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老子《道德經》上篇
- 華亭張氏原本
- 晉 王弼注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 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偏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 自然已足,為則敗也。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 智慧自備,為則偽也。
功成而弗居。
-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 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
弱其志,強其骨。
- 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虛則志弱也。
常使民無知無欲。
- 守其真也。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 知者謂知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銳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汙,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德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芻狗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籥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事錯其言,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橐籥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 谷神,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不可得名,故謂天地之根,緜緜若存,用之不 勤。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緜緜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 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 人惡卑也。
故幾於道。
- 道無水有,故曰,幾也。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言人皆應於治道也。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揣而梲之,不可長保。
- 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衂,故不可長保也。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 不若其已。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不可長保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
- 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載,猶處也。營魄,人之常居處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處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也。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 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 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
愛國治民,能無知乎?
- 任術以求成,運數以求匿者,智也。玄覽無疵,猶絕聖也。治國無以智,猶棄智也。能無以智乎,則民不辟而國治之也。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 天門,天下之所由從也。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下,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倡,因而不為,言天門開閡能為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 言至明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為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則萬物自化。
生之,
- 不塞其原也。
畜之。
- 不禁其性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德無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 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統眾也。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為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 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 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辱等、榮患同也。為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則不足以亂天下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
- 大患,榮寵之屬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謂之大患也。人迷之於榮寵,返之於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 由有其身也。
及吾無身,
- 歸之自然也。
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 無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託天下也。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 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 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 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
是謂惚恍。
-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
- 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
猶兮若畏四鄰,
- 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覩,德趣不可見,亦猶此也。
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 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 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難也。徐者,詳慎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 盈必溢也。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 蔽,覆蓋也。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 言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
萬物並作,
- 動作生長。
吾以觀復。
- 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 各返其所始也。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
- 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 常之為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也。
知常容,
- 無所不包通也。
容乃公,
- 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
公乃王,
- 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
王乃天,
- 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
天乃道,
- 與天合德,體道大通,則乃至於極虛無也。
道乃久,
- 窮極虛無,得道之常,則乃至於不窮極也。
沒身不殆。
- 無之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則虎兕無所投其齒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
十七章
大上,下知有之,
- 大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
其次親而譽之,
- 不能以無為居事,不言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
其次畏之,
- 不復能以恩仁令物,而賴威權也。
其次侮之。
- 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夫御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真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處不足,非智之所齊也。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無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也。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 失無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
