郡
- 領縣四
- 山陽 彭城 城 建安
- 江夏郡
- 領縣二
- 屈陽 郢陽
- □子郡
- 領縣四
- 南新陽 西新 北新陽 新興
- 香山郡
- 領縣二
- 北新安 鄖陽
- 永安郡[53]
- 領縣二
- 永安 南新興
- 宕鄀郡
- 領縣三
- 西新化 東平陽 安城
- 宜民郡
- 領縣三
- 西新安 新安 平陽
- 南遂安郡
- 領縣一
- 安興
- □□郡
- 領縣三
- 東新市 西新市 長安
析州
析州
- 領郡五 縣十一
- 脩陽郡
- 領縣二
- 蓋陽 脩陽
- 固郡
- 領縣三
- 懷裏 南鄉 固
- 朱陽郡
- 領縣二
- 黃水 朱陽
- 南上洛郡
- 領縣二
- 單水 南上洛
- 析陽郡
- 領縣二
- 西析陽 東析陽
校勘記
- ↑ 二漢晉屬京兆 溫校:「漢志卷二八上屬『左馮翊』。」
- ↑ 鄣 諸本「鄣」作「[京阝]」。溫校:「『[京阝]』當作『鄣』,寰宇記:卷五一雍州後魏太和中分萬年置鄣縣。水經注:卷一九渭水篇『渭水又東逕障縣西,蓋隴西之障徙也』。」楊校同。按「隴西之鄣」亦見卷一八渭水篇作「彰」。「[京阝]」字乃「鄣」形近而訛,今改正。
- ↑ 美陽 按下武功郡下亦有「美陽」,與此重出。武功郡美陽下注云:「二漢、晉屬扶風,真君七年罷郡屬焉,後屬。」太和十一年置武功郡,此縣即屬武功,扶風不應又有「美陽」。觀扶風屬縣獨美陽下無注,則「美陽」當是衍文。然去之則五縣闕其一,或別脫一縣,或本有注說明重出之故,傳本脫去。
- ↑ 有慈城山 溫校:「太平御覽卷四四、二0九頁引《四夷郡國縣道記》:『截薛山在雲陽縣東北十里,一名慈峨山,俗云嵯峨山。』疑『城』字當為『峨』字,形相涉而誤。」按《寰宇記》卷三一耀州雲陽縣嶻薛山條與御覽同,唯多「王褒《雲陽宮記》:東有慈峨山,今土人謂之嵯峨山」。
- ↑ 南由 諸本「由」作「田」。溫校:「『田』當作『由』。《元和志》卷二隴州南由縣下:『後魏孝明帝於縣西南由谷口溫引脫「口」字置。』隋志卷二九扶風郡亦作『南由』。」水經注卷一七渭水篇上「逕南由縣南」。楊疏:「朱謀瑋『由』誤作『田』,全同,趙、戴改作『由』。」又云:「周書趙昶傳卷三三、兩《唐志》舊唐書卷三八、新唐書卷三七地理志一隴州、寰宇記卷三二隴州並作『由』,而通典卷一七三隴州作『田』。」按「田」字訛,今改正。
- ↑ 美陽二漢晉屬扶風真君七年罷郡屬焉後屬 按上武功郡下注云:「太和十一年分扶風置。」則太和十一年前美陽仍屬扶風。這裏所謂「真君七年罷郡屬焉」,所罷者何郡?「屬焉」又屬何郡?當是「二漢、晉屬扶風」下有脫文。
- ↑ 美原廟 溫校:「『美原』疑即『姜嫄』,形似而誤。水經注:卷一八渭水篇中斄縣故城東北有姜嫄祠。元和志:卷二京兆下武功祠在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楊疏於渭水篇此條下引地形志作「姜嫄廟」,無說。
- ↑ 莫西 諸本「莫」作「漢」。溫校:「隋志卷二九京兆郡上宜縣作『莫西』。寰宇記:卷三一乾州永壽縣『莫谷水,源出高泉山,中略後魏於水西置縣,因名莫西』。此『漢』字當是『莫』字之誤。」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卷一京兆上宜縣「有舊莫西縣」條云:「考魏書江悅之傳卷七一,宣武帝時封士孫天與為莫西男,則當以作『莫西』為是。」按此縣又見《寰宇記》卷三一乾州好畤,亦作「莫西」。「漢」字訛,今改正。
- ↑ 有榆亭 水經注卷一七渭水篇上:「渭水又東南出橋亭西。」楊疏:「按地形志略陽郡綿諸有『榆亭』,相其地望,即此亭也,乃與此作『橋』異。據注下文東亭水『亦謂之橋水』,則亭因水得名,作『橋』是也。在今秦州東。」
