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小學
作者:朱熹 劉清之 宋朝
《小學》,舊題宋代朱熹撰,實為朱熹與其弟子劉清之合編。 書的發凡起例出於朱熹,而類次編定則有出於弟子劉清之。朱熹曰:“後生初學,且看《小學》書,那個是做人的樣子。”《小學》全書六卷,分內外兩篇。內篇有四綱目:前三是立教,明倫,敬身,第四是鑑古。外篇分兩部分:一是嘉言,二是善行。鑑古、嘉言和善行,均各有立教、明倫、敬身三綱目。鑑古,按三個綱目記載夏商時三代時聖人賢者已行之跡;嘉言和善行則是按三個綱目記載漢以後賢者的嘉言善行:這三部分都是相對應地實證內篇的論述的。三綱目中,最要是明倫。立教目的是為明倫,敬身也是為明倫。明倫是明人之倫,是明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信。人之倫理不明則尊卑上下輕重厚薄之序混亂而不可理,所以教者必須以明倫為教,學者必須以明倫為學。《小學》是舊時封建社會的小學教材,宣傳孔孟之道,灌輸儒家思想。

古者小學,敎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 皆所以爲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於幼穉之時。 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扞格不勝之患也。 今其全書雖不可見而雜出於傳記者亦多。 讀者往往直以古今異宣,而莫之行。 殊不知,其無古今之異者,固未始不可行也。 今頗蒐輯,以爲此書,授之童蒙資其講習。 庶幾有補於風化之萬一云爾。淳煕丁未三月朔旦晦菴題。

小學題辭

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 凡此厥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隨感而見。 愛親敬兄,忠君弟長,是曰秉彛。 有順無彊。 惟聖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萬善足焉。 眾人蚩蚩,物慾交蔽,乃頹其綱安此暴棄。 惟聖斯惻,建學立師,以培其根,以達其支。 小學之方,灑掃應對,入孝,出恭,動罔或悖,行有餘力,誦詩讀書,詠歌舞蹈,思罔或逾。 窮理脩身斯學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內外。 德崇業廣,乃復其初。 昔非不足,今豈有餘。 世遠人亡,經殘敎弛,蒙養弗端,長益浮靡,郷無善俗,世乏良材,利欲紛挐,異言喧豗。 幸茲秉彛極天罔墜。 爰輯舊聞庶覺來裔。 嗟嗟小子,敬受此書。 匪我言耄。 惟聖之謨。

小學內篇

立教第一

子思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敎。 則天明,遵聖法,述此篇,俾爲師者知所以敎,而弟子知所以學。 立教1 列女傳曰,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 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 瞽盲者,樂官也。 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過人矣。 言妊子之時,必愼所感。 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也。 立教2 ○內則曰,凡生子,擇於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愼而寡言者,使爲子師。 諸母,眾妾也。 可者,傅御之屬也。 子師,敎示以善道者。 ○司馬溫公曰,子始生,求乳母必擇良家婦人稍溫謹者。 乳母不良非惟敗亂家法,兼令所飼之子性行亦類之。 子能食食,敎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兪。 兪,然也。 ○溫公曰,子能言,敎之自名及唱喏萬福安置。 稍有知則敎之以恭敬尊長。 有不識尊卑長幼者,則嚴訶禁之註曰,古有胎敎。 況於已生,子始生未有知。 固舉以禮。 況於已有知。 孔子曰,幼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顏氏家訓曰,敎婦初來,敎兒嬰孩。 故在謹其始,此其理也。 若夫子之初生也,使之不知尊卑長幼之禮,遂至侮詈父母,敺擊兄姊。 父母不知訶禁,反笑而奬之彼旣未辨,好惡謂禮當然,及其旣長,習已成,性乃怒,而禁之不可復制。 於是父嫉其子,子怨其父,殘忍悖逆無所不至。 此蓋父母無深識遠慮,不能防微杜漸,溺於小滋,養成其惡故也。 男鞶革,女鞶絲。 鞶,小嚢,盛帨巾者。 男用韋,女用繒帛。 六年敎之數與方名。 數謂一十百千萬。 方名謂東西南北。 ○溫公曰,始習書字。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蚤其別也。 ○溫公曰,始誦孝經?論語,次及諸經。 八年出入門戸,及卽席飮食,必後長者。 始敎之讓。 示以廉恥。 九年敎之數日。 朔望與六甲也。 ○溫公曰,始爲之講解使曉義理。 十年出就外傳,居宿於外,外傳敎學之師也。 十年以後有學無敎。 學書計。 書謂六書。 計謂九數。 衣不帛襦袴。 不用帛爲襦袴。 太溫傷陰氣也。 禮帥初。 帥,循也。 行禮動作皆遵習先日所爲。 朝夕學幼儀,言從朝至夕,學幼少奉事長者之儀。 請肄簡諒。 肄,習也。 簡,書篇數也。 諒,言語信實也。 請肄,請於長者習學之也。 溫公曰,自是以往,可以博觀群書。 然必擇其精要者而誦之。 如禮記則學記?大學?中庸?樂記之類。 其異端非聖賢之書,傅宜禁之。 勿使妄觀,以惑亂其志。 觀書皆通,始可學文辭。 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 樂謂六樂之器。 勺,籥也。 舞籥文舞也。 成童舞象學射禦。 成童,十五以上。 舞象,武舞也。 謂用乾戈之小舞也。 射謂五射。 禦謂五禦。 二十而冠,始學禮。 可以衣裘帛。 舞大夏,冠,加冠也。 禮謂五禮。 二十,成人血氣強盛,可衣衣裘。 大夏,禹樂。 樂之文武備者也。 惇行孝弟,博學不敎,內而不出。 廣博學問不可爲師敎人。 蘊蓄其德,在內而不可出言爲人謀慮。 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博學無方,孫友視志。 室,猶妻也。 男事受田給政役也。 方,猶常也。 至此學,無常。 在誌所好也。 四十始仕,方物出謀發慮。 道合則服從,不可則去。 物,猶事也。 方物出謀,則謀不過物。 方物發慮,則慮不過物。 五十命爲大夫,服官政。 統一官之政也。 七十致事。 致其事於君而告老。 女子,○溫公曰,女子六歳始習女工之小者。 七歳誦孝經?論語,九歳講解孝經?論語及列女傳?女誡之類,略曉大意。 註曰,古之賢女無不觀圖史以自鑑。 如曹大家之徒,皆精通經術論議明正。 今人或敎女子以作歌詩執俗樂。 殊非所宜也。 ○伊川程先生曰,先夫人侯氏七八歳時誦古詩。 曰,女子不夜出。 夜出秉明燭。 自是日暮則不復出房閤。 旣長好文而不爲詞章。 見世之婦女以文章筆札傅於人者,則深以爲非。 ○安定胡先生曰,鄭衛之音導淫。 以敎女子。 非所宜也。 十年不出。 恆居內也。 姆敎婉娩聽從。 姆,女師也。 婉謂言語。 娩謂容貌。 溫公曰,柔順貌。 執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學女事以共衣服。 紝謂繒帛。 組?紃倶絛也。 薄闊爲組,似繩爲紃。 ○溫公曰,蠶桑?織績?裁縫及爲飮膳,不惟正是婦人之職,兼欲使之知衣食所來之艱難,不敢恣爲奢麗。 至於纂組華巧之物,亦不必習也。 觀於祭祀,納酒漿?籩豆?葅醢,禮相助奠。 當及女時而知也。 納謂置酒漿?籩豆?葅醢之等於神座。 禮相助奠謂以禮相長者之事,而助其饋奠。 十有五年而筓。 筓,今簪也。 此謂應年許嫁者。 女子許嫁而筓,字之。 未許嫁,則二十而筓。 二十而嫁。 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故謂父母之喪。 聘則爲妻,奔則爲妾。 聘,問也。 妻之言,齊也。 以禮見問,則得與夫敵體。 妾之言,接也。 言得接見於君子,不得與之敵體也。 立教3 ○曲禮曰,幼子常視毋誑。 小未有知。 常示以正事。 不宜示以欺誑。 立必正方,不傾聽。 立必正向一方,不得傾頭屬聽左右。 習其自端正也。 立教4 ○學記曰,古之敎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術,讀爲遂。 門側之堂謂之塾。 古者二十五家爲閭。 閭共一巷。 巷首有門。 門邊有塾。 里中之老有道德者,爲左右師坐於兩塾。 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恆受敎於塾。 五百家爲黨,萬二千五百家爲遂。 遂,在遠郊之外。 國謂天子所都及諸侯國中。 立教5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敎,則近於禽獸。 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彛之性也。 聖人有憂之使契爲司徒,敎以人倫。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聖人謂堯?舜。 契,臣名。 司徒,官名。 倫,序也。 敎以人倫,亦因其固有者,而導之耳。 書曰,天敘有典。 勑我五典五惇哉。 此之謂也。 立教6 ○舜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 舜,虞帝名。 五品謂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 遜,順也。 汝作司徒,敬敷五敎在寬。 五敎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敷此五敎,以敬爲主,而以寬濟之。 命夔曰,命汝典樂。 敎冑子。 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夔,舜臣名。 冑,長也。 冑子謂天子以下至卿大夫嫡子。 直失太嚴,故令溫。 寬失緩慢,故令栗。 剛失入虐,簡失入傲,故敎之以防其失。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聲謂五聲。 宮?商?角?徴?羽。 律謂六律?六呂。 黃鐘?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爲六律,大呂?應鐘?南呂?林鐘?仲呂?夾鐘爲六呂。 八音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金,鐘鎛也。 石,磬也。 絲,琴瑟也。 竹,管簫也。 匏,笙也。 土,塤也。 革,鞀皷也。 木,柷敔也。 詩言志以導之,歌詠其義以長其言。 五聲依附長言而爲之。 其聲未和,乃用律呂調和之,使應於節奏。 八音能諧理不錯奪,則神人咸和。 立教7 ○週禮,大司徒以郷三物敎萬民,而賓興之。 物,猶事也。 興,猶舉也。 三事敎成,郷大夫舉其賢者能者,以飮酒之禮賓客之。 旣則獻其書於王。 一曰,六德。 知?仁?聖?義?忠?和。 知謂明於事。 仁謂愛人以及物。 聖謂通而先識。 義謂能斷時宜。 忠謂言以中心。 和謂不剛不柔。 二曰,六行。 孝?友?睦?婣?任?卹。 孝謂善事父母。 友謂善於兄弟。 睦謂親於九族。 婣謂親於外親。 任謂信於友道。 卹謂振於憂貧。 三曰,六藝。 禮?樂?射?禦?書?數。 禮謂五禮。 吉?兇?賓?軍?嘉也。 樂謂六樂。 雲門?大咸?大詔?大夏?大濩?大武。 射謂五射。 一曰,白矢。 矢貫侯過,見其鏃白也。 二曰,參連。 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也。 三曰,剡注。 謂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也。 四曰,襄尺。 謂臣與君射不與君並立,襄君一尺而退也。 五曰,井儀。 謂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也。 禦謂五禦。 一曰,嗚和鸞。 和在式,鸞在衡。 升車則馬動。 馬動則鸞鳴。 鸞鳴則和應也。 二曰,遂水曲。 謂禦車隨遂水勢之屈曲,而不墜水也。 三曰,過君表。 謂若毛詩傳雲,褐纏旃以爲門,裘纏質以爲褹,間容握,驅而入擊則不得入。 君表卽褐纏旃也。 四曰,舞交衢。 衢,道也。 謂禦車在交道,車旋應於舞節。 五曰,逐禽左。 謂禦驅逆之車,逆驅禽獸,使左當人君,以射之也。 書謂六書。 一曰,象形。 謂日月之類。 像日月形體而爲之。 二曰,會意。 謂武信之類。 人言爲信。 止戈爲武。 會合人意也。 三曰,轉注。 謂考老之類。 建類一首,文意相受,左右相注。 四曰,處事。 謂上下之類。 人在一上爲上,人在一下爲下。 各有其處事,得其宜。 故曰處事。 五曰,假借。 謂令長之類。 一字兩用也。 六曰,諧聲。 謂形聲一也。 如江河之類,皆以水爲形,以工可爲聲也。 數謂九數。 一曰,方田以御田疇界域。 二曰,粟布以御交質變易。 三曰,衰分以御貴賤廩稅。 四曰,少廣以御積羃方圓。 五曰,商功以御功程積實。 六曰,均輸以御遠近勞費。 七曰,盈肭以御隱雜互見。 八曰,方程以御錯揉正負。 九曰,勾股禦高深廣遠。 以郷八刑糾萬民。 糾,割察也。 謂察取郷中八種之過,而斷割其罪也。 一曰,不孝之刑。 二曰,不睦之刑。 三曰,不婣之刑。 四曰,不弟之刑。 不弟謂不敬師長。 五曰,不任之刑。 六曰,不恤之刑。 七曰,造言之刑。 訛言惑眾。 八曰,亂民之刑。 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也。 立教8 ○王制曰,樂正崇四術立四敎。 樂正,樂官之長。 掌國子之敎。 崇,高也。 高尙其術以作敎也。 四術,詩?書?禮?樂。 四敎,春?夏?秋?冬。 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順,依也。 造,成也。 依此四術而敎,以成是士也。 春秋敎以禮樂,冬夏敎以詩書。 春夏,陽也。 詩樂者聲。 聲亦陽也。 秋冬,陰也。 書禮者事。 事亦陰也。 立教9 ○弟子職曰,先生施敎,弟子是則。 溫恭自虛,所受是極。 必虛其心,然後能有所容。 極謂盡其本原也。 見善從之,聞義則服。 溫柔孝弟毋驕恃力。 驕而恃力則羝羊觸藩。 志無虛邪,虛謂虛僞。 行必正直遊居有常。 必就有德。 顏色整齊,中心必式。 式,法也。 夙興夜寐,衣帶必飭,朝益暮習,小心翼翼。 一此不懈。 是謂學則。 立教10 ○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謹,行謹。 信,言信。 汎,廣也。 眾,眾人。 親,近也。 仁謂仁者。 餘力猶言暇日。 以,用也。 文謂詩書六藝之文。 立教11 ○興於詩,興,起也。 詩,因人情之邪正以示勸懲。 其言易曉,而諷詠之間又有以感發而入於人心。 故習於詩,則其志意油然有所興起,而去惡從善,自不能已。 立於禮,禮以恭敬辭讓爲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 不可以毫髪僭差也。 故習於禮則德性堅定,而得所以自處之正位。 成於樂。 樂有五聲?六律?八音之節,而其聲氣之和至與天地相應。 故習於樂則有以存養其善心,以至於義精仁熟,而自和順於道德。 ○伊川先生曰,天下之英才不爲少矣。 只爲道不明於天下。 故不得有所成就。 且古者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如今人怎生會得。 古人之於詩,如今人歌曲一般。 雖閭巷草野童稚,皆習聞其說而曉其義。 故能興起於詩。 後世老師宿儒尙不能曉其義,怎生責得學者。 是不得興於詩也。 古禮旣廢人倫不明。 以至於治家皆無法度。 是不得立於禮也。 古人有歌詠,以養其情性,聲音以養其耳目,舞蹈以養其血脈。 今皆無之。 是不得成於樂也。 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難。 立教12 ○樂記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言禮樂是治身之具,不可斯須去離於身也。 立教13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孔子弟子。 姓,卜。 名,商。 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 致猶委也。 委致其身,謂不有其身也。 人之所以爲學大要,不過求欲能是四者。 故如是之人,雖或以爲未嘗學,而子夏必以爲已學也。