智慧出,有大偽;
- 行術用明,以察姦偽;趣覩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偽生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
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 聖智,才之善也。仁義,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絕,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於素樸寡欲。
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下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若將無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進。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寒鄉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則憂。故續鳧之足,何異截鶴之脛,畏譽而進,何異畏刑。唯阿美惡,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未敢恃之以為用也。
荒兮其未央哉﹗
- 歎與俗相返之遠也。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 眾人迷於美進,惑於榮利,欲進心競,故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也。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 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無兆之可舉,如嬰兒之未能孩也。
儽儽兮若無所歸。
- 若無所宅。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 眾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餘也。我獨廓然無為無欲,若遺失之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
- 絕愚之人,心無所別析,意無所好欲,猶然其情不可覩我頹然若此也。
沌沌兮,
- 無所別析,不可為明。
俗人昭昭,
- 耀其光也。
我獨昏昏。俗人察察,
- 分別別析也。
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
- 情不可覩。
飂兮若無止。
- 無所繫縶。
眾人皆有以,
- 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而我獨頑似鄙。
- 無所欲為,悶悶昏昏,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棄生民之本,貴末飾之華,故曰我獨欲異於人。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 孔,空也,惟以空為德,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 恍惚,無形不繫之歎。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 以無形始物,不繫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 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可得見,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真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 至真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以閱眾甫。
- 眾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說萬物始也。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以此知之也。
二十二章
曲則全,
- 不自見其明則全也。
枉則直,
- 不自是則其是彰也。
窪則盈,
- 不自伐則其功有也。
敝則新,
- 不自矜則其德長也。
少則得,多則惑。
- 自然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得其本。多則遠其真,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 一,少之極也。式,猶則之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 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言暴疾美興不長也。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 從事,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緜緜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 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
失者同於失。
- 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 言隨行其所,故同而應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 物尚進則失安,故曰,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 其唯於道而論之,若郤至之行,盛饌之餘也。本雖美,更可薉也。本雖有功而自伐之,故更為肬贅者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 寂寥,無形體也。無物之匹,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周行無所不至而免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為天下母也。
吾不知其名,
- 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
字之曰道,
- 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
強為之名曰大。
- 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責其字定之所由,則繫於大,大有繫,則必有分,有分則失其極矣。故曰,强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 逝,行也。不守一大體而已。周行無所不至,故曰逝也。
逝曰遠,遠曰反。
- 遠,極也。周無所不窮極,不偏於一逝,故曰遠也。不隨於所適,其體獨立,故曰反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 天地之性,人為貴,而王是人之主也。雖不職大亦復為大與三匹,故曰,王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
- 四大,道、天、地、王也。凡物有稱有名,則非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然則是道,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得而名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而王居其一焉。
- 處人主之大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 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自然,天故資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所以為主其一之者,主也。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 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是以重必為輕根,靜必為躁君也。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 以重為本,故不離。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 不以經心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 輕,不鎮重也,失本,為喪身也,失君,為失君位也。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迹,
- 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迹也。
善言無瑕讁;
- 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讁可得其門也。
善數不用籌策;
- 因物之數,不假形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 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 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 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 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 式,模則也。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 忒,差也。
復歸於無極。
- 不可窮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 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下章云,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 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不善為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