- ↑ 太和十二年為渠州 楊校:「渠州無考,《一統志》卷二七七階州二仇池故城條引作『梁州』,亦無考。按魏書氐傳卷一0一、補楊難當已於劉義隆時拜秦梁二州牧、南秦王。是時南鄭之梁州尚為宋有,至太和十二年,梁州亦仍屬齊。此改為梁州者,或即以楊氏已為秦梁二州牧,因以立之。厥後夏侯道遷以南鄭降魏,故以此地為南秦州,而南鄭之梁州如故,後又於巴西置南梁州,於情事頗合。」
- ↑ 脩城郡 諸本「城」作「武」。溫、楊並引隋志卷二九順政郡作「脩城」。《隋志考證》云:「水經注:卷二0漾水篇漢水東南,逕脩城道南。又《周書趙昶傳》:卷三三世宗初,鳳州人仇周貢、魏興等反,分兵圍廣業、脩城二郡。又杜杲傳卷三九世宗初,轉脩城郡守。據此則地形志作『脩武』誤也。」按楊說是,今改正。
- ↑ 柏樹 諸本「柏」作「[禾日]」,不成字,局本作「和」。楊校:「周書氐傳卷四九作『柏樹』,《隋志》脩城縣下同。此『和』為『柏』之誤。」按「和」當是以意改,「[禾日]」乃「柏」字形訛,今改正。
- ↑ 洛叢郡 諸本「叢」作「聚」。溫校:「隋志卷二九順政郡鳴水縣作『落叢』,元和志卷二二興州鳴水縣下:『後魏宣武帝於此置落叢郡,因落叢山為名』。」楊校引隋志同,云:「『叢』一作『藂』,此『洛聚』二字並脫艸頭。」按《通典》卷一七六興州鳴水縣下亦作「落叢」,《隋書》卷七四燕榮傳封「落叢郡公」。「洛」「落」音同通用,「聚」字當如楊說,脫艸頭,今據隋志改「叢」。
- ↑ 東晉壽郡司馬德宗置魏因之 溫校:「寰宇記卷一三五利州下:『齊明帝永泰元年分晉壽郡之興安縣置東晉壽郡於烏奴北一里,即今州是也。』若晉之晉壽郡,晉志卷一四梁州後序『孝武分梓潼北界立』,宋志卷三七梁州晉壽郡下稱『晉地記: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馥表立』,亦非司馬德宗置」。
- ↑ 晉惠帝置 溫校:「宋志:卷三七梁州晉壽郡晉壽縣『晉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改梓潼之漢壽曰晉壽。漢壽之名,疑是蜀立,云惠帝立非也。』元和志:卷二二興元府利州『蜀先主改葭萌為漢壽縣,屬梓潼郡,晉改為晉壽』」。按《晉書》卷一四地理志上梁州前序亦云「武帝太康元年改漢壽為晉壽」。但據宋志,這裏以晉壽為惠帝置者乃是據何承天《志》,非魏收剏誤。
- ↑ 鎮勢山 溫校:「『鎮』當作『興』。《寰宇記》,卷一三八洋州興勢山在興道縣西北四十上里。下略《元和志》,卷二二興元府洋州興勢山在興道縣北二十里。下略《水經注》,卷二七沔水篇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興勢坂。」
- ↑ 烏氏 諸本「氏」作「氐」。溫校:「《郡國志》五安定郡作『烏枝』。」按《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安定郡「烏氏」,顏注:「氏音支。」本書卷四五韋閬附梁穎傳稱梁嵩遵封「烏氏縣開國伯」。這裏「氐」字乃「氏」形近而訛,今改正。
- ↑ 涇陽前漢屬安定後漢晉罷屬後復 按所謂「後漢、晉罷屬」,不知屬何郡,且既云「罷」,則當「併」或「入」他縣,無所謂「屬」。疑「屬」字在「後復」下,本云:「後漢、晉罷,後復屬。」同下撫夷及新平郡爰得、三水、高平諸縣例。
