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論鄭伯克段於鄢(隱元年)
作者:蘇軾 北宋
本作品收錄於《東坡全集‎

《春秋》之所深譏、聖人之所哀傷而不忍言者三;晉趙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聵於戚,齊國夏、衛石曼姑帥師圍戚,而父子之恩絕;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而夫婦之道喪;鄭伯克段於鄢,而兄弟之義亡。
此三者,天下之大戚也。
夫子傷之,而思其所以至此之由,故其言尤為深且遠也。

且夫蒯聵之得罪於靈公,逐之可也,逐之而立其子,是召亂之道也。
使輒上之不得從王父之言,下之不得從父之令者,靈公也。
故書曰:「晉趙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聵於戚。」
蒯聵之不去世子者,是靈公不得乎逐之之道。
靈公何以不得乎逐之之道?逐之而立其子也。
魯桓公千乘之君,而陷於一婦人之手,夫子以為文姜之不足譏,而傷乎桓公制之不以漸也,故書曰:「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言其禍自公作也。
段之禍生於愛。
鄭莊公之愛其弟也,足以殺之耳。
孟子曰:「舜封象於有庳,使之源源而來,不及以政。
」孰知夫舜之受其弟之深,而鄭莊公賊之也。
當太叔之據京城,取廩延以為己邑,雖舜復生,不能全兄弟之好,故書曰「鄭伯克段於鄢」,而不曰「鄭伯殺其弟段」。
以為當斯時,雖聖人亦殺之而已矣。
夫婦、父子、兄弟之親,天下之至情也,而相殘之禍至如此,夫豈一日之故哉!

《穀梁》曰:「克,能也,能殺也。
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
段不稱弟,不稱公子,賤段而甚鄭伯也。
於鄢,遠也。
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雲爾。
甚之也。
然則為鄭伯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嗚呼!以兄弟之親,至交兵而戰,固親親之道絕已久矣。
雖緩追逸賊,而其存者幾何,故曰於斯時也,雖聖人亦殺之而已矣。
然而聖人固不使至此也。
《公羊傳》曰:「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
而又區區於當國內外之言,是何思之不遠也。
《左氏》以為段不弟,故不稱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求聖人之意,若《左氏》可以有取焉。



每日一字一词

 题库  题库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