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目錄 括地志輯校
◀上一卷 卷四 全書終

襄州

安養縣

故鄢城在襄州安養縣北三里,在襄州北五里,南去荊州二百五十里。(《史記·楚世家》「於是王乘舟將欲入鄢」《正義》引。)

故偃城在襄州安養縣北三里,古郾子之國,鄧之南鄙也。(《史記·禮書》「然而秦師至鄢郢」《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與楚王會鄢」《正義》引、《通鑒/卷四·周赧王紀》「秦白起伐楚取鄢郢」注引均無末句。)

故鄧城在襄州安養縣北二十里。春秋之鄧國,莊十六年楚文王滅之。(《史記·楚世家》「文王二年過申伐鄧」《正義》引。)

率道縣

率道縣南九里有故郾城,漢惠帝改曰宜城也。(《史記·禮書》「然而秦師至鄢郢」《正義》引。又《史記·蘇秦列傳》「則鄢郢動矣」《正義》作「鄢鄉故城在襄州率道縣南九里。」)

義清縣

鄢水源出襄州義清縣界托仗山。《注水經》云蠻水即鄢水是也。《史記·楚世家》「於是王乘舟將欲人鄢」《正義》引。按此為《水經》沔水《注》文,非《水經》,今增「注」字。

中廬在義清縣北二十里。本春秋時廬戎之國也,秦謂之伊廬,漢為中廬縣。項羽之將鍾離昧塚在。《史記·淮陰侯列傳》「鍾離昧塚在伊廬」《正義》引。

荊山縣

荊山縣本漢臨沮縣地也。沮水即漢水也。(《史記·夏本紀》「道嶓塚至於荊山」《正義》引。)

荊山在襄州荊山縣西八十里。《韓子》云卞和得玉璞於楚之荊山,即此也。(《史記·夏本紀》「荊河惟豫州」《正義》引。又《夏本紀》「道嶓塚至於荊山」《正義》引無「《韓子》云」以下文。)

樂鄉縣

楚昭王故城在襄州樂鄉縣東北三十二里,在故鄀若城東五里,即楚昭王徙都鄀城也。(《史記·楚世家》「楚恐去郢北徙都鄀」《正義》引。按「都」當作「鄀」,以形近致誤。「國故」二字衍文。據《元和郡縣志》樂鄉縣及《方輿紀要》卷七十九襄陽府宜城縣鄀城下引《括地志》改。)

夔州

人復縣

江關,今夔州人復縣南二十里江南岸白帝城是。(《玉海/卷十·楚扞關》引。按漢魚復縣,西魏改名人復縣、唐初因之,貞觀二十三年改奉節縣。《括地志》成書於貞觀十四年,當名人復縣,此後人習見魚復,少見人復所改。《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九夔州府奉節縣引《括地志》此條亦誤為魚復。)

巫山縣

巫郡在夔州東百里。(《史記·秦本紀》「伐楚取巫郡」《正義》引。又《史記·蘇秦列傳》「西有黔中巫郡」《正義》作「巫郡,夔州巫山縣是」。)

隨州

隨縣

隨州外城,古隨國城。隨,姬姓也。(《史記·楚世家》「乃與王出奔隨」《正義》引。又《楚世家》「楚伐隨」《正義》引作「隋州外城,古隨國地」無末句。按「外城」二字互倒,依「楚代隋」《正義》引改。「楚伐隨」《正義》引「地」當作「城」。)

均州故城在隨州西南五十里。(《玉海/卷十·楚郇陽》引,又《史記·蘇秦列傳》「殘均陵」《正義》。)

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或曰神農生於此,所謂厲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史記·五帝本紀》「神農氏世衰」《正義》引。按此修張守節引《括地志》文刪節不當,多不可通,今據《水經》滲水《注》增改。「列」為「烈」之誤,但此當「厲」,依《元和郡縣志》改。)

濆山一名昆山,一名斷蛇丘,在隨州隨縣北二十五里。《說苑》云:「昔隨侯行遇大蛇中斷,疑其靈,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去,因號其處為斷蛇丘。歲餘,蛇衙明珠,徑寸,絕白而有光,因號隨珠。」(《史記·李斯列傳》「有隋和之賓」《正義》引。)

楚昭王城在隨州隨縣北七里。《左傅》云吳師人郢,王奔隨,隨人處之公宮之北,即此城是也。(《史記·楚世家》「乃與王出奔隋」《正義》引。按「州」下缺「隨」字,今增。)

棗陽縣

上唐鄉故城在隨州棗陽縣東南百五十里,古之唐國也。《世本》云唐姬姓之國。(《史記·楚世家》「楚昭王滅唐」《正義》引。又《史記·晉世家》「唐有亂」《正義》引作「唐,隨州棗陽縣東南一百五十里上唐鄉故城即是」。又《路史國名記》已引作「唐故城在隋州」。)

硤州

夷陵縣

夷陵,硤州夷陵縣是也,在荊州西。應劭云夷山在西北。(《史記·楚世家》「燒先王墓夷陵」《正義》引。)

巴山縣

扞關,今硤州巴山縣界故扞關是。(《玉海/卷十·楚扞關》引。又《史記·張儀列傳》「不十日而拒扞關」《正義》作「扞關在硤州巴山縣界」。)

鳳州

兩當縣

鳳州兩當縣,本漢故道縣,在州西五十里。(《史記·曹相國世家》「初攻下辯故道」《正義》引,又《史記·河渠書》「抵蜀從故道」《正義》引。)

利州

綿谷縣

潛水一名復水,今名龍門水,源出利州綿谷縣東龍門山大石穴下。(《史記·夏本紀》「沱涔已道」《正義》引。)

益昌縣

苴侯都葭萌,今利州益昌縣五十里葭萌故城是。(《史記·張儀列傳》「苴蜀相攻擊」《正義》引。)

溫州

長壽縣

竟陵故城在溫州長壽縣南百五十里。(《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遂東至竟陵」《正義》引。按唐初溫州,貞觀十七年改置郢州,《括地志》當稱溫州。)

合州

石鏡縣

蜀侯都益州巴子城,在合州石鏡縣南五里。石鏡故墊江縣也。(《史記·張儀列傳》「苴蜀相攻擊」《正義》引。漢墊江縣、魏改名石鏡,「故墊江縣」上今補「石鏡」二字。)

鄧州

穰縣

穰,鄧州所理縣,即古穰侯國。(《史記·秦本紀》「摟緩免穰侯」《正義》引。)

朝陽故城在鄧州禳縣南八十里,應劭云在朝水之陽也。(《史記·三王世家》「子為朝陽侯」《正義》引。)

涅陽故城在鄧州穰縣東北六十里,本漢舊縣也,應劭云在涅水之陽。(《史記·項羽本紀》「封呂勝為涅陽侯」《正義》引。)

順陽故城在鄧州穰縣西三十里,楚之郇邑也。(《史記·張釋之列傳》「張廷尉釋之者堵陽人也」《正義》引。)

南陽縣

南陽縣故城在宛大城之南隅,其西南有二面,皆故宛城。(《史記·高祖本紀》「保城守宛」《正義》引。)

杜衍故縣在鄧州南陽縣西八里。(《史記·項羽本紀》「封王翳為杜衍侯」《正義》引。杜衍,漢縣,屬南陽郡,此引衍「侯」字。)

故申城在鄧州南陽縣北三十里,《晉太康地理志》云周宣王舅所封。(《史記·楚世家》「伐申過鄧」《正義》引。又《史記·鄭世家》「娶申侯女」《正義》引作「故申城在鄧州南陽縣北三十里,《左傳》云鄭武公取於申也。)

故呂城在鄧州南陽縣西三十里,呂尚先祖封。(《史記·呂太后本紀》「呂忿為呂城侯」《正義》引。)

向城縣

博望故城在鄧州向城縣東南四十五里。(《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朝齊王於博望」《正義》引,又《通鑒/卷十九·漢武帝紀》「會博望侯軍亦至」注引。)

鄧州向城縣南二十里西鄂故城,是楚西鄂。(《史記·楚世家》「至於鄂」《正義》引。)

新城縣

故酈縣在鄧州新城縣西北四十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商於析酈宗胡之地」《正義》引。又《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酈侯呂臺為呂王」《正義》引。)

