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卷一醫之可法
自伏羲、神農、黄帝而下,名醫雖多,所可學者有幾人哉!至於華氏之剖腹,王氏之灸鍼,術非不神也,後人安得而傚之?非岐伯之聖經、雷公之炮炙、伊贄之湯液、箕子之洪範、越人之問難、仲景之傷寒、叔和之脈诀、士安之甲乙、启玄子之傳注、钱仲阳之论议。皆其活法。所可學人。岂千方万论印定後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间德高行远奇才异士。与夫居缙绅隐草莽者。然有一法一节之可观。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取也。岂予好辩哉。欲使學人观此数聖贤。而知所可慕而已。或有人焉。徒能广览泛涉。自以爲多學而用之無益者。岂其知本。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4456&page=7
或問手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少阳、俱会於首、然六阳会於首者、亦有阴乎
答曰。有。六腑者六阳也。五脏者五阴也。肺开窍於鼻心开窍於舌。脾开窍於口。肝开 窍於 目。肾开窍於耳。是五阴也。又有厥阴与督脈会於巅。是六阴也。耳者肾也。复能听声。声 爲金。是耳中有肺也。鼻者肺也。复能聞臭。是鼻中有心也。舌者心也。复能知味。是舌中 有脾也。目有五轮。通贯五脏。口爲脾脾爲坤土。主静而不动。故無所兼。言耳鼻舌各兼一 目兼四。此与督脈。共计十三阴也。脑爲诸体之会即海也肾主之。是爲十四阴矣。
經脈終始
寅手太阴肺。始於中焦終於大指内廉出其端。 卯手阳明大肠。始於大指次指之端。終於上侠鼻孔辰足阳明胃。始於鼻交中。終於入 大指间出其端。巳足太阴脾。始於大指之端。終於注心中。 午手少阴心。始於心中。終於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未手太阳小肠。始於小指之端。終於抵鼻至目内斜络於颧。 申足太阳膀胱。始於目内。終於小指外侧出其端酉足少阴肾。始於小指之下。終於注 胸中。 戌手厥阴心包。始於胸中。終於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亥手少阳三焦。始於小指次指之端 。終於至目锐子足少阴胆。始於目锐。終於小指次指循大指内出其端贯爪甲出三毛。 丑足厥阴肝。始於大指聚毛之上。終於注肺中。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是高能接下也。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是下能趋上也。 故上下升降而爲和。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易曰。山泽通气。故气寄 於辛 。用於寅平旦始从中焦注循天之纪左旋至丑而終。昼夜通行五十度。周流八百一十丈。夫倡 则妇随。血随气而上行。殊不見润下之意。經云。气主煦之升也。血主濡之润也。書云。水 日润下。如何说得。从气之血。有不行之体如百川右行东至於海请示。
日用
复临泰壮干。遁否观剥坤二六。 青白正分开与辟。赤黑往来通道路。 泰即居艮否居坤。干作天门巽地户。 气終於丑始於寅。血谛辛阴从下去。 丙潜壬内却从高。顺至乙穴还上注。 妇随夫唱幾曾停。万派千流無暂住。 血气包含六子中。昼夜行流五十度。 食時骸理敬修行。玄府身周匀闭拒。 排山倒海毒非常。撩鼻捻髭心不怖。 天长地久太虚持。不亏八一元来数。 休说乘虚谩履空。嬴取康宁三六足。 知之非難行之難。造次颠沛宜常虑。
人肖天地
且天地之形如卯。横卧於东南西北者。自然之势也血气营运故始於手太阴。終於足厥阴 。帝 曰。地之爲下否乎。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虚之中也。曰冯乎。曰大气举之也。是地如卯黄 在其中矣。又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类也。易曰。坤浓載物德。合無疆。信乎天之包地。形 如卯焉。故人首之上。爲天之天。足之下爲地之天。人之浮於地之上。如地之浮於太虚之中 也 。地之西始於寅終於丑。血之东根於辛纳於乙。相随往来不息。独缺於干巽。爲天地之门户 也。启玄子云。戊土属干。巳土属巽。遁甲曰。六戊爲天门。六巳爲地户。此之谓也。經 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气血者父母 也。父母者天地也。血气周流於十 二經。总包六子於其中。六气五行是也。無形者包有形。而天总包地也。天左行而西气随之 。百川并进而东血随之。
問脾寄於坤如何。是损至第三。若从脾爲。第二从肾爲第四请言脾数
答曰。脾雖寄於坤。实用於巳。从上肺心。从下肾肝。脾中得三数也。如气寄於辛而用 於寅 。包络三焦。寄於丑而用。於申也。此人之所以肖天地而生。易曰干爲首。坤爲腹。震爲足 巽爲股。坎爲耳。离爲目。艮爲手。兑爲口。
明經络之数有幾
答曰。十二大經之别。并任督之别。脾之大络脈。别名曰大包。是爲十五络。诸經皆言 之 。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思。贯膈络出於左乳下。其动应晨脈宗气也。是知络有十六也。
問三焦有幾
答曰。手少阳者。主三焦之气也。灵枢經云。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证。入 络膀胱约下焦。是知三焦有二也。
問脏腑有幾
答曰。肝心脾肺肾兼包络。一名命门。爲六脏。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兼三焦。爲六腑。计 之十 二矣。故包则爲一府矣。是爲十三矣。經曰。胞移热於膀胱则癃溺血。又云。胞痹者。少腹 膀胱。按之内痛者。若沃以湯注云膀胱胞内居之。内外二境图云。膀胱者胞之室也以是知爲 十三脏腑矣。
傷寒之源
冬傷於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傷与辛苦之人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肾水涸竭而得之 無水 则春水無以发生故爲温病。至长夏之時。時强木长因绝水之源。無以滋化。故爲大热病也。 傷寒之源如此四气调神论曰。运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广成子云無劳汝形。無摇汝精 。金 匮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温。注云。冬不按跷。精气伏藏。阳不妄升 。故春不病温。又經云。不妄作劳。又云不知持满又云水冰地折。無扰乎阳。又云。無泄皮 肤。使气丞夺。启玄子云。肾水旺於冬。故行夏令。则肾气傷。春木旺而水废。故病於春也 。逆冬则傷肾。故少气以奉春生之令也。是以春爲温病。夏爲热。长夏爲大热病。其变随乎 時而已。邪之所感浅者。其病轻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難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
冬傷於寒春必温病
冬傷於寒者。冬行秋令也。当寒而温火胜而水亏矣水既已亏则所胜妄行。土有余也。所 生受病 。水不足也。所不胜者侮之。火太過也。火土合德。湿热相助。故爲温病。使民腠理开泄。 少阴不藏。惟房室劳傷。辛苦之人得之。若此者皆爲温病。所以不病於冬。而病於春者以其 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权。大寒之令复行於春。腠理开泄。少阴不藏。房室劳傷。辛苦之人。 阳气泄於外。肾水亏於内。当春之月。時强木长無以滋生化之源。故爲温病耳。故君子周密 於冬。少阴得藏於内腠理以闭拒之雖有大风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温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 也。冬時阳气俱伏 於九泉之下。人之阳气俱藏於一肾之中。人能不扰乎肾。则六阳安静於内。内既得以安。外 無自而入矣。此傷寒之源。非天之傷人。乃人自傷也。傷於寒者皆爲病热。爲傷寒气乃热病 之总称。故曰傷寒。知寒受热邪明矣。六阴用事於冬。阳气在内周密闭藏可矣。反劳动之。 而泄於外。時热已傷於水矣。至春之時。木当发生阳已外泄。孰爲鼓舞。肾水内竭。孰爲滋 养。此两者同爲生化之源。源既已绝。水何赖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独有热也時强木长。故 爲温病矣。
春傷於风夏生飧泄
木在時爲春。在人爲肝。在天爲风。风者無形之清气也。当春之時发爲温令。反爲寒折 。 是三春之月。行严冬之令也。以是知水爲大過矣。水既太過。金肃愈□是所胜者乘之而妄行 也 。所胜者乘之。则木虚明矣故經曰。从後来者爲虚邪。木气既虚。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 。 故所不胜者侮之。是以土来木之分而爲飧泄也。故經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以其湿令 当权。故飧泄之候发之於夏也。若当春之時。木不发生。 温令未显。止行冬令。是谓傷卫。以其阳气不出地之外也。当以麻黄湯发之。麻黄味苦。味 之薄者。乃阴中之阳也。故从水中补木而泻水。发出津液爲汗也。若春木已生。温令已显。 阳气出於地之上。寒再至而复折之当以轻发之。谓已得少阳之气。不必用麻黄也。春傷於风 。夏生飧泄。所以病发於夏者。以其木绝於夏。而土旺於长夏。湿本有夏行之体。故飧泄於 夏也。不病於春者。以其春時风雖有傷。木实当权。故飧泄不病於木之時。而发於湿之分也 。經曰至而不至。是爲不及。所胜妄行。所不胜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谓也。
夏傷於暑秋必疟
暑者。季夏也季夏者。湿土也。君火持权不与之子。暑湿之令不行也。湿令不行。则土 亏矣 所胜妄行木气太過。少阳旺也。所生者受病则肺金不足。所不胜者侮之。故水得以乘之土分 。 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爲相火。水入於土。则水火相干。而阴阳交争。 故爲寒热。兼木气終見三焦。是二少阳相 合也。少阳在湿土之分。故爲寒热。肺金不足洒淅寒热此皆往来未定之气也。故爲疟。久 而不愈疟不发於夏而发於秋者。以湿热在酉之分。方得其权。故发於大暑以後也。
秋傷於湿冬生咳嗽
秋者清肃之气。收敛下行之体也爲湿所傷。是长夏之气。不与秋令也。秋令不及。所胜 妄行 。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形於肺。故肺气逆而爲咳。所不胜者侮之。木气上行与火 同。得动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故肾水亏也。长夏已亢。三焦之气盛也。命门(有三)焦之 舍也。故迫肾水上行。与脾土湿热相合爲痰困。而动於脾之湿也。是以咳嗽有声有痰咳 嗽 不发於秋。而发於冬者。以其六阴之极。肃杀始得其气。故肺不咳嗽於秋。而咳嗽於冬也。 咳嗽者。气逆行上也气上行而逆。故面目发微肿。极则身体皆肿。变爲水气。 故曰浊气在上。则生胀。又曰。诸气郁。皆属肺金此之谓也。春傷於风夏傷於暑冬 傷於寒 辞理皆顺時字傷令字也。独秋傷於湿。作令字傷時字。讀者不疑也。此四者皆無所亢。而害 其所乘之子也。邪从後至。言岁之主气。各差其分而爲病。一定之法也。若说秋字傷湿字。其 文 与上三句相通。其理与法不相通大抵理与法通。不必拘於文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 以辞害意。以意逆志爲得之矣故曰。春傷於风说作人爲风所傷非也。若是则止当头痛惡风自 汗何以言夏爲飧泄哉。今言春傷於风。即是時傷令也明矣。經云。东方来者爲婴儿风其傷 人也外在於筋。内舍於肝。又曰。春甲乙所傷。谓之肝风。用此二句。以较前文。则辞理自 通矣。
問两感邪从何道而入
答曰。經云。两感者死不治。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发热。惡寒口干。烦满而渴。 太阳者腑 也。自背俞。而入。人之所共知。少阴者脏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气通於天。故 寒邪無形之气。从鼻出入。肾爲水也。水流湿。故肾受之。經曰。傷於湿者。下先受之。同 气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以是知内外两感。脏腑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 之。则有表。表里既不能一治。故死矣。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虚而 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夫未有不治。而获生者也。 予嘗用此。间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解利两感神方。
