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康熙字典 清
1716年5月10日
(清)康熙聖祖仁皇帝 御定康熙字典《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本

易傳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周官外史掌達書名於四方,保氏養國子,教以六書而考,文列于三重,蓋以其爲萬事百物之統紀而足以助流政教也。古文篆隸隨世遞變,至漢許氏始有說文。然重義而略於音故,世謂漢儒識文字而不識子母。江左之儒識四聲而不識七音,七音之傳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爲母,從爲四聲,橫爲七音,而後天下之聲總於是焉。嘗考管子之書所載,五方之民其聲之清濁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淺深廣狹而生,故于五音必有所偏得,則能全備七音者鮮矣。此歷代相傳取音者,所以不能較若畫一也。自說文以后,字畫善者於梁則玉篇,於唐則廣韻,於宋則集韻,於金則五音集韻,於元則韻會,於明則洪武正韻,皆流通當世衣被後學。其傳而未甚顯者,尚數十百家。當其編輯皆自謂毫髮無憾,而後儒推論輒多同異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書濫疎無準,或字有數義而不詳,或音有數切而不備魯無善兼美,具可奉爲典常而不易者。朕每念經傳至博,音義繁賾。據一人之見,守一家之說未必能會通罔闕也。爰命儒臣,悉取舊籍,次第排纂,切音解義,一本說文。玉篇兼用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其餘字書一音一義可採者,靡有遺逸。至諸書引證未備者則經史百子以及漢晉唐宋元明以來,詩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羅博證,使有依據,然後古今形體之辨,方言聲氣之殊,部分班列,開卷了然。無一義之不詳,一音之不備矣。凡五閱嵗而其書始成,命曰字典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學稽古者得以備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是爲序。康熙五十五年閏三月十九日

  • 匕部
  • 匚部
  • 匸部
  • 十部
  • 卜部
  • 卩部
  • 厂部
  • 厶部
  • 又部
  • 口部
  • 囗部
  • 土部
  • 士部
  • 夂部
  • 夊部
  • 夕部
  • 大部
  • 女部
  • 子部
  • 宀部
  • 寸部
  • 小部
  • 尢部
  • 尸部
  • 屮部
  • 山部
  • 巛部
  • 工部
  • 己部
  • 巾部
  • 干部
  • 幺部
  • 广部
  • 廴部
  • 廾部
  • 弋部
  • 弓部
  • 彐部
  • 彡部
  • 彳部
  • 心部
  • 戈部
  • 户部
  • 手部
  • 支部
  • 攴部
  • 文部
  • 斗部
  • 斤部
  • 方部
  • 无部
  • 日部
  • 曰部
  • 月部
  • 木部
  • 欠部
  • 止部
  • 歹部
  • 殳部
  • 毋部
  • 用部
  • 田部
  • 疋部
  • 疒部
  • 癶部
  • 白部
  • 皮部
  • 皿部
  • 目部
  • 矛部
  • 矢部
  • 石部
  • 示部
  • 禸部
  • 禾部
  • 穴部
  • 立部
  • 竹部
  • 米部
  • 糸部
  • 缶部
  • 网部
  • 羊部
  • 羽部
  • 老部
  • 而部
  • 耒部
  • 耳部
  • 聿部
  • 肉部
  • 臣部
  • 自部
  • 至部
  • 臼部
  • 舌部
  • 舛部
  • 舟部
  • 艮部
  • 色部
  • 艸部
  • 虍部
  • 虫部
  • 血部
  • 行部
  • 衣部
  • 襾部
  • 見部
  • 角部
  • 言部
  • 谷部
  • 豆部
  • 豕部
  • 豸部
  • 貝部
  • 赤部
  • 走部
  • 足部
  • 身部
  • 車部
  • 辛部
  • 辰部
  • 辵部
  • 邑部
  • 酉部
  • 釆部
  • 里部
  • 金部
  • 長部
  • 門部
  • 阜部
  • 隶部
  • 隹部
  • 雨部
  • 青部
  • 非部
  • 面部
  • 革部
  • 韋部
  • 韭部
  • 音部
  • 頁部
  • 風部
  • 飛部
  • 食部
  • 首部
  • 香部
  • 馬部
  • 骨部
  • 高部
  • 髟部
  • 鬥部
  • 鬯部
  • 鬲部
  • 鬼部
  • 魚部
  • 鳥部
  • 鹵部
  • 鹿部
  • 麥部
  • 麻部


每日一字一词

 题库  题库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