內鄉縣

鄧州內鄉縣城本楚析邑,一名醜,漢置析縣,因析水為名也。(《史記·楚世家》「取析十五城而去」《正義》引。)

於中在鄧州內鄉縣東七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北圍曲沃於中」《正義》引。)

故丹城在鄧州內鄉縣西南百三十里,南去丹水二百步。《汲塚紀年》云後稷放帝子丹朱於丹水是也。《輿地志》云秦為丹水縣也。《地理志》云丹水縣屬弘農郡。《抱樸子》云「丹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光照如火,網而取之,割其血以塗足,可以步行水上,長居川中不溺」。(《史記·高祖本紀》「至丹水」《正義》引。又《史記·五帝本紀》「嗣子丹朱開明」《正義》引作「丹水故城在鄧州內鄉縣西南百三十里。丹水故縣也。」)

故長城在鄧州內鄉縣東七十五里,南入穰縣,北連翼望山,無上之處,累石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爭強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適華夏,號為方城。(《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夏路以左」《正義》引。)

歸州

秭歸縣

熊繹墓在歸州秭歸縣。《輿地志》云秭歸縣東有丹陽城,周迥八里,熊繹始封也。(《史記·楚世家》「姓羋氏居丹陽」《正義》引。)

歸州秭歸縣丹陽城,熊繹之始國。其後韁大,封畛於汝南並吳越地方五千里。(《通鑒/卷一·周威烈王紀》「國人立其子」注引。)

巴東縣

丹陽故國,歸州巴東縣也。(《路史國名紀》已引。)

歸州巴東縣東南四里歸故城,楚子熊繹之始國也。(《史記·楚世家》「姓羋氏居丹陽」《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卷三荊引。)

荊州

江陵縣

郢城在荊州江陵縣東北六里,即吳公子光伐楚,楚平王恐,城郢者也。又楚武王始都郢,紀南故城是也,在江陵縣北十五里。(《史記·禮書》「然而秦師至鄢郢」《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取郢為南郡」《正義》引作「郢城在荊州江陵縣東北六里,楚平王築都之地。」)

紀南故城在荊州江陵縣北十五里。杜預云「國都於鄖,今南郡江陵縣北紀南城是。」又至平王,更城郢,在江陵縣東北六里,故郢城是也。(《史記·楚世家》「始都郢」《正義》引。按紀南城以在紀山之南而得名,紀山在江陵縣北三十里、則紀南城不能遠至江陵縣北五十里,《禮書正義》引作「十五里」是,此「十五」二字誤倒,今移正。)

長林縣

章山在荊州長林縣東北六十里。今漢水附章山之東,與經史符會。(《史記·夏本紀》「內方至於大別」《正義》引。)

安興縣

章華臺在荊州安興縣東八十里。(《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宮室·臺》引。)

梁州

南鄭縣

南鄭,梁州所理縣也。(《史記·項羽本紀》「王巴蜀漢中都南鄭」《正義》引,又《通鑒/卷九·漢高帝紀》「都南鄭」注引。)

褒城縣

褒國故城在梁州褒城縣東二百步,古褒國也。(《史記·周本紀》「幽王愛褒擬」《正義》引。)

褒谷在梁州褒城縣北五十里南中山。昔秦欲伐蜀,路無由入,乃刻石為牛五頭,置金於後,偽言此牛能屎金,以遺蜀。蜀侯貪,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塹山堙谷,致之成都。泰遂尋道伐之,因號曰石牛道。《蜀賦》注以「石門在漢中之西,褒中之北」是。(《史記·留侯世家》「良送至褒中」《正義》引。又《史記·河渠書》「欲通褒斜道」《正義》引首十二字。按此引左思《蜀都賦》李賢注,今增「注」字。)

斜水源出褒城縣西北九十八里衙嶺山,與褒水同源而流派。《漢書·溝洫志》云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以行船是也。(《史記·河渠書》「欲通褒斜道」《正義》引。又《史記·留侯世家》「良送至褒中」《正義》引無「九十八里」四字及「是也」二字。)

金牛縣

嶓塚山在梁州金牛縣東二十八里。(《史記·夏本紀》「汶嶓既巍」《正義》引。)

嶓塚山水,始出山如沮洳,故曰沮水。東南為潑水,又為沔江水。至漢中為漢水,至均州為滄浪水。始欲出大江為夏口,又為沔口。漢江,一名沔江也。(《史記·夏本紀》「嶓塚道瀁東流為漢《正義》引、)

漢水源出梁州金牛縣東二十八里嶓塚山,至荊州與大江合為夏水。(《詩地理考》卷一「江漢之域引。又《史記·夏本紀》「江漢朝宗於海」《正義》引無末十字。)

城固縣

成固故城在梁州城固縣東六里,漢城固城也。(《史記·袁盎鼂錯列傳》「鄧公成固人也」《正義》引。)

黑水源出梁州城固縣西北太山。(《史記·夏本紀》「華陽黑水惟梁州」《正義》引。)

均州

武當縣

均州武當縣有滄浪水。庾仲雍《漢水記》云武當縣西四十里漢水有洲名滄浪洲也。《地記》云水出荊山,東南流為滄浪水。(《史記·夏本紀》「又東為滄浪之水」《正義》引。)

巴州

化城縣

皇喉蛇頂上當頟皆有王字,本是蟒蛇種也,巴蛇即是。(《大藏音義》卷三十五引。)

商州

上洛縣

王陵故城在商州上洛縣南三十一里。《荊州記》云昔漢高祖入秦,王陵起兵丹水以應之,此城王陵所築,因名也。(《史記·高祖本紀》「因王陵兵南陽」《正義》引。)

熊耳山在商州上洛縣西十里,齊桓公登之以望江漢也。(《史記·五帝本紀》「登熊湘」《正義》引。)

潘,商州上洛縣西四十里潘城是。(《路史國名紀》戊引魏王《地記》。)

洛南縣

洛水出商州洛南縣西塚嶺山,東北流入河。(《史記·夏本紀》「道雒自熊耳」《正義》引,又《史記·封禪書》「汧洛二淵」《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伊雒瀘澗」《正義》引作「洛水出商州商洛縣塚嶺山,東流經洛州郭內,又東合伊水」。)

商洛縣

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本商邑,古之商國,帝譽之子高所封也。(《史記·殷本紀》「封於商」《正義》引,又《史記·商君列傳》「秦封之於商」《正義》,又《玉海/卷四·商都》引,又《詩地理考》卷五「生商」引。又《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商於析酈宗胡之地」《正義》引作「商洛縣古商國城也。」)

故武關在商州商洛縣東九十里。春秋時少習也,杜預云少習,商縣武關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由武關歸」《正義》引。又《史記·曹相國世家》「從西攻武關」《正義》引、《玉海/卷七·武關》引無「春秋時」以下文。)

商阪亦曰楚山,在商州商洛縣南一里。(《玉海/卷九·韓商阪》引。)

渝州

巴縣

巴子都江州,巴水在都之北。(《史記·張儀列傳》「苴蜀相攻擊」《正義》引。按此當是《括地志》敘渝州沿革,《正義》引以釋巴蜀,今有脫誤、據《水經·江水注》及《方輿紀要》卷六十九重慶府巴縣江州城補「巴水」二字。)

房州

房陵縣

房州房陵縣,古楚漢中郡地也,是巴蜀之境。《地理志》云房陵縣屬漢中郡。在益州部,接東南一千三百一十里也。(《史記·秦始皇本紀》「遷蜀四千餘家房陵」《正義》引。)

趙王遷墓在房州房陵縣西九里。(《史記·趙世家》「以王遷降」《正義》引。)

竹山縣

房州竹山縣及金州,古庸國也。(《史記·周本紀》「及庸蜀羌累微鱸彭濮人」《正義》引。)

上庸,今房州竹山縣及金州是也。(《史記·秦本紀》「與楚上庸」《正義》引,又《玉海/卷十·楚郇陽》引。)

房州竹山縣,本漢上庸縣,古之庸國,昔周武王伐紂,庸蠻在焉。(《史記·楚世家》「乃興兵伐庸」《正義》引。)

方城山在房州竹山縣東南四十一里。其山頂上平,四面險峻。山南有城,長十餘里,名為方城。(《史記·禮書》「緣之以方城」《正義》引。)