大羌活湯
防风羌活独活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白术甘草(炙)细辛(去土各三钱) 知母(生)川芎地黄(各一两) 上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渣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再服。三四盏 解之亦可。病愈则止。若有余证。并根据仲景随經法治之。
清气爲荣
清者体之上也。阳也。火也。离中之阴降。午後一阴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气爲荣。
浊气爲卫
浊者。体之下也。阴也。水也。坎中之阳升。子後一阳生。即肾阳举而使之。故曰浊气 爲卫 。地之浊不升。地之清能升。能阳举而使之上也。天之清不降。天之浊能降。爲六阴驱而使 之下也。經曰。地气上爲云。天气下爲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之谓欤。
其用在下。胆胃膀胱大肠小肠
天六腑气表。其体在上。其用在下。
其用在上。两目两耳鼻口舌
地五脏血里。其体在下。其用在上。
格则吐逆、九窍、五脏
阴极自地而升。是行阳道。乃东方之气。金石之变。上壅是也。极则阳道不行。反闭於 上。 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气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阴道。故气填塞而不入则气口之脈大四 倍於人迎此清气反行浊道也。故曰格。
关则不便、下窍、六腑
阳极自天而降。是行阴道。乃西方之气。膏粱之物。下泄是也。极则阴道不行。反闭於 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气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阳道。故血脈凝滞而不通。则人迎之脈 大四倍於气口。此浊气反行清道也。故曰关。
三阳气血多少
寅爲少阳。何以复爲太阳。一阳初出地之外即数阳也。故谓之少阳。二阳過卯故谓之阳 明三 阳至巳。故谓之太阳之气。升至极之分。便是太阳也。三阳俱爲太阳之气。居其底却爲少阳 也。以此推之。三阳所呼之名异。非有二体也。以其从多少而言之耳。 阳气之极。举阴於九天之上。故水自天而降。故太阳即爲寒水也。所以血多而气少。 阴明居太 阳少阳之中。二阳合明。故曰阳明。阴阳等也。所以气血俱多。少阳者。初出之气。少。而 不能鼓舞。阴气阳伏地中尚多。故爲龙火爲震爲雷爲足。俱属地之下也。所以气多血少。少 阳极举阴於九天之上。肺爲卫天之极表也。所以上气故肺受之。至高者肺也故爲手太阴阴於 此爲秋气而复降。重阳补下焦元气重阴补上焦元气。辛爲天之味。能补地之分。自上而降於 下也。苦爲地之味。能补天之分。自下而升於上也。此二者。皆从其源也。六阳俱极举阴於 九天之上。故阴自天而降。是阴降於九天之上。而卦之阴复何以从下生。盖阴之首雖从 天而降。其阴之尾巳至地矣。故阴从地而生。所以一阴从五阳之下也。凡所生者。从下皆从 乎地也。故地爲万物之母。又云非母不生。从地而生者爲春气。从天而降者爲秋气。九天之 上爲夏。九天之下爲冬。
气血之体
以上下言之有若立轮外焉。天道左旋。而西中焉。地道右旋。而东似不相侔。大抵血随 气行 。夫唱妇随是也。血雖从气。其体静而不动。故气血如磨之形。上转而之西。下安而不动。 雖云不动。自有东行之意。以其上动而下静。不得不尔也。天地之道如故。守所言。从乎 天也。自艮而之巽。晋令所言从乎地也。自干而之坤。是以乾坤之用备矣。言天道者。从外 而之内也。言地道者。从内而之外也。从外之内者。傷寒也。从内之外者杂(病也)
辩表里中三证
假令少阳证。头痛往来寒热。脈浮弦。此三证但有一者。是爲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 和。 大小便或闭而不通。或泄而不调。但有一者。是爲里也。如無上下表里证。余者皆虚热也。 是在其中矣。
辩阴阳二证
阴证身静。重語無声气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来口与鼻中气冷。 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 阴证身动。轻語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与鼻中气皆然。
辩表傷阴阳二证
身表凉。知在阴經也。名曰阴证。 身表热。知在阳經也。名曰阳证。
辩内外傷
傷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於天也。傷食口無味。涎不纳。鼻息气匀。脾气通 外傷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無形也。 内傷手足不和。两胁俱热。知先少阳也。从内之外者。先有形也。 内外俱傷。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表发热而惡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内外两傷也。 凡诊。则必扪手心手背。手心热则内傷手背热则 \r不言手經图\ps11a1.bmp\r \x傷寒言足經手經皆有余\x \x不言手經图足經皆不足\x 冬傷於寒者。春必温病。夏爲热病。长夏爲大热。病盖因房室劳傷与辛苦之人得之。水 亏無以 旺之 爲热病也。长夏爲大热病者。火之方与秋之分。皆手經居之。木之方与春之分。皆足經居之。 所傷者皆足經不足。及夏火旺。客气助於手經。则不足者愈不足矣。故所用之药。皆泄有余 而非足經药。何以然。泄有余则不足者补矣。此傷寒本足經。只言足經而不言手經也。大意 如此。至於傳手經者。亦有之当作别论。与夫奇經之病亦在其中矣。
六經傳足傳手經则愈
阳中之阴水。太阳是也。爲三阳之首。能巡經傳。亦越經傳。 阳中之阳土。阳明是也。夫阳明爲中州之土。主纳而不出。如太阳傳至此。名曰巡經傳 也。 阳中之阳木。少阳是也。上傳阳明。下傳太阴。如太阳傳至此。爲越經傳也。 阴中之阴土。太阴是也。上傳少阳爲顺。下傳少阴爲逆。此爲土下傳也。如太阴傳太阳 。爲误下 傳也。阴中之阳水少阴是也。上傳太阴爲顺。下傳厥阴爲生。如太阳傳至此乃表傳里也。 阴中之阴木。厥阴也。上傳少阴爲实。再傳太阳爲自愈也。
太阳六傳
太阳者乃巨阳也。爲诸阳之首。膀胱經病若渴者。自入於本也。名曰傳本。 太阳傳阳明胃土者。名曰巡經傳。爲发汗不彻利小便。余邪不尽透入於里也。 太阳傳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經傳。爲元受病脈浮無汗。当用麻黄而不用之故也。 太阳傳少阴肾水者。名曰表傳里。爲得病急当发汗而反下汗不发所以傳也。 太阳傳太阴脾土者。名曰误下傳。爲元受病脈缓有汗。当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当 時腹痛四肢沉重。 太阳傳厥阴肝木者。爲三阴不至於首唯厥阴与督脈上行与太阳相接。名曰巡經得度傳。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惡寒無汗。脈尺寸俱浮而紧。是发於阳阳者卫也(麻黄 湯)主之。 麻黄(一两半去节)桂枝(一两去皮)杏仁(二十粒湯浸去皮尖)甘草(半两炙)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煎温服。 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惡寒自汗。脈尺寸俱浮而缓者。荣也。(桂枝湯)主之。 桂枝(去皮)芍药甘草(各等分) 上锉。每服八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温服。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太阳证。头痛发热。自汗惡风。脈当缓而反紧。傷风得傷寒脈也。 太阳证。头痛发热無汗惡寒。脈当急而反缓。傷寒得傷风脈也。 二证脈不同本經(大青 龙湯)主之。易老(桂枝麻黄各半湯)。此言外之意。杨氏云。非明脈者不可用大青龙湯。以 其有厥逆筋惕肉及亡阳之失也。故易老改爲九味羌活湯。而不用桂枝麻黄也。羌活湯不论 有汗無汗。悉宜服之。但有缓急不同矣。九味羌活湯药证加减。服饵缓急。具見於後。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太阳证。发热惡寒自汗脈缓。太阳证。发热惡风無汗脈缓。此易老元将麻黄一桂枝 二治上二证後复改用羌活湯。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太阳膀胱脈浮紧直至寸口。所以头痛者。头与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阴与督脈会於巅。 逆太 阳之經上而不得下。故壅滞爲头痛於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愈痛右手浮弦者亦然 。 头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风可到风则温也。治以辛凉。秋克春之意。故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 总其体之常也。然各有三阴三阳之异焉。故太阳则宜川芎。阳明则宜白芷少阳则宜柴胡。太 阴则宜苍术。少阴则宜细辛。厥阴则宜吴茱萸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假令治太阳阳明。不可遗太阳而只用阳明药余仿此用三阳經解药後身番覆重者。若烦则 是有阳 明也。若不烦而番覆轻者。知不傳三阴也。不傳三阴则爲解也。大抵三阴之体静重与湿相同 。傷寒五日後無汗。谓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谓内有水谷故汗之。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发汗。或云当得汗解。或云当发汗更发汗。并发汗。宜桂枝湯者数方。是用桂枝发汗也 。复 云。無汗不得服桂枝。又曰汗家不得重发汗。又曰发汗過多者。却用桂枝甘草湯。是闭汗也 。一药二用。如何说得。仲景发汗与本草之义相通爲一。答曰。本草云。桂味辛甘热無毒。 能爲百药长通血脈止烦出汗者。是调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脏無他病。发热自汗者。此卫 气不和也。又云。自汗者爲荣气和。荣气和则外不谐。卫气不与荣气相和谐也。荣气和则愈 。故皆用桂枝湯调和荣卫。荣卫既和。则汗。自出矣。风邪由此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汗 也。以其固闭荣血。卫气自和。邪無容地而出矣。其实则闭汗孔也。昧者不解闭汗之意。凡見病 者。便用桂枝湯发汗。若与中风自汗者合其傚桴鼓。因見其取傚而病愈。则曰。此桂枝发出 汗也。遂不問傷寒無汗者。亦与桂枝湯误之甚矣。故仲景言無汗不得服桂枝。是闭汗孔也。 又云。发汗多义(手冒)心。心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是亦闭汗孔也。又曰汗家不得 重 发汗。若桂枝湯发汗。是重发汗也。凡桂枝条下言发字。当认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 麻黄能开腠理而发出汗也。本草出汗二字。上文有通血脈一句。是非三焦卫气皮毛中药。是 爲荣血中药也。如是则出汗二字。当认作荣卫和自然汗出。非桂开腠理而发出汗也。故後人 用 桂治虚汗。讀者当逆察其意则可矣。噫神農之作於其前。仲景之述於其後。前聖後聖其揆一 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利之是谓犯本犯本则邪气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轻也。以是五苓散不 可妄 用大便不可易动。动之是谓动血动血是谓犯禁。此犯之重也。表在不可下。下之是爲犯禁此 犯之尤重也。下之爲惡风