明倫第二

孟子曰,設爲庠?序?學?校,以敎之。 皆所以明人倫也。 稽聖經,訂賢傳,述此篇,以訓蒙士。 明倫1 內則曰,子事父母,溫公曰,孫事祖父母同。 雞初鳴咸盥,漱,咸,皆也。 盥謂盥手。 漱謂漱口。 櫛,縰,筓,總,櫛,梳也。 縰,黑繒,韜髪而結之也。 筓者橫施於髻中以固髻也。 總,裂綀繒以束髪也。 拂髦,拂謂振去塵也。 髦,用髪爲之。 象幼時鬌。 冠緌纓,纓者結之頷下以固冠。 結之餘者散而下垂。 謂之緌。 溫公曰,今用帽子。 端,韠,紳,玄端,士服也。 庶人,深衣。 韠,蔽膝也。 以韋爲之。 與裳同色。 上繋之革帶。 紳,大帶也。 ○溫公曰,今用衫帶。 搢笏,搢猶扱也。 扱笏於紳。 笏,所以記事也。 左右佩用,紛帨刀?礪觽燧之屬。 備尊者使令也。 偪,屨,著綦。 偪,行滕也。 綦,屨繋也。 屨頭施繋以爲行戒。 婦事舅姑如事父母,○溫公曰,孫婦亦同。 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筓,總,衣,紳,○溫公曰,今用冠子?背子。 左右佩用,衿纓,綦屨。 衿猶結也。 婦人有纓示繋屬也。 以適父母舅姑之所。 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掻之。 怡,悅也。 苛,疥也。 抑,按也。 掻,摩也。 ○溫公曰,丈夫唱喏,婦人道萬福。 問侍者夜來安否如何,侍者曰安,乃退。 其或不安節則侍者以告。 此卽禮之晨省也。 顏之推曰,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 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 此不狎之道也。 抑掻癢痛,懸衾篋枕。 此不簡之敎也。 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 先後,隨時便也。 進盥,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 盥卒授巾。 槃,承盥水者。 巾,以帨手。 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 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後退。 所欲,如饘酏酒醴。 飮食之類。 溫,藉也。 承尊者必和顏色。 ○溫公曰,父母舅姑起,子供藥物,婦具晨羞。 尊長擧箸子婦乃各退就食。 註曰,藥物乃關身之切務,人子當親自檢校調煮供進。 不可但委奴僕。 脫若有誤卽其禍不測。 晨羞,俗謂點心。 易曰,在中饋。 詩曰,惟酒食。 是議。 凡烹調飮膳婦人之職也。 近年婦女驕倨皆不肯。 入庖廚今縱不親執刀匕,亦當檢校監視,務令淸潔。 男女未冠筓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總角,収髪結之。 容臭,香物也。 以纓佩之。 爲迫尊者給小使也。 昧爽,後成人也。 問何食飮矣。 若已食則退。 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 具,饌也。 明倫2 ○凡內外, 此總論子婦之外,僕隷之等。 雞初鳴咸盥,漱,衣服,歛枕?簟,灑掃室?堂及庭,布席,各從其事。 明倫3 ○父母舅姑將坐,奉席請何郷。 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 衽,臥席也。 將衽謂更臥處。 順長者所安也。 小者執牀與坐,御者舉幾歛席與簟,縣衾篋枕,歛簟而襡之。 早旦親起,侍御之人擧幾以進使憑之。 篋謂以篋貯之。 襡謂以襡韜之。 須臥且鋪之也。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 杖?屨祗敬之勿敢近。 敦牟巵匜非餕莫敢用。 與恆食飮,非餕莫之敢飮食。 傳,移也。 杖屨,服御之重者。 彌須恭敬。 勿敢迫近也。 敦,今杯盂也。 牟,土釜也。 今以木爲器象土釜之形。 巵,酒器也。 匜,盛酒漿之器。 餕,食尊者餘也。 與,及也。 恆,常也。 旦夕之常食也。 明倫4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 進退周旋愼齊,升降出入揖遊。 齊,莊也。 揖,抑也。 遊,揚也。 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洟。 寒不敢襲,癢不敢掻,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渉不撅。 睇,傾視也。 襲謂重衣。 撅,掲衣也。 不因渉水,不敢掲衣。 褻衣衾不見裏。 父母唾洟不見。 見裏爲其可穢。 唾洟輒刷去之。 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澣。 和,漬也。 手曰漱,足曰澣。 衣裳綻裂紉箴請補綴。 綻猶解也。 少事長,賤事貴,共帥時。 共猶皆也。 帥,循也。 時,是也。 言禮皆如此。 明倫5 ○曲禮曰,凡爲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淸,昏定而晨省。 定,安其牀衽也。 省,問其安否如何。 ○溫公曰,父母舅姑將寢,則安置而退。 丈夫唱喏,婦人道安置。 此卽禮之昏定也。 出必告,反必面。 告與面同。 反言面者,從外來。 宜知親之顏色安否。 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 緣親之意,欲知之。 恆言不稱老。 廣敬也。 老,是尊稱。 稱老是自尊。 明倫6 ○禮記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愛根於心。 故其發見於外如此。 孝子如執玉,如奉盈,洞洞屬屬然如弗勝,如將失之。 洞洞,質愨貌。 屬屬,專一貌。 上言愛,此言敬。 故曰,愛敬盡於事親。 嚴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 嚴謂嚴肅。 威謂威重。 儼謂儼正。 恪謂恪敬。 言四者容貌非事親之體。 事親當和順卑柔。 明倫7 ○曲禮曰,凡爲人子者,居不主奧。 室中西南隅謂之奧。 奧,尊者所居。 不敢當尊處也。 坐不中席。 一席四人,席端爲上。 非惟不可上,亦不可中。 或曰,共坐則席端爲上。 獨坐則席中爲尊。 故卑者坐不得居中也。 行不中道。 尊者當正路而行。 卑者故不得也。 男女各路。 路各有中。 立不中門。 門中有闑。 兩旁有棖。 中門謂棖闑之中。 尊者所行也。 ○溫公曰,有賓客不敢坐於正廳。 無書院則坐於廳之傍側。 升降不由東階。 上下馬不當廳。 凡事不敢自擬於其父。 食饗不爲槩。 槩,量也。 不制待賓客,饌具之限量多少也。 祭祀不爲屍。 屍,代尊者之處。 爲其失子道。 然則屍卜筮無父者。 聽於無聲,視於無形。 恆若親之將有敎使然。 不登高,不臨深。 不苟訾,不苟笑。 爲其近危辱也。 人之情不欲見毀訾。 不欲見笑。 明倫8 ○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 遊必有方。 遠遊則去親遠,而爲日久。 定省曠而音問疎。 不惟己之思親不置,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 遊必有方,如已告雲詣甲,則不敢更詣乙,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憂,召己則必至而無失也。 子能以父母之心爲心則孝矣。 明倫9 ○曲禮曰,父母存,不許友以死。 爲忘親也。 死謂相衛。 非報仇讎也。 明倫10 ○禮記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 示民有上下也。 有猶專也。 身及財,皆當統於父母。 父母在饋獻不及車馬。 示民不敢專也。 車馬,物之重者。 明倫11 ○內則曰,子婦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 恃其孝敬之愛,或則違解。 若飮食之,雖不耆必嘗而待。 言尊者以飮食與己,己雖不耆必且嘗之,而待尊者後命令己去之而後去之。 加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 待後命而藏去之。 加之事人代之,己雖不欲姑與之,而姑使之而後復之。 姑,且也。 尊者使人代己,己雖不欲其妨己業,且與代己者爲之,待其休解而後復。 本事業於己身,遠懟怨於勞事也。 明倫12 ○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 不敢私假,不敢私與。 家事統於尊也。 ○溫公曰,俸祿及田宅所入,盡歸之父母舅姑,當用則請而用之。 婦或賜之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蘭,則受而獻諸舅姑。 舅姑受之,則喜如新受賜。 或賜之謂私親?兄弟。 若反賜之則辭。 不得命如更受賜,藏以待乏。 不得命,不見許也。 待乏,待舅姑之乏也。 婦若有私親?兄弟將與之,則必復請其故,賜而後與之。 溫公曰,夫人子之身,父母之身也。 身且不敢自有,況敢有私財乎。 若父子異財互相假借,則是有子富而父母貧者,父母飢而子飽者。 賈誼所謂借父耰鉏慮有德色,母取箕箒,立而誶語,不孝不義孰甚於此。 明倫13 ○曲禮曰,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 應辭。 唯,恭於諾。 稱諾則似寬緩驕慢。 明倫14 ○士相見禮曰,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 毋改。 眾皆若是。 視面,謂觀其顏色可傳言未也。 視抱,容其思之且爲敬也。 卒視面,察其納己言與否也。 毋改,謂答應之間,當正容體以待,毋自變動。 嫌解惰也。 眾謂同在此者。 若父則遊目。 毋上於面。 毋下於帶。 若不言立,則視足。 坐則視膝。 子於父,主孝不主敬。 所視廣也。 不言則伺其行起而已。 明倫15 ○禮記曰,父命呼唯而不諾。 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 主敬也。 命呼,爲父命所呼。 急趨父命,故投業吐食。 趨,疾趨也。 急走往而不暇疾趨也。 親老出不易方,復不過時。 不可以憂父母也。 易方,爲其不信己所處也。 復,反也。 親癠色容不盛。 此孝子疏節也。 癠,病也。 疏節,言未足爲至孝也。 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 手澤存焉爾。 母沒而杯圏不能飮焉。 口澤之氣存焉爾。 孝子見親之器物,哀惻不忍用也。 圏,屈木爲之。 謂巵匜之屬也。 明倫16 ○內則曰,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孫甚愛之,雖父母沒,沒身敬之不衰。 子有二妾,父母愛一人焉,子愛一人焉,由衣服?飮食,由執事,毋敢視父母所愛。 雖父母沒不衰。 由,自也。 明倫17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 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 宜猶善也。 明倫18 ○曾子曰,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飮食忠養之。 養之,如此爲其近於親也。 言忠養之,嫌或僞也。 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至於犬馬盡然。 而況於人乎。 上言其近親者,此言親所愛敬者。 明倫19 ○內則曰,舅沒則姑老。 謂傳家事於長婦。 冡婦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於姑。 婦雖受傳,猶不敢專。 介婦請於冡婦。 介婦,眾婦也。 舅姑使冡婦毋怠。 雖有勤勞,不敢解倦。 不友無禮於介婦。 舅姑若使介婦,毋敵耦於冡婦。 雖有勤勞,不敢相絞訐。 今按,下文三句亦是也。 不敢竝行,不敢竝命,不敢竝坐。 下冡婦也。 竝命,不敢與冡婦並有敎令之命也。 凡婦不命適私室不敢退。 婦,侍舅姑者也。 婦將有事,大小必請於舅姑。 不敢專行。 明倫20 ○適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 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眾車徒舍於外,以寡約入。 祗,敬也。 入,謂入宗子之家。 不敢以貴富加於父母?宗族。 加猶高也。 明倫21 ○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弗忘。 父母惡之懼而無怨。 父母有過諫而不逆。 無怨,謂無怨於父母之心。 不逆,順而諫之也。 明倫22 ○內則曰,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諫若不入,起敬起孝。 說則復諫。 子事父母,有隱無犯。 復猶更也。 不說,與其得罪於郷黨州閭,寧孰諫。 孰諫謂殷勤純熟而諫。 犯顏而諫,使父母不悅,其罪輕。 畏懼不諫,使父母得罪於郷黨州閭,其罪重。 二者之間,寧可熟諫。 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明倫23 ○曲禮曰,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 至親無去。 志在感動之。 明倫24 ○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 憂不爲容。 言不惰, 憂不在私好。 琴瑟不禦, 憂不在樂。 食肉不至變味,飮酒不至變貌, 憂不在味。 笑不至矧,怒不至詈。 憂在心,難變也。 齒本曰矧。 大笑則見。 疾止復故。 自若常也。 ○溫公曰,凡父母舅姑有疾,子色不滿容,不戯笑,不宴遊。 捨置餘事,全以迎醫,檢方,合藥爲務。 疾已復初。 顏氏家訓曰,父母有疾,子拜醫以求藥。 蓋以醫者親之存亡所繋,豈可傲忽也。 明倫25 ○君有疾飮藥,臣先嘗之。 親有疾飮藥,子先嘗之。 嘗,度其所堪。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謹物齊也。 明倫26 ○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在,子不得自專,而志則可知。 父沒,然後其行可見。 故觀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惡。 然又必能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乃見其孝。 不然則所行雖善,亦不足爲孝矣。 三年無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然亦謂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明倫27 ○內則曰,父母雖沒將爲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 將爲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 貽,遺也。 果,決也。 言親沒而思慕不忘,則必能勇於從善,而憚於爲惡。 明倫28 ○祭義曰,霜露旣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 非其寒之謂也。 春雨露旣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 如將見之。 霜露旣降,禮說在秋。 此無秋字。 蓋脫爾。 非其寒之謂,謂悽愴及怵惕皆爲感時念親也。 明倫29 ○祭統曰,夫祭也者,必夫婦親之。 所以備外內之官也。 官備則具備。 具謂所共眾物。 明倫30 ○君子之祭也,必身親蒞之。 有故則使人可也。 蒞,臨也。 明倫31 ○祭義曰,致齊於內散齊於外。 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耆。 齊三日,乃見其所爲齊者。 致齊,思此五者也。 散齊七日,不禦,不樂,不弔耳。 所嗜素所欲飮食也。 見所爲齊者,思之熟。 若見其所爲齊之親也。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 僾然,微見貌。 如見親之在神位也。 週還出戸,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 謂薦饌時也。 肅然如聞親舉動容止之聲。 出戸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歎息之聲。 設祭旣畢,孝子出戸而聽,愾然如有聞乎嘆息之聲也。 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絶乎耳,心志嗜慾不忘乎心。 致愛則存,致愨則著。 著存不忘乎心。 夫安得不敬乎。 致,極也。 極愛親之心,則若親之存。 極端愨敬親之心,則若親之顯著。 明倫32 ○曲禮曰,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雖寒不衣祭服,爲宮室不斬於丘木。 廣敬鬼神也。 粥,賣也。 丘,壟也。 明倫33 ○王制曰,大夫祭器不假。 祭器未成不造燕器。 造,爲也。 明倫34 ○孔子謂曾子曰,身體髪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身體,言其大。 髪膚,言其細。 聖人論孝之始,以愛身爲先。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國人稱願幸哉有子如此。 所謂孝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敎加於百姓,刑於四海。 此天子之孝也。 惡慢於人,則人亦惡慢之。 如此辱將及親。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此諸侯之孝也。 高而危者以驕也。 滿而溢者以奢也。 制節,制財用之節。 謹度,不越法度。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然後能保其宗廟。 此卿大夫之孝也。 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然後能守其祭祀。 此士之孝也。 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春耕,秋穫,高宜黍稷,下宜稻麥。 謹身則無過不犯兵刑,節用則不乏以共甘旨。 能此二者養道盡矣。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明倫35 ○孔子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是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 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悖,亂也。 苟不能恭愛其親,雖恭愛他人,猶不免於悖。 以明孝者德之本也。 明倫36 ○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 夔夔齊慄。 養則致其樂, 樂親之志。 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嚴猶恭也。 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事親者,居上不驕,爲下不亂,在醜不爭。 亂謂干犯上之禁令。 醜類也。 謂己之等夷。 居上而驕則亡。 爲下而亂則刑。 在醜而爭則兵。 爭而不已。 必以兵刃相加。 此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爲不孝也。 三牲,牛羊豕大牢。 三者不除,憂將及親。 雖日用大牢之養,庸爲孝乎。 明倫37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飮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爲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闘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戮,辱也。 狠,忿戾也。 明倫38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 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 居處不莊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蒞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戰陳無勇非孝也。 五者不遂,烖及於親。 敢不敬乎。 遂,成也。 明倫39 ○孔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異罪同罰合三千條。 右明父子之親。 明倫40 禮記曰,將適公所,宿齊戒,居外寢沐浴。 史進象笏。 書思?對?命。 思,所思念將以告君者也。 對,所以對君者也。 命,所受君命也。 書之於笏爲失忘也。 旣服習容觀?玉聲乃出。 旣服,著朝服已竟也。 習容觀爲有觀之者,習玉聲爲有聽之者。 明倫41 ○曲禮曰,凡爲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於家。 急君使也。 言謂有故所問也。 君言至,則主人出拜君言之辱。 使者歸,則必拜送於門外。 敬君命也。 出,出門也。 此謂國君問事於其臣。 若使人於君所,則必朝服而命之。 使者反,則必下堂而受命。 謂臣有所告請於其君。 去不下,送反而下迎,尊君命也。 不出門,己使卑於君使也。 明倫42 ○論語曰,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擯,主國之君所使出接賓者。 勃,變色貌。 躩,盤闢貌。 皆敬君命也。 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 所與立謂同爲擯者也。 擯用命數之半,皆西向立,以次傳命。 揖左人,則左其手。 揖右人,則右其手。 襜,整貌。 趨進翼如也。 疾趨而進,張拱端好如鳥舒翼。 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紓君敬也。 明倫43 ○入公門鞠躬如也。 如不容。 鞠躬,曲身也。 公門高大,入如不容,敬之至也。 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中門,中於門也。 詳見此篇第七條。 閾,門限也。 禮,士大夫出入君門,由闑右不踐閾。 立中門則當尊。 行履閾則不恪。 過位色勃如也。 足躩如也。 其言似不足者。 位,君之虛位。 謂門屛之間,人君寧立之處。 所謂寧也。 君雖不在,過之必敬。 不敢以虛位而慢之也。 言似不足不敢肆也。