益州

成都縣

江瀆祠在益州成都縣南八里。秦並天下,江水祠蜀。(《史記·封禪書》「江水祠蜀」《正義》引。)

大江一名汶江,一名管橋水,一名流江,亦名外水江,西南自溫江縣界流來。郫江亦名都江,一名市橋江,亦名中江,亦曰內江,西北自新繁縣界流來。二江並在益州成都縣界。任豫《益州記》云二江者,郫江、流江也。《風俗通》云:「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江神歲取女二人以為婦,冰自以女與神為婚。徑自祠勸神酒,酒杯澹澹,冰厲聲責之,因忽不見。良久,有兩蒼牛鬥於江岸,有間,冰還,流汗謂官屬曰:『吾鬥疲極,不當相助耶?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綬也。』主簿刺殺北面者,江神遂死。」《華陽國志》云:「蜀時濯錦流江中,則鮮明也。」(《史記·河渠書》「穿二江成都之中」《正義》引。按「清」當作「流」,脫「外」字,汶江即流江,又稱外水。都江因都安縣而得名、三國時人之稱,今都江堰古名都安堰,見《水經》江水《注》,此引衍「成」字。中江即內江,「日」字衍。此引《風俗通》文字有脫誤,今據《水經》江水《注》補正。)

新繁縣

繁江水受郫江,《禹貢》云「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出益州新繁縣。(《史記·夏本紀》「沱涔已道乙」《正義》引。按古以郫江為江沱,此則以郫江支分為沱,繁江水今無考,既云首受郫江,此「源」字應衍。)

雒縣

漢武帝置十三州,改梁州為益州、後漢理廣漢郡,廣漢今益州雒縣是也。(《史記·天官書》「益州」《正義》引。按據《後漢書·郡國志》增「後漢理」三字及「郡」字。「咎」為「雒」,形近致誤,今據兩《唐書地理志》改。)

什邡縣

雍齒城在益州什邡縣南四十步。漢什邡縣,漢初封雍齒為侯國。(《史記·留侯世家》「封雍齒為什邡侯」《正義》引。)

綿州

西昌縣

西昌縣城西十里地名木棚,有益昌縣。(《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三綿州西昌縣引。)

龍安縣

茶川水在龍安縣東六十里,西岸出茶,因名。(《輿地紀勝》卷一百五十二引。)

通化山一名精石山,在龍安西三十餘里。乾江水出精石山。(《輿地紀勝》卷一百五十二引。)

眉州

彭山縣

鼎山北有龍洲,東接導江。(《太平蓑宇紀》卷七十四眉州彭山縣引。)

雅州

嚴道縣

嚴道今為縣,即雅州所理縣也。縣有巒夷曰道,故曰嚴道。(《史記·孝文本紀》「群臣諸處王蜀嚴道邛都」《正義》引。按嚴道縣為唐雅州治所、邛州則治臨邛縣。「邛」當作「雅」,據兩《唐書地理志》改。)

蒙山在雅州嚴道縣南十里。(《史記·夏本紀》「蔡蒙旅平」《正義》引。)

榮經縣

邛蟹山在難州榮經縣界。榮經,武德年間置,本秦嚴道縣地。《華陽國志》云:「邛榨山,故邛人、筰人界也。山岩峭峻,曲回九折乃至,上下有凝冰。」按即王尊登者也。今從九折阪西南行至巂州,山多雨少睛,俗呼名為漏天。(《史記·孝文本紀》「群臣請處王嚴道邛都」《正義》引。按「九折」下脫「阪」字,據《漢書·王尊傳》增。)

雅州榮經縣北三里有銅山,即鄧通得賜銅山鑄錢者。(《史記·佞幸列傳》「賜鄧通蜀嚴道銅山」《正義》引,又《通鑒/卷十四·漢文帝紀》「賜之蜀嚴道銅山使鑄錢」注引。)

茂州

汶川縣

岷山在茂州汶川驟。(《史記·夏本紀》「汶山之陽」《正義》引。)

茂州汶川縣石紐山,在縣西七十三里。《華陽國志》云今夷人共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猶不敢放六畜。楊雄《蜀王本紀》云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按廣柔隋改曰汶川。(《史記·夏本紀》「名曰文命」《正義》引。父《玉海/卷八·秦西蕪》引無「《華陽國志》」以下二十七字,餘同。)

蜀西激外羌,茂州、[C04A]州本[C04A]隴國地也。《後漢書》云[C04A]隴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也。(《史記·西南夷列傳》「[C04A]真隴最大」《正義》引。)

戎州

焚道縣

犍為郡,今戎州也,在益州南一千餘里。(《史記·大宛列傳》「乃令騫因蜀犍為發間使」《正義》。)

今益州南戎州,北臨大江,古焚國。(《史記·西南夷列傳》「筰馬焚僮」《正義》。)

巂州

越巂縣

巂,今巂州也。(《史記·西南夷列傳》「名為雋昆明」《正義》引。)

邛都縣

邛都縣奉邛都國,漢為縣,今巂州縣也。《西南夷傳》云「滇池以北,君長以十數,邛都最大」是也。(《史記·孝文本紀》「群臣請處王嚴道邛都」《正義》引。按邛都,唐雋州屬縣,非即雋州,州洽越雋縣。「也」上缺「縣」字,今增。)

昆明縣

昆明,雋州縣,蓋南接昆明之地,因名也。(《史記·西南夷列傳》「雋昆明」《正義》引。)

榨州

遂都縣

筰州本西蜀徼外,曰貓羌巂。(《史記·西南夷列傳》「徙筰都最大」《正義》引。)

郎州

味縣

五尺道在郎州。顏師古云其處險扼,故道才廣五尺。如淳云道廣五尺。(《史記·西南夷列傳》「略通五尺道」《正義》引。)

姚州

姚城縣

靡非在姚州北,去京西南四千九百三十五里。即靡莫之夷。(《史記·西南夷列傳》「靡莫之屬」《正義》。)

昆州

益寧縣

昆州、郎州等地本滇國,去京西五千三百七十里也。(《史記·西南夷列傳》「其西靡莫之屬以十數滇最大」《正義》引。)

晉寧縣

滇池澤在昆州晉寧縣西南三十里。其池水源深廣而末更淺狹,有似倒流,故謂滇池。(《史記·西南夷列傳》「驕至滇池」《正義》引。又《通鑒/卷十九·漢武帝紀》「始通滇國」注引首十四字。)

光州

定城縣

黃國故城,漢弋陽縣也,春秋時黃國都,贏姓,在光州定城縣西十里。(《史記·楚世家》「二十一年伐黃」《正義》引。又《史記·陳杞世家》「江黃胡沈之屬」補《正義》引作「黃國故城在光州定城縣西十二里,春秋時黃國都也。」按《楚世家正義》引有脫誤,當如《陳杞世家》補《正義》所引,《元和郡縣志》及《太平寰宇記》均謂改黃城在定城縣西。)

固始縣

光州固始縣本春秋時蓼國,偃姓,皋陶之後也。《左傳》雲子燮滅蓼。《太康地志》云蓼國先在南陽,故縣今豫州郾城縣界故胡城是也。(《史記·夏本紀》「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正義》引。按《楚世家》「楚滅胡」《正義》引《括地志》云「胡城在豫州郾城縣界」、此引脫「城」字,今增。)

光州固始縣,古蓼國,南蓼也。春秋時蓼國,偃姓,皋陶之後。又有北蓼城,在固始縣北六十里。蓼國有南北二城。(《史記·陳杞世家》「奉陶之後或封英六」補《正義》引。)

期思故城在光州固始縣界。(《史記·黥布列傳》「封賁赫為期思侯」《正義》。)

申州

鍾山縣

石城山在申州鍾山縣東南二十一里。魏攻冥扼,即此山。上有故石城。《注水經》云冥扼或言在繩,指此山也。《呂氏春秋》云九塞,此其一也。(《史記·魏世家》「而攻冥扼之塞」《正義》引。按據《水經》淮水《注》增「冥扼」二字。「郾」字誤,當作「鄳」,即漢鄳縣。)