\太阳六傳
太阳证
不咽干不衄不淋不渴。小便自利不經发汗。则当发之。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咽干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經发汗。不得重发如無以上忌证。雖发汗邪气未尽。亦得重发 之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其证爲风寒所傷。阳气下陷入於内。而排寒水上行於經络之间。本当 发汗。因以彻其邪。醫失汗之故生黄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湿与内热相合。而生黄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其证因发汗太過。腠理开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難以屈伸。
\太阳六傳
太阳证
蓄血其证燥火也。当益津液爲上。而反汗以亡其津液。其毒扰阳之极。则侵阴也。故燥 血而蓄於胸中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太阳病入膀胱小便利而赤。蓄血证也。血自下者愈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战而汗解者太阳也。不战有汗而解者。阳明也。 不战無汗而解者少阳也。若先瘥經必不尔矣。 太阳傳阳明。其中或有下证。阳明证反退。而热兼不渴。却退显少阳证。是知可解也。 太阳证知可解者。爲头不痛项不强肢节不痛则知表易解也。 阳明知可解者。爲無发热惡寒。知里易解也。 少阳证知可解者。寒热日不移時。而作邪未退也。若 用柴胡而移其時。早移之於晏。晏移之於早气移之於血。血移之於气。是邪無可容之地知可 解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服解药而去沉困。只头痛目闷。是知湿去而风不去。则欲解也。若风去而湿不去。则不 解。何以然。风则高湿则下。而入里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可解之脈浮而虚。不可解之脈浮而实。浮而虚者只是在表。浮而实者。知已在里也。汗多不 解者。转属阳明也。傷寒不头痛。知邪不在經。若头痛者。知邪在經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經云。有汗不得服麻黄。無汗不得服桂枝。若瘥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 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太阳六傳
太阳证
羌活(治太阳肢节痛君主之药也。然非無以爲主也。乃拨乱反正之主。故大無不通。小無不入 关节痛非此不治也)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军卒中卑下之职。一听军令。而行所使引之而至)苍术(别 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纳傳之於足太阴脾)细辛(治足少阴肾苦头痛)川芎(治 厥阴头痛在脑)香白芷(治阳明头痛在额)生地黄(治少阴心热在内)黄芩(治太阴肺热在胸)甘草(能 缓里急调和诸药) 以上九味。雖爲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無权。犹执一也。当视其經络前後左右之不同。 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其傚如神。(即此是口傳心授) 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湯投之也。 脈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後缓。 脈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後急。 (九味羌活湯)不独解利傷寒。治杂病有神。 中风行經者。加附子。中风秘涩者。加大黄。中风并三气合而成痹等证。各随十二經上 下内外。寒热温凉。四時六气。加减补泻用之。炼蜜作丸尤妙。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当各随三阳本证。表药发之。发之表解。下利自愈。若不愈者。方可以利药治之。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太阳病下之其脈促。不结胸者。此爲欲解也。 脈浮者必结胸。脈紧者。必咽痛。 脈弦者。必两胁拘急。脈细数者。头痛不止。 脈沉紧。必欲呕。脈沉滑者。胁热利。 脈浮滑者。必下血。
\太阳六傳
太阳证
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時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湯主之。至於大实痛者胃也。 桂枝加大黄湯主之。巳傳戊妇告夫也。所以爲里傳表即名误下傳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或問曰。傷寒杂证一体。若误下之。甚者变大。答曰。非一体 也。傷寒误下变無定体。杂病误下变有定体。何以然。傷寒自外而入阳也。阳主动。杂病自 内而出阴也。阴主静。动者犯之。其变無穷。静者犯之。其变止痞与腹胁痛而已。故变無穷 者爲重。痞与腹胁痛者爲轻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五苓散爲下药。乃太阳里之下药也。太阳高则汗发之。下则引而竭之。 渴者邪入太阳本也。当下之。使从膀胱出也。 \r图\ps11a2.bmp\r 肾燥膀胱热。小便不利。此药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阳病热而渴。小便雖利。亦 宜(五苓散)下之。
\太阳六傳
太阳证
答曰。当服不服。则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阳明燥火。戊胃发黄。故有调胃湯证。此太阳 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太阳六傳
太阳证
答曰。不当服而服之。是爲犯本小便强利。津液重亡。侵阳之极则侵阴而成血证也。轻 则桃仁承气湯。重则(抵当湯)故(五苓散)调和阴阳者也。乃太阳阳明之间。故 爲调和之剂。
\太阳六傳
太阳证
若热在中焦。未入太阳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已行。若与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肾 水也 。不惟重涸肾水。酒毒之热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涩则爲发黄也。若入血室。则爲蓄 血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火土入水 假令太阳证。傷寒自外入。标本有二说。以主言之。膀胱爲本。經络爲标。以邪言之。 先得 者爲本。後得者爲标。此标先受之即是本也後入於膀胱。本却爲标也。此乃客邪之标本也。 治当从客之标本。 小肠火爲本。 膀胱水爲本。 寒毒之气从标入本邪与手經相合。而下至膀胱(五苓散)主之。桂枝阳中之阳。茯苓阳中 之阴。相引而下。入於本道出邪气。 手經自上之下足經丙火壬水小肠自下之上膀胱 火邪之气。从下之上。以内爲本。水中有火。火爲客气当再责其本。两肾相通。又在下 责在下焦。下焦如渎。相火明也。生地黄黄柏主之。邪从本受。下焦火邪遗於小肠。是热在 下焦。填塞不便自内而之外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桂术泽泻猪苓茯苓爲阳中之阴
\太阳六傳
太阳证
生地黄黄柏黄连爲阴中之阳 治酒病宜发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郁则发之。辛温散之。是从其火体也 。是 之最爲之近。是湿热俱去。治以辛温。发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湿也。
\太阳六傳
太阳证
易老法。凉膈散减大黄芒硝。加桔梗同爲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治胸膈中与六經热。以其 手足 少阳之气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气同相火游行於身之表。膈与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药浮載亦至 高之剂。故能於無形之中。随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热也。
\太阳六傳
阳明证
阳明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不惡风寒。而自汗。或惡热脈尺寸俱长。(白虎湯)主之 。石膏辛寒入肝。知母苦寒入肾。甘草粳米之甘(居中。挽二药上下)
\太阳六傳
阳明证
不当发汗。不当利小便。若发汗利小便。竭其津液。则生蓄血证也 。唯当益津液爲上。以其火就燥也。益津液者。连须葱白湯是也。汗多亡阳。下多亡阴。小 便重利之走气。三者雖异。爲言少津液则一也。
\太阳六傳
阳明证
汗者。本所以助阳也若阳受阴邪。寒结無形须当发去阴邪以复阳气。所谓益阳而除风寒 客气 也。阴邪已去。而复汗之。反傷阳也經曰。重阳必阴故阳气自亡。汗多亡阳。此之谓也。
\太阳六傳
阳明证
下者。本所以助阴也。若阴受阳邪热结有形。须当除去已败坏者。以致新阴此所谓益阴 而除 火热邪气也。阳邪已去。而复下之。反亡阴也。經曰。重阴必阳。故阴气自亡。下多亡阴。 此之谓也。
\太阳六傳
阳明证
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谓当日午以前爲阳之分。当发其汗。午後阴之分也。不当 发汗。故曰汗無太早。汗不厭早。是爲善攻。
\太阳六傳
阳明证
非待久之晚。乃当日以後爲阴之分也。下之谓当以前爲阳之分也。故曰下無太晚。下不 厭晚 。是爲善守。汗本亡阴。以其汗多阳亦随阴而走。下本泻阳以其下多阴亦随阳而走。故曰汗 多亡阳。下多亡阴也。 若犯发汗多蓄血上焦爲衄 若犯利小便多蓄血下焦爲发狂(其人如狂也)
\太阳六傳
阳明证
傷寒脈尺寸俱长。自汗大出。身表如冰石。至脈傳入於里细而小。其人动作如故。此阳 明傳 入少阴。戊合癸即夫傳妇也。(白虎加桂枝湯)主之。然脈雖细小。亦当以迟疾别之。此证脈 疾而非迟。故用此法。
\太阳六傳
阳明证