故大制不割。
- 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為心,故無割也。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 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
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 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為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 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强於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
其事好還。
- 為始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為,故云,其事好還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 言師凶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焉。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 果猶濟也。言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强於天下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 吾不以師道為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 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然時故不得已,當復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為强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 壯,武力暴興,喻以兵强於天下者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 道,無形不繫,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為物,以無為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為物,憒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無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 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為,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 始制,謂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也。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川谷之求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世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勝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則物無避焉,力用於己,則物無改焉。
知足者富。
- 知足自不失,故富也。
強行者有志。
- 勤能行之,其志必獲,故曰强行者有志矣。
不失其所者久。
- 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久長矣。
死而不亡者壽。
- 雖死而以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身沒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
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 言道氾濫,無所不適,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 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所由,故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於物,故名於小矣。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 萬物皆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為小,故復可名於大矣。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
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 大象,天象之母也,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
- 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言道之深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樂與餌,應時感悅人心也。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悅其目,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娛其耳,若無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窮極也。
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 將欲除强梁,去暴亂,當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為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眾所歙也,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已反危。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器不可覩,而物各得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脫於淵,則必見失矣。利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 順自然也。
而無不為。
- 萬物無不由為以治以成之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 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將鎮之無名之樸,不為主也。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 無欲競也。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老子《道德經》下篇
- 華亭張氏原本
- 晉 王弼注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焉,則 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聖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覩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 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徧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於無以為,極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於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為,為之患矣。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捨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真而義理之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閒,忿怒生焉。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雖貴以無為用,不能捨無以為體也。不能捨無以為體,則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後德也。以無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內,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德其情,姦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昬,務而治薉,雖竭聖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茍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事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誠焉,義其競焉,禮其爭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捨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 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憂患,功在為之,豈足處也。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 昔,始也。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歇竭滅蹶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