羅山縣

申州羅山縣,本漢鄳縣。有平靖關,蓋古鄳縣之扼塞。(《通鑒/卷六·秦始皇紀》「鄳扼之塞」注引,又《史記·蘇秦列傳》「因以塞鄳扼為楚罪」《正義》。按據《太平寰宇記》改靖」。)

壽州

安豐縣

故六城在壽州安豐縣南百三十二里。本六國,偃姓,皋繇之後所封也。黥布亦皋繇之後,居六也。(《史記·項羽本紀》「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正義》引。又「以舒屠六」《正義》引作「偃姓,咎繇之後氣」。)

故六城在壽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二里。《春秋》文五年秋,楚成大心滅之。(《史記·夏本紀》「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正義》引。)

肥陵故縣在壽州安豐縣東六十里,在故六城東北百餘里。(《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葬肥陵邑」《正義》引。)

咎繇墓在壽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東東都陂內大塚也。(《史記·夏本紀》「而皋陶卒」《正義》引。)

霍山縣

灊故城在壽州霍山縣東二百步。(《史記·刺客列傳》「將兵圈楚之灊」《正義》引。)

濠州

鍾離縣

鍾離國故城在濠州鍾離縣東北五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共食鍾離」《正義》引,又《史記·魯周公世家》「始與吳王壽夢會鍾離」《正義》引。)

定遠縣

陰陵縣故城在濠州定遠縣西北六十里。《地理志》云陰陵縣屬九江郡。(《史記·項羽本紀》「至陰陵迷失道」《正義》引,又《通鑒/卷十一·漢高帝紀》「至陰陵」注引。)

東城縣故城在濠州定遠縣東南五十里。《地理志》云東城縣屬九江郡。(《史記·項羽本紀》「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正義》引,又《史記·陳涉世家》「葛嬰至東城」《正義》引。)

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長老傳云項羽美人塚也。(《史記·項羽本紀》「有美人名虞常幸從」《正義》引。)

廬州

舒城縣

龍山在舒減,以山狀如龍形名。(《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六廬州舒城縣引。)

巢縣

廬州巢縣有巢湖,即《尚書》成湯伐桀,放於南巢者也。《淮南子》云湯敗桀於曆山,與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國語》云滿於巢湖。又云夏桀伐有施,施人以妹喜女焉。(《史記·夏本紀》「桀走嗚條遂放而死」《正義》引。)

髑髏山在廬州巢縣東北五里。昔范增居此山之陽,後佐項羽。(《史記·項羽本紀》「疽發背而死」《正義》引。按「北」當作「此」據《越王勾踐世家正義》引《括地志》陶山條改。)

橐皋故縣在廬州巢縣西北五十六里。(《史記·伍子胥列傳》「吳王召魯衛之君會之橐皋」《正義》。)

舒州

廬江縣

舒,今廬江之故舒城是也。(《史記·項羽本紀》「以舒屠六」《正義》引。)

同安縣

海渚在舒州同安縣東。(《史記·秦始皇本紀》「至海渚」《正義》引,又《通鑒/卷七·秦始皇紀》「渡海渚」注引。)

團亭港,其水發源於界內南峽山,東南一百五十里入團湖。(《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五舒州桐城縣引。)

揚州

六合縣

腸州六合縣,本春秋時棠邑,伍尚為大夫也。(《史記·楚世家》「奢曰尚至胥不至」補《正義》引。)

滁州

全椒縣

九頭山在滁州全椒縣西北九十六里。《江表傳》云項羽敗至烏江,漢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戰,因名。(《史記·項羽本紀》「期山東為三處」《正義》引。)

楚州

山陽縣

楚州山陽本漢射陽縣。《吳地志》云在射水之陽,故曰射陽。(《史記·項羽本紀》「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正義》引。)

盱胎縣

東陽故城在楚州盱眙縣東七十里,秦東陽縣城也,在準水南。(《史記·項羽本紀》「聞陳嬰已下東陽」《正義》引。)

東陽故城在楚州盱眙縣東七十里。《注水經》云淮陰縣楚漢之間為東陽郡。(《通鑒/卷八·秦二世紀》「聞陳嬰已下東陽」注引。)

富陵故城在楚州盱眙縣東北六十里。(《史記·荊燕世家》「荊王賈與戰不勝走富陵」《正義》引,又《通鑒/卷十二·漢高帝紀》「荊王賈走死富陵」注引。)

和州

曆陽縣

和州曆陽縣本漢舊縣也。《淮南子》云「曆陽之都,一夕而為湖」。漢帝時曆陽淪為曆湖。(《史記·項羽本紀》「曆陽侯范增」《正義》引。)

烏江縣

烏江亭即和州烏江縣是也,晉初為縣。《注水經》云江水又北,左得黃律口,《漢書》所謂烏亭長犧船以待項羽,即此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欲東渡烏江」《正義》引。)

安州

安陸縣

安州安陸縣城,本春秋時鄖國城。(《史記·楚世家》「王走鄖」《正義》引。)

橫尾山,古陪尾山也,在安州安陸縣北六十里。(《史記·夏本紀》「至於負尾」《正義》引。)

雲夢澤在安州安陸縣東南五十里。(《史記·楚世家》「昭王亡也至雲夢」補《正義》引。)

黃州

黃岡縣

西陵故城在黃州黃岡縣西二里。(《史記·楚世家》「秦將白起拔我西陵」《正義》引。按《元和郡縣志》云「黃岡縣本漢西陵縣地,故城在縣西二里」。此「山」字衍,脫「岡縣」二字、據增。)

故邾城在黃州黃岡縣東南一百二十一里。邾子曹姓,陸終氏之子會人之後。邾狹居魯,至隱公徒蘄,蘄今譙州縣也。後又徒滕,今滕縣是。又徒鄒。魯穆公改邾作鄒,《地理志》云鄒縣,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代為楚所滅。(《史記》陳《杞世家》滕薛騶補《正義》引。按蘄縣,《括地志》屬譙州,今改。此引「後又」下缺二字,今據《通誌氏族略》補「徒滕」二字。《漢書·地理志》魯國蕃縣,應劭云「邾國也」。唐滕縣即漠蕃縣。)

故邾城在黃州黃岡縣東南百二十里,本春秋時邾國。邾子曹姓,狹居魯,至隱公徙蘄。(《史記·項羽本紀》「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正義》引。又《史記·楚世家》「五曰曹姓」《正義》引作「故邾國在黃州黃岡縣東南百二十一里。《史記》云邾子曹姓也。按《項羽本紀正義》引有脫字,依《陳杞世家》補《正義》引增。)

秦州

上邽縣

秦州古西戎之地。秦始封之邑,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里是也。(《詩地理考》卷二秦引。)

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里漢隴西西縣是也。(《史記·秦本紀》「為西垂大夫」《正義》引。又《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破西丞」《正義》引作「西縣故城在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里,本漢西縣地」。)

秦嶺縣

綿諸城在秦州秦嶺縣北五十六里。漢綿諸道屬天水郡。(《史記·匈奴列傳》「有綿諸緄戎翟獂之戎」《正義》引,又《通鑒/卷六·秦始皇紀》「有綿諸緄戎翟獂之戎」注引。按《通鑒》注引不脫「在」字。)

清水縣

秦州清水縣本名秦,贏姓邑。漢清水縣屬天水郡。(《〈通鑒〉地理通釋/卷四·秦都》引。)

泰州清水縣本名秦,贏姓邑。《十三州志》秦亭,秦谷是也。周太史儋云,「始周與秦國合而別」,故天子邑之秦。(《史記·秦本紀》「邑之秦」《正義》引。)

成紀縣

成紀漢縣,在秦州成紀縣北二里。(《史記·孝文本紀》「黃龍見成紀」補《正義》引。)

成州

上祿縣

隴右成州、武州皆白馬氏,其豪族楊氏居成州仇池山上。(《史記·西南夷列傳》「白馬最大」《正義》引。)

雞頭山在成州上祿縣東北二十里,在京西南九百六十里。酈元云蓋大隴山之異名也。《後漢書·隗囂傳》云「王莽塞雞頭」,即此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出雞山」《正義》引。)

同谷縣

成州同谷縣,本漢下辯道。(《史記·曹相國世家》「初攻下辯故道」《正義》引。)

渭州

襄武縣

獂道故城在渭州襄武縣東南三十七里,古之獂戎邑。漢獂道屬天水郡。(《史記·匈奴列傳》「翟獂之戎」《正義》引。)