治老幼及虚人。傷寒五六日。昏冒谵語。或小便淋或涩。起卧無度。或烦而不眠也。并 宜此药。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动而傷暑。心火大盛。肺气全亏。故身脈洪大。动而火胜者。热傷气也。(白虎加人参湯 主之。辛苦人多得之。不可不知也。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静而傷暑。火乘金位。肺气出表。故惡寒脈沉疾静而湿胜者。身体重也 。(白虎加苍术湯)主之。安乐之人多受之。不可不知也。 春不服白虎爲泻金也。 秋不服柴胡爲泻木也。 此言体之常。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烦躁者 。懊不得眠也。 少气虚满者加甘草。如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下後腹满而烦者。(栀子浓朴枳实湯。) 下後身热微烦者。(栀子甘草干姜湯。)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火入於肺烦也。火入於肾躁也。烦躁俱在上者。肾子通於肺母也。发润如油。喘 而不 休。总言肺绝。鼻者肺之外候。肺气通於鼻。鼻中气出粗大是肺也。发者血之余。肾气主 之。发润如油。火迫肾水至高之分。是水将绝也。仲景以发润喘大爲肺绝。兼其肾而言之 发 在高巅之上雖属肾。肺爲五脏之至高。故言肺绝兼肾也。太抵肺肾相通肺既已绝。则肾不言 而知其绝矣。或曰烦者。心爲之烦。躁者心爲之躁。何烦爲肺躁爲肾耶。夫心者君火也。与 邪热相接上下通。热金以之而燥水 以之而亏。独存者火尔。故肺肾与心合而爲烦躁焉。此烦雖肺躁雖肾。其实心火爲之也。 若有宿食而烦躁者。栀子大黄湯主之。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答曰。足阳明者胃也。岂有其言哉。傷寒 始自皮毛入是从肺中来。肺主声。入於心则爲言。胃即戊也。戊爲火化。下从肾肝。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傷寒表证。发热惡寒而渴。与下证同。但头痛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白虎湯)主之。乃 阳明 經病也。正阳阳明气病。脈洪大先無形也。杂病里证。发热惡热而渴。但目赤者病藏也。手 太阴肺不足不能管领阳气也。宜以枸杞生地黄熟地黄之类主之脈洪大甚则呕血先有形也。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气病在表。误用血药。無傷也。爲安血而益阴也。血病在里。误用气药。(白虎湯)者非也。 爲泻肺而损阴也。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狂言者。大开目与人語。語所未嘗見之事。即爲狂言也。谵語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 常見常行之事。即爲谵語也。郑声者。声战無力。不相接续。造字出於喉中。即郑声也。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答曰。胃者总司也。内有太阳阳明少阳三經之别以其气血多少。而与声物有無之不同。 即吐属太阳。有物無声。乃血病也。有食入即吐呕。 食已则吐食久则吐之别。 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仲景云。呕多雖有阳明证。不可下。 哕属少阳。無物 有声。乃气病也。以此推之。则大便亦各有經耳。但察其有物無声有物有声無物有声。则知何 經也。至於脾病。後出余气。以五臭分之。则知何藏入中州而病也。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有下之早而发者有失下而发者有胃热胃烂而发者。然得之雖殊大抵皆戊助手少阳心火入 於手 太阴肺也。故红点如。生於皮毛之间耳。(白虎湯)(泻心湯)(调胃承气湯)从所当而用之。 及当以肺脈别也。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答曰有九。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爲六也。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 明。 有正阳阳明。是爲三也。非九而何。阳明者。太阳少阳俱入於胃。故曰正阳阳明也。前三經 者。阳明自病。不入於里者。谓之在經。不爲正阳阳明矣。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太阳阳明。(大承气湯)。少阳阳明(小承气湯)。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湯)。 以汗证言之。以少阳居其中。谓太阳证爲表。当汗。阳明证爲里。当下。少阳居其中故不 从汗下。和之。以小柴胡湯从少阳也。以下证言之。阳明居其中。谓太阳經血多气少阳明。 經气血俱多。少阳經气多血少。若从太阳下则犯少阳。从少阳下则犯太阳。故止从阳明也。 此三阳合病。谓之正阳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也。缘阳明經居太阳少阳之中。此經气血俱多 故取居其中。是以不从太阳少阳而从阳明也。阳明自病(调胃承气湯)主之三阳并病(白虎湯)主之 。是从乎中也。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答曰。夫胃爲受纳之司。大肠爲傳道之府燥屎岂有在胃中哉 。故經言谷消水去形亡也以是知在大肠而不在胃中明矣。 胃实者非有物也。地道塞而不通 也。故使胃实。是以腹如仰瓦。注曰。難經云。胃上口爲贲门。胃下口爲幽门。幽门接小肠上 口。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也。大小二肠相会爲阑门。水渗泄入於膀胱渣滓入於 大肠。结於广肠。广肠者地道也。地道不通土壅塞也则火逆上行至胃。名曰胃实。所以言阳 明当下者言上下阳明經不退也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者。非在胃中也。通言阳明也。言胃是连 及大肠也。以其胃爲足經。故从下而言之也。从下而言。是在大肠也。若胃中实有燥屎。 则小肠乃傳导之府。非受盛之府也。启玄子云 。小肠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傳入大肠。是知燥屎在大肠之下。即非胃中有也。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答曰。阳入於阴者可下。非入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也。乃入三阳也。三阳者。非太阳 少阳阳明之三阳也。乃胃与大小二肠之三阳也。三阳皆爲府以其受盛水谷。傳导有形。故曰 入於阴也。仲景云。已入府者可下。此之谓也。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黄帝問傷寒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其愈十日以上者何。岐伯对。以热雖甚不死两感 者死 。帝問其狀。岐伯云。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继之三阳經络皆受病。而未入於藏 者。可汗而已。此藏物之藏。非五脏之脏也。若三阳經入於藏物之藏。是可泄也。可泄一句 。於此不言便言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於此却不言可泄。但言三阴三阳五脏六腑 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此一节。是言两感也。故下文却言两感於寒者。七日巨 阳衰。至十二日六經尽衰。大气皆去。其病已矣。是通说上文。六日所受之病也。以此知前 文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皆在經络。故十二日 愈也。岂可便以太阴少阴厥阴爲可泄乎。帝問治。岐伯对。以治之各通其藏脈日衰已矣。是 通说上文。六日所受之病。并十二日衰已之意尽矣。終复言其未满三日可汗而已。又言其满 日可泄而已。一句只是重前文三阳受病。未入於藏者可汗。其满三日已入於藏物之藏者可 。後三阴經。岐伯雖不言可汗可泄。止是在經者便可汗在藏物之藏者便可下也。何必穿凿無 已。以前三日爲三阳後三日爲三阴耶。若认藏字爲五脏之脏则前後颠倒不通。若认藏字作藏 之藏。则前後辞理皆顺矣。故仲景曰。已入於府者可下。新校正云府字当作藏字。太素亦云作府。何疑之有。 仲景太阳阳明(大承气)。少阳阳明(小承气)。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是三阳已入於藏者泄之 也。太阴(桂枝湯。)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湯)。厥阴(当归四逆湯)。是三阴未入於藏者。汗之也。 大小(调胃三承气湯)必须脈浮头痛。惡风惡寒表证悉罢。而反发热。惡热谵言妄語不大 便者则当用之。凡用下药。不论大小。若不渴者。知不在有形也。则不当下。若渴者。则知 缠有形也。缠有形是爲在里。在里则当下。(大承气湯)主之。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大黄(用酒浸治不大便。地道不通行。上引大黄至巅而下) 浓朴(姜汁制。治肠胁胀满) 芒硝(治肠转失气。内有燥屎。本草云。味辛以润肾燥。今人不用辛字只用咸字咸能坚与古人同意) 枳壳(麸炒。治心下痞。按之良久气散病缓此并主心下满。乃肝之气盛也) 六腑受有形主血阴也。 大黄芒硝大实燥屎 浮手足阳明大肠胃 沉手足太阴肺脾 痞大满 枳实浓朴 五脏主無形。是气阳也。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治实而微满。狀若饥人食饱饭腹中無转失气。此大承气。只减芒硝。心下痞。大便或通。热甚须可下者。宜用此。 大黄(生用)浓朴(姜制)枳壳(麸炒) 张仲景曰。杂证用此。名曰(三物浓朴湯)。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治实而不满不满者。腹狀如仰瓦腹中转而失气。有燥屎不大便而谵語者。 大黄(酒浸。邪气居高。非酒不至。譬如物在高巅。人力之所不及。则射以取之。故以 用大黄生者。苦泄峻必下。则遗高之分邪热也。是以愈後。或目赤或喉痹。或头肿或膈食上热疾生矣) 甘草(灸經云。以甘缓之)芒硝(以辛润之。又曰以咸KT之) 以上三法。不可差也。若有所差。则無形者有遗。假令调胃承气证用大承气下之。则愈 气不复。以其气药犯之也。大承气证。用调胃承气下之。则愈後神痴不清以其气药無力也。 小承气证。若用芒硝下之。则或下利不止。变而成虚矣。三承气岂可差乎。
\太阳六傳
傷暑有二
治有表复有里。有表者。脈浮或惡风。或惡寒头痛。四证中或有十二尚在 是。十三日過經不解是也。有里者。谵言妄語。掷手扬视。此皆里之急者也。欲汗之则里已 急。欲下之则表证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药调和三阳。是不犯诸阳之禁。以芍药下安太阴。使 邪气不纳。以大黄去地道不通。以枳实去心下痞闷 。或湿热自利。若里证已急者。通宜大柴胡湯。小柴胡减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是也。欲缓 下之。全用小柴胡加枳实大黄亦可。
\太阳六傳
少阳证
少阳证。胸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脈尺寸俱弦。(小柴胡湯)主之。
\太阳六傳
少阳证
柴胡少阳半夏太阳黄芩阳明 人参太阴甘草太阴姜枣辛甘发散 上各随仲景本条下加减用之则可矣药如本法。
\太阳六傳
少阳证
忌发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湯。乃和解之剂。若犯之。则各随上下前後本 变。及中变与诸变不可胜数。醫者宜详之。
\太阳六傳
少阳证
答曰。身後爲太阳。太阳爲阳中之阳。阳分也。身前爲阳明。阳明爲阳中之阴。阴分也 。阳 爲在表。阴爲在里。即阴阳二分。邪在其中矣。治当不从标本。从乎中治。此乃治少阳之法 也。太阳膀胱水寒也阳明大肠金燥也。邪在其中。近後膀胱水则惡寒。近前阳明燥则发热。 故往来寒热也。此爲 三阳之表里。非内外之表里也。但不可认里作当下之里。故以此药作和解之剂非汗非下也。
\太阳六傳
少阳证
邪在荣卫之间。谓之半表里也。太阳阳明之间少阳居身之半表里也。(五苓散)分阴阳。 膀胱經之半表里也。(理中湯)治泻吐。上下之半表里也。
\太阳六傳
少阳证
答曰。帝問病之中外者何。岐伯对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若盛於外者。先治内而後 治外。从 外之内者。治其外。若盛於内者。先治外而後治内。此言表里所出之异也。又云。中外不相 及。则治主病者。中外不相及者。半表半里也。自外入者有之。自内出者亦有之。外入内出 雖异。邪在半表半里则一也。此中外不相及爲少阳也。治主病者。治少阳也。帝問寒热之病 。惡寒发热如疟。或发一日。或发间日。岐伯对。以胜复之气会遇之時。有多有少。阴多阳 少。其发日远阳。多阴少其发日近。此胜复相搏。盛衰之节疟亦同法疟者少阳也。少阳者东 方之气也。逆行则发寒。顺行则发热。故分之气异往来之不定也。妇人經水适断。病作少阳 治 之。傷寒杂病一体經云。身有病而有邪脈經闭也。又云。月事不来者。胞脈闭也。經闭者尺 中不至。胞闭者生化绝源。二者皆血病也。厥阴主之。厥阴病则少阳病矣。累及其夫也。小 儿 外感内傷。若有潮作寒热等证。并同少阳治之。男女同候以上男子妇人小儿闺女。或实作大 热或变成劳。脈有浮中沉之不同故药有表里和之不一。察其在气在血定其行阴行阳。使大小 不失其宜。轻重各得其所逆从缓急举無不当。则可以万全矣。此少阳一治不可不知也。
\太阳六傳
少阳证
答曰。五脏阴也。所主皆有形。骨肉筋血皮毛是也。此五脏皆阴足。是爲实热。阴足而 热不 能起理也。阴足而热反胜之。是爲实热。若骨痿肉烁筋缓血枯皮聚毛落。五阴不足。而爲热 病。是虚热。
\太阳六傳
少阳证
妇人先病惡寒手足冷。全不发热。脈八至两胁微痛治者便作少阳治之。或曰 是则然矣论犹未也。至如無寒热無胁痛当作何經治或者不敢对惡寒爲太阳。脈八至且作阳治 。当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治此者少阳也。若曰脈八至作相火。亦少阳也。兼又从内而之外 也是又当先少阳也。此不必论两胁痛与不痛脈弦与不弦。盒饭作少阳治之。
