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吾聞隱君子,大隱廛市間。
道義充諸中,測度非在顏。
堯帝神且智,知人亦孔艱。
勉哉二秘閣,賢行如高山。
每用紙帖子,其一書“司舉”,其二書“秘閣”,其三書“隱君子”,其餘書“士”。令在座黙探之,得“司舉”則司貢舉;得“秘閣”則助司舉搜尋隱君子進於朝矣;搜不得則司舉并秘閣自受罰酒。後復増置新格“聘使”、“館主”各一員,若搜出隱君子,則要此二人伴飲。二人直候隱君子出,即時自陳,不待尋問;隱君子未出之前,即不得先言。違此二條,各倍罰酒。聘使,蓋賞其能聘賢之義。館主,兼取其館伴之義。唐有昭文館學士,人號為“館主”。
——秘閣雖同搜訪隱君子,或司舉不用其言,亦不得争權;或偶失之,即不得以司舉不用己言而辭,同罰也,然則倍罰。
——司舉、秘閣既探得,即各明言之,不待人發問。如違,先罰一觴。
——司舉、秘閣止得三搜;客滿二十人則五搜。
——餘人探得帖子,並黙然。若妄宣傳,罰巨觴,别行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