渭源縣

渭水源出渭州渭源縣西七十六里鳥鼠山,今名青雀山。渭有三源,並出鳥鼠山,東流入河。(《史記·夏本紀》「涇屬渭汭」《正義》引。)

鳥鼠山,今名青雀山,在渭州渭源縣西七十六里。《山海經》云鳥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郭璞注云:「今在隴西首陽縣西南。山有鳥鼠同穴。鳥名鎢。鼠名餘鼵,如人家鼠而短尾。鎢似鵽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史記·夏本紀》「道渭自鳥鼠同穴」《正義》引。)

蘭州

金城縣

故子城在蘭州金城縣東北八十里,蓋子姓之別邑。(《史記·殷本紀》「賜姓子氏」《正義》引。按唐渭州無華城驟,此「渭」當作「蘭」為「華」之誤,應是蘭州金城縣。漢金城縣,西魏改名子城縣,即以子城為名,至隋復名金城。)

河州

袍罕縣

河州在京西一千四百七十二里。(《史記·夏本紀》「浮於積石」《正義》引。)

積石山令名小積石,在河州袍罕縣西七里。(《史記·夏本紀》「浮於積石」《正義》引。)

岷州

溢樂縣

隴右岷、洮、叢等州以西,羌也。(《史記·周本紀》「及庸蜀羌擎」《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卷五氐羌引。)

秦隴西臨洮縣即今岷州城。本秦長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萬餘里,東人遼水。(《史記·匈奴列傳》「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正義》引。)

岷山在岷州溢樂縣南一里,連綿至蜀二千里,皆名岷山。(《史記·夏本紀》汶嶓既藝」《正義》引。)

江水源出岷州南岷山,南流至益州,即東南流人蜀,至瀘州東流,經三峽,過荊州,與漢水合。《孫卿子》云江水其源可以濫觴也。(《史記·夏本紀》「江漢朝宗於海」《正義》引。)

洮州

臨潭縣

洮州在隴右,去京千五百五十一里。(《史記·秦始皇本紀》「遷其民於臨洮」《正義》。)

臨洮郡即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在京西一千五百五十一里。(《史記·秦始皇本紀》「西至臨洮羌中」《正義》引,)

羌中,從臨洮西南芳州、抉州、鬆府以西,並古諸羌地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西至臨洮羌中」《正義》引。按「扶」下脫「州」字。唐芳州、扶州、鬆州,《括地志》均屬隴右道。)

西傾山,今強臺山,在洮州臨潭縣西南三百三十六里。(《史記·夏本紀》「西傾因桓是」《正義》引。)

涼州

姑臧縣

涼、甘、肅、瓜、沙等州地,本月氏國。(《史記·匈奴列傳》「東胡韁而月氏盛」《正義》引。又《史記·大宛列傳》「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正義》作「涼、甘、肅、瓜、沙等州、本月氏國之地」。按唐涼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縣。甘州治張掖,今甘肅張掖縣。肅州治酒泉,今甘肅酒泉縣。沙州治敦煌,今甘肅敦煌縣。瓜州治晉昌,今甘肅安西縣。古月氏所居,蓋在今甘肅嘉峪關以東,祁連山以北地區。《匈奴列傳正義》引《括地志》「延」字誤,當依《大宛列傳正義》作「瓜」。若廷州則在今陝北,非古月氏之地。)

都野澤在涼州姑臧縣東北二百八十里。(《史記·夏本紀》「至於都野」《正義》引。)

肅州

酒泉縣

昆侖山在肅州酒泉縣南八十里。《十六國春秋》云後魏昭成帝建國十年前涼張駿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史記·司馬相如傳》「西望昆侖」《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樂而忘歸」正義引無「後魏昭成帝建國十年」九字,作「前涼張駿」「體」作「丘」,餘同。按「前」字從《秦本紀正義》引增。)

福祿縣

空桐山在肅州福祿縣東南六十里。《抱樸子內篇》云「黃帝西見中黃子,受九品之方,過空桐,從廣成子受自然之經」,即此山。(《史記·五帝本紀》「西至於空桐」《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其後娶空同氏」《正義》引作「空桐山在肅州福祿縣東南六十里,古西戎地」。)

甘州

張掖縣

甘州在京西北二千四百六十里。(《史記·李將軍列傳》「過居廷」《正義》引,又《通鑒/卷二十一·漢武帝紀》「築居延澤上」注引。)

漢居廷縣故城在甘州張掖縣東北一千五百三十里。有漢遮虜鄣,韁弩都尉路博德之所築。李陵敗,與士眾期至遮虜鄣,即此也。長老傳云鄣北百八十里,直居延之西北,是李陵戰地也。(《史記·匈奴列傳》「築居延澤上」《正義》引。)

居延海在甘州張掖縣東北千六十四里。《地理志》云居延澤,古文以為流沙。(《史記·李將軍列傳》「過居廷」《正義》引。又《史記·五帝本紀》「西至於流沙」《正義》引無「《地理志》」以下文。作「千六十四里」。按《李將軍列傳》、《正義》引脫「千」字,《五帝本紀正義》引有。《元和郡縣志》說「居廷海在張掖縣東北一千六百里」,疑《括地志》亦是,此「十四」兩字或「百」字之爛文。)

祁連山在甘州張掖縣西南二百里。(《史記·李將軍列傳》「祁連天山」《正義》引。)

合黎水一名羌谷水,一名鮮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張掖河,南自吐谷渾界流人甘州張掖縣。(《史記·夏本紀》「弱水至於合黎」《正義》引。)

弱水在甘州張掖縣南山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而浮弱水兮」《正義》引。)

瀚海在流沙大磧西北數百里,東南去長安五千三百里。秦築長城經此海南。(《大》藏音義卷二十引。)

刪丹縣

蘭門山一名合黎山,一名窮石山,在甘州刪丹縣西南七十里。《淮南子》云弱水源出窮石山。(《史記·夏本紀》「弱水至於合黎」《正義》引。按《方輿紀要》卷六十三丹州衛合黎山引《括地志》有「山」字;今據補。)

刪丹西河名弱水,《禹貢》昆侖在臨羌之西,即此明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西望昆侖」《正義》引。按「云」字衍,今刪。)

焉支山一名刪丹山,在甘州刪丹縣東南五十里。《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其慜惜乃如此。」(《史記·匈奴列傳》「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里」《正義》引。)

沙州

燉煌縣

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燉煌縣東南三十里。(《史記·五帝本紀》「遷三苗於三危」《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至於三危」《正義》引作「三危山在沙州敦煌縣東南四十里」。)

壽昌縣

沙州龍勒山在壽昌縣南百六十五里。(《史記·大宛列傳》「列亭障至玉門」《正義》引。按《元和郡縣志》沙州壽昌縣云「龍勒水在縣南百八十里龍勒山上」,此「縣」字上當有「壽昌」二字。)

玉門故關在壽昌縣西北百一十八里。(《史記·大宛列傳》「列亭障至玉門」《正義》引。按《元和郡縣志》作「玉門故關」,此即《漢書·地理志》敦煌郡龍勒縣的玉門關,今據增「故」字。「縣」上脫縣名。)

陽關在沙州壽昌縣西六里。(《史記·大宛列傳》「其水東流注鹽澤」《正義》引。按「玉門」二字衍、脫「陽」字。宋歐陽態《輿地廣記》卷三十云「陽關在壽昌縣西六里」,與《括地志》合、今據改。)

蒲昌海一名渤澤,一名鹽澤,亦名輔日海,亦名牢蘭海,亦名臨海,在沙州西南。(《史記·大宛列傳》「其水東流注鹽澤」《正義》引。按「穿」為「牢」字之誤,又脫「海」字,據《水經》河水《注》增改。牢蘭即樓蘭,其地為古樓蘭國,故以名此澤為牢蘭。)

伊州

伊吾縣

伊州在京西北四千四百一十六里。(《史記·李將軍列傳》「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正義》引。)

天山一名白山,今名初羅漫山,在伊州伊吾縣北百二十里。(《史記·李將軍列傳》「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正義》引,又《通鑒/卷二十一·漢武帝紀》「祁連天山」注引。)