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 屛氣似不息者。 攝,摳也。 齊,衣下縫也。 禮,將升堂兩手摳衣使去地尺。 恐躡之而傾跌失容也。 息,鼻息出入者。 近至尊氣容肅也。 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沒階趨,翼如也。 復其位踧踖如也。 等,階之級也。 逞,放也。 漸遠所尊,舒氣解顏。 怡怡,和悅也。 沒階,下盡階。 趨,走就位也。 俗本,作趍進。 陸氏釋文云,古本無進字。 今從之。 復位踧踖,敬之餘也。 明倫44 ○禮記曰,君賜車馬乗以拜,賜衣服服以拜。 敬君惠也。 乗服所賜,往至君所。 賜君未有命,弗敢卽乗服也。 謂卿大夫受賜於天子者,歸必致於其君,有命乃乗服之。 或曰,君賜句絶。 若車馬則乗以拜賜。 若衣服則服以拜賜也。 君未有命,弗敢卽乗服者,謂非經賜,雖有車馬衣服,不敢輒乗服也。 若後世三品雖應服紫,五品雖應服緋,必君賜而後服。 明倫45 ○曲禮曰,賜果於君前,其有核者懷其核。 敬君之賜不敢褻也。 木實曰果。 核當棄。 重君賜,故懷之而不棄也。 明倫46 ○禦食於君,君賜餘,器之漑者不寫。 其餘皆寫。 重汙辱君之器也。 漑,謂陶梓之器,可滌潔者。 不漑謂萑竹之器。 寫者傳己器中乃食之也。 勸侑曰禦。 明倫47 ○論語曰,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君賜腥必熟而薦之。 君賜生必畜之。 食恐或爲餕餘。 故不以薦。 正席先嘗,如對君也。 言先嘗,則餘當以頒賜矣。 腥,生肉。 熟而薦之祖考,榮君賜也。 畜之者仁君之惠,無故不敢殺也。 明倫48 ○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君祭則己不祭而先飯,若爲君嘗食然。 不敢當客禮也。 明倫49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疾者常處北牖下。 爲君來視疾,暫時遷向南牖下東首,令君得以南面視己。 病臥不能著衣束帶,又不可以褻服見君。 故加朝服於身,又引大帶於上也。 明倫50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急趨君命,行出而駕車隨之。 明倫51 ○吉月,必朝服而朝。 吉月,月朔也。 孔子在魯致仕時如此。 明倫52 ○孔子曰,君子事君,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故上下能相親。 明倫53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明倫54 ○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明倫55 ○子路問事君。 子曰,勿欺也。 而犯之。 明倫56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旣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明倫57 ○孟子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明倫58 ○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 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 明倫59 ○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列女不更二夫。 右明君臣之義。 明倫60 曲禮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有媒往來,傳昏姻之言,乃相知姓名。 非受幣不交,不親。 重別,有禮乃相纏固。 幣謂聘之玄纁束帛也。 故日月以告君, 書取婦之年月日時以告國君也。 週禮,凡取判妻入子者,媒氏書之以告君。 謂此也。 齊戒以告鬼神,昏禮,凡受女之禮皆於廟爲神席以告鬼神。 謂此也。 爲酒食以召郷黨?僚友,以厚其別也。 會賓客。 厚,重愼也。 取妻不取同姓。 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 爲其近禽獸也。 妾,賤。 或時非媵取之。 賤者世無本繋。 卜者卜吉凶。 旣不知其姓,但卜吉則取之。 明倫61 ○士昏禮曰,父醮子, 子,婿。 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 相,助也。 宗事,宗廟之事。 勗帥以敬,先姒之嗣。 若則有常。 勗,勉也。 若猶女也。 勉帥婦道以敬。 其爲先姒之嗣,女之行則當有常。 深戒之。 詩雲,大姒嗣徽音。 子曰,諾。 唯恐弗堪。 不敢忘命。 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 夙,早起也。 早起夜臥。 命,舅姑之戒命。 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帨,佩巾。 庶母及門內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聽。 宗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 視諸衿鞶。 庶母,父母之妾也。 鞶,鞶囊也。 所以盛帨巾。 申,重也。 宗,尊也。 愆,過也。 諸,之也。 示之衿鞶者,皆託戒使識之也。 明倫62 ○禮記曰,夫昏禮萬世之始也。 取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 取異姓者,所以依附相疏遠之道,厚重分別之義,不欲相褻故也。 幣必誠,辭無不腆。 誠,信也。 腆猶善也。 告之以直信。 直猶正也。 二者所以敎婦正直信也。 信事人也。 信婦德也。 事猶立也。 或曰,婦人事人者也。 事人必以信。 故體信以爲德。 壹與之齊,終身不改。 故夫死不嫁。 齊謂共牢而食,同尊卑也。 男子親迎男先於女,剛柔之義也。 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其義一也。 先謂倡導也。 執摯以相見,敬章別也。 言不敢相褻也。 摯,所奠鴈也。 章,明也。 男女有別,然後父子親。 父子親,然後義生。 義生,然後禮作。 禮作,然後萬物安。 言人倫有別則氣性醇也。 無別無義禽獸之道也。 言聚麀之亂類也。 明倫63 ○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 重世變也。 明倫64 ○昏禮不賀,人之序也。 序猶代也。 明倫65 ○內則曰,禮始於謹夫婦。 爲宮室辨外內,男子居外女子居內。 深宮固門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 閽,掌守中門之禁者也。 寺,掌內入之禁令者也。 男女不同椸枷,不敢縣於夫之楎椸,不敢藏於夫之篋笥,不敢共湢浴。 竿謂之椸。 楎,杙也。 植曰楎,橫曰椸。 湢,浴室也。 夫不在,歛枕篋,簟席襡器而藏之。 不敢褻也。 少事長賤事貴。 咸如之。 咸,皆也。 雖婢妾衣服?飮食必後長者。 人貴賤不可無禮。 妻不在妾禦,莫敢當夕。 闢女君之禦日也。 明倫66 ○男不言內,女不言外。 謂事業之次序。 非祭非喪不相授器。 祭嚴,喪遽,不嫌也。 其相授,則女受以篚。 其無篚則皆坐奠之而後取之。 奠,停地也。 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內不嘯不指。 嘯,讀爲叱。 夜行以燭。 無燭則止。 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 夜行以燭。 無燭則止。 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地道尊右。 明倫67 ○孔子曰,婦人伏於人也。 是故無專制之義。 有三從之道。 在家從父,適人從夫,夫死從子。 無所敢自遂也。 敎令不出閨門,事在饋食之間而已矣。 是故女及日乎閨門之內。 不百里而犇喪。 事無擅爲,行無獨成。 叅知而後動,可驗而後言。 晝不遊庭,夜行以火。 所以正婦德也。 女有五不取。 逆家子不取,亂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惡疾不取,喪父長子不取。 逆家子,爲其逆德也。 亂家子,爲其亂人倫也。 世有刑人者,爲其棄於人也。 世有惡疾者,爲其棄於天也。 喪父長子者,爲其無所受命也。 婦有七去。 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妬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 不順父母,爲其逆德也。 無子,爲其絶世也。 淫,爲其亂族也。 妬,爲其亂家也。 有惡疾,爲其不可與共粢盛也。 多言,爲其離親。 盜竊,爲其反義也。 有三不去。 有所取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 凡此聖人所以順男女之際,重婚姻之始也。 明倫68 ○曲禮曰,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爲友。 避嫌也。 有見謂有奇才。 卓然眾人所知。 右明夫婦之別。 明倫69 孟子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 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孩提,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明倫70 ○徐行後長者,謂之弟。 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 明倫71 ○曲禮曰,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 不問不敢對。 見父同志,如事父。 明倫72 ○年長以倍,則父事之。 十年以長,則兄事之。 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年長以倍,謂年二十於四十者。 肩隨,與之並行差退。 明倫73 ○謀於長者,必操幾杖而從之。 操,執持也。 幾,可以扶己,杖,可以策身。 倶養尊者之物。 從猶就也。 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當謝不敏,若曾子之爲。 明倫74 ○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 尊不二矣。 先生,年德倶高,又敎道於幼者。 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 爲有敎使。 先生與之言則對。 不與之言則趨而退。 爲其不欲與己並行。 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郷長者所視。 爲遠視不察。 有所問。 明倫75 ○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 提攜謂牽行。 奉手,習扶持尊者。 負劔闢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負謂置之於背。 劔謂挾之於旁如帶劔也。 口旁曰咡。 闢咡詔之,謂傾頭與語也。 掩口而對,習其郷尊者屛氣也。 明倫76 ○凡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 掃席前曰糞。 此謂初執而往時也。 加帚於箕上,得兩手奉箕恭也。 弟子職曰,執箕膺擖,厥中有帚。 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 謂掃時也。 袂,衣袖末也。 以袂擁帚之前,掃而卻行之。 以箕自郷而扱之。 扱,讀曰吸。 謂収糞時也。 箕去棄物。 以郷尊者則不恭。 明倫77 ○將卽席,容無怍。 卽,就也。 怍,顏色變也。 就席宜莊,不得變動。 兩手摳衣,去齊尺。 摳,提挈也。 齊謂裳下緝也。 亦謂就席之時。 以兩手當裳前,提裳令下緝去地一尺。 恐衣長轉足躡履之。 衣毋撥,足毋蹶。 撥,揚也。 蹶,行遽貌。 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廣敬也。 在前謂當行之前。 坐亦跪也。 遷,移也。 越,踰也。 坐必安,執爾顏。 凡坐好自揺動。 故戒以安坐。 執猶守也。 久坐好異。 長者不及毋儳言。 說文云,儳互不齊也。 儳言,儳長者之先而言也。 正爾容,聽必恭。 正謂矜莊也。 聽先生之言宜敬。 毋勦說。 勦猶擥也。 謂取人之說以爲己說。 毋雷同。 雷之發聲,物無不同。 人之言當由己,不當然也。 孟子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必則古昔稱先王。 則,法也。 言必有依據。 明倫78 ○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終則對。 不敢錯亂尊者之言。 請業則起,請益則起。 尊師重道也。 若今摳衣前請也。 業謂篇巻也。 益謂受說不了,欲師更明說也。 明倫79 ○尊客之前,不叱狗, 嫌若風去之。 讓食不唾。 嫌有穢惡。 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 以君子有倦意也。 志疲則欠,體疲則伸。 撰猶持也。 明倫80 ○侍坐於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 離席對,敬異事也。 明倫81 ○侍坐於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間願有復也,則左右屛而待。 復,白也。 言欲得少空閑有所白也。 屛,退也。 明倫82 ○侍飮於長者,酒進則起拜受於尊所。 長者辭少者反席而飮。 降席拜受敬也。 燕飮之禮,嚮尊,長者辭止少者之起。 故復反還其席。 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飮。 不敢先尊者。 舉猶飮也。 盡爵曰釂。 燕禮曰,公卒爵而後飮。 明倫83 ○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 不敢亢禮。 賤者,僮僕之屬。 明倫84 ○禦同於長者,雖貳不辭。 禦謂待也。 禦同謂待食於長者,饌具與之同也。 貳謂重殽膳也。 此饌本爲長者設。 辭之爲長者嫌。 偶坐不辭。 盛饌不爲己。 明倫85 ○侍於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 禮尙謙。 不顧望,若子路卒爾而對。 明倫86 ○少儀曰,尊長於己踰等,不敢問其年。 踰等,父兄黨也。 問年,則恭敬之心不全。 燕見不將命。 私燕而見,不使擯者將傳其命。 不敢用賓主之禮來。 則若子弟然。 遇於道見則面。 可隱則隱。 不敢煩動。 不請所之。 不問所往。 侍坐,弗使不執琴瑟,不畫地,手無容,不翣也。 尊長或使彈琴指畫,則爲之可也。 手無容,不弄手也。 翣,扇也。 雖熱亦不敢揺扇也。 此皆端愨,所以爲敬。 寢則坐而將命。 坐,跪也。 命,有所傳辭。 若尊者臥而侍者傳辭,當跪前,不可以立。 恐臨尊者。 侍射則約矢,矢,箭也。 凡射必計耦,先設箭在中庭,上耦前取一,次下耦又進取一。 如是更進,各得四箭而升堂,挿三於要而手執一。 若卑者侍射,則不敢更拾進取。 但一時幷取四矢。 故云約矢。 侍投則擁矢。 投,投壷也。 擁,抱也。 矢,投壷箭也。 尊者委四矢於地,一一取以投。 卑者不敢委於地。 悉執之。 勝則洗而以請。 若敵射及投壷竟,司射命酌,而勝者弟子酌酒,不勝者飮之。 若卑者得勝,則不敢直酌。 當前洗爵而請行觴也。 明倫87 ○王制曰,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鴈行,朋友不相踰。 廣敬也。 謂於塗中。 輕任幷重任分。 頒白者不提挈。 皆謂以與少者。 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 徒猶空也。 謂無車而行,無肉而食。 明倫88 ○論語曰,郷人飮酒杖者出斯出矣。 杖者,老人也。 六十杖於郷。 未出不敢先。 旣出不敢後。 右明長幼之序。 明倫89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講學以會友,則道益明,責善以輔仁,則德日進。 明倫90 ○孔子曰,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切切,懇到也。 偲偲,詳勉也。 怡怡,和說也。 明倫91 ○孟子曰,責善朋友之道也。 明倫92 ○子貢問友。 孔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無自辱焉。 友,所以輔仁。 故盡其心以告之,善其說以道之。 然以義合者也。 故不可則止。 若以數而視疏,則自辱矣。 明倫93 ○孔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賢以事言,仁以志言。 事而友之,則有所禀畏切磋,以成其德也。 明倫94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友直則其聞過,友諒則進於誠,友多聞則進於明。 便,習熟也。 便闢謂習於威儀而不直。 善柔謂工於媚說而不誠。 便佞謂習於口語而無聞見之實。 三者損益正相反也。 明倫95 ○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 不可以有挾也。 挾者兼有而恃之之稱。 挾兄弟,言恃己有兄弟之屬。 明倫96 ○曲禮曰,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 以全交也。 明倫97 ○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 下賓也。 客至寢門,主人請入爲席, 寢門,內門也。 爲猶敷也。 然後出迎客。 客固辭。 辭不先入也。 主人肅客而入。 肅,進也。 先道之。 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 右就其右,左就其左。 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 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 降,下也。 不敢由其階。 卑統於尊。 不敢自專。 主人固辭,然後客復就西階。 主人與客讓登。 主人先登客從之。 拾級聚足,拾,當爲渉。 聲之誤也。 級,等也。 渉等聚足,謂前足躡一等,後足從之倂。 連歩以上。 連歩,謂足相隨不相過。 重蹉跌也。 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 近相郷。 敬。 明倫98 ○大夫士相見,雖貴賤不敵,主人敬客,則先拜客。 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 尊賢也。 明倫99 ○主人不問,客不先舉。 客自外來。 宜問其安否及所爲來。 故客不可以先問。 右明朋友之交。 明倫100 孔子曰,君子之事親孝。 故忠可移於君。 事兄弟。 故順可移於長。 長謂卿士大夫。 凡在己上者也。 居家理。 故治可移於官。 書雲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於政。 是故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明倫101 ○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天下至大,萬機至重。 故必有能爭者七人,然後能無失也。 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 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 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士,無臣。 故以友爭。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通上下而言。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弗爭於父。 臣不可以弗爭於君。 明倫102 ○禮記曰,事親有隱而無犯。 左右就養無方。 服勤至死。 致喪三年。 隱謂恐傷親意,情有不盡。 無犯,不犯顏而諫。 論語曰,事父母幾諫。 左右謂扶持之。 方猶常也。 子則然。 無常人。 勤,勞辱之事。 致謂戚容稱其服也。 凡此以恩爲制。 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 服勤至死。 方喪三年。 無隱,君臣尙義。 雖盡情以諫可也。 有方,不可侵官。 方喪,資於事父。 凡此以義爲制。 事師無犯無隱。 左右就養無方。 服勤至死。 心喪三年。 無犯無隱言雖盡情猶微而婉。 心喪,戚容。 如父而無服。 凡此以恩義之間爲制。 明倫103 ○欒共子曰,民生於三。 事之如一。 父生之,師敎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長,非敎不知。 生之族也。 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則致死焉。 在君父爲君父,在師爲師。 報生以死,報賜以力。 人之道也。 明倫104 ○晏子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 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敎,子孝而箴, 箴,諫也。 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 從,不自專。 婉,順也。 禮之善物也。 明倫105 ○曾子曰,親戚不說不敢外交。 近者不親不敢求遠。 小者不審不敢言大。 故人之生也百歳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 故君子思其不可復者而先施焉。 親戚旣沒,雖欲孝誰爲孝。 年旣耆艾,雖欲悌誰爲悌。 故孝有不及,悌有不時,其此之謂歟。 明倫106 ○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少愈,禍生於懈惰,孝衰於妻子。 察此四者愼終如始。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明倫107 ○荀子曰,人有三不祥。 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 是人之三不祥也。 明倫108 ○無用之辯,不急之察,棄而不治。 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則日切磋而不捨也。 右通論。