\太阳六傳
少阳证
答曰。爲阳在内侵於骨髓。阴在外致使发寒。治当不从内外从乎中治也。宜(小 柴胡湯)调之。倍加姜枣。
\太阳六傳
少阳证
热在行阳之分肺气主之。故曰(白虎湯)以泻气中之火。
\太阳六傳
少阳证
热在行阴之分。肾气主之。故用地骨皮饮。以泻血中之火。 (白虎湯)其脈洪。故抑之。使秋气得以下降也。(地骨皮)饮其脈弦。故举之。使春气得以上升 也。 肺气石膏辛肾气知母肺血黄芩苦肾血黄柏 地骨皮泻肾火。总治热在外。地爲阴。骨爲里。皮爲表。 牡丹皮治胞中火。無汗而骨蒸。牝牡乃天地之称也。牡爲群花之首。叶爲阳发生也。 花爲阴成实也。丹者赤也。火也。能泻阴中之火。(四物湯)加上二味。治妇人骨蒸知母泻肾火有汗而骨 蒸。
\太阳六傳
太阴证
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時腹痛。脈尺寸俱沉细。
\太阳六傳
太阴证
太阴病。脈浮者可汗。宜(桂枝湯。)
\太阳六傳
太阴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此条雖不言脈。当知沉迟 而弱。 仲景(理中湯丸)。暨易老(人参黄湯)。量其轻重。或温或热。人之强弱虚实。所可宜者。 选而用之。
\太阳六傳
太阴证
答曰有經云。本太阳证。醫反下之。因尔腹满時痛者太阴也。(桂枝芍药湯)主之。大实痛 者。(桂枝加大黄湯。)易老云。此非本有是证。以其错下脾傳於胃。故误下傳。
\太阳六傳
太阴证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欲愈。表少里和脈长者。爲阳渐生也。此一证。 太阴便从外感太阴病欲解時。从亥至丑上也。
\太阳六傳
太阴证
太阴之爲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则胸下结硬。太阴爲 病脈 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小便自利者。则不发黄。日久利益甚必自止者。便硬。乃入府傳阳
\太阳六傳
太阴证
中脘痛。太阴也。(理中)(建中)(黄湯)类。主之。 脐腹痛。少阴也。(四逆)(真武)(附子湯)类。主之。 少腹痛。小腹痛。厥阴也。重则正阳(回阳丹)之类。轻则(当归四逆湯)。 太阴傳少阴痛甚者。当变下利不止。 杂证而痛。(四物苦楝湯)(酒煮当归丸)。增损(当归丸)之类。 夏肌热惡热。脈洪疾。手太阴足阳明主之。(黄芩芍药湯)。 秋肌热惡寒。脈沉疾足少阴足太阴主之(桂枝芍药湯)。 腹痛腹痛者。(芍药甘草湯)主之。 \r图\ps11a3.bmp\r 腹不满者加枣。若满者不加。脾虚满者。黄湯。芍药停湿。 中满者。分食甘二药。用甘引至满所脾实。 平胃散。苍术泄湿。小便不利者利之。 大便秘实痞浓朴枳实大便利虚痞芍药陈皮 傷食满者。傷厥阴。是以腹胀满者。皆属木。
\太阳六傳
少阴证
少阴证。口燥舌干而渴。脈尺寸俱沉疾。则(大承气湯)沉迟。则(四逆湯)。 少阴邪入於里。上接於心。与火俱化而克金。惡候。或見气死入胃。脈沉细而疾。疾则 大承气 可下。若疾而無力者。亦不可下。爲阳将尽也。 少阴证。口燥舌干而渴。身表凉。脈沉细而虚。(泻心湯)主之。此有形無形之药也。 傷寒外证全在下证。大热而脈反细小。不可下。泻心湯主之。少阴受病。身凉無汗体沉 。或体轻脈沉。有头痛不厥。(麻黄附子泻心湯)主之。
\太阳六傳
少阴证
其人病身热而烦躁不宁。大小便自利。其脈浮洪而無力。按之全無者。(附子泻心湯)主 之。
\太阳六傳
少阴证
其人病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其脈微细而弱。(理中湯)主之。渴而脈沉有力而 疾者。(五苓散)主之少阴证发热脈沉者。必当汗。 缓汗之。(麻黄附子细辛湯) 微汗之。(麻黄附子甘草湯)
\太阳六傳
少阴证
色青者当下色不青者当温
\太阳六傳
少阴证
口中和者当温。口干燥者当下
\太阳六傳
少阴证
热者(甘草湯)寒者(半夏湯)寒热者。(桔梗湯)通脈(四逆湯)。 姜附加甘草爲脈沉细而迟弦。姜附以治寒甘以缓之。爲汗苦急也。其证小便自利。於能 令母实自东之北爲逆行也。 姜附加葱白爲脈沉细而迟涩姜附以治寒辛以润之爲肾惡燥也其证大便自利冷主气自北而 西此亦以爲逆行也
\太阳六傳
少阴证
脈细沉数病爲在里不可发汗。 脈微者。不可发汗。尺脈微弱涩者。便不可下。 麻黄附子细辛湯。 体沉加防己。苍术。乃胜湿也。 体轻加石膏。知母。乃胜热也。
前後虚实图
\r前後虚实图\ps11a4.bmp\r 假令脾肺虚。则补其母。谓肺病而补其脾也。则肾自平矣。假令脾肺实。则泻其子。谓脾 病而 泻其肺也。则心自平矣。難經云。从前来者爲实邪。从後来者爲虚邪。从所不胜来者爲贼邪 。从所胜来者爲微邪。自病者爲正邪。 假令心病中风得之爲虚邪。傷暑得之爲正邪。饮食劳倦得之爲实邪。傷寒得之爲微邪。 中湿得之爲贼邪。 假令心病得脾脈。土在火之分也。克火之水退而不敢至。火独旺於南方。是从前来者爲 实邪也。 假令心病得肝脈。木在火之分也。土退而不敢至土退而不至则克火之水。随木而至是从 後来者爲虚邪也。 假令脾肺虚。脾母能令肺子虚也。用理中湯。非补脾也。脾中补肺也。故曰虚则补其母 。以其脾爲生肺之本也。则用人参白术之类。大經曰滋苗者必固其根此之谓也。 假令脾肺实。 肺子能令脾母实也用泻黄散。非泻脾也。脾中泻肺也。故曰实则泻其子。以其脾爲生肺之上 源。则用栀子石膏之类。大經曰。伐下者必枯其上此之谓也。 天和六脈六甲。旺脈四時。平脈合而用之则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矣。
诸經皆言大则病进者何也
答曰。散而浮大者心也。心主無爲。相火用事。是爲相应。以五服言之。王畿中也。以 王畿 言之。九重中也君主無爲。当静以养血。若浮大而出於外。非其所宜也。以王道言之書云。 外作禽荒。未或不忘。經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矣。此散而浮大者。君主兼臣下之权而不 知反。故曰大则病进。 南政甲巳所临之岁。司天在泉。但見君火在上者。上不应。在下者。下不应。 北政但見君火在上。则下不应。在下则上不应。在左则右不应。在右则左不应。当沉而 浮。当浮而沉也 北政以前爲右。以後爲左。臣也 启玄子云天地阴阳视之可見。何必思诸冥昧演法推求。智极心劳。而無所得耶。
難經仲景合而爲一
仲景先太阳。坎阳明後少阳。自無形傳有形。从外而之内者也。仲景之所言。天令而暴 至者 也難經先少阳。次阳明。後太阳。自有形傳無形从内而之外者也。故難經之言。言杂病而久 疾者也。
仲景叔和合而爲一
张仲景 王叔和 \r论弦涩图\ps11a5.bmp\r 仲景言弦涩爲阴。叔和言弦涩爲阳。何意。大抵弦涩东西也。以南北分之。故有阴阳之 别。 涩本燥火弦本水少。雖有南北之分。总而言之。则不离诸数爲热。诸迟爲寒。仲景叔和言本 两途。非相违背。合而论之皆是也。仲景所言。言傷寒自外而入者。叔和所言。言五脏自内 而出者。 傷寒从气而入。故仲景以弦脈爲阴。自艮而之内从外入。先太阳也。位在东北。 杂病从血 而出。故叔和以弦脈爲阳。自巽而之外。从内出。先少阳也。位在东南。 北弦胸中痛寒在胃停水满丹田南目赤叫呼烦躁大肠。胃。三焦 右寸肺关脾尺命门左寸心关肝尺肾寒 引饮脈八九至小肠胆弦膀胱南弦(理中湯)子能令母实北固卫之阳(桂 凡在右者。皆受左克。 里自右之左主从客变右(大肠庚肺辛)涩(胃戊脾巳)缓命门相火洪 左(心丁小肠丙)洪(肝乙胆甲)弦(肾癸膀胱壬)沉 表自左之右客从主变 凡在左者。皆克诸右 浮克浮沉克沉
表里所当汗下
手太阴复主表证却当汗 右(行阴二十五度)肺(大肠)脾胃命门心包三焦(入里主下) 左(行阳二十五度)心(小肠)肝胆肾膀胱(七表主汗) 足厥阴复主血证却当下
仲景浮汗而沉下
右手沉实调胃承气 左手沉实桃仁抵当
難經沉汗而浮下
右手浮实枳实牵牛 左手浮实桃仁四顺 右手杂病是爲之表傷寒是爲之里 左手杂病是爲之里傷寒是爲之表
傷寒入里見标脈则生
假令胃病下之。脈浮而汗出是也。
杂病出表見标脈则死
假令脾病补之。脈弦而面青是也
察色脈以定吉凶
脈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则顺。天生地则逆。 假令得弦脈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地生天则顺也儿扶母兮瘥速也。 假令得弦脈而面黑色天生地也。天生地则逆也母抑子兮退迟也。 色者。阴中之阳气也本乎天 脈者。阳中之阴气也本乎地
弦有浮沉
浮爲甲化素言天化泄土 沉爲乙不化難言地不化泄木 泄土者栀子黄柏 泄木者防风羌活 洪浮者爲丙便有水化。从其变也。 洪沉者爲丁。只是火化。从其常也。
鍼經
甲丙戊庚壬皆变。乙丙巳辛癸不变。(并只言木)杂病元無表证者。不可言左手。 有下证。只当言右手。足阳明中求之。 傷寒元有表证者。可言左手。有下证。下证者。血证也。当於足厥阴中求之。
相合脈經
脈之相合。各有虚实。不可作一体观之。假令洪弦相合。洪客也。弦主也。子能令母实 也。 弦洪相合。弦客也。洪主也。母能令子虚也。余藏可以类推之。至於手足之經亦相合。假令 傷寒脈浮紧而带洪者。即手經丙也。余仿此。假令侮所不胜者。挟其势也。脈弦而入金之分 。非挟火之势。则不敢侵金之分 弦而带数甲終於甲也 弦而带洪壬終於丙也
四正脈傷图
\r四正脈傷之图\ps11a6.bmp\r
脈当有神
脈之不病。其神不言。当自有也。脈既病。当求其中神之有与無焉。谓如六数七极热也 脈 中有力。即有神也。三迟二败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热则有神当泄其热。则神在焉。 寒则有神当去其寒。则神在焉寒热之脈無力無神。将何药而泄热去寒乎。苟不知此而遽泄去 之。将何根据以生。所以十亡八九。故經曰。脈者血气之先。又云。血气者人之神。可以不谨 养乎。不可不察其有無乎。
治病必当求责
假令治病無問傷寒蓄血结胸发黄等病诸证。并一切杂证。各当於六經中求责之谓如发黄 证 或头痛腰脊强惡寒。即太阳证也。或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即有阳明证也。余皆仿此。
更有手足經。或一經非本家病而自他經流入者。亦当求责
谓如手阳明流入足阳明是上流下也。本非足經病当於手經中求之。是知治足經者非也。 亦有下 而流上者。其余诸經相实通者皆然。更有支别流入者亦有同邻而病者。合爲表里者邻也。亦 有夫妇各相傳受者。甲傳巳之类。脾傳胃之类亦是。皆当求责之。凡言虚实。皆当於子母中 求责之。
治病必求其本
假令腹痛。桂枝加芍药大黄。桂枝加大黄何爲。不只用芍药大黄之属。却於(桂枝湯)内 加 之。大抵治病必求其责。知从太阳中来。故以太阳爲本也。又如结胸证。自高而下。脈浮者 不可下。故先用麻黄湯解表已。脈沉然後以陷胸湯下之。是亦求其本也。至於蓄血下焦血结 膀胱是亦从太阳中来。侵尽無形之气。乃侵膀胱中有形血也。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谓寒(傷形)热傷气。形气能自傷也。此云不足者皆太過也。以其 太過。则自傷。自傷则不足矣。 \r图\ps11a7.bmp\r 金匮真言云。冬。按跷四時各有病者何。盖五脏之阳气。皆伏於肾中。动有深浅随行动 而病。故於四時而各异也。
痛随利减
诸痛爲实。痛随利减。世皆以利爲下之者。非也。假令痛在表者实也。痛在里者实也。 痛在 血气者亦实也。在表者汗之。则痛愈。在里者下之。则痛愈。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痛愈。岂 可以利字。只作下之乎。但将利字训作通字。或训作导字。则可矣。是以诸痛爲实。痛随利 减。汗而通导之利也。下而通导之亦利也。散气行血。皆通导而利之也。故經曰。诸痛爲实 。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此之谓也。
抑本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 之有。 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大下。故举之而使高。若本下何举之 有。
虚实
假令水在木之分。是从後来从後来者爲虚邪。雖在水爲虚邪。则木本虚矣。 假令火在水之分。是从前来。从前来者爲实邪。雖在火爲实邪。则木本实矣。經曰。子 能令母实。 假令两手脈中弦無表证。乃东方实也。是西方肺气大不足也。缘 母虚所致也。当大补其脾。微补其肺。大泄其火。微泄其水。杂证诸论云。先调其气。次论 诸疾况。此乃本經不足之证也。難經云。东方实。是西方虚也。又云欲泄其邪。先补其虚。 此之谓也。如是之证。当以温药补脾。以气药燥剂爲用。如正气已胜。当以泄火泄风之药。 清高凉上。勿令入胃中。此爲全治。益黄白术半夏茯苓甘草。酒病得之。加泽泻。手足阳明 二燥用益黄者。燥湿而补其气也。实泄黄也。泄火木泄青之类。羌活防风生地黄黄连等分。 黄芩倍之。凡用药补。即用各方之生数。(理中丸)(建中湯)是也。泻即用各方之成数。(七 宣丸)(七聖丸)是也。