黑水源出伊州伊吾縣北二十里,又南流二十里而絕。(《史記·夏本紀》「道黑水至於三危」《正義》引。)

文州

曲水縣

白馬水源出文州曲水縣西南,會經孫山下。(《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別擊西丞白水北」《正義》引。)

潭州

長沙縣

潭州長沙縣,本漢臨湘縣,長沙王吳芮都之。(《史記·高祖本紀》「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正義》引。)

吳芮故城在潭州長沙縣東南三百步。(《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為長沙王太傅」《正義》引。按《水經湘水注》「臨湘縣故城,漢高祖五年以封吳芮為長沙王,是城即芮築也。」吳芮城即臨湘縣城,《方輿紀》要卷八十長沙府長沙縣說漢臨湘城即今長沙縣城。此引「裏」字當是「步」字之誤。)

吳芮墓在長沙縣北四里。(《史記·高祖本紀》「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正義》引。)

賈誼宅在縣南三十步。《湘水記》云:「誼宅中有一井,誼所穿,極小而深,上斂下大,其狀如壺。傍有一局腳石床,容一人坐,形流古制,相承云誼所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為長沙王太傅」《正義》引。)

長沙,今潭州也。《十三州志》云有萬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長沙也。(《史記·貨殖列傳》「豫章長沙」《正義》。)

江州

潯陽縣

江州潯陽縣有黃金山,山出金。(《史記·貨殖列傳》「豫章出黃金」《正義》引。)

彭蠡湖在江州潯陽縣東南五十二里。(《史記·夏本紀》「彭蠡既都」《正義》引、《史記·五帝本紀》「三苗」《正義》。)

《禹貢》三江俱會於彭蠡,合為一江,入於海。(《史記·夏本紀》「東為中江入於海」《正義》引。)

涪州

永安縣

陽關,今涪州永安縣治陽關城也。(《玉海/卷十·楚扞關》引。)

寡婦清臺山,俗名貞女山,在涪州永安縣東北七十里。(《史記·貨殖列傳》「巴蜀寡婦清」《正義》引。)

鄂州

武昌縣

武昌縣,鄂王舊都。今鄂王神即熊渠子之神也。(《史記·楚世家》「中子紅為鄂王」《正義》引。)

蒲圻縣

鄂州蒲圻縣有赤壁山,即曹公敗處。(《通典》卷一百八十三引魏王《地志》,又《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一十三引《括地志》。)

潤州

丹徒縣

丹徒故城在潤州丹徒縣東南十八里,漢丹徒縣也。《晉太康地理志》云吳王濞反,走丹徒,越人殺之於此城南。《徐州記》云秦使赭衣鑿其地,因謂之丹徒。鑿處今在故縣西北六里丹徒峴,東南連互,盤紆屈曲,有象龍形,故秦鑿絕頂,闊百餘步,又夾坑龍首,以毀其形。坑之所在,即今龍、月二湖,悉成田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保於江南丹徒」《正義》引。)

漢吳王濞塚在潤州丹徒縣東練壁聚北,今入於江。《吳錄》云丹徒有吳王塚,在縣北,其處名為相唐。(《史記·吳王濞列傳》「即使人縱殺吳王」《正義》引。)

江寧縣

丹陽故城在潤州江寧縣東南五十里,秦兼並天下以為鄣郡也。(《史記·秦始皇本紀》「遇丹陽」《正義》引,又《通鑒/卷七·秦始皇本紀》「過丹陽」注引。按丹陽秦、漢縣,非邢,《正義》引衍「郡」字,《通鑒》注引無、今據刪。「五」下脫「十」字,據《太平寰宇記》增。今南京市東南五十里接安徽當塗縣界小丹陽鎮即是。)

慈姥山積石臨江,岸壁峻絕。山上出竹,堪為簫管,屬樂府,名為鼓吹山,今並芊茸頭細不任。(《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升州江寧縣引。)

句容縣

江乘故縣在潤州句容縣北六十里,本秦舊縣也。(《通鑒/卷七·秦始皇紀》「從江乘度」注引,又《史記·秦始皇本紀》「還過吳從江乘度」《正義》。)

銅山,今宣州及潤州句容縣有,並屬鄣也。(《史記·吳王濞列傳》「吳有豫章郡銅山」《正義》引。)

岳州

巴陵縣

湘山一名編山,在岳州巴陵縣南十八里。(《史記·五帝本紀》「登熊湘」《正義》引。)

君山一名洞庭山。酒香山在君山上。《湘水記》云:「君山上有美酒,飲者不死。武帝遣欒巴求得之,未進禦,東方朔竊飲。帝怒,欲殺之,對曰:『氣使酒有驗,殺臣不死;無驗,安用酒為』。帝笑而釋之。相傳每春時往往聞酒香,尋之莫見其處。」(《事類賦注》卷七引。)

巴丘湖中有曹由洲,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船處。(《通典》卷一百八十三引《地志》,又《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一十三引《括地志》。)

洞庭湖在岳州巴陵縣西南一里,南與青草湖相連。(《史記·五帝本紀》「三苗」《正義》。)

湘陰縣

黃陵廟在岳州湘陰縣北五十七里,舜二妃之神。(《史記·秦始皇本紀》「浮江至湘山祠」《正義》引。)

二妃塚在湘陰縣北一百六十里青草山上。盛宏之《荊州記》云青草湖南有青草山,湖因山名焉。《列女傳》云舜陟方,死於蒼梧。二妃死於江、湘之間,因葬焉。(《史記·秦始皇本紀》「浮江至湘山祠」《正義》引,又《通鑒/卷七·秦始皇紀》「聞之堯女舜妻葬此」注引。)

故羅縣城在岳州湘陰縣東北六十里,春秋時羅子國,秦置長沙郡而為縣也。按:縣北有汨水及屈原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自沉汨羅以死」《正義》。)

常州

無錫縣

梅裏在常州無錫縣東南六十里。(《史記·吳太伯世家》「吳太伯」《正義》。)

饒州

鄱陽縣

饒州鄱陽縣,春秋時為楚東境,秦為番縣屬九江郡,漢為鄱陽縣。(《史記·楚世家》「吳復伐楚取番」《正義》引。)

英布塚在饒州鄱陽縣北百五十二里十五步。(《史記·黥布列傳》「遂滅黥布」《正義》。)

虔州

虔化縣

梅嶺在虔州虔化縣東北百二十八里。(《史記·東越列傳》「令諸校屯豫章梅嶺待命」《正義》引,又《通鑒/卷二十·漢武帝紀》「屯豫章梅嶺以待命」注引。按《通鑒》注引有「虔州」二字。)

衡州

臨蒸縣

臨蒸縣東北一百四十里有茶山、茶溪。(《太平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括地圖》,又《輿地紀勝》卷五十五引《括地志》。)

湘潭縣

衡山一名峋嶁山,在衡州湘潭縣西四十一里。(《史記·秦始皇本紀》「乃西渡淮水之衡山」《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汶山之陽至於衡山」《正義》引無「一名峋嶁山」五字。)

道州

營道縣

鼻亭神在營道縣北六十里。故老傳云舜葬九嶷,象來至此,後人立祠,名為鼻亭神。《輿地志》云零陵郡應陽縣東有山,山有象廟。王隱《晉書》云本泉陵縣北部,東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史記·五帝本紀》「封弟象為諸侯」《正義》引。)

唐興縣

九嶷山在道州唐興縣東南一百里。《皇覽塚墓記》云舜塚在零陵郡營浦縣九嶷山。(《史記·秦始皇本紀》「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正義》引。又《通鑒/卷七·秦始皇紀》「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注引無「皇覽」以下文,有「其山九峰相似故名」句。按「永」當作「道」,《太史公自序》「闚九嶷」《正義》云「九嶷山在道州」是。)

越州

會稽縣

楫山在越州會稽縣西北三里,一名稷山。(史記外戚世家「而薄父死山陰」《正義》引。)

會稽山一名衡山,在越州會稽縣東南一十二里。(《史記·封禪書》「禹封泰山禪會稽」《正義》引。)