- ↑ 祖居前漢屬罷後復屬武威 殿本考證云:「祖居,即二漢之祖厲縣也,前屬安定,後屬武威。此注『前漢屬』下似脫『安定』二字,衍『罷』字,又訛『後漢』『漢』字為『復』字。」按無「安定」二字,似前漢已有隴東郡,祖厲屬之,豈非大謬。考證云脫「安定」二字是。但所云「罷,後復,屬武威」,「後復」即指後漢復,兩漢間或曾罷縣,魏收別有所據,不一定衍訛。
- ↑ 趙平郡 諸本「趙」作「隨」。溫校:「隋志卷二九安定郡鶉觚縣作『趙平』,又考靈徵志卷一一二下景明二年『趙平郡上言鶉觚縣木連理』。此『隨』字誤。」楊校引《元和志》卷三涇州靈臺縣、《寰宇記》卷三四邠州宜祿下、《輿地廣記》卷一五涇州靈臺縣並作「趙平郡」,證此志「隨」字為「趙」之訛。按卷四四費于附費穆傳以擒梁將曹義宗,「進封趙平郡開國公」。據卷一0孝莊紀,事在永安元年。「隨」字訛,今改正。
- ↑ 鶉觚前漢屬北地後漢晉屬安定後屬 諸本「觚」作「鵤」,「北地」作「山城」,句末無「屬」字。楊校:「縣,前漢曰鶉孤,屬北地,《續漢志》郡國志五涼州安定郡、《晉志》卷一四雍州馮翊郡『孤』作『觚』。此誤『觚』為『鵤』,又誤『北地』為『山城』,『後』下脫『屬』字。」按楊說是,今從改補。
- ↑ 有□孤原亭 按《寰宇記》卷三四邠州宜祿縣下云:「鶉觚原一名淺水原。」「孤」上當是「鶉」字。「亭」連上讀,也可能上有脫文。
- ↑ 東槃 溫校:「當作『東陰槃』。」無說。按《元和志》卷三邠州宜祿縣下云「後魏為東陰槃縣」,《寰宇記》卷三四宜祿縣下引周地圖記云「後魏孝明熙平二年析鶉觚縣置東陰盤縣」。則此志「東」下當有「陰」字。
- ↑ 有瓦亭 諸本「瓦」作「凡」。按水經注卷一七渭水篇上云:隴水「東北出隴山,其水西流,右逕瓦亭南。隗囂聞略陽陷,使牛邯守瓦亭,即此亭。一水亦出隴山,東南流,歷瓦亭北,又西南合為一水,謂之瓦亭川。」楊疏,熊會貞據上引條謂此志「凡」乃「瓦」之訛。《元和志》卷三涇州平高縣、卷三九秦州隴城縣並有「瓦亭故關」,《寰宇記》卷三三原州平高縣下同元和志。溫校亦云:「『凡亭』為『瓦亭』之訛。」今改正。
- ↑ 涇陽 溫校:「『涇陽』下脫『城』字。元和志:卷三原州涇陽故城在平陽縣西四十里。」
- ↑ 河州有伏乾闕二字 錢氏《考異》卷三0云:「按乞伏國仁嘗自稱河州牧,當云『乞伏乾歸置』。『有』蓋『乞』之訛。」
- ↑ 治枹罕 諸本「枹罕」作「抱至」。溫、楊並云「抱至」為「枹罕」之訛。楊校:「元和志:卷三九今河州即漢金城縣之枹罕縣也。又云:太和十六年,改枹罕鎮為河州。是後魏河州治枹罕城。此『抱至』為『枹罕』之誤,又脫『城』字。」按「抱至」顯訛,今改正。下亦當有「城」字,但他處也多此例,今皆不補。
- ↑ 縣十四 按合計諸郡所領縣只十一,「四」字當訛。
- ↑ 後漢建武十三年囗隴西 百衲本所闕字作「 」,不成字。諸本空格或注「闕」字。溫校:「據元和志卷三九蘭州當是『省入』二字。」楊校亦引元和志,云「此乃闕『併』字也」。按所闕止一字,疑楊說是,但與百衲本訛字不類,今從諸本空格。
- ↑ 蕈州 溫校:「隋志卷三九枹罕郡下作『蕈川』。考水經注:卷二河水篇二『洮水又北出門峽,歷東歷川戴本「東歷」作「未厥」,溫乃用趙本,蕈川水注之。』蓋縣以水名也。」楊校同。
- ↑ 南安陽郡 錢氏《考異》卷三0云:「此『陽』字疑衍。隋志:卷二九隴西郡隴西縣舊曰內陶即中陶,置南安郡。」按《元和志》卷三九渭州隴西縣條云:「本漢獂道縣也,屬天水郡,後漢末于此置南安郡。」《晉書》卷一四秦州有南安郡,統獂道、新興、中陶三縣。「獂」音「桓」。今此南安陽郡統桓道、中陶二縣,則郡必因漢晉舊置,何以忽加「陽」字,當如錢說是衍文。
- ↑ 宜盛 楊校:「兩漢、魏、晉武威郡並有『宣威縣』,此作『宜盛』,以形近致誤。」