敬身第三

孔子曰,君子無不敬也。 敬身爲大。 身也者親之枝也。 敢不敬與。 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 傷其親,是傷其本。 傷其本,枝從而亡。 仰聖模,景賢範,述此篇,以訓蒙士。 敬身1 丹書曰,敬勝怠者吉。 怠勝敬者滅。 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 敬身2 ○曲禮曰,毋不敬。 禮主於敬。 儼若思。 儼,矜莊貌。 人之坐思貌,必儼然。 安定辭。 審言語。 安民哉。 上三句可以安民。 敖不可長,慾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四者慢遊之道。 桀紂所以自禍。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狎,習也,近也。 附而近之,習其所行。 易相褻慢。 故戒令相敬。 心服曰畏。 旣有所畏,必當愛其德義。 不可疎之。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謂凡與人交,不可以己心之愛憎,誣人之善悪。 積而能散, 謂己有蓄積,見貧窮者,則當能散,以賙之。 安安而能遷。 謂己今安此之安,圖有後害,則當能遷。 臨財,毋苟得。 爲傷廉也。 臨難,毋苟免。 爲傷義也。 狠,毋求勝。 分,毋求多。 爲傷平也。 狠,鬩也。 謂爭訟也。 疑事,毋質。 質,成也。 彼己倶疑,則己無得成言之。 直而勿有。 彼疑而己不疑者,仍須謙退稱師友所說以正之。 勿爲己有此義也。 敬身3 ○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非禮者,己之私也。 勿者,禁止之辭。 敬身4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敬以持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恕以及物。 敬身5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恭主容,敬主事。 恭見乎外,敬主乎中。 之夷狄不可棄,勉其固守而勿失也。 敬身6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 篤,厚也。 篤敬,厚而敬也。 蠻,南蠻,貊,北狄。 二千五百家爲州,二十五家爲裡。 敬身7 ○君子有九思。 視思明,聽思聦,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視,無所蔽則明,無不見。 聽,無所壅則聦,無不聞。 色,見於面者。 貌,舉身而言。 思問則疑不蓄。 思難則忿必懲。 思義則得不苟。 敬身8 ○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 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貴猶重也。 容貌,舉一身而言。 暴,粗厲也。 慢,放肆也。 信,實也。 正顏色而近信,則非色莊也。 辭,言語,氣,聲氣也。 鄙,幾陋也。 倍,與背同。 謂背理也。 言道雖無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者而已。 蓋皆脩身之驗,爲政之本,非莊敬誠實涵養有素者不能也。 敬身9 ○曲禮曰,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 禮所以辨尊卑等級。 故不踰越節度。 禮主於敬,自卑而尊人。 故不得侵犯侮慢於人。 習近而不加敬,則是好狎。 脩身踐言。 謂之善行。 踐,履也。 言履而行之。 敬身10 ○樂記曰,君子姦聲?亂色不留聦明。 淫樂?慝禮不接心術。 惰慢?邪闢之氣不設於身體。 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不留聦明謂不停於耳目也。 術猶道也。 不接心術謂心不存念也。 敬身11 ○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愼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不求安飽,方有事於學。 不暇以此爲心也。 敏於事,不敢怠也。 愼於言,不敢忽也。 有道謂知此道而能體之者。 道則事物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正謂正其是非。 敬身12 ○管敬仲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 畏威,如畏疾病,此民之上行。 從懷如流,民之下也。 從心所思如水流行,此民之下行。 見懐思威,民之中也。 威,畏也。 見可懷則思可畏,此民之中行。 右明心術之要。 敬身13 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爲人者禮義也。 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言人爲禮,以此三者爲始。 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 言三始旣備,乃可以求三行也。 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 立猶成也。 敬身14 ○曲禮曰,毋側聽。 嫌探人之私也。 側聽,耳屬於垣。 毋噭應。 毋淫視。 毋怠荒。 遊毋倨。 立毋跛。 坐毋箕。 寢毋伏。 歛髪毋髢。 冠毋免。 勞毋袒。 暑毋褰裳。 皆爲其不敬也。 噭,號呼之聲也。 淫視,流動睇眄也。 怠荒,放散身體也。 遊,行也。 倨,慢也。 跛,偏任也。 箕謂坐展兩足狀,如箕舌也。 伏,覆也。 髢,髲也。 毋垂餘如髲也。 免,去也。 祖,露體也。 褰,袪也。 敬身15 ○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爲惑人。 將適舍,求毋固。 適舍謂行而就人館。 固猶常也。 求主人物,不可以舊常。 恐時或無。 將上堂,聲必揚。 警內人也。 戸外有二屨,言聞則入。 言不聞則不入。 將入戸視必下。 入戸奉扃,視瞻毋回。 襌下曰屨。 視必下,不舉目而視也。 回,迴轉廣有瞻視也。 皆不干掩人之私也。 扃,關戸之木也。 奉扃謂應小啓之以兩手奉戸置扃之處。 戸開亦開,戸闔亦闔。 不以後來變先。 有後入者。 闔而勿遂。 示不拒人。 毋踐屨, 履他人之屨爲踐屨。 毋踖席。 躡他人之席爲踖席。 摳衣趨隅。 摳,提也。 衣,裳也。 趨猶向也。 隅猶角也。 旣不踖席,當兩手提裳之前向席之下角,從下而升就己位也。 必愼唯諾。 唯諾,應對也。 不先舉,見問乃應。 敬身16 ○禮記曰,君子之容舒遲。 見所尊者齊遬。 謙愨貌。 遬猶蹙蹙也。 足容重, 舉,欲遲也。 手容恭, 高且正也。 目容端, 不邪睇而視也。 口容止, 不妄動也。 聲容靜, 不噦欬也。 頭容直, 不傾顧也。 氣容肅, 似不息者。 立容德,德,得也。 立則磬折。 如人授物與己,己受得之之形也。 色容莊。 勃如戰色。 敬身17 ○曲禮曰,坐如屍,立如齊。 尸者神像。 如屍則其莊可知。 齊者致其精誠之至。 如齊則肅而靜可知。 敬身18 ○少儀曰,不窺密, 密,隱處也。 嫌伺人之私。 不旁狎, 旁猶妄也。 不得妄與人狎習。 不道舊故, 言知識之過失。 不戲色,戲,弄也。 言暫變傾爲非常也。 毋拔來,毋報往, 拔,赴,皆疾也。 人來往所之,當有宿漸,不可卒也。 毋瀆神, 瀆,慢也。 毋循枉,前日之不正,不可復遵。 毋測未至, 測,意度也。 毋訾衣服?成器, 訾,思也。 成猶善也。 思此則疾貧。 毋身質言語。 質,成也。 聞疑則傳疑。 成之恐有誤。 敬身19 ○論語曰,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內顧,回視也。 禮曰,顧不過轂。 三者皆失容且惑人。 敬身20 ○曲禮曰,凡視上於面則敖, 敖,慢也。 敖則仰。 下於帶則憂, 憂則低。 傾則姦。 側頭旁視,心不正也。 敬身21 ○論語曰,孔子於郷黨恂恂如也。 似不能言者。 恂恂,信實溫恭之貌。 似不能言者,謙卑遜順,不以賢知先人之意。 孔子居郷黨容貌詞氣如此。 郷黨尙齒故也。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 唯謹爾。 便便,辨也。 宗廟,禮法之所在。 朝廷,政事之所出。 言不可以不明辨。 故必詳問而極言之。 但謹而不放爾。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此君未視朝時也。 諸侯上大夫,卿。 下大夫,五人。 侃侃,剛直也。 誾誾,和悅而諍也。 敬身22 ○孔子食不語,寢不言。 答述曰語。 自言曰言。 聖人存心不他。 當食而食,當寢而寢。 言語非其時也。 或曰,肺爲氣主而聲出焉。 寢食則氣窒而不通。 語言恐傷之也。 亦通。 敬身23 ○士相見禮曰,與君言言使臣,與大人言言事君,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與幼者言言孝弟於父兄,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 言使臣者,使臣之禮也。 大人,卿大夫也。 言事君者,臣事君以忠也。 祥,善也。 敬身24 ○論語曰,席不正不坐。 聖人心安於正。 故事之小者,不正則不處。 敬身25 ○子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齊衰,喪服。 冕,各有製。 貴者之盛服也。 瞽,無目者。 狎謂素親狎,褻謂燕見,貌謂禮貌也。 哀有喪,尊有爵,矜不成人。 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 式,車前橫木。 有所敬則俯而憑之。 負版,持邦國圖籍者。 式此二者,哀有喪,重民數也。 週禮,獻民數於王。 王拜受之。 其重如此。 敬身26 ○禮記曰,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 敬天之怒。 敬身27 ○論語曰,寢不屍,居不容。 屍謂偃臥,似死人也。 惰慢之氣不設於身體。 雖舒布其四體,而未嘗肆也。 居,居家。 容,容儀。 不容非惰也。 但不若奉祭祀見賓客而已。 申申夭夭是也。 敬身28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間暇,無事之時。 申申,其容舒。 夭夭,其色愉。 敬身29 ○曲禮曰,並坐不橫肱, 爲害旁人。 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爲煩尊者俛仰受之。 敬身30 ○入國不馳, 馳,善躪人。 入裡必式。 不誣十室。 敬身31 ○少儀曰,執虛如執盈,入虛如有人。 重愼。 敬身32 ○禮記曰,古之君子必佩玉。 比德。 右徴?角,左宮?羽, 玉聲所中。 趨以釆薺, 釆薺,詩篇名。 趨時歌以爲節。 行以肆夏。 登堂之樂節。 週還中規, 反行也宜圜。 折還中矩。 曲行也宜方。 進則揖之,退則揚之。 然後玉鏘鳴也。 揖之謂小俛。 揚之謂小仰。 鏘,聲貌。 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 是以非闢之心無自入也。 鸞在衡。 和在式。 自,由也。 以君子恆聞鸞和佩玉之正聲。 是以非類邪僻之心無由入也。 敬身33 ○射義曰,射者進退週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 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 此可以觀德行矣。 內正外直,習於禮樂有德行者也。 右明威儀之則。 敬身34 士冠禮,始加祝曰,令月令吉日始加元服。 令,吉,皆善也。 元,首也。 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維祺。 介爾景福。 爾,女也。 旣冠爲成德。 祺,祥矣。 介,景,皆大也。 因冠而戒,且勸之。 女如是,則有壽考之祥,大女之大福也。 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 辰,子丑也。 申,重也。 敬爾威儀,淑愼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胡猶遐也。 遠也。 三加曰,以歳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 正猶善也。 咸,皆也。 皆加女之三服。 謂緇布冠皮弁爵弁也。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 黃,黃髪也。 耇,凍梨也。 皆壽徴也。 敬身35 ○曲禮曰,爲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 爲其有喪像也。 純,緣也。 玉藻曰,縞冠素紕。 旣祥之冠也。 深衣曰,具父母,衣純以靑。 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釆。 雖除喪不忘哀也。 當室,適子也。 謂子未三十者。 三十,壯。 有室代親之端,不爲孤也。 深衣曰,孤子衣純以素。 敬身36 ○論語曰,君子不以紺緅飾, 紺,深靑揚赤色。 齊服也。 緅,縫色。 三年之喪以飾練服者也。 飾,領緣也。 紅紫不以爲褻服。 紅紫,間色。 不正。 且近婦人女子之服。 褻服,私居服也。 當暑袗絺綌。 必表而出之。 袗,單也。 葛之精者曰絺。 麤者曰綌。 表而出之,謂先著裏衣表絺綌而出之於外。 欲其不見體也。 詩所謂蒙彼縐絺,是也。 敬身37 ○去喪,無所不佩。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觽礪之屬亦皆佩也。 敬身38 ○孔子羔裘玄冠不以弔。 羔裘,用黒羊皮爲之。 喪主素,吉主玄。 弔必變服所以哀死。 敬身39 ○禮記曰,童子不裘,不帛,不屨絇。 裘,帛,溫,傷壯氣也。 絇,屨頭飾也。 未成人,不盡飾也。 敬身40 ○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心欲求道,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爲恥。 其識趣之卑陋甚矣。 何足與議於道哉。 右明衣服之製。 敬身41 曲禮曰,共食不飽。 謙也。 謂共羹飯之大器。 共飯不澤手。 澤謂捼莎也。 禮飯以手。 臨食捼莎,恐爲人穢。 毋摶飯, 爲欲飽不謙。 毋放飯,放飯,大飯也。 毋流歠, 流歠,長歠也。 毋咜食, 咜,口舌中作聲。 嫌薄之。 毋齧骨, 爲有聲不敬。 毋反魚肉,爲己歴口爲人所穢。 少牢禮,屍所食餘肉,皆別致於肵俎。 毋投與狗骨, 爲其賤飮食之物。 毋固獲, 取有不獲,不可固也。 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 嫌欲疾也。 揚,去熱氣也。 飯黍當用匕。 嚃謂不嚼菜。 毋絮羹, 爲其詳於味也。 絮猶調也。 謂加以鹽梅。 毋刺齒, 爲其弄口不敬。 毋歠醢。 亦嫌詳於味也。 醢,肉醬也。 醬宜鹹。 歠者,爲其淡故也。 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辭以窶。 主人優賓之辭。 亨,煮也。 窶,貧也。 濡肉齒決, 濡,濕也。 決猶斷也。 乾肉不齒決。 堅。 宜用手。 毋嘬炙。 爲其貪也。 嘬謂一舉盡臠。 敬身42 ○少儀曰,燕侍食於君子,則先飯而後已。 先飯先君子而飯。 若嘗食,然。 君子食罷而後已。 若勸食,然。 毋放飯。 毋流歠。 小飯而亟之,小飯,小口而飯。 備噦噎也。 凾,疾也。 疾咽之。 備見問也。 數噍。 謂數數噍之。 毋爲口容。 口容,弄口。 敬身43 ○論語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飯也。 精,鑿也。 牛羊與魚之腥聶而切之爲膾。 食精則能養人。 膾麤則能害人。 不厭,言以是爲善,非謂必求如是也。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 臭惡不食。 失飪不食。 不時不食。 饐,飯傷熱濕也。 餲,味變也。 魚爛曰餒。 肉腐曰敗。 色惡臭惡,未敗而色臭變也。 飪,烹調生熟之節也。 不時,五穀不成,果實未熟之類。 此數者皆足傷人。 故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 割肉不方正者不食。 造次不離於正也。 漢陸續之母切肉未嘗不方。 斷蔥以寸爲度。 蓋得此意。 食肉用醬。 各有所宜,不得則不食,惡其不備也。 此二者無害於人。 但不以嗜味而苟食耳。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惟酒無量。 不及亂。 食以穀爲主。 故不使肉勝食氣。 酒以爲人合歡。 故不爲量。 但以醉爲節而不及亂耳。 沽酒?市脯不食。 沽,市,皆買也。 恐不精潔,或傷人也。 與不嘗康子之藥同意。 不撤薑食。 薑,通神明去穢惡。 故不徹。 不多食。 適可而止。 無貪心也。 敬身44 ○禮記曰,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 故謂祭祀之屬。 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 踐,當爲翦。 聲之誤也。 此謂尋常。 若祭祀之事,則身自爲之。 敬身45 ○樂記曰,豢豕爲酒,非以爲禍也。 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 以穀食犬豕曰豢。 爲,作也。 言豢豕爲酒,本以享祀養賢,而小人飮之善酗以致獄訟。 是故先生因爲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 終日飮酒而不得醉焉。 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 一獻,士飮酒之禮。 百拜,以喩多。 敬身46 ○孟子曰,飮食之人則人賤之矣。 爲其養小,以失大也。 小,口腹。 大,心志也。 右明飮食之節。