石箐山一名玉笥山,又名宛委山,即會稽山一峰也,在會稽縣東南十八里。《吳越春秋》云:「禹案《黃帝中經》九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赤帝左闕之填,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球共文。禹乃東巡,登衡山,血白馬以祭。禹乃登山,仰天而笑,忽然而臥,夢見繡衣男子自稱玄夷倉水使者,卻倚覆釜之山,東顧謂禹曰:『欲得我山神書者,齊於黃帝之嶽,岩嶽之下,三月季庚,登山發石。』禹乃登宛委之山,發石,乃得金簡玉字,以水泉之脈。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見底,謂之禹穴。史遷云『上會稽,探禹穴』,即此穴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上會稽探禹穴」《正義》引。)

禹陵在越州會稽縣南十三里,廟在縣東南十一里。(《史記·夏本紀》「計功而崩」《正義》引。)

餘姚縣

越州餘姚縣有曆山舜井,濮州雷澤縣有曆山舜並,二所又有姚墟,云生舜處也。及嬌州曆山舜井,皆云舜所耕處,未詳也。(《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曆山」《正義》引。)

越州餘姚縣,顧野王云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餘姚。縣西七十里有漢七虞故縣。《會稽舊記》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周處《風土記》云舜東夷之人,生姚丘。(《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正義》引。)

鄒縣

徐城在越州鄒縣東南人海二百里。夏侯誌云翁洲上有徐偃王城。傳云昔周穆王巡狩,諸侯共尊偃王,穆王聞之,令造父禦,乘駿衷之馬,日行千里,自還討之。或云命楚王帥師伐之,偃王乃於此處立城以終。(《史記·秦本紀》「徐偃王作亂」《正義》引。)

杭州

錢塘縣

杭州,周顯王四十六年,楚伐越,大敗其王無強,盡取其地,至於浙江之北,故復人楚。(《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三杭州引。)

湖州

烏程縣

銅山在烏程縣東三十里,吳采郭山之銅即此也。(《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四湖州烏程縣引。)

何口山在烏程縣南十里,山下當何山等路。昔曰何山,亦曰金蓋山,晉何楷居之修儒業,楷後為吳興太守,改金蓋為何山。山口有火山曰金口山,今曰何口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四湖州烏程縣引。)

烏程東北有孫皓為烏程侯時井一所,口圓徑一丈六尺。(《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四湖州烏程縣引。)

黃浦亦名庚浦,蓋康浦也,以其左右有上康、下康村,晉殷康為太守,百姓避其名,因更康為庚也。(《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四湖州烏程縣引。)

長城縣

秦置鄣郡在湖州長城縣西南八十里,郭郡故城是也。漢改為丹陽郡,徒郡宛陵,今宣州地也。(《史記·貨殖列傳》「江南豫章長沙」《正義》。)

秦兼天下以為鄣郡,今湖州長城縣西南八十里故鄣城是也。(《史記·吳王濞列傳》「吳有豫章郡銅山」《正義》引。按「章」誤,當作「鄣」,依《貨殖列傳正義》改。)

長興縣

西顧山一名吳望山,在長興縣北四十九里,高千丈。《山墟名》云西顧山,昔吳王闔廬登姑蘇,望五湖、顧見此山,因名之。(《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四湖州長興縣引。)

湖陵山在縣北一十五里,高四百五十丈。《山墟名》云藝香山,昔西施種香之所。(《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四湖州長興縣引。)

夏駕山一名石鼓山,在長興縣南三十六里,高九百丈。石鼓作金鼓嗚,亦為零陵郡石鼓之類。(《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四湖州長興縣引。)

安吉縣

五山有五峰。昔村人姚嘗於此采樵,忽遇仙人。及還家,因入甕中隱身,謂家人云:「可七日勿開。」日限未至,家人開之,診變為白鶴,飛向五山。《吳興記》云五山亦名奕山也。(《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四湖州安吉縣引。又《輿地紀勝》卷四引作「五峰山,仙人姚診所居。陳虞寄《報恩寺碑》云四鶴齊飛,五峰相映」。)

南嶼山一名白水山,山上有湖,其水色白,因以名之。(《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四湖州安吉縣引。)

蘇州

吳縣

大伯塚在吳縣北五十里無錫縣界西梅裏鴻山上,去太伯所居城十里。(《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卒」補《正義》引,又《吳郡志》卷三十九引。)

太伯奔吳所居城,在蘇州北五十里常州無錫縣界梅裏村,其城及塚見存。(《史記·周本紀》「二人乃亡如荊蠻」《正義》。)

笠澤江鬆江之別名,在蘇州南三十五里。又云笠釋即太湖。(《史記·吳太伯世家》「伐敗吳師於笠澤」補《正義》引。)

幹隧在蘇州吳縣西北四十餘里萬安山西南一里太湖。(《史記·蘇秦列傳》「禽夫差於幹隧」《正義》。按依《史》文補出「幹隧」二字)

辰州

沅陵縣

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縣西二十里。(《史記·秦本紀》「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正義》引,又《〈通鑒〉地理通釋/卷十·黔中》引,又《通鑒/卷四·周赧王紀》「初置黔中郡」注引。)

盧溪縣

辰州盧溪縣西南三百五十里有包茅山。《武陵記》云山際出包茅,有刺而三脊,因名包茅山。(《史記·夏本紀》「包匭菁茅」《正義》引,又《史記·封禪書》「一茅三脊」補《正義》引。按「陽」當作「陵」,《封禪書補正義》引不誤,《太平寰宇記》亦引《武陵記》說。)

激浦縣

辰州激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時山,彼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會集歌舞於此山。山多茶樹。(《輿地紀勝》卷七十五引《坤元錄》。)

建州

建安縣

閩中越地即古東甌,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種,有五姓,謂林、黃等是其裔。(《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引《坤元錄》。)

邵武縣

邵武有庸嶺,一名烏頭嶺,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為患,都尉長吏多致死者。巫言啖童女,其都尉令長遂估賃人家婢子養之,八月祭送蛇穴,已九女矣。將樂縣李誕有六女無男,小女名奇,及受雇,應之,責買好劍,仍作數石米飧,用蜜灌之,以置穴口。蛇夜出,目如三尺鏡。奇放犬咋蛇,奇從後以劍斫之,蛇踴出,至庭而死。(《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一邵武軍邵武引《坤元錄》。又《太平御覽》卷四十七引《坤元錄》作「邵武北有庸嶺,一名烏嶺,北隰中有大蛇,為將樂令李誕女所殺者。」)

建陽縣

建陽縣上百餘里有仙人葬山,亦神仙所居之地。(《太平御覽》卷四十七引《坤元錄》。《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一建州建陽縣引此修云出《神異錄》。)

武夷山在建陽縣北一百二十八里。蕭子開《建安記》云「武夷山在其高悉紅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數百仞於煙嵐之中,其間有木碓、磨、簸箕、籮、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半岩有懸棺數千。傳云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得名。(《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一建州建安縣引《坤元錄》。)

武夷山澗東一岩上有雞妻。(《太平御覽》卷四十七引《坤元錄》。)

蠻夷

西域

率都沙那國亦名蘇對沙那國,本漢大宛國。(《史記·大宛列傳》「大宛之跡」《正義》引。)

康居國在京西一萬六百里,其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國也。(《史記·大宛列傳》「為發導繹抵康居」《正義》引。按《漢書·西域傳》云「康居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國」,即《括地志》所奉,「酒」字衍,今據刪。)

安息國在京西萬一千二百里。自陽關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賓國,從斯賓南行度河,又西南行至於羅國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國。《漢書》云:「北庚居,東烏弋山離,西條支。國臨嫣水。土著。以銀為錢,如其王麵,王死輒更錢,效王麵焉。」(《史記·大宛列傳》「安息」《正義》引。按此《括地志》文,各本《史記正義》俱誤作《地理志》,《漢志》無此文。「西」當作「陽」、漢至唐通西域諸國皆自陽關出。)

跋祿迦國出細好白氈、上細毛廚,為鄰國中華所重,時人號為「末祿氈」,其實毛布也。(《大藏音義》卷八十二引。)