- ↑ 臨杜郡 諸本「杜」下注一作「社」。楊校:「寰宇記:卷一五二涼州『後魏太和中置臨松郡,故城在臨松山下。』則『杜』『社』皆『松』字之誤。」按《隋書》卷三九張掖郡張掖縣云:「又有臨松縣,後周廢,有甘峻山、臨松山。」《晉書》卷一四地理志上涼州後序云:「張天錫又別置臨松郡。」則魏當因前涼舊名。「杜」「社」並「松」之訛。
- ↑ 揟次 諸本下有注云:「本作『撮沙』,又作『揖次』。」《晉書》卷一四地理志上涼州武威郡下作「揖次」。錢氏考異卷一九云:「當作『揟次』,漢隸『胥』『咠』二字文相亂,故訛為『揖』。」按《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續漢書郡國志》五武威郡下並作「揟次」,此志傳本不誤。
- ↑ 台城 溫校:「通鑑注引作『治城』。」
- ↑ 太和十一年分秦州之華山澄城白水置 按華山等三郡當本屬治蒲坂之「泰州」,「泰」訛「秦」,見下校記[三九]。
- ↑ 潼關 諸本「潼」作「濕」。溫校引《元和志》卷二華州華陰下「潼關」條,楊校引《左傳》文十三年杜注「桃林在華陰縣東潼關」條,證此「濕關」為「潼關」之訛。按華陰下舉關塞,無不舉「潼關」之理,「潼關」也不聞別名「濕關」,必是形近而訛,今改正。
- ↑ 延興二年為三縣鎮 百衲本「鎮」作「𣝅」,南本以下諸本「縣」下旁注「疑」字。溫校:「據元和志卷三寧州序當作『三縣鎮』。」按元和志云「後魏延興二年為三縣鎮」云云即引此志文。當是「鎮」字殘缺,後人旁注「疑」字,與殘存筆畫相合,訛作「𣝅」,他本逕注「疑」字。今據元和志改「鎮」。
- ↑ 廣武前漢屬太原後漢晉屬雁門後屬 溫校:「此注已見上卷雁門郡廣武縣下。」又引《通鑑》注以此注為誤。按雁門之廣武在今山西代縣境內,此廣武在今陝西延安境內,相距遙遠。《隋書》卷二九延安郡豐林縣下云:「後魏置曰『廣武』,及偏城郡。」《元和志》卷三延州豐林縣下云:「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孝文帝置廣武縣,屬偏城郡。」與雁門之廣武無涉,此注誤。
- ↑ 泰州神䴥元年置雍州延和元年改太和中罷天平初復後陷 諸本「泰」作「秦」。錢氏《考異》卷三0云:「上略延和元年改雍州為秦州,其時赫連定甫平,秦州初入版圖,豈有復置秦州之理?予積疑者數載。後讀食貨志卷一一0,稱:并、肆、汾、建、晉、泰、陝、東雍、南汾九州;靈徵志:卷一一0天平四年泰州井溢,太和二年泰州獻五色狗;薛辯傳:卷四二贈都督冀、定、泰三州諸軍事;出帝紀:卷一二泰州刺史万俟普撥;又《齊書·莫多婁貸文傳》:卷一九仍為汾、陝、東雍、晉、泰五州大都督;《周書·薛端傳》:卷三五高祖謹,泰州刺史;侯植傳:卷二九父欣,泰州刺史。史言泰州者多矣,而地形志無之。乃悟蒲坂之秦州當是『泰州』之訛,字形相涉,讀史者不能是正,非一日矣。」溫校:「《北史·魏宗室傳》,卷一五常山王遵傳贊弟淑,孝文時為河東太守,為之謠曰:『泰州河東,杼軸代舂。』連下所屬河東郡書之,更明。」楊校:「隋太僕卿元公墓誌:曾祖忠,為相、太二州刺史。『太』『泰』往往通用,亦後魏有泰州之證。」又《墓誌集釋》有肅宗充華盧令瑗墓誌圖版三七,稱:「祖淵,夫人李氏,父孝伯,平西將軍、泰州刺史。」集釋卷二跋此誌以為魏書李孝伯傳卷五三作「秦州」,傳誤而誌是。 今按錢氏所引諸條,其中也或有「秦」訛「泰」的,如出帝紀之泰州刺史万俟普撥便是,見卷一一校記 [一二] 但結論是可信的。元、盧二誌,當時石刻,足為堅證。元誌「泰」作「太」,也見於其他史籍碑刻。本書卷四四薛野䐗傳,《北齊書》卷一七斛律金傳、卷二0薛脩義傳,《文館詞林》卷六二二北齊文宣帝征長安詔,《山右石刻叢編》卷二六周故譙郡太守曹囗囗囗碑,均作「太州」,而觀其地望,征長安詔和曹囗囗囗碑皆確指蒲坂。