- 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
天無以清將恐裂,
- 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則清不失,用清則恐裂也。故為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無用其功,恐喪其本也。
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 清不能為清,盈不能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貴,盈不足多,貴在其母,而母無貴形。貴乃以賤為本,高乃以下為基,故致數輿乃無輿也,玉石琭琭珞珞,體盡於形,故不欲也。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 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 柔弱同通,不可窮極。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 有志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 建,猶立也。
明道若昧,
- 光而不耀。
進道若退,
-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夷道若纇,
- 纇,㘨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纇㘨也。
上德若谷,
- 不德其德,無所懷也。
大白若辱,
- 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後乃得。
廣德若不足,
- 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
建德若偷,
- 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質真若渝,
- 質真者,不矜其真,故渝。
大方無隅,
- 方而不割,故無隅也。
大器晚成,
- 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
大音希聲,
- 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大象無形,
- 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炎,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成之不如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 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凶。故人相教,違之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違之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强梁則必不得其死。人相教為强梁,則必如我之教人不當為强梁也。舉其強梁不得其死以教邪。若云順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違教之徒,適可以為教父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 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於經。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 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 尚名好高,其身必疏。
身與貨孰多?
- 貪貨無厭,其身必少。
得與亡孰病?
- 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為病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 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 隨物而成,不為一象,故若缺也。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 大盈充足,隨物而與,無所愛矜,故若沖也。
大直若屈,其用不居。
- 隨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
大巧若拙,其用不輟。
- 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故若拙也。
大辯若訥,其用不差。
- 大辯因物而言,己無所造,故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躁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惟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而已,故卻走馬以治田糞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 貪欲無厭,不修其內,各求於外,故戎馬生於郊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
-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雖殊而同歸也,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戶闚牖而可知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 無在於一,而求之於眾也,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須出戶,若其不知,出愈遠愈迷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 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識物之宗,故雖不見,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不為而成。
- 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雖不為而使之成矣。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 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
為道日損。
- 務欲反虛無也。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 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 動常因也。
及其有事,
- 自己造也。
不足以取天下。
- 失統本也。
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 動常因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 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
德善。
- 無棄人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 各用聰明。
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 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夫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旒充目而不懼於欺,黈纊塞耳而無戚於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 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於用其明矣。夫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爭。智不出於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於人而立乎爭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乎己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網,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於上,魚亂於下。是以聖人之於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 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人無為舍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舍其所長,而為其所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五十章
出生入死。
- 出生地,入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 十有三,猶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極,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極,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無生之地焉,善攝生者無以生為 生,故無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獸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無所容其鋒刃,虎兕無所措其爪角,斯誠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 淵為淺,而鑿穴其中,鷹鸇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矰繳不能及,網罟不能到,可謂處於無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餌,乃入於無生之地,豈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茍不以 求離其本,不以欲渝其真,雖入軍而不害,陸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則而貴信矣。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 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極之,亦至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稱焉。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則害,不得不貴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命並作爵。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