天竺一名身毒,在月氏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水。乘象以戰。其民弱於月氏。修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土有象、犀、碡瑁、金、銀、鐵、錫、鉛。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明帝夢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金黃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至中國,畫形像焉。萬震《南州志》云:「地方三萬里,佛道所出。其國王居城郭,殿皆彫文刻鏤。街曲市裏,各有行列。左右諸大國凡十六,皆供奉之,以天地之中也。」《浮圖經》云:「臨兒國王生隱屠太子。父曰屠頭邪,母曰莫邪屠。身色黃,發如青絲,乳有青色,爪赤如銅。始莫邪屠夢白象而孕、及生,從母右脅出。生有發,墮地能行七步。太子生時,有二龍王夾左右吐水,一龍水暖,一龍水冷,遂成二池,今猶一冷一暖。初行七步處,琉璃上有太子腳跡見在。生處名祇洌ǐ舍,在舍衛國南四里,是長者須達所起。又有阿輸迦樹,是夫人所攀生太子樹也。」(《史記·大宛列傳》「其東南身毒國」《正義》。按據上文增「屠」字。)

沙隻大國即舍衛國也,在月氏南萬里,即波斯匿王治處。此國共九十種,知身後事。城有隻樹給孤園。(《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天竺國有東、西、南、北、中央天竺國,國方三萬里,去月氏七千里。大國隸屬凡二十一。天竺在昆侖山南,大國也,治城臨恒水。(《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南蠻北接氏羌,西過蠻界即入土番南界,越數重高山峻嶺,涉曆川谷,凡經三數千里,過上番界,度雪山南腳即入東天竺,東南界迦摩縷波國,其次近南三摩怛吒國、嗬利雞羅國及耽摩立底國。此山路與天竺至近,險阻難行,是大唐與五天陸路之捷徑也。仍須及時,盛夏熱瘴毒蟲不可行履,過者難以全生;秋多風雨水泛,又不可行;冬雖無毒,積雪冱寒,又難登陟;惟有二、三月乃是過時,仍須譯解數種蠻夷語言,兼裔買道之貨,仗土人引道,展轉問津,即必得達。(《大藏音義》卷八十一引。)

阿耨達山亦名建末達山,亦名昆侖山。水出,一名拔扈利水,一名恒迦河,即經稱恒河者也。自昆侖山以南,多是平地而下濕。土肥良,多種稻,歲四熟,留役馳馬,米粒亦極大。(《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阿耨達山亦名建末達山,亦名昆侖山。恒河出其南吐獅子口,經天竺入達山。嫣水今名為滸海,出於昆侖西北隅吐馬口,經安息、大夏國入西海。黃河出東北隅吐牛口,東經泐澤,潛出大積石山,至華山北,東人海。其三河去入海各三萬里。此謂大昆侖,肅州謂小昆侖也。《禹本紀》云河出昆侖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隱避為光明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西望昆侖」《正義》引。按「濫」當作「泐」,據《水經·河水注》改。)

阿耨達山一名昆侖山,其山為天柱,在雍州西南一萬五千三百七十里。(《史記·司馬相如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正義》引。)

弱水有二源,俱出女國北阿耨達山,南流會於女國東,去國一里,深丈餘,闊六十步,非毛舟不可濟,南流人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正義》引。按此引有錯脫,不可通,依《大宛列傳》「條支有弱水」《正義》補正。)

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見佛,即刻牛頭旃檀象,置精舍內佛坐。此像是眾像之始,後人所法也。佛上天青梯,今變為石,沒人地,唯餘十二蹬,蹬間二尺餘。彼耆老言,梯入地盡,佛法滅。(《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王舍國,胡語曰罪悅隻國。其國靈驚山,胡語曰耆闍崛山。山是青石,石頭似驚。鳥名耆闍,駑也。崛,山石也。山周四十里,外周圍水,佛於此坐禪,及諸阿難等俱在此坐。(《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小孤石,石上有石室者,佛坐其中,天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佛一一以指畫石,其跡尚存。又於山上起塔,佛昔將阿難在此上山四望,見福田疆畔,因製七條衣割截之法於此,今袈裟衣是也。(《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蔥嶺山在京西九千八百六十里,蔥茂於常,故曰蔥嶺。其山東至於賓,西腧廚賓。(《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奄息總極」補《正義》引。)

火山國在扶南東大湖海中。其國中山皆火,然火中有白鼠皮及樹皮,績為火浣布。《魏略》云大秦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故俗謂之海西國。從安息界乘船直載海西,遇風利時三月到,風遲或一二歲。其公私宮室為重屋,郵驛亭置如中國。從安息繞海北陸到其國,人民相屬,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無盜賊。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朱應《異物志》云大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生於土中,候其欲萌,築牆繞之,恐獸所食。其臍與地連,割絕則死。擊物驚之,乃驚鳴,臍遂絕,則逐水草為群。又大秦金二枚,皆大如瓜,植之滋息無極,觀之如用則真金也。(《史記·大宛列傳》「奄蔡黎軒」《正義》引。按「風」字衍。據《漢書·西域傳》增「國」字。《隋書經籍志》有《扶南異物志》一卷,朱應撰,《舊唐書經籍志》同,此誤為「宋膺」,今據改。「秦」上脫「大」字,據下文增。)

焦僥在大泰國南。(《史記·孔子世家》「焦僥氏」《正義》引。)

小人國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時,懼鶴所食,大秦衛助之。(《史記·大宛列傳》「奄蔡黎軒」《正義》引。)

火林山生不燼之木。其山晝夜大火常然,猛風不盛,暴雨不滅。其木皮花皆堪績布,而皮布粗,花布細。又有火浣獸,其形似鼠,可重百斤,毛長三四寸,色白,細如絲,常居火中,炯赤如火。時時出外,人以水逐而沃之,得水即死。取其毛績以為布,經有垢汙,若以灰水洗終日仍舊;若置於火中燒之,與火同赤,出而振之,塵去潔白如新,因名火浣。(《大藏音義》卷十五引。)

北狄

鐵勒國,匈奴冒頓之後,在突厥國北。樂勝州經秦長城、太羹長路正北,經沙磧,十三日行至其國。(《史記·匈奴列傳》「右方直灑泉張掖郡」《正義》引。)

秣褐國,古肅慎也,在京東北萬里以下,東及北各抵大海。其國南有白山,鳥獸草木皆白。其人處山林間,上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至接九梯。養豕,食肉,衣其皮,冬以豬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貴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園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長四尺,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葬則交木作槨,殺豬積槨上,富者至數百,貧者數十,以為死人之糧。以土上覆之,以繩係於槨,頭出土上,以酒灌酹,繩腐而止,無四時祭祀也。(《史記·夏本紀》 「島夷皮服」《正義》引。)

抹靺鞨國,古肅慎也,亦曰挹婁,在京東北八千四百里,南去扶餘千五百里,東及北各抵大海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邪與肅慎為鄰」《正義》引。)

東夷

朝鮮、高驪、穢貊、束沃沮、夫餘五國之地,國東西千三百里,南北二千里,在京師東。東至大海四百里,北至營州界九百二十里,南至新羅國六百里,北至靺鞨國千四百里。(《史記·朝鮮列傳》「真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里」《正義》引。按此引有脫文,與「五國之地」不相應,今據《後漢書·東夷傳》補「穢」、「夫餘」三字。)

高驪治平壤城,本漢樂浪郡王儉城,即古朝鮮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地東至海暨朝鮮」《正義》引,又《史記朝鮮列傳》「朝鮮王滿者」《正義》引,又《玉海/卷十·朝鮮》引。)

穢貊在高麗南,新羅北,東至大海,西(《史記·留侯世家》「東見倉海君」《正義》引。按「西」下有脫文,末洋。)

亶洲在東海中,秦始皇使徐福將童男女人海求仙人,止在此洲,共數萬家,至今洲上人至會稽市易者。吳人《外國圖》云亶洲去琅邪萬里。(《史記·秦始皇本紀》「人海求仙人」《正義》引。又《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徐福得平原廣澤」《正義》引作「亶州在東海中,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遂止此州、其後復有數洲萬家,其上人至會稽市易者。」)

百濟國西南渤海中,有大島十五所,皆邑落,有人居,屬百濟。(《史記·夏本紀》「島夷卉服」《正義》引。又《史記五帝本紀》「島夷」《正義》引無「渤」字,「皆邑落」作「皆置邑」。)

倭國西南大海中,島居凡百餘小國,在京南萬三千五百里。(《史記·五帝本紀》「島夷」《正義》引。)

◀上一卷 全書終
括地志輯校


每日一字一词

 题库  题库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