問两手寸关弦疾。脾弱火胜。木旺。土亏。金烁当作何治
答曰 山芋门冬益金之气。金气胜则木自平。凝水石牙硝火中添水。使变爲湿热也。湿热者。季夏 之令也。非土而何。故用朱砂以坠火下行。是巳将退与子权行湿令也。是以弦得除而土自旺 也。秋喘加人参与丹砂等。夏则不加养气者。加沉香。欲发汗者。临卧先服白粥一杯後药之 则汗也。寒热神少振摇。小便淋或多或少。大便走完谷不化。口干舌缩。唇吻有疮。心下痞 。大渴引饮。惡干喜湿。目花四肢無力。怠惰嗜卧。食不入。皮肤燥涩。面色黧黑。肌肉销 铄。胸腹中急。额上汗出。此法泄火益湿补气。脈弦浮沉同治。气不化小便不利。湿润肌 滑 。热蒸阴少气不化。气走小便自利。燥肌燥涩爲迫津液不能停。(离朱丹)主之。弦数者。阳 陷於内。从外而之内也。弦则带数。甲終於甲也。紧则带洪。壬終於丙也。 若弦虚则無火。细则無水。此二脈从内之外也。不宜(离朱丹)。 \r图\ps11a8.bmp 泄泻壬血土(火令逆行而土虚土虚则长夏不至。難經曰。虚则补其母。經曰资其化源 木(并火之势。克脾侮金。当金中泻火)侮所不胜(弦欺)金补土是也。 (右寸显弦数脈是东方木既乘火势而来侮金。当金中实乃乘子势也。既泻其泻火。 退则木無所主而自退火木自虚矣。以寒药泻也。是实则泻其子。火是补北方水也)水
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難布息身凉脈迟二三至何以治之
答曰。病有标本。病爲本令爲标。用寒则顺時而失本。用热则从本而逆時。故不从标本 而从乎中治。中治者用温也。然则温不能救大 寒之病。用姜附则不可。若用姜附。似非温治之。不然衰其大半乃止。脈反四至余病便天令 治之足矣。雖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温而何。經曰。用热远热。雖用之不当。然胜主可化 亦其理也。 \r图\ps11a9.bmp\r \x东南二方用麻黄。谓开腠理发汗也。西北二方用桂枝。谓闭腠理止汗也。\x \r图\ps11a11.bmp\r
素問咳论一十一证各随脏腑湯液之图
\r各随脏腑湯液之图\ps11a10.bmp\r \x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於胃关於肺。使人多涕唾。面浮肿气 逆也。钱氏异功散。\x
素問五脏疟证湯液之图
\r证湯液之图\ps11a12.bmp\r 疟之爲病以暑舍於荣卫之间得秋之风寒所傷而後 发。亦有非暑感冒风寒而得之者。邪并於阳。则发热来水不能凉邪并於阴则发寒湯火不能温 。并则病作。离则病止。作止故有時。在气则发早。在血则发晏。浅则日作。深则间日。或 在头项或在背中。或在腰脊。雖上下远近之不同。在太阳一也。或在四肢者。风淫之所及。 随所傷而作。不必尽当风府也先寒而後热者。谓之寒疟。先热而後寒者。谓之温疟二者不当 治水。火当从乎中治。中治者少阳也。渴者燥胜也不渴者湿胜也。疟雖傷暑。遇秋而发。 其不应也。秋病寒甚。太阳多也。冬寒不甚。阳不 争也。春病则惡风。夏病则多汗。汗者皆少阳虚也。其病随四時。而作异形如此。又有得之 於冬而发之於暑。邪舍於肾足少阴也。有藏之於心。内热素於肺。手太阴也至於少气烦冤手 足热而呕。但热而不寒。谓之痹疟。足阳明也治之奈何。方其盛矣。 勿取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治法易老疟论备矣。
治当顺時
夏天气上行。秋天气下行。治者当顺天道谓如先寒後热。 太阳阳明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气上行宜用之若天气下行。则不宜泻肺。宜泻相火命门则可 矣。亦有内傷冷物而作者。当先调中。後定疟形。治随应見乃得康宁。亦有久而不瘥者。当 求虚实。以脈爲期虚补实泻。可使却疾。此之谓也。
素問六經疟候湯液之图
\r候湯液之图\ps11a13.bmp\r
問素問難經铜人經络所病各异者如用鍼当从何法
答曰。素問者。从天之六气言也難經者。从地之血脈言也。铜人者。从經言人也从天而 言先 气而後血从地而言。亦先气而後血从天而言在天地之间从地之病而言。即地中之气病。故血 从而病也。从天而言。先是动後所生从地而言。亦先是动而所生之病後也。
問寒病服热药
启玄子云。热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热是無火也寒之不寒责其無水。热之不热责其無 火經云。滋其化源。源既已绝药之假不能滋其真水火也。
疾有自误
或始不早治。日数久淹。或困乃求醫。法不及用。病势已盈。岂爲天命。
病有变怪
(仲景平脈法第二) 及诊得脈形证相应。因与服湯。食顷变大吐下腹痛。是爲变怪。或有旧時服药。今乃作 发。是亦谓之灾怪耳。
喘论(此论当以經言邪气盛则实断之。)
華佗云。盛而爲喘。减而爲枯。故活人亦云。发喘者。气有余也。凡看文本。 须得会得本意。盛而爲喘者。非肺气盛也。喘爲肺气有余者。亦非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 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爲有余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与不足而爲喘焉。 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 。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也。用者不可不知。
桔梗枳壳湯
活人書。言治痞当知是痞。宜先用(桔梗枳壳湯)非用此以治心下痞也。审知错下必成痞 证。 是气将陷而過於胸中。故先用此。使不致於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则失之晚矣。不惟不 能消痞。胸中之气反病矣。先之一字。预早之意也。先用(枳壳湯)若不应。後以仲景痞药治 之则可。若执(枳壳湯)以治痞。其害亦深矣。先之一字。不可不知也。
寻衣撮空何脏所主
寻衣撮空许學士说 作肝热风淫末疾。故手爲之寻衣撮空此论雖然莫若断之爲肺热。似爲愈矣。其人必谵語妄言 。經曰肺入火爲谵言兼上焦有疾肺必主之手經者上焦也。二者皆当其理果何如哉。天地互爲 体 用。此肺之体肝之用肝主诸血。血者阴物也。此静体何以自动。盖肺主诸气爲气所鼓舞。故 静得动。一者说肝之用。一者说肺之体。此天地互爲体用。二者俱爲当矣。是知肝脏血自寅 至申。行阳二十五度。诸阳用事。气爲肝所使。肺主气自申至寅。行阴二十五度。诸阴用事 血 爲肺所用。
三法五治论
若五治不分邪僻内作。工不能禁。夫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國中末也 初治之道法当猛峻者。谓所用药势。疾利猛峻也。缘病得之新暴感之轻得之重。皆当以疾利猛峻之药。急去之。 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爲病得之。非新非久。当以缓疾得中 之养正去邪。相兼济而治之。养正去邪者。假令如見邪气多正气少。宜以去邪药多。正气药 少。凡加减药法。如此之类。更以临時对证消息。增减用药。仍根据時令行之無忌也。更加鍼 灸。其傚甚速。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宽者谓药性平善。广服無毒。惟能养血气安中。盖 爲病证已久。邪气潜伏至深。而正气微治。故以善药广服。养正多而邪气自去。更加以鍼灸 。其傚必速。夫疗病之道。有五治法焉。和取从折属也。
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治如大之属。衰於戌金之属。衰於辰。是也
一治曰和。假令小热之病。当以凉药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二冶曰取爲热势稍大当以 寒药 取之。取之不已。次用从。三治曰从。爲势既甚。当以温药从之。爲药气温也。味随所爲。 或以寒因热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温用。或以发汗之。不已又再折。四治曰折。爲病势极甚 。当以逆制之。逆制之不已。当以下夺之。下夺之不已又用属。五治曰属。爲求其属以衰之 。缘热深陷在骨髓间。無法可出。鍼药所不能及。故求其属以衰之。缘属之法。是同声相 应。同气相求。經曰。陷下者衰之。夫衰热之法同前所云。火衰於戌。金衰於辰之类是也。 如或又不已。当广其法而治之。譬如孙子之用兵。若在山谷则塞渊泉。在水陆则把渡口。在 平川广野。当青野千里。塞渊泉者刺俞穴把渡口者夺病发時。前青野千里者。如肌羸瘦弱。 宜广服大药以养正夫病有中外。治有缓急。在内者以内治法和之。 气微不和。以调气法调之。 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 其次大者。以平气法平之。 盛甚不已则夺其气。令其衰也。故經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治。其次平治。盛者夺之。汗者下之。
面部形色之图
察色分位坤胃(遗散至肾死)兑肺干大肠(遗散至肝死)额离心坎肾颐精明 五色巽胆(遗散至脾死)震肝艮小肠(遗散至肺死)
天元图
七十四難曰。从其首系其数。 间象在表五化叠元以应望聞 肝青(大敦水井)臊(白泉水合)酸(中封金經)呼(大冲土俞)泣(行间水荥) 心赤(少府火荣)焦(少冲木井)苦(少海水合)言(灵道金經)汗(神门土俞) 脾黄(太白土俞)香(大都火荣)甘(隐白水井)歌(阴陵泉水合)涎(商丘金經) 肺白(經渠金經)腥(大渊土俞)辛(鱼际火荣)哭(少商水井)涕(天泽水合) 肾黑(阴谷水合)腐(复溜金經)咸(太溪土俞)呻(然谷火荣)液(涌泉水井)
地元图
六十八難曰。元证脈合。复生五象。 井(心下满)胆(元证)身热体重(节痛)喘嗽(寒热)逆气(泄)荣(身热)心下满(小肠)元 证体重寒热逆气 俞(体重节痛)心下满(胃)身热元证寒热逆气 經(喘咳寒热)心下满(大肠)身热体重元证逆气 合(逆气而泄)心下满(膀胱)身热体重寒热元证 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元证)得弦脈。(脈合)又病心下满。(当刺胆井)如見善洁面 青善 怒。脈又弦又病身热。(当利胆荣)又病体重节痛。(当刺胆俞)如見善洁面青善怒。脈又弦又 病喘咳寒热。(当刺胆合)余經例仿此。假令肝經淋溲便難转筋。春刺井。夏刺荣。秋刺經。 冬刺合。
人元例
六十五難说合七十三難说荣在經木火土金水再分七象以应切脈独包七法有阴 阳配合父子兄妹接經平經说象拔源
阴阳例
阴阳者子午也。谓荥合水火之称名曰阴阳也十二經皆有之或感得父气或感得母气而病焉 子午 者乾坤也。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難云。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春夏刺 井荣。秋冬刺經合。是各致一阴一阳之义。亦谓井經近 乎子午。然当微泻其井。大泻其荣。微补其經。大补其合。或补泻反作。是寒则留之。热则 疾之。故微大补泻。以应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脈得 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感得父气爲阳中之阳。当於本經中泻火补水。却得浮之损小。沉之实 大。是感得母气爲阴中之阳。当於本經中泻水补火。
配合例
七十七難曰。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则知肝当傳於脾。故先实其脾气。無令受肝之 邪气 也。假令見肝病欲实其脾者。先於足太阴經中补土字一鍼。又补火字一鍼。後於足厥阴肝經 内。泻木字一鍼。又泻火字一鍼。
子母例
假令見肝病满闷淋溲便難转筋。又見心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当於足厥阴肝經内。木 火二字各一鍼。
兄妹例
(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鍼象) 假令見足厥阴肝之經太過又兼見胆之证太過。是爲兄妹。当泻肝 經内木火二字各一鍼。又泻胆經内木火二字各一鍼。此五法乃人元法也。
接經
(手足經同) 内經曰。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十二經無過绝。假令十二經中是何經略不通行。当刺不 通 行凝滞經。俱令接過节。如刺之無問其数。以平爲期。如诸經俱虚。补十二經。如诸經俱实 。泻十二經。补当随而济之。泻当迎而夺之。
平經说象(七十九難)
爲見诸經中。無過与不及之病而有病。 八十難曰。有見如入。谓左手見气来至乃纳鍼。鍼入見气尽乃出鍼。非用迎随补泻之法 不虚不实。不虚谓真气未虚。不实谓邪气未实。以此故自取其經施其法也。