- 謂成其實,各得其庇蔭,不傷其體矣。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 為而不有。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謂之玄德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 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則可以為天下母矣。(按此段注文原脫,據樓宇烈補。)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塞其兌,閉其門,
- 兌,事欲之所由生;門,事欲之所由從也。
終身不勤。
- 無事永逸,故終身不勤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 不閉其原而濟其事,故雖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 為治之功不在大,見大不明,見小乃明。守强不强,守柔乃强也。
用其光,
- 顯道以去民迷。
復歸其明,
- 不明察也。
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 道之常也。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 言若使我可介然有知,行大道於天下,唯施為之是畏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 言大道蕩然正平,而民猶尚舍之而不由,好從邪徑,況復施為以塞大道之中乎。故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
- 朝,宮室也。除,潔好也。
田甚蕪,倉甚虛;
- 朝甚除,則田甚蕪,倉甚虛,設一而眾害生也。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 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則皆邪也,邪則盜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竊位也,故舉非道以明非道,則皆盜夸也。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 固其根而後營其末,故不拔也。
善抱者不脫,
- 不貪於多,齊其所能,故不脫也。
子孫以祭祀不輟。
- 子孫傳此道以祭祀則不輟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 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則真,修之家則有餘,修之不廢,所施轉大。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
- 彼皆然也。
以天下觀天下。
- 以天下百姓心觀天下之道也,天下之道,逆順吉凶,亦皆如人之道也。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於外也,所謂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也。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 赤子無求無欲,不犯眾物,故毒蟲之物無犯之人也。含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 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 作,長也。無物以損其身,故能全長也。言含德之厚者,無物可以損其德、渝其真,柔弱不爭而不摧折,皆若此也。
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
- 無爭欲之心,故終日出聲而不嗄也。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
- 物以和為常,故知和則得常也。
知常曰明。
- 不皦不昧,不溫不涼,此常也。無形不可得而見,曰明也。
益生曰祥。
- 生不可益,益之則夭也。
心使氣曰強。
- 心宜無有,使氣則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 因自然也。
言者不知。
- 造事端也。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
- 含守質也。
解其分,
- 除爭原也。
和其光,
- 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爭也。
同其塵,
- 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 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疏也。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 可得而利,則可德而害也。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 可得而貴,則可得而賤也。
故為天下貴。
- 無物可以加之也。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 以道治國則國平,以正治國則奇正起也,以無事則能取天下也。上章云:其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故以正治國則不足以取天下,而以奇用兵也。夫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國,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淺,民無所及,故必至於奇用兵也。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昬;
- 利器,凡所以利己之器也。民强則國家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 民多智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 立正欲以息邪,而奇兵用;多忌諱欲以恥貧,而民彌貧;利器欲以强國者也,而國愈昬多。皆舍本以治末,故以致此也。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上之所欲,民從之速也。我之所欲,唯無欲而民亦無欲而自樸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 言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政可舉,悶悶然,卒至於大治,故曰,其政悶悶也。其民無所爭競,寬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 立刑名,明賞罰,以檢姦偽,故曰察察也。殊類分析,民懷爭競,故曰,其民缺缺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 言誰知善治之極乎!唯無可正舉,無可形名,悶悶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極也。
正復為奇,
- 以正治國,則便復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
- 立善以和萬物,則便復有妖之患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 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責。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 以方導物,舍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謂大方無隅。
廉而不劌,
- 廉,清廉也;劌,傷也。以清廉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汙,不以清廉劌傷於物也。
直而不肆,
- 以直導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沸於物也。所謂大直若屈也。
光而不燿。
- 以光鑑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隱慝也,所謂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復之也。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 莫若,猶莫過也。嗇,農夫,農人之治田務,去其殊類,歸於齊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綏百姓,莫過於此。
夫唯嗇,是謂早服;
- 早服,常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 唯重積德,不欲銳速,然後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謂之重積德者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 道無窮也。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 以有窮而莅國,非能有國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 國之所以安謂之母,重積德是唯圖其根,然後營末,乃得其終也。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 不擾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後乃能廣得眾心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 治大國則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則其鬼不神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 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也。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 道洽則神不傷人,神不傷人則不知神之為神。道洽則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則不知聖人之為聖也。猶云,不知神之為神,亦不知聖人之為聖也。夫恃威網以使物者,治之衰也。使不知神聖之為神聖,道之極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神亦不傷人。故曰,兩不相傷也。神聖合道,交歸之也。
