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班朝
禦殿
本朝殿名最多。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次起居,則垂拱殿。遇忌前假及祠祀日分,則禦後殿。正旦冬至及聖節稱賀、大禮奏請、致齋,則皆大慶殿。賀祥瑞、勝捷、上壽賜宴,則紫宸殿。宴對蕃使則崇徳長春殿。試進士,則崇政殿。若賜宴,則集英殿。郊祀稱賀,則端誠殿。諸班直推垛子,則射殿之類。又有內殿,如萬歳、復古、邇英、蘂珠、凝華、福寧、睿思殿(原註:今上皇帝建緝熈殿之類)、北宮、後宮之殿,又不一也。
朝儀
趨朝之儀,如出入不由端禮門,不端簡朝堂,行私禮,交互幕次,語笑諠譁,殿門內聚談,行立失序,立班交語相揖,無故離位,拜舞不如儀,穿班仗出之類,皆謂失儀,即閤門彈奏有責。
常朝
今之所謂常朝,蓋正殿也,又名垂拱殿。大凡殿名,遇禮例合禦某殿,則臨期設牌。常朝則自九月中旬,至來年五月中旬。
後殿
常朝値雨,或有事故,則改後殿。
六參
又名望參,謂一五日之常禮也。在京大小職事及不釐務官,趁赴望參,不得連三次請假。
輪對
自侍從以下,五日輪一員上殿,謂之輪。當面對,則必入時政或利便箚子。若臺諫,則謂之有本職公事。若三衙大帥,謂之執杖子奏事。
內引
內殿引見,則可以少延時刻,亦或賜坐,亦或免穿執也。
待漏
宮內之前待漏院,所以俟候宮門開。及閤門呼報排班,則穿執而入也。又名待班閤子。
正謝
凡宰執侍從等差除,命下之日,即時赴新局,當時便回卻,上辭免表奏之。後朝命不允而已受,方始正行朝謝。
舞蹈
謂舞蹈有七拜大起居。
裹見
有罪之人朝見,如與免把見,則仍舊穿執,謂之裹見,唯加武士簇擁也。
把見
軍頭引見司等子,駈擁有罪之人朝見也。向來紹興末年,四川宣撫司管押到招捉北界僞知虢州元顔守能、知商州折可直嘗如此。蓋唐以來朝見之儀有五,此其一也。(原註:今大禮赦,及盛暑引疎決,即亦用軍頭司擁見。)
典禮
郊祀大禮
京城之外大祭祀,皆謂之郊祀。如三歳南郊圓丘大禮,如昔時北郊祀後土皇地祗。明堂則就內中,謂之明堂大禮。
五使
凡大典禮,皆有之。如郊祀明堂,則有大禮使、禮儀使、儀仗使、鹵簿使、橋道頓逓使之類。山陵亦有總護、按行、覆按、修奉、橋道頓逓使之類。又有修奉都護,皆大臣帥座為之。
鼓吹
禮寺之太常樂也。
警場
大禮等辧嚴也。皆用上軍及街仗司為之。
宿衞使
駕出合經宿,皆有宿衞使。向來駕詣慈福宮等,亦有之。昔日親征,則有禦營宿衞使。
習儀
凡有大典禮,皆預先習儀。如郊祀大禮習五輅、肆赦,如聖節習上壽儀及臨安府教樂之類。
冊寶
奉上尊號冊寶,亦有奉上冊寶使,用太常儀仗鼓吹也。凡玉冊則金寶。所謂冊者,條玉為之,紅線相聯,可以卷舒。字皆金填之,或謂玉以階石代之。所謂寶者,印章也。並文思院供造。
親饗
車駕朝饗太廟也。其典禮類郊祀。
朝獻
四孟之月,駕詣景靈宮也。自神廟朝建此。如在恤制內,則權止。
分獻
凡三歳大禮,有大臣亞獻終獻之外,衆天神則在壇下分獻,其餘神則差官往各處行禮。
奏告
凡有典禮及祥瑞祈禱,皆差官奏告天地、宗廟、社稷、五嶽、四海等處。
致齋
行祀事之官,預先於本局致齋,謂不治事,以謹潔其身也。
受誓戒
三歳大禮,幹預行事官,皆質明赴尚書省受誓戒,然後致齋。
恭謝
大典禮之後,車駕詣景靈、太乙兩宮,行恭謝之禮。
分詣
四孟朝獻,如値雨及有故,或第二日値雨,皆命宰執分詣諸殿行事。
幸學
車駕幸太學,則有恩例。蓋古之養老尊賢之故事。
釋奠