稽古第四

孟子道性善。 言必稱堯?舜。 其言曰,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 我猶未免爲郷人也。 是則可憂也。 憂之如何。 如舜而已矣。 摭往行,實前言,述此篇使讀者有所興起。 稽古1 太任,文王之母,摯任氏之中女也。 任,姓。 文王,周君。 摯,國名。 王季娶以爲妃。 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 王季,周君。 文王父。 及其娠文王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 娠,振動。 懷妊之意。 生文王而明聖。 太任敎之以一而識百。 卒爲周宗。 君子謂太任爲能胎敎。 宗謂有德有功,爲百世不遷之廟。 稽古2 ○孟軻之母,其捨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戲爲墓間之事踴躍築埋。 孟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 其嬉戲爲賈衒。 孟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徙舍學宮之旁。 其嬉戲乃設爼豆揖讓進退。 孟母曰,此眞可以居子矣。 遂居之。 孟子幼時,問東家殺豬何爲。 母曰,欲啖汝。 旣而悔曰,吾聞古有胎敎。 今適有知而欺之。 是敎之不信。 乃買豬肉以食之。 旣長就學,遂成大儒。 稽古3 ○孔子嘗獨立。 鯉趨而過庭。 鯉,孔子之子。 字,伯魚。 曰,學詩乎。 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 故能言。 他日又獨立。 鯉趨而過庭。 曰,學禮乎。 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 品節詳明,而德性堅定。 故能立。 稽古4 ○孔子謂伯魚曰,女爲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爲猶學也。 周南召南,詩首篇名。 所言皆脩身齊家之事。 正牆面而立,言卽其至近之地,而已無所見,不可行也。 右立教。 稽古5 虞舜父頑母嚚象傲。 克諧以孝,烝烝。 乂不格姦。 虞,氏。 舜,名。 父,瞽叟。 心不則德義之經爲頑。 母,瞽叟後妻。 舜繼母也。 口不道忠信之言爲嚚。 象,舜後母弟。 傲,慢,不友,言並惡。 諧,和。 烝,進也。 言能以至孝諧和頑嚚昏傲,使進進以善自治不至於姦惡。 史記雲,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 瞽叟更娶妻而生象。 象,傲。 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 舜避逃。 及有小過,則受罪。 順事父及後母與弟。 日以篤謹匪有懈。 稽古6 ○萬章問曰,舜往於田號泣旻天。 何爲其號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我竭力耕田共爲子職而已矣。 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 號泣於旻天,呼天而泣也。 怨慕,怨己之不得其親而思慕也。 於我何哉,自責不知己有何罪耳。 非怨父母也。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 天下之士多就之者。 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 爲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 帝,堯也。 胥,相視也。 遷之,移以與之也。 如窮人之無所歸,言其怨慕迫切之甚也。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 而不足以解憂。 好色人之所欲。 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 富人之所欲。 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 貴人之所欲。 貴爲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 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 艾,美好也。 不得,失意也。 熱中,躁急心熱也。 大孝終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稽古7 ○楊子曰,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 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 孝子愛日。 稽古8 ○文王之爲世子,朝於王季日三。 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如何。 內豎曰,安。 文王乃喜。 內豎,小臣。 掌通內外之命。 及日中又至亦如之。 及莫又至亦如之。 莫,夕也。 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 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 節謂居處,故事,履蹈地也。 王季復膳,然後亦復初。 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 應曰,諾。 然後退。 在,察也。 末猶勿也。 原,再也。 勿有所再進,爲其失飪,臭味惡也。 退,反其寢。 稽古9 ○文王有疾,武王不說冠帶而養。 文王一飯亦一飯。 文王再飯亦再飯。 欲知氣力箴藥所勝。 稽古10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武王?周公,文王子。 達,通也。 言天下通共之孝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孝之至也。 踐,升也。 其,先王也。 所尊,所親,先王之祖考?子孫?臣庶也。 始死,謂之死。 旣葬則曰反而亡焉。 皆指先王也。 此皆繼志述事之意也。 稽古11 ○淮南子曰,周公之事文王也,行無專制,事無由己,身若不勝衣,言若不出口。 有奉持於文王,洞洞屬屬如將不勝,如恐失之。 可謂能子矣。 稽古12 ○孟子曰,曾子養曾晳必有酒肉。 將徹必請所與。 問有餘必曰有。 曾子,孔子弟子。 名,參。 曾皙,曾子父。 名,點。 徹,去也。 曰有,恐親意更欲與人也。 曾晳死。 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 將徹不請所與。 問有餘曰亡矣。 將以復進也。 此所謂養口體者也。 曾元,曾子子。 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 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養志,承順父母之志,而不忍傷之也。 稽古13 ○孔子曰,孝哉閔子騫。 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閔子騫,孔子弟子。 名,損。 父母昆弟,稱其孝友,人無異詞。 稽古14 ○老萊子孝奉二親。 行年七十作嬰兒戲,身著五色斑斕之衣。 嘗取水上堂,詐跌僕臥地,爲小兒啼,弄雛於親側。 欲親之喜。 稽古15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 數月不出。 猶有憂色。 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 數月不出。 猶有憂色何也。 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 善,如爾之問也。 吾聞諸曾子,子春,曾參弟子。 曾子聞諸夫子。 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爲大。 父母全而生之。 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 故君子頃歩而不敢忘孝也。 頃,當爲跬。 一舉足爲跬。 再舉足爲歩。 今予忘孝之道。 予是以有憂色也。 一擧足而不敢忘父母。 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遊。 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 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人不能無忿怒之言。 當由其直。 直則人服,不敢以忿言來也。 稽古16 ○伯兪有過,其母笞之泣。 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嘗泣,今泣何也。 對曰,兪得罪笞常痛。 今母力,不能使痛。 是以泣。 故曰,父母怒之,不作於意,不見於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憐,上也。 父母怒之,不作於意,不見其色,其次也。 父母怒之,作於意,見於色,下也。 稽古17 ○公明宣學於曾子三年不讀書。 曾子曰,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 公明宣曰,安敢不學。 宣見夫子居庭,親在叱吒之聲未嘗至於犬馬。 宣說之,學而未能。 宣見夫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 宣說之,學而未能。 宣見夫子之居朝廷,嚴臨下而不毀傷。 宣說之,學而未能。 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 宣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 稽古18 ○少連?大連善居喪。 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 怠,惰也。 解,倦也。 期,週年也。 東夷之子也。 言其生於夷狄而自知禮也。 稽古19 ○高子皋之執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 君子以爲難。 子皋,孔子弟子。 名,柴。 泣血,言泣無聲,如血出。 未嘗見齒,言笑之微。 稽古20 ○顏丁善居喪。 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 旣殯,望望焉,如有從而弗及。 旣葬,慨然如不及。 其反而息。 顏丁,魯人。 從,隨也。 慨,憊也。 稽古21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 啓予手。 啓,開也。 曾子以爲身體髪膚受於父母,父母旣全而生之。 子當全而歸之。 故平日保守不敢毀傷。 至此將死。 故使弟子開其衾而視之,見其所歸之全也。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詩,小旻之篇。 旣以其所歸之全示門人,而又言其所以全之之難如此。 免謂旣死,然後得免於毀傷。 小子,門人也。 呼之,使記其言也。 稽古22 ○箕子者紂之親戚也。 箕,國。 子,爵。 紂,商王帝辛。 紂始爲象箸。 箕子歎曰,彼爲象箸,必爲玉桮。 爲玉桮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紂爲淫泆。 箕子諫。 紂不聽而囚之。 人或曰,可以去矣。 箕子曰,爲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 吾不忍爲也。 乃被髪佯狂而爲奴,遂隱而皷琴以自悲。 故傳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紂之親戚也。 見箕子諫不聽而爲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 乃直言諫紂。 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 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義屬。 微子,名啓,帝乙之子。 紂庶兄。 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 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 於是遂行。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稽古23 ○武王伐紂。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 左右欲兵之。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子。 兵謂殺之也。 太公曰,此義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週粟,隱於首陽山。 釆薇而食之。 遂餓而死。 稽古24 ○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 轔,車聲。 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 夫人曰,此蘧伯玉也。 伯玉,名瑗。 孔子居衛主其家。 公曰,何以知之。 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 路馬,君路車。 所駕之馬也。 夫忠臣與孝子,不爲昭昭信節,不爲冥冥惰行。 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 仁而有智。 敬於事上。 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廢禮。 是以知之。 公使人視之。 果伯玉也。 稽古25 ○趙襄子殺智伯,漆其頭以爲飮器。 二人皆晉大夫。 智伯之臣豫讓欲爲之報仇,乃詐爲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 左右欲殺之。 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欲爲報仇。 眞義士也。 吾謹避之耳。 讓又漆身爲癩,呑炭爲啞,行乞於市。 其妻不識也。 其友識之,爲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 子乃爲所欲爲,顧不易耶。 何乃自苦如此。 讓曰,委質爲臣而求殺之,是二心也。 吾所以爲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爲人臣,而懐二心者也。 後又伏於橋下欲殺襄子。 襄子殺之。 稽古26 ○王孫賈事齊閔王。 王出走。 賈失王之處。 其母曰,女朝去而晩來,則吾倚門而望,女莫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 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處。 女尙何歸。 王孫賈乃入市中曰,淖齒亂齊國殺閔王。 欲與我誅齒者袒右。 市人從之者四百人,與誅淖齒,刺而殺之。 稽古27 ○臼季使過冀, 臼季,胥臣字。 冀,晉邑。 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與之歸,言諸文公, 文公,晉君。 名,重耳。 曰,敬,德之聚也。 能敬,必有德。 德以治民。 君請用之。 臣聞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 文公以爲下軍大夫。 稽古28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從祖叔母也。 文伯,魯大夫,公父は歜。 母,敬姜也。 康子,魯正卿。 名,肥。 康子往焉, ■(門に爲)門而與之言,皆不踰閾。 ■(門に爲) ,闢也。 閾,門限也。 仲尼聞之,以爲別於男女之禮矣。 稽古29 ○衛共姜者,衛世子共伯之妻也。 共伯蚤死。 共姜守義。 父母欲奪而嫁之。 共姜不許。 作柏舟之詩以死自誓。 稽古30 ○蔡人妻宋人之女也。 旣嫁而夫有惡疾。 其母將改嫁之。 女曰,夫之不幸乃妾之不幸也。 奈何去之。 適人之道,壹與之醮,終身不改。 不幸遇惡疾。 彼無大故,又不遣妾。 何以得去。 終不聽。 酌而無酧酢曰醮。 昏禮賛者三酳婿婦,而自酢。 婿婦不與之酧也。 稽古31 ○萬章問曰,像日以殺舜爲事。 立爲天子,則放之何也。 孟子曰,封之也。 或曰,放焉。 萬章,孟子弟子。 放猶置也。 問何不誅也。 孟子言舜實封之,而或者誤以爲放也。 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親愛之而已矣。 藏怒謂藏匿其怒。 宿怨謂留蓄其怨。 稽古32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 及父卒,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國人立其中子。 稽古33 ○虞?芮之君,相與爭田,久而不平。 乃相謂曰,西伯仁人也。 盍往質焉。 乃相與朝週。 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入其邑,男女異路,班白不提挈。 入其朝,士讓爲大夫,大夫讓爲卿。 二國之君感而相謂曰,我等小人。 不可以履君子之庭。 乃相讓,以其所爭田爲間田而退。 天下聞之,而歸者四十餘國。 稽古34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友指顏淵也。 稽古35 ○孔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 久而敬之。 晏平仲,齊大夫。 名,嬰。 右明倫。 稽古36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稽古37 ○子遊爲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爾乎。 曰,有澹臺滅明者。 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子遊,孔子弟子。 姓,言。 名,偃。 武城,魯下邑。 澹臺,姓。 滅明,名。 字,子羽。 徑,路之小而捷者。 公事,如飮射讀法之類。 稽古38 ○高柴自見孔子,足不履影,啓蟄不殺,方長不折。 高柴,卽高子皋也。 不履影謂不敢履孔子之影。 敬之至也。 啓蟄,蟲獸胎卵之時。 長謂草木發生也。 折,毀折也。 衛輒之難,出而門閉。 或曰,此有徑。 子羔曰,吾聞之,君子不徑。 曰,此有竇。 子羔曰,吾聞之,君子不竇。 有間使者至,門啓而出。 稽古39 ○南容三復白圭。 南容,孔子弟子。 名,適。 白圭,大雅。 抑篇之辭曰,白圭之玷,尙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爲也。 南容一日三復此語。 蓋有意於愼言也。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妻,以女爲之妻也。 稽古40 ○子路無宿諾。 子路, 孔子弟子。 姓,仲。 名,由。 宿,豫也。 恐臨時多故。 故不豫諾。 稽古41 ○孔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敝,壞也。 縕,枲著也。 袍,衣有著者也。 蓋衣之賤者。 狐貉,獸名。 以其皮爲裘。 衣之貴者。 立,竝立也。 恥謂愧其不如。 言其不以貧富動其心也。 稽古42 ○鄭子藏出犇宋。 好聚鷸冠。 鄭,國名。 子藏,鄭文公子。 宋,國名。 鷸,鳥名。 聚鷸羽以爲冠。 鄭伯聞而惡之,使盜殺之。 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 詩曰,彼己之子不稱其服,子藏之服不稱也夫。 衷猶適也。 詩,曹風候人篇。 稽古43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 其母方績。 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乎。 其母歎曰,魯其亡乎。 使僮子備官。 而未之聞邪。 居,吾語女。 夫民勞則思。 思則善心生。 逸則淫。 淫則忘善。 忘善則惡心生。 沃土之民不材。 淫也。 瘠土之民莫不嚮義。 勞也。 是故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以紘?綖,卿之內子爲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 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 社而賦事,烝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闢。 古之製也。 玄,黒色。 紞,冠之垂前後者。 紘,纓之無緌者。 從下而上不結。 綖,冕上之覆者。 內子,卿之適妻也。 大帶,緇帶也。 命婦,大夫之妻也。 列士,元士也。 庶士,下士也。 社,春分。 祭社也。 事,農桑之屬也。 冬祭曰烝。 烝而獻五穀布帛之功也。 吾冀而朝夕脩我曰必無廢先人,爾今曰胡不自安。 以是承君之官。 餘懼穆伯之絶嗣也。 稽古44 ○孔子曰,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飮,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囘也。 囘,孔子弟子。 姓,顏。 字,子淵。 簞,竹器。 食,飯也。 瓢,瓠也。 言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所樂也。 右敬身。 稽古45 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 曰莊姜。 美而無子。 又娶於陳。 曰厲嬀。 生孝伯。 早死。 其娣戴嬀生桓公。 莊姜以爲己子。 衛,國名。 莊公,衛君。 齊,國名。 東宮,太子。 得臣,齊太子名。 姜,齊姓。 娣,女弟之從嫁者。 嬀,陳姓。 厲,戴,皆謚也。 桓公,名完。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 有寵而好兵。 公弗禁。 莊姜惡之。 嬖,親幸也。 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敎之以義方,弗納於邪。 驕奢淫泆所自邪也。 四者之來寵祿過也。 石碏,衛大夫。 方,道也。 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 憾,恨。 眕,重也。 降其身則必恨。 恨則思亂,不能自安自重。 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 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臣行君之義。 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 君人者將禍是務去。 而速之無乃不可乎。 稽古46 ○劉康公,成肅公,會晉侯伐秦。 成子受脤於社不敬。 脤,宜社之肉。 盛以脤器。 故曰脤。 宜,出兵祭社之名。 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所謂命也。 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 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 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 勤禮莫如致敬。 盡力莫如敦篤。 敬在養神。 篤在守業。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 膰,祭肉。 交神之大節也。 今成子惰。 棄其命矣。 其不反乎。 稽古47 ○衛侯在楚,北宮文子見令尹圍之威儀, 文子,名括。 圍,楚公子名。 言於衛侯曰,令尹其將不免。 詩雲,敬愼威儀,維民之則。 令尹無威儀。 民無則焉。 民所不則以在民上。 不可以終。 公曰,善哉。 何謂威儀。 對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 有儀而可像,謂之儀。 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像之。 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 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 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 順是以下皆如是。 是以上下能相固也。 衛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棣棣,富而閑也。 選,數也。 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 週詩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攸,所也。 攝,依也。 言朋友之道,必相敎訓以威儀也。 故君子在位可畏,施捨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像,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 謂之有威儀也。 右通論。