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 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故曰,大國下流也。
天下之交。
- 天下所歸會也。
天下之牝,
- 靜而不求,物自歸之也。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 以其靜故能為下也。牝,雌也。雄躁動貪欲,雌常以靜,故能勝雄也。以其靜復能為下,故物歸之也。故大國以下小國,
- 大國以下,猶云以大國下小國。
則取小國;
- 小國則附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 大國納之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 言唯修卑下,然後乃各得其所。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 小國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歸之,大國修下則天下歸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則大者宜為下也。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 奧,猶曖也。可得庇蔭之辭。
善人之寶,
- 寶以為用也。
不善人之所保。
- 保以全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 言道無所不先,物無有貴於此也。雖有珍寶璧馬,無以匹之,美言之則可以奪眾貨之賈,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則千里之外應之,故曰,可以加於人也。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 不善當保道以免放。
故立天子,置三公,
- 言以尊行道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 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為道也。物無有貴於此者。故雖有拱抱寶璧以先,駟馬而進之,不如坐而進此道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 以求則得求,以免則得免,無所而不施,故為天下貴也。
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 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 小怨則不足以報,大怨則天下之所欲誅,順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
- 以聖人之才猶尚難於細易,況非聖人之才而欲忽於此乎,故曰,猶難之也。
故終無難矣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 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謀之無功之勢,故曰易也。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 雖失無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興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說慎終也。不可以無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無而弗持則生有焉,微而不散則生大焉。故慮終之患,如始之禍,則無敗事。
為之於未有,
- 謂其安未兆也。
治之於未亂。
- 謂微脆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 當以慎終除微,慎微除亂,而以施為治之,形名執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敗失也。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 不慎終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 好欲雖微,爭尚為之,興難得之貨雖細,貪盜為之起也。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 不學而能者,自然也,喻於不學者,過也。故學不學,以復眾人之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 明謂多見巧詐,蔽其樸也。愚謂無知守真,順自然也。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 多智巧詐,故難治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 智,猶治也,以智而治國,所以謂之賊者,故謂之智也。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也,當務塞兌閉門,令無知無欲,而以智術動民。邪心既動,復以巧術防民之偽,民知其術,防隨而避之,思惟密巧,奸偽益滋,故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
- 稽,同也。今古之所同,則而不可廢,能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 反其真也。
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 久矣其細,猶曰其細久矣。肖,則失其所以為大矣。故曰,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
- 夫慈,以陳則勝,以守則固,故能勇也。
儉故能廣,
- 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 唯後外其身,為物所歸,然後乃能立成器為天下利,為物之長也。
今舍慈且勇,
- 且,猶取也。
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
- 相慜而不避於難,故勝也。
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 士,卒之帥也。武,尚先陵人也。
善戰者不怒,
- 後而不先,應而不唱,故不在怒。
善勝敵者不與,
- 不與爭也。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 用人而不為之下,則力不為用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
- 彼遂不止。
攘無臂,扔無敵,
- 行,謂行陳也,言以謙退哀慈,不敢為物先,用戰猶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也,言無有與之抗也。
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 言吾哀慈謙退,非欲以取强,無敵於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於無敵,斯乃吾之所以為大禍也。寶,三寶也,故曰,幾亡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 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可不出戶窺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無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於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於榮利,故曰,莫之能行也。
言有宗,事有君。
- 宗,萬物之宗也。君,萬物之主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 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 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故曰,知我者希則我者貴也。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 被褐者,同其塵,懷玉者,寶其真也。聖人之所以難知,以其同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 不知知之不足任則病也。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 清靜無為謂之居,謙後不盈謂之生,離其清淨,行其躁欲,棄其謙後,任其威權,則物擾而民僻,威不能復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則上下大潰矣,天誅將至。故曰,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夫唯不厭,
- 不自厭也。
是以不厭。
- 不自厭,是以天下莫之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 不自見其所知,以光耀行威也。
自愛不自貴;
- 自貴則物狎厭居生。
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 必不得其死也。
勇於不敢則活。
- 必齊命也。
此兩者,或利或害。
- 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 孰,誰也。言誰能知天下之所惡意故邪?其唯聖人。夫聖人之明,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猶難之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 天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言而善應,