拔源例
假令鍼本經病了。又於本經原穴亦鍼一鍼。如补肝經。亦於肝原穴上补一鍼如泻肝經来 亦於肝經原穴上泻一鍼如余經有补泻鍼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經原穴。
接經补遗
又补其母。亦名随而济之。又泻其子。亦名迎而夺之又随呼吸出纳亦名迎随也。 两胁痛。少阳丘虚。心痛少阴太溪。(并涌泉足厥阴原穴)腰痛。昆仑委中出血。喘满痰 实 如胶。太溪呕哕無度。手厥阴大陵。头痛。手足太阳原热無度不可止陷谷出血。小肠疝气痛 。足厥阴太冲。百节酸疼实無所知。三棱刺绝骨出血。 妇人血不止。刺足太阴井。喉闭手足少阳井(并少商手。足太阴井)大烦热不止。昼夜無 力。 刺十指间出血谓八阳大节眼发睛欲出亦须大刺。目痛大痛。刺太阳井。头中痛不可忍卒 疝痛。妇人阴中痛。皆刺足厥阴井。目痛小痛刺 少阳井。心痛脈沉肾原穴。脈弦。肝原穴。涩脈肺原穴。缓脈脾原穴身之前。足阳明原穴。 身之後。足太阳原穴。身之侧。足少阳原穴。灸一身之内分爲八方。(脐以上至鸠尾以年爲 壮。大椎以下。至腰中以年爲壮。腰)手足四分。自井爲一。荣爲二。至合爲五之类。自胆 中 分四向。如井荣数倍之。百会爲一分。亦如胆中法。凡欲灸者先诊其脈若浮者不可灸。灸之 必变。 月晦前後各二日属坤爲癸乙月缺無泻 月望前後各二日属干爲甲壬月满無补 初三日至上弦属震仰孟爲庚 上弦日至月望属兑上缺爲丁 月望日至下弦属巽爲风爲辛 下弦日至月晦属艮纳雨爲丙
天元图
七十四難曰。从其首。系其数。间象在表。五化叠元。并見前图。(拾遗)夫天元法者 。谓 之五化叠元。当从其首。系其数。首者寅方春也。在人爲肝。是从东方。顺天轮数至所主之 处。计从幾数却於所受病一方。倒叠回去数至根据前数尽处便於元受病一方穴内泻所止之方来 路穴也。不得於所主之方内經中泻之勿误。 假令病者聞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爲香臭。从东数至所主之处。所主五臭者心也 。东 一南二计得二数。却当於受病之方倒叠回去。脾一心二元数二也。是数至心。心者荣火也。 当 於受病之方内泻荣火。是脾經泻火都是也。或曰何以倒叠数对曰此从地出爲天轮所載。右 迁於天不当於所显之虚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地元图
六十八難曰。元证脈合。复生五象。 在表间象以应望聞。(及肝胆各五法)并見前图。 人元法例(前图已載七象七法見前人元例後)并見前图。
大接經从阳引阴
足太阳膀胱經之脈。出於至阴小指外侧。去爪角如韭叶。爲井金。足小指之端也(十呼) 。 足少阴肾之脈涌泉。足心也。起於小指之下斜趣(三呼) 手厥阴心包脈。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爲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 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爲井。(三呼) 足少阳胆之脈。起於窍阴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爲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 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三呼二十呼) 足厥阴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入聚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爲井。大敦穴也。及三毛中。 (十呼六呼) 手太阴肺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出於少商大指内侧也。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其支者出 次指内 出其端。手阳明大肠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之内。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一 呼)中指内交(三呼) 足阳明胃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爲井。其支者大指间出其端。(一呼) 足太阴脾之脈。起於足大指端。循指内一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隐白也。(十呼) 手少阴心之脈。起於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三呼) 手太阳小肠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爲井。(五呼)
大接經从阴引阳
手太阴脈之脈。起於大指端。出於少商。大指内侧也。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其支者出 次指内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爲井。(一呼) 足 足太阴脾之脈。起於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隐白也。 手少阴心之脈。起於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 手太阳小肠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爲井。 足太阳膀胱之脈。出於至阴。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金。足小指之端也。 足少阴肾之脈。起於小指之下爲井。涌泉穴也。手厥阴心包之脈。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 。去爪甲角如韭叶陷中爲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 足少阳胆之脈。出於窍阴。足小指次指之端。如韭叶爲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 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厥阴肝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入聚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爲井。大敦及三毛中。(六 呼) 凡此大接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东垣二十五论後录
诸經头痛
阳明头痛。自汗发 热。白芷。少阳头痛。脈弦(往来)寒热。柴胡。太阳头痛。惡风惡寒。川芎。太阴头痛。 痰物理重腹痛。半夏。少阴头痛手三阴三阳經不流行。而足寒逆爲寒厥头痛。细辛。厥阴头 痛。项痛脈微浮缓。欲入太阳其疾痊矣。然而亦当用川芎。气虚头痛。黄。血虚头痛。当 归。诸气血俱虚头痛。黄当归。傷寒头痛。〔無汗(麻黄湯)。有汗(桂枝湯)〕太阳經所发 阳明头痛。白虎湯。少阳头痛柴胡湯。太阴头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少阴头痛 。(脈沉微热。麻黄附子细辛湯)厥阴头痛。外傷本經(桂枝麻黄各半湯)。 呕而微吐水。(吴茱萸湯。内亦病也) 易老曰。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非天雄不能补上焦之阳虚。非附子不能补 下焦之阳虚。治目不能远视能近视或亦妨近视或脈风成疠。(地芝丸)主之。 生地黄(爆干四两)天门冬(湯炮去心)枳壳(面炒去穣二两)甘菊花(未开者秤二两) 上爲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如能饮食茶。清湯下。不能饮食。温酒下。食後改熟地 黄亦可。(此说亦見病气直目门下亦有) 治目不能近视。反能远视。服(局方定志丸)。 目能远视。责其有火。不能近视。责其無水。法当补肾。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 视。 责其無火。法当补心。补肾补足少阴。补心补手少阴。补肾。(六味地黄丸)加牡蛎。补心。 (定志丸)加茯苓。 不能近视。晨服(地黄丸)。 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治精滑久不愈。(固真丸)。 手足少阴經 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 单牡蛎不以多少。砂锅子内醋淬七遍爲末。醋糊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 心盐湯下。 六脈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痛也。食少而渴不已。心下痞腹中痛。或腹中狭窄如绳 束之 急。小便不利。大便不调。精神短少。此药专治大渴不止。腹中窄狭。所食减少。大有神傚 。 白茯苓(去皮)陈皮(去白)人参 生姜(先用滚湯掠過焙干各秤一两)秋時减姜一 上同爲末。炼蜜爲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白 湯化下。食前空心细嚼。白湯送下亦可。忌生冷硬物。及怒发思虑過节。 六脈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或泻利不止而腹胀。或纯便血赤血。或杂脓血。 便雖多 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脱色。此失血之故。或面黄而气短。此元气损少之故。且小肠者 。手太阳經丙火也。膀胱者。足太阳經壬水也。是壬水来丙小肠之位。小肠爲壬所克而外走 也。诸手經短。而足經长。兼以五行相克论之。俱是足經。此火投於水大寒之证。宜温之 则愈。其与難經一证寒热相反。亦名曰小肠泻。亦作泄。海藏云。此杂病火投於水。变爲寒 证。又外傷足太阳膀胱經。左脈俱浮爲表阳之候也。忽变爲内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 壬化。脈反不浮而微沉。此内病与外病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於脈诊者。孰能知之。(姜 附赤石脂朱砂丹) 生附子(半两)生干姜(半两不泡)朱砂(一两另研)赤石脂(一两半水飞) 上爲细末。酒 糊丸如黑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米饮湯下。茯苓煎湯下尤妙。 东垣云。因看卢氏 醫镜。見此一药味数分两同。惟丹砂用伏火者。及治病有瘥。所治者小便数而不禁。怔忡多 忘。魇梦不已不同耳。見其不同审而详之乃得此之治法不瘥且泛举之。經言肾主大小便。肝 主小便淋溲。難經云。小肠爲赤肠是面赤色。及便溺赤色者。皆出心与小肠。南方赤色。 显於外也。經言。下焦如渎者。正谓大小便也。大便爲阴爲有形。乃下焦之下者也。肾脏 病 爲肾主大便不言大肠者。明子行父之道。小便爲气所化。乃下之高者也。谓肝主小便淋溲。 亦是子行父道。爲腑病。诸气化者皆腑。诸有形血化者皆脏病所主。此腑言膀胱病二证俱在 下焦则同染有形無形及在腑在脏有殊。俱是丹田衰败。不言及心火者。以其相火化行君之令 故也。细分之。则膀胱壬水胜丙小肠者。是不傳入阴故泄血。泄血利不禁爲有形质病。且不 傳阴则阴不病。何爲有形病。此爲阴之体也。爲腑之用也。天地阴阳互爲体用。以斯可見。 是明五脏者。爲六腑所用。六腑爲五脏所用明矣。是有形皆爲傳阴也。夫小便不禁是膀胱不 约爲遗溺。此不傳阴也。是丹田胞络受寒。爲壬所克。大抵诸腑皆盛有形物。有形病者。在 腑责其所来皆在脏也。用伏火丹砂者。去其寒性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焦。补诸形火同 在胞络耳。以其胞与肾相对有渠相通故也。肾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經曰肾肝 同 归一治。經又云。少阳主骨所生病。膀胱却主节所生病。亦可知也。小便不禁茯苓湯下。大 便有病米饮湯送下。凡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虚秘有实秘。实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浓朴湯)主之。 浓朴(生姜制) 白术(五两)枳实(麦皮炒一两)陈皮(三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曲(三两)上爲粗末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三枚煎至一盏空心服。 实秘者物也。虚秘者气也。 脈中少有力。浮则似止。胸中元气不及也。加人参五味子麦门冬益智仁沉香 丁香川芎白豆蔻气血弱者。不可服枳壳以损其气也。 气血盛者不可服丁香以盛其益气也。 脈弦而虚。不可损气。脈大而实。不可益气。 气虚则(生脈散)气实则(三才丸)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脈(内托散)主之。以其外受也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辛甘之過 也。(七聖散)主之。以其内发也(去桂加当归)疮肿消者。生姜自然汁。调轻粉涂之。 诸疮有惡肉者。膏药内入巴豆雄黄少许。不傷艮肉止去惡肉。不惟惡疮若痈疽有死肉不 能去者。巴豆霜上之。深则之浅则干掺之。以膏药外护之大傚。 \r图\ps11a14.bmp\r 栀子黄經云無阳则阴無以芩黄连生。無阴则阳無以化。芍药黄又云。膀胱者。津液之柏大黄府。气化 则能出矣。陈皮浓朴藿香白芷有一身尽热干姜丁香肉有一身尽寒桂附子沉香有