小學外篇

嘉言第五

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彛,好是懿德。 孔子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彛也。 故好是懿德。 歴傳記,接見聞,述嘉言,紀善行,爲小學外篇。 嘉言1 橫渠張先生曰,敎小兒,先要安詳恭敬。 今世學不講,男女從幼便驕惰壞了,到長益凶狠。 只爲未嘗爲子弟之事,則於其親已有物我不肯屈下。 病根常在。 又隨所居而長,至死只依舊。 爲子弟,則不能安灑掃應對,接朋友,則不能下朋友,有官長,則不能下官長,爲宰相,則不能下天下之賢。 甚則至於徇私意,義理都喪,也只爲病根不去,隨所居所接而長。 嘉言2 ○楊文公家訓曰,童稺之學不止記誦。 養其良知良能,當以先入之言爲主。 日記故事,不拘古今,必先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事。 如黃香扇枕,陸績懷橘,叔敖陰德,子路負米之類,只如俗說,便曉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 嘉言3 ○明道程先生曰,憂子弟之輕俊者,只敎以經學念書,不得令作文字。 子弟凡百玩好,皆奪志。 至於書札,於儒者事最近。 然一向好著亦自喪志。 嘉言4 ○伊川程先生曰,敎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欲且敎之歌舞。 如古詩三百篇,皆古人作之。 如關雎之類,正家之始。 故用之郷人,用之邦國,日使人聞之。 此等詩其言簡奧,今人未易曉。 別欲作詩,略言敎童子,灑掃?應對?事長之節,令朝夕歌之。 似當有助。 嘉言5 ○陳忠肅公曰,幼學之士先要分別人品之上下。 何者是聖賢所爲之事,何者是下愚所爲之事,向善背惡去彼取此。 此幼學所當先也。 顏子?孟子亞聖也。 學之,雖未至亦可爲賢人。 今學者若能知此,則顏?孟之事我亦可學。 言溫而氣和,則顏子之不遷漸可學矣。 過而能悔,又不憚改,則顏子之不貳漸可學矣。 知埋鬻之戲不如爼豆,念慈母之敎至於三遷,自幼至老,不厭不改,終始一意,則我之不動心,亦可以如孟子矣。 若夫立志不高,則其學皆常人之事。 語及顏?孟則不敢當也。 其心必曰,我爲孩童,豈敢學顏?孟哉。 此人不可以語上矣。 先生長者見其卑下,豈肯與之語哉。 先生長者不肯與之語,則其所與語皆下等人也。 言不忠信,下等人也。 行不篤敬,下等人也。 過而不知悔,下等人也。 悔而不知改,下等人也。 聞下等之語爲下等之事,譬如坐於房舍之中,四面皆墻壁也。 雖欲開明不可得矣。 嘉言6 ○馬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 援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 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政法。 此吾所大惡也。 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 龍伯高敦厚週愼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 吾愛之重之。 願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淸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 吾愛之重之。 不願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猶爲謹敕之士。 所謂刻鵠不成,尙類鶩者也。 效季良不得,陷爲天下輕薄子。 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嘉言7 ○漢昭烈將終。 敕後主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 嘉言8 ○諸葛武侯戒子書曰,君子之行,靜以脩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歳去,遂成枯落,悲歎窮廬,將復何及也。 嘉言9 ○柳玼嘗著書,戒其子弟曰,夫壞名災己,辱先喪家。 其失尤大者五。 宜深誌之。 其一,自求安逸靡甘澹泊,苟利於己不恤人言。 其二,不知儒術,不悅古道,懵前經而不恥,論當世而解頥,身旣寡知惡人有學。 其三,勝己者厭之,佞己者悅之,唯樂戲談,莫思古道,聞人之善嫉之,聞人之惡揚之,浸漬頗僻,銷刻德義。 簪裾徒在,廝養何殊。 其四,崇好優遊,耽嗜麯蘗,以衘杯爲高致,以勤事爲俗流。 習之易荒,覺已難悔。 其五,急於名宦匿近權要,一資半級雖或得之,眾怒羣猜,鮮有存者。 餘見名門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儉,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孫頑率?奢傲,以覆墜之。 成立之難,如昇天,覆墜之易,如燎毛。 言之痛心。 爾宜刻骨。 嘉言10 ○範魯公質爲宰相。 從子杲嘗求奏遷秩。 質作詩曉之。 其略曰,戒,爾學立身,莫若先孝悌。 怡怡奉親長,不敢生驕易。 戰戰復兢兢,造次必於是。 戒,爾學幹祿,莫若勤道藝。 嘗聞諸格言。 學而優則仕。 不患人不知,惟患學不至。 戒,爾遠恥辱。 恭則近乎禮。 自卑而尊人,先彼而後己,相鼠與茅鴟,宜鑑詩人剌。 戒,爾勿放曠。 放曠非端士。 週?孔垂名敎。 齊?梁尙淸議,南朝稱八達,千古穢靑史。 戒,爾勿嗜酒。 狂藥非佳味。 能移謹厚性,化爲兇險類。 古今傾敗者,歴歴皆可記。 戒,爾勿多言。 多言眾所忌。 苟不愼樞機,災厄從此始。 是非毀譽間,適足爲身累。 舉世重交遊,擬結金蘭契。 忿怨容易生,風波當時起。 所以君子心,汪汪淡如水。 舉世好承奉,昂昂增意氣。 不知承奉者,以爾爲翫戲。 所以古人疾,籧篨與戚施。 舉世重遊俠,俗呼爲氣義。 爲人赴急難,往往陷囚繋。 所以馬援書殷勤戒諸子。 舉世賤淸素,奉身好華侈,肥馬衣輕裘,揚揚過閭裡。 雖得市童憐,還爲識者鄙。 我本覉旅臣,遭逢堯?舜理。 位重才不充,戚戚懷憂畏。 深淵與薄冰,蹈之惟恐墜。 爾曹當閔我。 勿使增罪戾。 閉門歛蹤跡,縮首避名勢。 勢位難久居。 畢竟何足恃。 物盛則必衰。 有隆還有替。 速成不堅牢。 速走多顚躓。 灼灼園中花, 早發還先萎。 遲遲澗畔松,鬱鬱含晩翠。 賦命有疾徐。 靑雲難力致。 寄語謝諸郎。 躁進徒爲耳。 嘉言11 ○康節邵先生誡子孫曰,上品之人不敎而善,中品之人敎而後善,下品之人敎亦不善。 不敎而善非聖而何。 敎而後善非賢而何。 敎亦不善非愚而何。 是知,善也物吉之謂也。 不善也者兇之謂也。 吉也者,目不觀非禮之色,耳不聽非禮之聲,口不道非禮之言,足不踐非禮之地。 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 親賢如就芝蘭,避惡如畏蛇蠍。 或曰不謂之吉人,則吾不信也。 凶也者,語言詭譎,動止陰險,好利,飾非,貪淫,樂禍,疾良善如讎隙,犯刑憲如飮食。 小則殞身滅生,大則覆宗絶嗣。 或曰不謂之凶人,則吾不信也。 傳有之,曰,吉人爲善,惟日不足。 凶人爲不善,亦惟日不足。 汝等欲爲吉人乎。 欲爲凶人乎。 嘉言12 ○節考徐先生訓學者曰,諸君欲爲君子而使勞己之力,費己之財,如此而不爲君子猶可也。 不勞己之力,不費己之財,諸君何不爲君子。 郷人賤之,父母惡之,如此而不爲君子猶可也。 父母欲之,郷人榮之。 諸君何不爲君子。 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爲君子,未之有也。 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爲小人,未之有也。 嘉言13 ○胡文定公與子書曰,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立心以忠信?不欺爲主本,行己以端莊?淸愼見操執,臨事以明敏?果斷辨是非,又謹三尺,攷求立法之意,而操縱之,斯可爲政不在人後矣。 汝勉之哉。 治心脩身,以飮食?男女爲切要。 從古聖賢自這裏做工夫。 其可忽乎。 嘉言14 ○古靈陳先生爲仙居令,敎其民曰,爲吾民者,父義, 能正其家。 母慈, 能養其下。 兄友, 能愛其弟。 弟恭, 能敬其兄。 子孝,能事父母。 夫婦有恩, 貧窮相守爲恩。 若棄妻不養,夫喪改嫁,皆是無恩也。 男女有別, 男有婦,女有夫。 分別不亂。 子弟有學,能知禮義廉恥。 郷閭有禮, 歳時寒暄皆以恩意往來,燕飮敘老少坐立拜起。 貧窮患難親戚相救, 謂借貸錢穀。 昏姻死喪鄰保相助,無墮農業,無作盜賊,無學賭博,無好爭訟,無以惡陵善,無以富呑貧,行者讓路, 少避長,賤避貴,輕避重,來避去。 耕者讓畔, 地有界畔。 不相侵奪。 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 子弟負重,執役,不令老者擔擎。 則爲禮義之俗矣。 右廣立教。 嘉言15 司馬溫公曰,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 必諮稟於家長。 易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安有嚴君在上,而其下敢直情,自恣不顧者乎。 雖非父母,當時爲家長者亦當諮禀而行之,則號令出於一人,家政可得而治矣。 嘉言16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記而佩之,時省而速行之,事畢則返命焉。 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則和色柔聲,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許,然後改之。 若不許,苟於事無大害者亦當曲從。 若以父母之命爲非,而直行己志,雖所執皆是,猶爲不順之子。 況未必是乎。 嘉言17 ○橫渠先生曰,舜之事親有不悅者,爲父頑母嚚,不近人情。 若中人之性,其愛惡,若無害理,必姑順之。 若親之故舊所喜,當極力招致。 賓客之奉當極力營辨。 努以悅親爲事,不可計家之有無。 然又須使之,不知其勉強勞苦。 苟使見其爲而不易,則亦不安矣。 嘉言18 ○羅仲素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爲父子者定雲,只爲天下無不是底父母。 了翁聞而善之曰,唯如此而後天下之爲父子者定。 彼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常始於見其有不是處耳。 嘉言19 ○伊川先生曰,病臥於床,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 事親者,亦不可不知醫。 嘉言20 ○橫渠先生嘗曰,事親奉祭,豈可使人爲之。 嘉言21 ○伊川先生曰,冠昏喪祭禮之大者,今人都不理會。 豺獺皆知報本。 今士大夫家多忽此,厚於奉養而薄於先祖,甚不可也。 某嘗脩六禮大略。 六禮,冠?昏?喪?祭?郷飮酒?士相見。 家必有廟, 古者庶人祭於寢,士大夫祭於廟。 庶人無廟,可立影堂。 廟必有主。 高祖以上,卽當祧也。 又云,今人以影祭。 或一髭髪不相似,則所祭已是別人。 大不便。 月朔必薦新。 如仲春薦含桃之類。 時祭用仲月。 物成也。 古者天子諸侯於孟月者,爲首時也。 時祭之外更有三祭。 冬至祭始祖,冬至,陽之始也。 始祖,厥初生民之祖也。 無主,於廟中正位設一位,合考姒享之。 立春祭先祖,先祖,初祖以下高祖以上之祖也。 立春,生物之始。 故像其類而祭之。 季秋祭禰。 季秋,成物之始。 亦像其類而祭之。 忌日遷主祭於正寢。 凡事死之禮,當厚於奉生者。 人家能存得此等事數件,雖幼者可使漸知禮義。 嘉言22 ○司馬溫公曰,冠者成人之道也。 成人者將責爲人子,爲人弟,爲人臣,爲人少者之行也。 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 冠禮之廢久矣。 近世以來人情尤爲輕薄。 生子猶飮乳,已加巾帽。 有官者,或爲之製公服而弄之。 過十歳猶總角者蓋鮮矣。 彼責以四者之行,豈能知之。 故往往自幼至長愚騃如一。 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 古禮雖稱二十而冠,然世俗之弊,不可猝變。 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已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後冠之。 斯其美矣。 嘉言23 ○古者父母之喪旣殯食粥。 齊衰疎食水飮,不食菜果。 父母之喪旣虞,卒哭疎食水飮,不食菜果。 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食醯醬。 中月而禫。 禫而飮醴酒。 始飮酒者先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乾肉。 古人居喪,無敢公然食肉飮酒者。 漢昌邑王奔昭帝之喪,居道上不素食。 霍光數其罪而廢之。 晉阮籍負才放誕,居喪無禮。 何曾面,質籍於文帝坐曰,卿敗俗之人,不可長也。 因言於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聽阮籍以重哀飲酒食肉於公坐。 宜擯四裔,無令汚染華夏。 宋廬陵王義眞居武帝憂,使左右買魚肉珍羞,於齊內別立廚帳。 會長吏劉湛入。 因命臑酒,炙車螯。 湛正色曰,公當今不宜有此設。 義眞曰,旦甚寒。 長吏事同一家。 望不爲異。 酒至。 湛起曰,旣不能以禮自處,又不能以禮處人。 隋煬帝爲太子,居文獻皇后喪,每朝令進二溢米,而私令外取肥肉?脯?鮓,置竹筒中,以蠟閉口,衣襆裹而納之。 湖南楚王馬希聲葬其父武穆王之日,猶食雞臛。 其官屬潘起譏之曰,昔阮籍居喪食蒸豚。 何代無賢。 然則五代之時,居喪食肉者,人猶以爲異事。 是流俗之弊,其來甚近也。 今之士大夫,居喪食肉飮酒無異平日。 又相從宴集,靦然無愧,人亦恬不爲怪。 禮俗之壞,習以爲常。 悲夫。 乃至鄙野之人,或初喪未歛,親賓則齎酒饌,往勞之,主人亦自備酒饌,相與飮啜醉飽連日。 及葬亦如之。 甚者初喪作樂以娯屍,及殯葬,則以樂導轜車,而號哭隨之。 亦有乗喪卽嫁娶者。 噫,習俗之難變,愚夫難曉,乃至此乎。 凡居父母之喪者,大祥之前皆未可食肉飮酒。 若有疾暫須食飮。 疾止亦當復初。 必若素食不能下嚥久而臝憊,恐成疾者,可以肉汁及脯?醢,或肉少許助其滋味。 不可恣食珍羞盛饌,及與人宴樂。 是則雖被衰麻,其實不行喪也。 唯五十以上,血氣旣衰,必資酒肉扶養者,則不必然耳。 其居喪聽樂,及嫁娶者,國有正法。 此不復論。 嘉言24 ○父母之喪,中門之外擇樸陋之室爲丈夫喪次。 斬衰寢苫枕塊,不脫絰帶,不與人坐焉。 婦人次,於中門之內別室,撤去帷帳?衾褥?華麗之物。 男子無故不入中門,婦人不得輒至男子喪次。 晉陳壽遭父喪有疾,使婢丸藥。 客行見之,郷黨以爲貶議。 坐是沈滯坎坷終身。 嫌疑之際不可不愼。 嘉言25 ○父母之喪不當出。 若爲喪事及有故不得已而出,則乗樸馬布裹鞍轡。 嘉言26 ○世俗信浮屠誑誘,凡有喪事無不供佛飯僧。 雲,爲死者,滅罪資福,使生天堂受諸快樂。 不爲者必入地獄,剉焼舂磨,受諸苦楚。 殊不知死者形旣朽滅,神已飄散,雖有剉焼舂磨,且無所施。 亦況佛法未入中國之前,人固有死而復生者。 何故,都無一人誤入地獄,見所謂十王者耶。 此其無有而不足信也明矣。 嘉言27 ○顏氏家訓曰,吾家巫覡?符章,絶於言議,汝曹所見。 勿爲妖妄。 嘉言28 ○伊川先生曰,人無父母,生日當倍悲痛。 更安忍置酒張樂,以爲樂。 若具慶者可矣。 嘉言29 ○呂氏童蒙訓曰,事君如事親,事官長如事兄,與同僚如家人,待羣吏如奴僕,愛百姓如妻子,處官事如家事,然後能盡吾之心。 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盡也。 嘉言30 ○或問簿佐令者也,簿所欲爲,令或不從奈何。 伊川先生曰,當以誠意動之。 今令與簿不和,只是爭私意。 令是邑之長,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過則歸己,善則唯恐不歸於令,積此誠意,豈有不動得人。 嘉言31 ○明道先生曰,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 嘉言32 ○劉安禮問臨民。 明道先生曰,使民各得輸其情。 問禦吏。 曰,正己以格物。 嘉言33 ○伊川先生曰,居是邦不非其大夫。 此理最好。 嘉言34 ○童蒙訓曰,當官之法,唯有三事。 曰淸,曰愼,曰勤。 知此三者,則知所以持身矣。 嘉言35 ○當官者,凡異色人皆不宜與之相接。 巫祝?尼媼之類尤宜疎絶,要以淸心省事爲本。 嘉言36 ○後生少年乍到官守,多爲猾吏所餌,不自省察,所得毫末,而一任之間不敢復擧動。 大抵作官嗜利,所得甚少而吏人所盜不貲矣。 以此被重譴。 良可惜也。 嘉言37 ○當官者,先以暴怒爲戒。 事有不可,當詳處之。 必無不中。 若先暴怒,只能自害。 豈能害人。 嘉言38 ○當官處事,但務著實。 如塗摖文字,追改日月,重易押字,萬一敗露,得罪反重,亦非所以養誠心,事君不欺之道也。 嘉言39 ○王吉上疏曰,夫婦人倫大綱,夭壽之萌也。 世俗嫁娶太蚤。 未知爲人父母之道而有子。 是以敎化不明而民多夭。 嘉言40 ○文中子曰,婚娶而論財夷虜之道也。 君子不入其郷。 古者男女之俗各擇德焉。 不以財爲禮。 嘉言41 ○早婚少聘,敎人以偸。 妾媵無數,敎人以亂。 且貴賤有等。 一夫一婦庶人之職也。 嘉言42 ○司馬溫公曰,凡議婚姻,當先察其壻與婦之性行及家法何如。 勿苟慕其富貴。 壻苟賢矣,今雖貧賤,安知異時不富貴乎。 苟爲不肖,今雖富貴,安知異時不貧賤乎。 婦者家之所由盛衰也。 苟慕一時之富貴而娶之,彼挾其富貴,鮮有不輕其夫,而傲其舅姑。 養成驕妬之性,異日爲患庸有極乎。 借使因婦財以致富,依婦勢以取貴,苟有丈夫之志氣者能無愧乎。 嘉言43 ○安定胡先生曰,嫁女必須勝吾家者。 勝吾家,則女之事人,必欽必戒。 娶婦必須不若吾家者。 不若吾家,則婦之事舅姑必執婦道。 嘉言44 ○或問孀婦於理似不可取,如何。 伊川先生曰,然。 凡取以配身也。 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 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託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 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嘉言45 ○顏氏家訓曰,婦主中饋,唯事酒食衣服之禮耳。 