二月上丁日奠孔子也。凡學官並察官、太常禮官、郎官皆赴太學大成殿,同諸生行禮。亦分為初中終三奠,用太常樂。八月同。
降香
凡祈禱晴雨,皆降禦香。乃內侍省掌其事,差快行齎送。重則差內侍供奉官。
避殿損膳
昔時水旱祈禱未應,並天變星象、邊鄙未寧,則聖上有避正殿減常膳之謙禮。
輟朝
凡大臣等薨,皆有禮例,特輟視朝三日或五日。
故事
八寳
自秦得和氏之璧,以爲傳國玉璽。其文曰:受天明命,既壽永昌。後子嬰捧以降高祖於軹道者是也。在漢則符璽令掌之,增爲六璽。至晉惠帝北征,亡失六璽。石季龍得之,遂改其文曰:天命石氏。迨唐亦有符寶,而五代唐末帝遭亂,攜以自焚。故郭周重造八寶,而以天下傳本朝,謂受命之寶、鎭國神寶、天子之寶、皇帝之寶、天子行寶、皇帝禦寶、天子信寶、皇帝信寶,且各有所用。如受命之寶,惟封禪用之。其他各朝增置殿寶,不在此數。
大朝會
本朝禮制,有元日大朝會,如古之諸侯述職也。凡監司帥守,悉赴正旦大宴。郷貢進士亦預焉,諸道之進奏官亦預焉。蓋進奏官乃唐之藩鎭質子留司京都。承發文字,如今之機宜,故謂之侯邸。
鎖院
凡言鎖院者,機密之謂也。故試士撰麻皆如此也。試士則所差官預先入院議題,有司排辧。撰麻則全番或半番快行,節次往學士宅第傳宣。俟傳宣快行來足,學士上馬,朝服修帽,隨簇入院。(原註:造赦頭尾則亦然。)若別有直宿學士或直院,則出避之。當夜依宣撰述。如不可行者,繳奏之,謂之封還詞頭。若可行,則撰畢進呈,關報閤門宣詞令舎人。(原註:令同閤門宣詞令舎人鎖宿。)且當晩禦史臺、閣門報明日宣麻,則文武百寮赴文德殿聽之。如不可行,則又有執政不押麻之例。即臺諫得以執奏矣。除拜大臣則上旬,後妃中旬,餘官下旬。俗謂下旬剝麻,非也,或偶置之耳。
迎駕
車駕出幸,經由在京去處,凡百司局務官吏僧道,在百歩之內,並迎駕往回起居。若免拜,則只奏聖躬萬福,山呼。若免起居,則不排設練亭香案也。
駕頭
孔毅父談苑雲,駕頭者,祖宗即位時所坐也。皇朝類苑曰:謂之正衙法座,香木爲之,加金飾,四足墮其角。其前小偃,織藤冒之。駕頭至,則宣贊喝引。迎駕者,起居也。又沈存中筆談,謂是中貴官捧月樣杌子於馬上,今係閤門宣贊舎人。
躬請
車駕毎春天或節序,躬請北宮遊幸。回則從駕官多是戎裝,而用禦馬院動樂。今主上寶慶間躬請恭聖仁烈太後宮中宴賞是也。(原註:戎裝謂免穿執,祗服衫帶。若武臣則武服色袍。禦馬院掌聖上所乗之也。所謂騏騎院敎駿營所掌者,乃常朝並從駕者馬匹也,如唐之立仗馬。)
敎坊
自漢有胡樂琵琶、篳篥之後,中國雜用戎夷之聲,六朝則又甚焉。唐時併屬太常掌之,明皇遂別置爲敎坊。其女樂,則爲梨園弟子也。自有敎坊記所載。本朝增爲東西兩敎坊,又別有化成殿鈞容班。中興以來亦有之。紹興末,臺臣王十朋上章,省罷之。後有名伶達伎,皆留充德壽宮使臣,自餘多隸臨安府衙前樂。今雖有敎坊之名,隸屬修內司敎樂所,然遇大宴等,毎差衙前樂權充之。不足,則又和雇市人。近年衙前樂已無敎坊舊人,多是市井岐路之輩。欲責其知音曉樂,恐難必也。
等子
軍頭引見司等子,舊是諸州解發強勇之人,經由逓傳至京師。今則只取殿前舊司捧日等指揮人兵揀爲之。故今之等子年勞,授諸州排軍受事人員之職。出職之日,舊皆詣都進奏院行謝。蓋奏院轄逓鋪故也。等子之上,謂之忠佐軍頭,皆由百司人兵親兵及隨龍人年勞陞爲之,或幕士帶之。
金鷄
大禮畢,車駕登樓,有司於麗正門下肆赦,即立金鷄竿盤,令兵士搶之。在京係左右軍百戲人,今乃瓦市百戲人爲之。蓋天文有天鷄星,明則主人間,有赦恩。
聞喜宴
在京則賜及第進士宴於瓊林苑,中興以後,就於貢院。
曲宴
有旨內苑留臣下賜宴,謂之曲宴,與大宴不同之義也。
聖節