- 順則吉,逆則凶,不言而善應也。
不召而自來,
- 處下則物自歸。
繟然而善謀。
- 垂象而見吉凶,先事而設誠,安而不忘危,未召而謀之,故曰,繟然而善謀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 詭異亂群謂之奇也。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 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殺也。
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 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從上也。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
- 强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
木強則兵。
- 物所加也。
強大處下,
- 木之本也。
柔弱處上。
- 枝條是也。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
- 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
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言唯能處盈而全虛,損有以補無,和光同塵,蕩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 以,用也。其,謂水也。言用水之柔弱,無物可以易之也。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 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傷不復,故有餘怨也。
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
- 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 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後責於人也。
無德司徹。
- 徹,司人之過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八十章
小國寡民,
- 國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況國大民眾乎?故舉小國而言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 言使民雖有什伯之器而無所用,何患不足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 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徙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無所欲求。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 實在質也。
美言不信。
- 本在樸也。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
- 極在一也。
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
- 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
既以為人己愈有,
- 物所尊也。
既以與人己愈多。
- 物所歸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 動常生成之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順天之利不相傷也。
跋[1]
晁說之跋[1]
王弼老子道德經二卷,真得老子之學歟,蓋嚴君平指歸之流也。其言仁義與禮,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萬物各得於一,豈特有功於老子哉。凡百學者,蓋不可不知乎此也。予於是知弼本深於老子,而易則末矣。其於易,多假諸老子之旨,而老子無資於易者,其有餘不足之迹,斷可見也。嗚呼,學其難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也。賴傅弈能辯之爾。然弼題是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歟!其文字則多謬誤,殆有不可讀者,令人惜之。嘗謂,弼之於老子,張湛之於列子,郭象之於莊子,杜預之於左氏,范甯之於穀梁,毛萇之於詩,郭璞之於爾雅,完然成一家之學,後世雖有作者,未易加也。予既繕寫弼書,并以記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 嵩山晁說之鄜畤記。
熊克跋[1]
克伏誦咸平聖語,有曰:「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明皇解雖燦然可觀,王弼所注,言簡意深,真得老氏清淨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蓋久而後得之,往歲攝建寧學官,嘗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題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無篇目,喜其近古,繕寫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復鏤板以傳,若其字之謬訛,前人已不能證,克焉敢輒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 左從事郎充鎮江府府學教授熊克謹記
經典釋文[2]
老子道經音義
- 唐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贈齊州刺史吳縣開國男陸德明撰
老子,
- 姓李,名耳。河上公云:名重耳,字伯陽。陳國苦縣厲鄉人。《史記》云:字聃。又云:仁里人。又云:陳國相人也。
生而皓首,
- 劉向《列仙傳》云受學於容成,生殷時。
為周柱下史,覩周之衰,乃西出關,
- 是周敬王時也。
為關尹喜說道德二篇,尚虛無無為,
- 劉向云:西過流沙,莫知所終。
凡五千餘言。河上公為章句四卷。
- 不詳名氏。
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踊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言治身治國之要,其後談論者莫不宗尚玄言。唯王輔嗣妙得虛無之旨。
- 今依王本博采眾家以明同異。
道
- 生天地之先。
德
- 道之用也。
徼
- 小道也,邊也,微妙也,古弔反。
較
- 音角,又校。量深淺也。
傾
- 高下不正貌。去營反。
隆之稱
- 尺證反。一本作號,一本作名。
也曷
- 何葛反。何也。
為而常校
- 音教。
能相射
- 食亦反。
穿
- 音川。
窬
- 音俞,又音豆。
探
- 吐南反。
聖人之治
- 直吏反。
弱其志
- 心虛則志弱也。本無為字。
強
- 其良反,又作彊。
使夫
- 音符。
知者
- 音智。
道沖
- 直隆反。
不盈
- 本亦作滿。
淵兮
- 河上作乎。
挫
- 子臥反。
銳
- 悅歲反。
解其紛
- 拂云反。河上云芬。
湛
- 直減反。
夫執一家之量
- 音亮。
贍
- 涉豔反。
滿以造實
- 十報反。
又復
- 扶又反。
不盈
- 或作滿。
不能累
- 力偽反
萬物舍
- 音捨。又作捨。
汙
- 音烏。
而不渝
- 羊朱反。
以萬物為芻
- 楚俱反。
狗
- 古口反。
治
- 直吏反。
有為
- 于偽反。下有為不為皆同。
其猶橐
- 他各反。
籥
- 音藥。
掘
- 求物反,又求月反。河上本作屈,屈竭也。顧作掘,云:猶竭也。
動而愈出
- 羊主反,又羊朱反。
排
- 扶拜反。
橐
- 無底囊。乃各反。
空洞
- 同貢反。
多言數窮
- 王云:理數也。顧云:勢數也。
□□□ 足以共
- 音恭。亦音拱。
谷
- 古木反。中央無者也。河上本作浴。浴者,養也。
玄牝
- 頻忍反。舊音扶恐反。簡文扶緊反。
中央無
- 一本作空。
私邪
- 河上直云:以其無私。
處
- 一本作居。
惡
- 烏路反。注及下同。
幾
- 音機。近也。又一音祈。
善治
- 直吏反。
揣
- 初委反。又丁果反、志瑞反。顧云:治也。簡文章樏反。
而梲
- 音銳。梲字音菟奪反。又徒活反。河上作銳。
末令
- 力征反。
尖
- 子廉反。
勢必摧
- 粗雷反。
衄
- 女六反。
滿堂
- 本或作室。
自遺
- 唯季反;以之反。
咎
- 求九反。
功遂
- 本又作成。
四時更
- 音庚。
能無離
- 力智反。
滌
- 徒歷反。
疵
- 在斯反。
邪
- 似嗟反。
物介
- 音界。
民治
- 河上本又作活。
以求匿
- 他得反。
辟
- 匹亦反。
開闔
- 戶獵反。
不昌
- 尺亮反。
而處
- 昌慮反。
以知乎
- 音智。河上又直作智。
恃
- 河上本作侍。
長
- 丁丈反。
三十輻
- 音福,車輻。
共一轂
- 古木反,車轂。
當
- 丁浪反。
無有車
- 音居,又去於反。
挻
- 始然反。河上云:和也。宋衷注本云:經同。聲類云:柔也。字林云:長也。君連反。又一曰柔挻。方言云:取也。如淳作繫。
埴
- 市力反。河上曰:土也。司馬云:埴,土,可以為器。釋名云:埴,膱。杜弼云:埴,黏土也。
鑿戶
- 在各反。
五色
- 青赤白黑黃也。
令
- 力征反。
盲
- 陌庚反。
五音
- 宮商角徵羽也。
聾
- 力東反。
五味
- 酸鹹甜辛苦也。
口爽
- 爽,差也。河上云:亡也。
騁
- 勑領反。
狂
- 求匡反。
令人行
- 下孟反。
妨
- 音芳。
去
- 羌呂反。
寵辱
- 簡文云:寵,得也;辱,失也。
若驚
- 顧云:若,而也。
貴
- 重也。河上云:畏也。
大患若身
- 河上云:空也。
何謂寵辱若驚
- 河上本無若驚二字。
身為
- 于偽反。
易
- 以豉反。
名
- 武征反。
曰夷
- 顧云:平也。鍾會云:滅也,平也。
曰希
- 希,疏也,靜也。
搏
- 音博。簡文:補各反。
曰微
- 細也。
致詰
- 起吉反。
故混
- 戶本反。
不皦
- 古曉反。明式云:胡老反。
不昧
- 悔對反
繩
- 食陵反,又民忍反。梁帝云:無涯際之貌。顧云:無窮不可序;或曰:寬急。河上本作繩。
復
- 音服。
怳
- 虛往反。
治
- 直吏反。
強
- 其丈反。
豫
- 如字,本或作懊,簡文與此同也。
儼
- 魚檢反。
樸
- 普角反。又作朴。
混
- 胡本反。
蔽
- 必世反。王云覆蓋也。鍾:婢世反,梁武同也。
蔽覆
- 芳富反。
生長
- 丁丈反。
卒
- 子恤反,又尊恤反。
凡物
- 本作夫。
則物離
- 力智反。其分
- 扶問反。
虎兕
- 徐子反。
無所容鋒刃
- 芳逢反。
太上
- 音太。王云:太上謂大人也。顧云:太古上德之人也。
行施
- 始豉反。
次侮
- 亡甫反。
疵