大头痛论
夫大头痛者雖爲在身在上热邪伏於已又感天地四時非节瘟疫之气所着所以成此 疾。至於溃裂脓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也。大抵足阳明邪热大甚资实。少阳相火爲 之炽多。在少阳或在阳明。甚则逆傳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其經而取之湿热爲肿。木盛 爲痛。此邪发於首。多在两耳前後所先見出者爲主爲根。治之宜早。药不宜速。恐過其病。 上热未除。中寒已作。有傷人命矣。此疾是自内而之外也。是爲血病。况头部受邪。现見於 無形之处。至高之分。当先缓而後急。先缓者。谓邪气在上所着無形之分。既着無形所傳 無定。若用重剂大泻之。则其邪不去。反過其病矣。雖用缓药。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顿服。 咸失缓之体。则药不能腾升。徐溃無形之邪。或药性味形狀拟象服饵。皆须不离缓体。及 寒 药或炒或酒浸之类皆是也。後急者。谓前缓剂已經高分。泻邪气入於中。是到阴部入於中。 染於内之有形质之所。若药不速去。反损阴分。此中治却爲客热所当急也。治客以急。此之 谓也。治主以缓。先缓谓也。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各爲本家病。不从先後错其缓急。不 惟不能解其纷。而复致其乱矣。此所以治主当缓治客当急。谓阳分受阳邪。阴分受阴邪者主 也 。阳分受阴邪阴分受阳邪者客也。凡所谓急者。当急去之。此治客以急也。假令少阳阳明之 爲病。少阳者。谓邪出於耳前後也。阳明者。首面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通炒锉煎少少 不住服呷之。或一剂毕。再用大黄或酒浸或煨。又以鼠粘子新瓦上炒。咀煎成去渣。纳芒硝 各等分。亦時時呷之。当食後用。徐得微利。并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服後药。根据 前次第用之。取利已却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栝蒌根湯。阳明行經。加升麻葛 根芍药之类。选而加之。太阳行經。加羌活荆芥防风之类。选而加之。并与上药相合用之。 不可独用。散者散也。此一节亦見病机气宜。治洪长伏三脈风痫惊痫发狂。惡人与火者。灸 第三第九。服局方妙香丸。以鍼投眼子透。令水内浸少時服之。如本方法。治弦细缓三 脈。诸痫似狂。李和南五生丸。大凡治杂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無损胃气。是其要也。若血 受病。亦先调气。谓气不调。则血不行。又气爲之纲夫也。夫不唱妇不随也。如妇人病經先 柴胡以行經之表。次四物以行經之里。亦先气而後血也。不能饮而渴。不能食而小便黄或涩 。皆因胃气虚而生热。有形之物不入火炎上而渴。戊就癸而化。所以小便黄赤如枣汁。法当 补胃以钱仲阳(白术散)。干葛木香藿香等药治之。 上焦渴。小便自利(白虎湯)。 中焦渴。大小便不利。(调胃承气湯)。 下焦渴。小便赤涩。大便不利。(大承气湯)。
有六經发渴。各随經药治之
表热惡热而渴者。白虎湯。 皮 肌热脈浮弦者(柴胡饮子)。 一身热或日晡潮热。皆血热也。(四顺饮子)。 夜则行阴若发热者。血热也。(四顺饮)(桃 仁湯)选而用之。当视其有表入里。腹痛血刺腹痛中。無转失气之类 昼则明了夜则谵語。热入血室。無犯胃气及上二焦。 不治自愈。若甚则四顺饮子。(桃仁承气湯)证相似当下者用之。 寅申发热。两胁不盛。亦爲柴胡证。 表里内外俱热者。(大柴胡湯。) 昼则行阳气也。(柴胡 )。夜则行阴血也。(四顺)治。项後侧少阳經中。疙瘩不变肉色不問大小及月日深远。或有 赤硬肿痛。 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二个去壳) 上二味研匀摊帛上。贴之如聖。 两手大热。爲骨厥如在火。可灸涌泉三壮或五壮立愈。 治刃及脚膝生疮。局方虚损门。(黄丸)服之则愈。定痈疽死之地方。 一伏兔二腓三背四五藏俞五项上六脑七髭八鬓九颐
問三焦有幾(血海异同)
手少阳三焦之經。起於小指次指之外侧出其端。終於目锐。足少阳胆之經。起於目锐 。 終足大指三毛头。至心爲上焦。心至脐爲中焦。脐至足爲下焦。此又足太阳之别也。又灵枢 云。脐下膀胱至足。爲足三焦。右手尺脈爲命门。包络同胗。此包络亦有三焦之称。爲命门 之火。游行於五脏之间。主持於内也手三焦主持上也 。足三焦主持下也。上中下三焦。通爲一气。卫於身也。爲外护。既已头至心。心至脐。脐 至足爲狀也。呼爲三焦有名也。以爲無狀可呼。經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却是有形狀 。何以然。上焦者主内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热水谷。下焦者主出而不纳。故經曰。上焦如雾 。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也。手經者。主持上也。足經者。主持下也。命门者主持中也。爲卫者 护持外也。三焦元气爲父之气散也。包络相从母也。并行而不相离。母之元气也。故俱会於 胸中。經云。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气之海也。如天地之尊。不系五形。清邪中於上焦。名 曰洁也。头痛项强腰脊痛。浊邪中於下焦。名曰浑也。 阴气爲栗。便溺妄出。表虚里急。上焦下焦与中焦相混。上焦怫郁。脏气相熏。中 焦不治。胃气上冲。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 於經络。出入脏腑。阴气相通阳气後微。阴無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音兀)咽塞 。寒厥热壅。必然下血。阴阳俱厥脾弱液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便数而難。脐肠湫痛。 命将難全此命门之脈诊在右手尺也。經曰。五脏不和。五液注下。当阖不阖。便溺俱脱。生 气(绝矣)所以腹脐湫痛也。故曰命将難全。前三焦自外而入。後三焦自内而出。(如雾) 不散而爲喘满。此出而不内也。沤不利而爲留饮。留饮不散久爲中满。上不能内。下不能 出也。渎不利而爲肿满。此因上内。而下不出也。此三 焦之所不归也。三焦有脏而無腑。在内则游行是在血也。在外则固护。是在气也。上焦如 雾者气也。下焦如渎者血也。中焦者气血分之也。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 而不内。即傳道也。治在脐下。名曰三焦。其腑在气冲中。又云。有脏無腑。成氏云。血室 者血之所居也。荣卫停止之所。經脈流会之处。冲脈是矣。冲者奇經之一也。起於肾下。出 於气冲。并足阳明經。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爲诸經之会。启玄子云。冲爲血海诸經朝会。 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皆谓之血室。内經曰。任脈通。冲脈盛。男既营运。女 既停止。 故营运者。無積而不满也停止者。有積而能静也。不满者阳也气也。能满者。阴 也血也。故满者以時而溢。爲之信有期也。溢动也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故营运者阳之象也 。停止者阴之象也。气血荣卫男女皆有。内外谐和。其脈同胗。脈者血之府也。故爲气血 之先。室爲藏物之舍亦爲府也。三焦之府在气冲中。爲男女血海之府經又曰。有脏而無腑从 無 形而言之。有脏有腑。从有形而言之也。清邪浊邪所傷。三焦齐病。亦同两感。經云。心包 络主之。脈出胸中。下膈历络三焦。此其所以相与相火并行。与命门之脈同胗於右尺中也。 陈氏五运六气。後有君火二论。(即陈蓬运气图也)
许先生论关中梁宽甫证
右胁 而火乘之。其病爲逆如此者。例不可补泻。盖补金则虑金与火持。而喘咳益增。泻火则虑火 不退位而癖反盛。正宜补中益气湯也。先狀元气少。少以治病药和之。聞已用药而不获傚 。意必病势苦逆而药力未到也。当与宽甫熟论。远期秋凉。庶就使平复。盖肺病惡春夏火气 。至秋冬则退也。正宜於益气湯中。随四時阴阳升降。浮沉温凉寒热。升降浮沉则顺之。寒 热温凉则反之。顺其理和其气。爲治之大方也及見有证。增损服之。或觉气壅。间服加减枳 术丸。或有服间服加减枳术湯。数月後庶逆气稍回逆气回则治法可施但恐已至色青色赤。脈 弦脈洪。则無及矣。 近世论醫有主河间刘氏者。有主易州张氏者盖张氏用药根据准四時阴阳 升降。而增损之。正内經四气调神之义。醫而不知此是妄行也。刘氏用药务在推陈致新。不 使少有怫郁。正造化新新不停之义醫而不知此是無术也。然而主张氏者。或未尽张氏之妙则 瞑。眩之药。終莫敢投。至失机後時而不救者多矣。主刘氏者。未悉刘氏之蕴则劫傚目前。 阴损正气遗祸於後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长。而無二家之弊则治法其庶幾乎。
论史副使病证
史副使病不見色脈。不能解料然以既愈复发言之则亦恐宜取张氏根据准 四時阴阳升降用药以扶元气庶他日既愈。而遂愈也。宽甫病候初感必深。所傷物恐当時消导 不尽 。停滞淹延变生他证。以至於今恐亦宜仿刘氏推陈致新之意少加消导药於益气湯中。庶有渐 缓之期也。圆明膏太醫王教授傳 槐英(半斤河水四斤浸二宿熬槐英取汁二升)黄连(四 以上五味。锉如绿豆大。用河水六升。 浸一宿。熬取汁三升。将槐英渣并此五味渣再用水四升。熬取二升。通前共五升。相合铜锅 内。用木炭文武火熬。入去净蜜四斤。净蜜法取蜜四升入锅内微熬。勿令滚。其沫尽浮 在面上。急取下。以纸覆蜜面。候冷取纸自随纸去。再温蜜热以绵虑入药汁内同煎一時许 。入下项飞石一十三两。 金星石银星石代赭石菩萨石寒水石紫石英云母石( 并白矾少许同捣细)滑石井泉石玄精石(各一两另研爲细末)黄丹(三两研令极细) 以上 淬 焙干净秤二两。入药汁内。又熬一時。入下项药。铜绿(半两研)青盐(半两研)雄猪胆(七枚 取汁)白丁香(一合水浸研取清汁)鹰条(三钱如取上汁用) 以上药同熬万转成膏。凡熬時用槐柳枝不住手搅。 勿令尘入锅中。须於净室内熬膏盛入瓷器中。假冷入下项细末药不可热。热则药力去矣 乳香没药轻粉蕤仁(去皮各半两用)朱砂牛黄脑子血竭(各一钱)杏仁(去皮 半两)南硼砂(一钱) 上件各别研令极细。 珍珠珊瑚紫贝砂石獬白矾绿矾朴硝(各一钱)盆硝(半钱) 上用预留元熟清药汁。同研极细烂搅入药中令匀。如常法点之神傚。
後序
东垣先生醫書一帙。予府已锓梓傳於世矣今又得一書 。亦东垣治疾之法。名曰此事難知盖醫之爲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 朝泯也。秦焚六經。而废周公孔子之道。幸而醫書存世考诸經者。则知黄帝与岐伯之论辩。 反复推明五运七气之秘以立补泄之法。所以拯斯人之疾。而人之死生系焉。岐黄既远。求能 推诸五运七气。而察阴阳升降之候。定脏腑虚实之所因。合經络上下之所属。而能起死回生 者鲜矣。噫。克绍明之者。其惟东垣先生乎。先生是書。乃言外不傳之秘。诚爲人所難知。 然方剂雖載其妙理。有不可得而明言者。在乎心领而神会耳。唐许胤宗曰醫者意也。思虑精 则得之此之谓欤。而孟轲氏曰。梓匠轮舆。能与 人规矩。不能与人之巧。亦此谓也。予用寿行而与四方之士共焉。则济人利物之一端。未必 無小补云成化甲辰岁仲夏既望荆南一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