國,不可使預政。 家,不可使幹蠱。 如有聦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勸其不足。 必無牝雞晨鳴,以致禍也。 嘉言46 ○江東婦女略無交遊。 其婚姻之家或十數年間未相識者。 唯以信命贈遺致殷勤焉。 鄴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戸,爭訟曲直,造請逢迎,代子求官,爲夫訴屈。 此乃恆?代之遺風乎。 嘉言47 ○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 有夫婦而後有父子。 有父子而後有兄弟。 一家之親此三者而已矣。 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 故於人倫爲重也。 不可不篤。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 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遊則共方。 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 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 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娣姒之比兄弟則疎薄矣。 今使疎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 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 惟友悌深至,不爲傍人之所移者免夫。 嘉言48 ○柳開仲塗曰,皇考治家,孝且嚴。 旦望弟婦等拜堂下畢,卽上手低面聽我皇考訓誡。 曰,人家兄弟無不義者。 盡因娶婦入門異姓相聚,爭長競短漸漬日聞,偏愛私藏以至背戾,分門割戸,患若冦讎,皆汝婦人所作。 男子剛腸者,幾人能不爲婦人言所惑。 吾見多矣。 若等寧有是耶。 退則惴惴,不敢出一語爲不孝事。 開軰抵此頼之,得全其家云。 嘉言49 ○伊川先生曰,今人多不知兄弟之愛。 且如閭閻小人,得一食必先以食父母。 夫何故。 以父母之口重於己之口也。 得一衣必先以衣父母。 夫何故。 以父母之體重於己之體也。 至於犬馬亦然。 待父母之犬馬,必異乎己之犬馬也。 獨愛父母之子,卻輕於己之子。 甚者至若仇敵。 舉世皆如此。 惑之甚矣。 嘉言50 ○橫渠先生曰,斯干詩言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 言兄弟宣相好,不要相學。 猶似也。 人情大抵,患,在施之不見報則輟。 故恩不能終。 不要相學,己施之而已。 嘉言51 ○伊川先生曰,近世淺薄,以相歡狎爲相與,以無圭角爲相歡愛。 如此者安能久。 若要久,須是恭敬。 君臣?朋友皆當以敬爲主也。 嘉言52 ○橫渠先生曰,今之朋友擇其善柔,以相與,拍肩執袂,以爲氣合,一言不合怒氣相加。 朋友之際,欲其相下不倦。 故於朋友之間主其敬者,日相親與,得效最速。 嘉言53 ○童蒙訓曰,同僚之契,交承之分,有兄弟之義。 至其子孫亦世講之。 前軰專以此爲務。 今人知之者蓋少矣。 又如舊舉將及嘗爲舊任按察官者,後己官雖在上,前軰皆辭避坐下坐。 風俗如此。 安得不厚乎。 嘉言54 ○范文正公爲參知政事時,告諸子曰,吾貧時,與汝母養吾親,汝母躬執爨,而吾親甘旨未嘗充也。 今而得厚祿,欲以養親,親不在矣。 汝母亦已早世。 吾所最恨者。 忍令若曹享富貴之樂也。 吾吳中宗族甚眾。 於吾固有親疎。 然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疎也。 苟祖宗之意無親疎,則飢寒者,吾安得不恤也。 自祖宗來,積德百餘年,而始發於吾得至大官。 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 今何顏入家廟乎。 於是恩例俸賜常均於族人,幷置義田宅雲。 嘉言55 ○司馬溫公曰,凡爲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羣子弟及家眾,分之以職, 謂使之掌庫廩?廐庫?庖廚?舎業?田園之類。 授之以事,謂朝夕所幹及非常之事。 而責其成功,制財用之節,量入以爲出,稱家之有無,以給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費,皆有品節而莫不均一,裁省冗費,禁止奢華,常須稍存贏餘,以備不虞。 右廣明倫。 嘉言56 ○董仲舒曰,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嘉言57 ○孫思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 智欲圓而行欲方。 嘉言58 ○古語雲,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嘉言59 ○孝友先生朱仁軌隱居養親。 常誨子弟曰,終身讓路不枉百歩。 終身讓畔不失一叚。 嘉言60 ○濂渓周先生曰,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伊尹?顏淵大賢也。 伊尹恥其君不爲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於市。 顏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 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過則聖,及則賢。 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 嘉言61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爲徳行,行之爲事業。 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嘉言62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 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 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噫。 嘉言63 ○明道先生曰,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欲人將已放之心約之,使反復入身來。 自能尋,向上去。 下學而上達也。 嘉言64 ○心要在腔子裏。 嘉言65 ○伊川先生曰,只整齊嚴肅則心便一,一則自無非僻之幹。 嘉言66 ○伊川先生甚愛表記君子莊敬日彊,安肆日偸之語。 蓋常人之情纔放肆,則日就曠蕩,自檢束,則日就規矩。 嘉言67 ○人於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 只有自家一箇身與心,郤不要好。 苟得外物好時,卻不知道自家身與心, 卻已自先不好了也。 嘉言68 ○伊川先生曰,顏淵問克己復禮之目。 夫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四者身之用也。 由乎中而應乎外。 制乎外所以養其中也。 顏淵事斯語。 所以進於聖人。 後之學聖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 因箴以自警。 視箴曰,心兮本虛,應物無跡。 操之有要,視爲之則。 蔽交於前,其中則遷。 制之於外以安其內。 克己復禮久而誠矣。 聽箴曰,人有秉彛,本乎天性。 知誘物化遂亡其正。 卓彼先覺,知止有定。 閑邪存誠。 非禮勿聽。 言箴曰,人心之動,因言以宣。 發禁躁妄,內斯靜專。 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凶榮辱惟其所召。 傷易則誕,傷煩則支。 己肆物忤,出悖來違。 非法不道。 欽哉訓辭。 動箴曰,哲人知幾,誠之於思。 志士厲行,守之於爲。 順理則裕,從欲惟危。 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嘉言69 ○伊川先生言,人有三不幸。 少年登高科,一不幸,席父兄之勢爲美官,二不幸,有高才能文章,三不幸也。 嘉言70 ○橫渠先生曰,學者捨禮義,則飽食終日,無所猷爲。 與下民一致。 所事不逾衣食之間,燕遊之樂爾。 嘉言71 ○范忠宣公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聦明恕己則昏。 爾曹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嘉言72 ○呂榮公嘗言,後生初學且須理會氣象。 氣象好時百事是當。 氣象者辭令容止輕重疾徐,足以見之矣。 不惟君子小人於此焉分,亦貴賤壽夭之所由定也。 嘉言73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 蓋自攻其惡日夜且自點檢,絲毫不盡,則慊於心矣。 豈有工夫點檢他人耶。 嘉言74 ○大要前軰作事,多周詳。 後軰作事,多闊略。 嘉言75 ○恩讎分明,此四字非有道者之言也。 無好人三字,非有德者之言也。 後生戒之。 嘉言76 ○張思叔座右銘曰,凡語必忠信,凡行必篤敬,飮食必愼節,字畫必楷正,容貌必端莊,衣冠必肅整,歩履必安詳,居處必正靜。 作事必謀始,出言必顧行,常德必固持,然諾必重應,見善如己出,見惡如己病。 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 書之當座隅,朝夕視爲警。 嘉言77 ○胡文定公曰,人須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 不要有富貴相。 孟子謂堂高數仭,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不爲。 學者須先除去此等,常自激昂。 便不到得墜墮。 常愛諸葛孔明,當漢末,躬耕南陽不求聞達。 後來雖應劉先主之聘,宰割山河,三分天下,身都將相,手握重兵,亦何求不得,何慾不遂,乃與後主言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臣身在外別無調度,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若死之日,不使廩有餘粟,庫有餘財,以負陛下。 及卒果如其言。 如此軰人,眞可謂大丈夫矣。 嘉言78 ○範益謙座右戒曰,一,不言朝廷利害,邊報差除。 二,不言州縣官員長短得失。 三,不言眾人所作過惡。 四,不言仕進官職,趨時附勢。 五,不言財利多少,厭貧求富。 六,不言淫媟戲慢,評論女色。 七,不言求覓人物,幹索酒食。 又曰,人附書信,不可開拆沈滯。 發人私書拆人信物。 甚者,結爲仇怨。 餘得人所附書物,雖至親卑幼者,亦未嘗輒留。 必爲附至。 及人託於某處問訊於求,若事非順理,而己之力不及者,則可至誠辭卻之。 若已諾之矣,則必須達所欲。 至於聽與不聽,則在其人。 與人並坐,不可窺人私書。 凡與賓客對坐,及往人家,見人得親戚書,切不可往觀,及注目偸視。 若屈膝並坐,目力可及,則歛身而退,候其収書,方復進以續前話,若其人置書几上,亦不可取觀。 須俟其人云某所惠書,雲足下請觀之,方可一看。 若書中事,無大小以至戲謔之語,皆不可於他處復說。 凡入人家,不可看人文字。 凡入人家,不可於几案上及書攀內,飜看人家書簡及記事冊子,錢穀文暦。 若人將文字令己看,切不可於背後觀。 皆無德之一端也。 凡借人物,不可損壞不還。 凡借一物,上至書冊下至器用苟得己者,則不須借。 若不獲己,則須愛護過於己物,看用纔畢卽時歸還。 切不可以藉爲名,意在沒納,及不加愛惜,至有損壞。 大率豪氣者於己之物多不自愛。 若借人物,豈可亦如此。 此非用豪氣之所。 乃無德之一端也。 凡喫飮食,不可揀擇去取。 凡飮食,蒸餅去皮,饅頭去蔕,肉去脂皮之類。 皆非成人所爲。 乃癡騃無知而已。 自非生硬臭惡與犯己宿疾之物,豈有不可食之理。 與人同處,不可自擇便利。 凡與人同坐,夏則己擇涼處,冬則己擇暖處,及與人共食多取先取。 皆無德之一端也。 見人富貴,不可歎羨詆毀。 富貴高下人所共知。 見親戚相識輒稱其富貴。 若得其實,卽是歎羨。 可見不知義命。 若不得實,卽是嫉疾。 用心不佳,莫此爲甚。 凡此數事有犯之者,足以見用意之不肖。 於存心脩身大有所害。 因書以自警。 嘉言79 ○鬍子曰,今之儒者,移學文藝於仕進之心,以收其放心而美其身,則何古人之不可及哉。 父兄以文藝令其子弟,朋友以仕進相招。 往而不返則心始荒而不治。 萬事成咸不逮古先矣。 嘉言80 ○顏氏家訓曰,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 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不憚劬勞以致甘腝,惕然慙懼,起而行之也。 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 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卑以自牧,禮爲敎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歛容抑志也。 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慾,忌盈,惡滿,賙窮,卹匱,赧然悔恥,積而能散也。 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 素怯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懼也。 歴茲以往,百行皆然。 縱不能淳,去泰去甚,學之所知,施無不達。 世人讀書,但能言之,不能行之。 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耳。 又有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陵忽長者,輕慢同列。 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鴟梟。 如此以學求益,今反自損。 不如無學也。 嘉言81 ○伊川先生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於今可見古人爲學次第者,獨頼此篇之存。 而其他則未有如論孟者。 故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嘉言82 ○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將聖人之言語切己。 不可只作一場話說。 看得此二書切己,終身儘多也。 嘉言83 ○讀論語者,但將弟子問處便作己問,將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 若能於論?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 嘉言84 ○橫渠先生曰,中庸文字軰直須句句理會過,使其言互相發明。 嘉言85 ○六經須循環理會。 儘無窮。 待自家長得一格,則又見得別。 嘉言86 ○呂舍人曰,大抵後生爲學,先須理會所以爲學者何事。 一行一住,一語一默,須要盡合道理。 學業則須是嚴立課程。 不可一日放慢。 每日須讀一般經書一般子書。 不須多。 只要令精熟。 須靜室危坐讀取二三百遍。 字字句句須要分明。 又每日須連前三五授,通讀五七十遍。 須令成誦。 不可一字放過也。 史書每日須讀取一卷或半卷以上,始見功。 須是從人授讀,疑難處便質問,求古聖賢用心,竭力從之。 夫指引者,師之功也。 行有不至,從容規戒者,朋友之任也。 決意而往,則須用己力。 難仰他人矣。 嘉言87 ○呂氏童蒙訓曰,今日記一事,明日記一事,久則自然貫穿。 今日辨一理,明日辨一理,久則自然浹洽。 今日行一難事,明日行一難事,久則自然堅固渙然冰釋,怡然理順。 久自得之。 非偶然也。 嘉言88 ○前軰嘗說,後生才性過人者,不足畏。 惟讀書尋思推究者,爲可畏耳。 又云,讀書只怕尋思。 蓋義理精深,惟尋思用意,爲可以得之。 鹵莾厭煩者,決無有成之理。 嘉言89 ○顏氏家訓曰,借人典籍,皆須愛護,先有缺壞,就爲補治。 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濟陽江祿讀書未竟,雖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齊,然後得起。 故無損敗。 人不厭其求假焉。 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秩,多爲童幼婢妾所點汚,風雨蟲鼠所毀傷,實爲累德。 吾每讀聖人之書,未嘗不肅敬對之。 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聖賢姓名,不敢他用也。 嘉言90 ○明道先生曰,君子敎人有序。 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後敎以大者遠者。 非是先傳以近小,而後不敎以遠大也。 嘉言91 ○明道先生曰,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 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 昔之惑人也,乗其迷暗。 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 自謂之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 言爲無不周徧,實則外於倫理。 窮深極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 天下之學非淺陋固滯,則必入於此。 自道之不明也,邪誕妖妄之說競起,塗生民之耳目,溺天下於汙濁。 雖高才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 是皆正路之蓁蕪,聖門之蔽塞。 闢之,而後可以入道。 右廣敬身。