國朝故事,帝後生辰,皆有聖節名。後免之,只名生辰,惟帝立節名。蓋自唐明皇千秋節始也。
進香
北宮聖節及生辰,必前十日,車駕詣殿進香。
滿散
滿散者,終徹也。毎遇聖節生辰,宰執赴明慶寺,預先開啓祝壽道場。至期滿散畢,賜宴。
曝書
毎歳七月七日,秘書省作曝書會,係臨安府排辧。應館閣並帶貼職官皆赴宴,惟大禮年分及有事則免。
聖祖
眞宗皇帝尊九天司命天尊爲聖祖天尊大帝,蓋倣唐尊老君故事也。其詳載於國史,又秘書有聖祖天尊大帝降臨記。
諸節
自唐以二月一日爲中和節,國朝因之,以正月三日爲天慶節(原註:景德五年正月三日天書降。),四日爲開基節(原註:周顯德七年正月四日,太祖皇帝登位。)四月一日爲天祺節(原註: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書降。)六月六日爲天祝節(原註:大中祥符二年六月六日,天書降。)七月一日爲先天節(原註:後唐天成元年七月一日,聖祖軒轅黃帝降。)十月二十四日爲降聖節(原註:大中祥符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天書降。)是日禁屠宰行刑,著爲令甲。
天慶觀
諸州皆置建之,所以奉聖祖天尊大帝。
報恩光孝寺觀
高宗皇帝中興以來,令諸州軍各建置報恩光孝寺觀一所,追崇佑陵香火。
土貢
諸州歳貢土産之物也,即夏禹任土作貢之義。
宣賜
俗謂經由閤門,有司出給關照之物爲明宣賜,不經由有司,特旨賜之,則曰暗宣賜。
撃門
宰相動止,謂陰有犦槊神衞之,所以秦中歳時記言,宰相儀仗有類牛頭形者,即是也。今之宰執出入,其金吾先以物敲撃門臺,謂報警犦槊神也。
免坐錢
國朝向有除授遙郡某州刺史,則亦有勅命下本州照應。其州遇細銜公文,則亦列其銜於後。若本官他日經由本州,則其知州合避廳遜坐,本義刺史即是正官也。舊有除節度使者,經由本鎮,不欲入坐,而本鎭迎送之外,又有禮物,俗名免坐錢,今廢之。
收諸侯權
唐以來,藩鎭皆有質子留京都,而藝祖去襲封,制知通資任以限之。其餘節制兵權之類,則中興制度也。
羈縻
荊廣川峽溪洞諸蠻及部落蕃夷,受本朝官封而時有進貢者,本朝悉制爲羈縻州。蓋如漢唐置都護之類也。如今之安南國王,毎遇大禮則加封功臣字號,而毎歳差官押暦日賜之是也。
接送伴
蕃使入朝,差官待之。來程有接伴使副,回程則爲送伴。
館伴
蕃使入國門,則差館伴使副同在驛,趨朝見辭遊宴。
伴射
殿前馬歩三司輪差,借觀察、承宣之官,環衞、四廂之職,以伴蕃使射。射於玉津禦園,勝則有金帶陞轉官資之賞。
私覿
俗謂之打博,蓋三節人從,各以物貨互易也。
會食
上庠有會食之禮,諸百司亦有之。凡同官輪日爲之,唯陪蔬果盤饤之費。
上馬
百司出局人從,先報上馬者。蓋舊禮只是乗騎,自中興以來始乗肩輿也。今從駕亦乗騎爾。
題名
進士及第,各集郷人於佛寺,作題名郷會。此起於唐之慈恩寺塔也。若官司州縣廳事,各立題名碑者,蓋備遺忘爾。
春宴
中興以來,承平日久。慶元間,京尹趙師<幸罒>奏請從故事,排辧春宴。即唐曲江之遺意也。即於行都西湖,用舟船妓弟,自寒食前排日宴會。先宴使相、兩府、親王,次即南班郡王、嗣秀、嗣濮王、楊開府、兩李太尉,次請六曹尚書、侍郎、統兵官,次宴節度、承宣、觀察使、南班及都承、知閤、禦帶、環衞官,次都司密屬官,次宴卿監,次宴六曹郎中、郎官,並是京尹館伴。後京尹李澄,遵故事奏請如前供辧。後開禧以後兵興,及追擾百色行鋪,害及於民,此宴不復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