「泰」「太」同音通用,若本作「秦」,音形皆殊,何以史籍碑誌都有「太州」記載?此州應作「泰州」無疑。 但《水經注》卷四河水篇,酈注於經文「又南過蒲坂西」下云:「魏秦州刺史,太和遷都罷州。」故楊疏為酈注解釋,以為志稱延和元年改秦州不誤,只是略去改泰州事。關於延和元年是否曾名秦州,後又改泰州,涉及考證,今不具論。但李孝伯出為泰州刺史,據本傳在興安二年四五三,薛野䐗之為太州刺史,在和平中四六0-四六五,則至遲元濬統治時直到元宏太和十八年四九四遷都,此州都名泰州。至魏末復置,則「泰」或「太州」屢見於齊、周書及《文館詞林》所載北齊討長安詔。此志本以所謂「永熙綰籍」即北魏末年的州郡為準,即使延和元年曾為秦州,按之志例,也不應不標「泰州」,而遠取百年前久廢之故名。則此「秦州」必為「泰州」之訛,非如楊說,志與《水經注》都只是略去改泰州事而已。今改正。
- ↑ 領郡三 按下只有河東、北鄉二郡,二郡領縣七,和總數相符,知非脫一郡。「三」當是「二」之訛。
- ↑ 八年罷 錢氏《考異》卷三0云:「當云『太和十八年罷』,蓋遷洛之後,以畿內罷州也。」
- ↑ 太和十一年改 錢氏考異卷三0云:「當作『太和十八年』,字誤。」按志中洛州條注云:「太宗置,太和十七年改為司州。」太和十一年洛陽尚名洛州,不得此州又改洛州,錢說是。
- ↑ 高東祠 楊校:「《御覽》卷四三、二0六頁引《高士傳》:高車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漢惠帝所立也。漢高后使張良迎四皓之處,因名『高車山』。此『東』為『車』之誤。」溫校同,唯未注明引自御覽。
- ↑ 有清水 按南陽一帶較大之水只有「淯水」,《水經注》卷三一淯水篇稱淯水「又南逕宛城東」。《元和志》卷二一鄧州南陽縣、新野縣並有「淯水」,別無所謂「清水」。唯《寰宇記》卷一四二鄧州南陽縣下引《隋圖經》有「清水」,而所經流獨山、史定伯碑、瓜里津等並同淯水篇,明是一水。雖也可能「淯水」一名「清水」,但諸地志所未言,疑「清」為「淯」字形訛。
- ↑ 羊角 殿本考證云:「『羊角』下疑有脫字。」
- ↑ 有湼 殿本考證云:「以縣在湼水之陽,故名。『有湼』之下,當有『水』字。」楊校引水經湍水篇:卷三一湼水「東南逕湼陽縣故城西。應劭曰:在湼水之陽矣」。亦云:「當作『有湼水』。」
- ↑ 北清郡 錢氏《考異》卷三0云:「『清』當作『淯』。肅宗紀卷九孝昌元年十一月詔『北淯懸危,南陽告急』。楊大眼傳:卷七三出為荊州刺史,北淯郡嘗有虎患,大眼搏而獲之。」按「北淯」以淯水得名,錢說是。
- ↑ 國 錢氏《考異》卷三0云:「『國』當作『圉』,字之訛也。《宋志》卷三七雍州之弘農郡寄治五壟,領邯鄲、圉、盧氏三縣。」按《南齊書》卷一五州郡志雍州弘農郡同。「國」當是「圉」之訛。
- ↑ 西淮郡 溫校:「《隋志》卷三0舂陵郡湖陽縣下作『西淮安郡』。」
- ↑ 清陰 諸本下有注「一本作『清丘』」。
- ↑ 南郢州 楊校云:「前已有南郢州,治赤石關。此州在郢州之西,當作『西郢州』。《隋志》卷三0淮安郡比陽『比陽故城置西郢州,西魏改曰鴻州』,即此也。」
- ↑ 永安郡 錢氏《考異》卷三0云:「南郢州所領十二郡,今刊本殘缺,失其二。又有兩永安郡,所領縣各不同,而不加東、南、西、北以別之。六朝郡縣僑置,雖多重複,然一州領郡若干,未有同名者。獨南廣州有兩襄城與此兩永安,皆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