- 字斯反。
釁
- 許靳反。
悠
- 孫登、張憑、杜弼,俱作由,一本猶,用也。
有應
- 應對之應。
知慧
- 音智。
趣
- 七喻反,或音促。
覩形見
- 賢遍反。
大惡
- 烏路反。
治
- 直吏反。
則濡
- 而朱反,又而注反。
百倍
- 蒲罪反。
令
- 力征反。
所屬
- 之欲反,注同。見
- 賢遍反。
抱樸
- 普角反。
之善
- 一本作傑。
行
- 下孟反。
唯
- 遺癸反。舊云維水反。
相去
- 欺慮反。
幾
- 居豈反。
燕
- 於見反。
雀
- 將籥反。
鳩
- 九求反。
鴿
- 古合反。
有仇
- 音求。
氈
- 之然反。本作旃。
裘
- 音求。
續鳧
- 音符。
截
- 昨結反。
鵠
- 戶各反
眾人熙熙
- 許其反。
若亭
- 普庚反,殺煑也。簡文:許庚反。河上公作饗,用也。
牢
- 力刀反。
廓
- 苦郭反。河上本作泊,普白反。
咳
- 胡來反。說文字本或作孩。
儽儽兮
- 力追反。一本曰損益也,敗也,欺也。說文音雷。古本河上作乘乘兮。
所別
- 彼列反。
析
- 星歷反。
所好
- 呼報反。
沌
- 本又作忳,徒損反,又徒門反。簡文音頓。
俗人昭昭
- 章遙反。一本作照。
悶悶
- 如字。
澹兮其若海
- 徒紺反。古本河上作忽兮若海。嚴遵作忽兮若晦。
飂
- 力幽反。梁簡文作飄,云敷遙反。河上作淵兮。
繫縶
- 張立反。一作執。
母
- 如字。
德之容
- 鍾云:法也。簡文云:狀也。
怳
- 況往反,又呼廣反。
窈
- 烏了反。
冥
- 莫輕反。
說
- 一云悅。
狀哉
- 河上一本直云吾何狀也。
見
- 賢遍反。
枉
- 音往。
窪
- 烏瓜反。簡文烏麻反。顧云:洿也。
蔽
- 必世反。
轉遠
- 于萬反。
自見
- 賢遍反。
彰
- 音章。
淡
- 徒暫反。一作澹。
故飄
- 毗遙反,又扶遙反。
驟
- 狀救反。
道者於道
- 河上於道者絕句。
企者
- 苦賜反。河上作豉。
跨
- 苦化反。
餘食贅
- 專稅反。疣贅也。簡文云:之睿反。河上云:贅,貪也。
行
- 下孟反。注同。
郤至之行
- 去逆反。郤至,晉大夫,自伐之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更為肬
- 音尤。
惡
- 烏路反。
混成
- 胡本反。
先天
- 悉薦反。
{宀尗}
- 本亦作寂。
寞
- 音莫。河上云:寥空無形也。鍾會作飂,云空疏無質也。
而不殆
- 田賴反。危也。
稱
- 尺證反。
强
- 其丈反。
亦復
- 扶又反。
重為輕
- 起政反。
躁
- 早報反。
離
- 利。
輜
- 側其反。
重
- 直用反。
榮觀
- 古亂反。
宴處
- 於見反。簡文云:謂靜思之所宴居也。
萬乘之主
- 繩證反。謂天子也。
輕則失本
- 河上作臣。
躁則失君
- 謂失君位。
喪
- 息浪反。
善行
- 下孟反。
無徹
- 梁云:應車邊今作邊者古字少也。
跡
- 河上作迹。
無瑕
- 下家反。疵過也。
謫
- 直革反,譴責也。
不別
- 彼列反。
善數
- 色主反。簡文:色具反。河上作計。
籌
- 直由反。
策
- 初厄反。
楗
- 其偃反。距門也。
所好
- 呼報反。
裕
- 羊注反。
長
- 丁丈反。
谿
- 苦奚反。或作溪。
不離
- 力智反。
模
- 莫胡反。
不忒
- 吐得反。顧云:差也,爽也。
樸
- 普角反。
官長
- 丁丈反。
百行
- 下孟反。
故為
- 于偽反。
無割
- 乾遏反。
物或歔
- 音虛。河上本作呴,許具反。
羸
- 力為反。
或挫
- 作臥反,搦也。簡文:在臥反。河上作載。
隳
- 許規反。毁也。
去
- 羌呂反。
其事好
- 呼報反。
還
- 音旋。
治
- 直吏反。
凶年
- 天應惡氣,災害五穀,盡傷人也。
難
- 乃旦反。
當復
- 扶又反。
佳
- 格牙反。善也。河上:飾也。
惡
- 烏路反。
恬
- 嫌反。本或作栝。梁武音膾。
澹
- 徒暫反。本亦作惔,音同。又音談,字同。河上本作恢。梁武云苦回反。簡文恬惔。
樂
- 五教反,又音洛。
戰勝
- 式證反。
天下莫能臣也
- 河上本作天下不敢。
侯王
- 梁武作王侯。
隤
- 徒回反。
長
- 丁丈反。
立名分
- 符問反。
錐
- 音隹
治
- 直吏反。
行
- 下孟反。
道氾
- 本又作汎,周張並同。
衣
- 於既反。河上作愛也。
施
- 始豉反。
故復
- 扶又反。
以其終不自為大
- 河上本云:是以聖人終不為大也。
於易
- 以豉反。
樂
- 音岳。
餌
- 而志反。
過
- 古臥反。
道之出
- 尺類反。
淡
- 徒暫反,又徒覽反。
說
- 音悅。
令
- 力征反。
中
- 丁仲反。
將欲㒆
- 簡文作歙,又作洽。河上本作㬛也,許及反。顧云:閉塞也。
去
- 羌呂反。
脫
- 代活反。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
- 簡文作不。
欲
- 河上本作吾將鎮之。河上者,非老子所作也。
老子德經音義
- 德者,得也。道生萬物有得獲有故名德經四十四章一本四十三章。
應
- 應對如字。
則攘
- 若羊反。
臂
- 必寐反。
而扔
- 人證反。又音仍,引也,因也。字林云:就也,數也,原也。
故去
- 羌呂反。
無喪
- 息浪反。
心見
- 賢遍反。
肌
- 己其反。又音既。
無所徧
- 音遍。
之量
- 音亮。
母
- 莫后反。
舍本
- 音捨。
博施
- 始豉反。
偏
- 音篇。
抑
- 於力反。
亢
- 苦浪反。
忿枉
- 紆放反。
尚好
- 呼報反。
敬校
- 音教。
為贍
- 涉豔反。
治
- 直吏反。
穢
- 於廢反。
耽
- 都南反。
行
- 下孟反。
遠
- 于万反。一本作弃。
裂
- 力竭反。
恐歇
- 許謁反。
將恐蹶
- 蹇月反,又其月反,又居衞反。
數
- 色主反。
譽
- 逸注反。毁譽也。
琭
- 音祿。
珞
- 音洛,又音歷。
昧
- 悔對反。
夷道若纇
- 雷對反。簡文云疵也。河上作類。一本作纇。
內
- 如銳反, 又若對反。
不見
- 賢遍反。
全別
- 彼列反。
有分
- 符問反。
炎
- 于沾反。
貸
- 吐代反。
恭
- 一作供。
裁
- 音裁,又才代反。
所惡
- 烏路反。
稱
- 尺證反。
可舍
- 音捨。
愈遠
- 于萬反。
非强
- 其丈反。
騁
- 勑領反。
折
- 章舌反,又常列反。
名好
- 呼報反。
無厭
- 於鹽反,又於豔反。
費
- 芳責反。
藏
- 才良反。
缺
- 窺悅反。
獘
- 婢世反。
不為
- 于偽反。
屈
- 丘物反。偽也。
訥
- 怒忽反。
躁
- 早報反。
罷
- 音皮。
却
- 除也。
糞
- 弗問反。
禍莫大於不知足
- 河上本此句上有罪莫大於可欲一句。
咎
- 其九反。
不窺
- 起規反。
羑牖
- 二同,由九反。
搏
- 波洛反。
歙歙
- 許及反。一本作惵惵。河上本作惔。顧云許葉反,危懼貌。簡文云河上公作怵。
渾
- 胡本反。
注
- 之樹反。
咳
- 胡來反。本或作孩。
冕
- 音勉。
旒
- 音留。說文作{流玉}。
充
- 如字。
黈
- 吐口反。
纊
- 苦放反。
戚
- 七歷反。
於慢
- 武晏反。
其徑
- 經定反。
喪
- 息浪反。
所適
- 丁歷反。
舍
- 音捨。
兕
- 徐履反。
被
- 皮彼反。
投
- 音頭。
錯
- 七路反。
而令
- 力征反。
鋒
- 芳逢反。
累
- 劣偽反。
黿蚖
- 二並音元。
蟺
- 徒多反,又音蟮。又本作蟮。
襲
- 音習。
鷹
- 憶矜反。
鸇
- 之然反。
埤
- 音婢。
矰
- 竹能反。
繳
- 諸若反。
網
- 亡兩反。
罟
- 音古。
卒
- 子戌反。
餌
- 而志反。
離
- 音利。
稱
- 尺證反。
長
- 張丈反。
亭之
- 如字,別也。
毒之
- 徒篤反。今作育,余熟反。
庇
- 必寐反,又音祕,亦作芘。
廕
- 於鴆反。
復
- 扶又反,又音服。
其兌
- 徒外反。簡文云:言也。河上本作銳。銳,自言也。
見
- 賢遍反。
小曰
- 音越。
遺
- 唯季反。
介
- 音界。
好
- 呼報反。
徑
- 經定反。邪徑。
復
- 扶又反。
朝
- 直遙反。
絜好
- 如字。
蕪
- 音無。
厭
- 於豔反。
夸
- 口花反。
盜夸非盜哉
- 河上本同。
不拔
- 皮八反。顧云:私。
齊
- 才細反。
不輟
- 張劣反。
孫傳
- 直專反。
比
- 必履反。
蜂
- 芳逢反。
蠆
- 勑賣反。
虺
- 虛鬼反。
蛇
- 食奢反。
螯
- 失亦反,又呼各反。河上云:毒蟲不螫。
攫
- 俱縛反。
不搏
- 音博。
筋柔
- 居勤反。{艹觔}者俗。
而握
- 於學反。
知牝
- 頻忍反。
牡
- 牟后反。
之合而全作
- 全如字。河上作䘒,于和反。本一作朘。說文子和反,又子壘反,云:赤子陰也,子垂反。
終日號
- 戶毛反。
不嗄
- 一邁反。氣逆也。又於介反,而聲不嗄當作噫。
則夭
- 於驕反,又於表反。
強
- 其良反。
壯
- 側諒反。
挫
- 子臥反。
銳
- 悅歲反。
令
- 力征反。
去
- 羌呂反。
不劌
- 居衞反。河上作害傷也。
污
- 音烏。
辟
- 匹亦反。
激
- 經覓反,又古堯反。
拂
- 芳佛反。
不嬥
- 以照反。
匿
- 女力反。
莫如嗇
- 生力反。河上云:貪也。
去
- 羌呂反。
早復
- 音服。
謂之重
- 直容反。
柢
- 丁計反。亦作蔕。
烹
- 普庚反。不當加火。
小鮮
- 音仙。
以道莅
- 力至反。古無此字,說文作䇐。
治
- 直吏反。
牝
- 頻忍反。
靜復
- 扶又反。
以下
- 遐嫁反。
則取
- 七榆反,又七喻反。
卑下
- 遐嫁反。
過
- 古禾反,又古臥反。
奧
- 於六反。暖也。河上:烏報反。
曖
- 音愛。暄也。說文作懓。
庇
- 必寐反,又本祕反。
蔭
- 於鴆反。
尊行
- 下孟反。
有拱
- 居勇反。
璧
- 并歷反。
以先
- 悉薦反。
所以為
- 于偽反。
不曰
- 于月反。
淡
- 徒暫反。
於其易
- 以豉反。
必多難
- 乃旦反。
其脆
- 七歲反。河上本作膬,昌睿反。
易泮
- 普半反。
於累
- 劣被反。
者敗
- 必賣反。
施
- 始志反。
辟
- 匹亦反。
好
- 呼報反。
令
- 力征反。
復以
- 扶又反。
稽式
- 古兮反,嚴。河上作楷式。
善下 言下
- 遐嫁反。
厭
- 於豔反。
夫
- 音扶。
唯大
- 絕句。
以陳
- 直忍反。
費
- 芳味反。
匱
- 其貴反。
器長
- 張丈反。
舍
- 音捨。
而不辟
- 音避。
於難
- 乃旦反。
卒
- 尊忽反。
帥
- 所類反。
為
- 于偽反。
無行
- 戶剛反。
攘
- 若羊反。
扔
- 音仍。
幾
- 音祈,音機。
易
- 以豉反。
被
- 音備。
褐
- 戶葛反。
無狎
- 戶甲反。
無厭
- 於豔反。
離
- 力智反。
物擾
- 而小反。
辟
- 匹亦反。
不能復
- 扶又反。
潰
- 戶對反。
見
- 賢遍反。
故去
- 羌呂反。
之所惡
- 烏路反。
猶難
- 乃旦反。
繟
- 音闡。
坦
- 吐但反。梁王尚鍾會孫登張嗣本有此。坦,平大貌。河上作墠。墠,寬也。坦,尺善反,又上單反也。
而見
- 賢遍反。
凶先
- 悉薦反。
恢
- 苦回反。
是大匠斲
- 陟角反。
僻
- 匹亦反。
治
- 直吏反。
強
- 其兩反,舊其良反。
柔脆
- 七歲反。
枯槁
- 苦老反。
與
- 音餘。
抑
- 於力反。
之量
- 音亮。
身去
- 羌呂反。
天下莫柔弱於水
- 河上本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垢
- 古口反。
和大怨
- 紆万反。
契
- 苦計反。
不令
- 力征反。
伯
- 絕句。河上本。
不貪貨賂
- 音路。
輿
- 音餘。河上曰:車。
使人復
- 音服,又扶又反。
樂
- 音洛。
人己
- 基倚反。
愈
- 音與。
而不爭
- 爭鬭之爭,注同。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