善行第六

善行1 呂滎公,名希哲,字原明,申國正獻公之長子。 正獻公居家簡重寡默,不以事物經心,而申國夫人性嚴有法度。 雖甚愛公,然敎公事事循蹈規矩。 甫十歳祁寒暑雨侍立,終日不命之坐不敢坐也。 日必冠帶以見長者。 平居雖甚熱,在父母長者之側,不得去巾襪?縛袴?衣服。 唯謹。 行歩出入無得入茶肆酒肆。 市井里巷之語,鄭?衛之音,未嘗一經於耳。 不正之書,非禮之色,未嘗一接於目。 正獻公通判頴州。 歐陽公適知州事。 焦先生千之伯強,客文忠公所。 嚴毅方正。 正獻公招延之使敎諸子。 諸生少有過差,先生端坐召與相對,終日竟夕不與之語。 諸生恐懼畏伏。 先生方略降詞色。 時公方十餘歳,內則正獻公與申國夫人敎訓如此之嚴,外則焦先生化導如此之篤。 故公德器成就,大異眾人。 公嘗言,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善行2 ○呂滎公張夫人待制,諱昷之之幼女也。 最鐘愛。 然居常,至微細事,敎之必有法度。 如飮食之類,飯羹許更益,魚肉不更進也。 時張公已爲待制河北都轉運使矣。 及夫人嫁呂氏,夫人之母申國夫人姊也。 一日來視女。 見舎後有鍋釜之類大不樂。 謂申國夫人曰,豈可使小兒軰私作飮食壞家法耶。 其嚴如此。 善行3 ○唐陽城爲國子司業,引諸生告之曰,凡學者所以學爲忠與孝也。 諸生有久不省親者乎。 明日謁城還養者二十軰,有三年不歸侍者,斥之。 善行4 ○安定先生胡瑗,字翼之。 患隋唐以來仕進尙文辭,而遺經業,苟趨祿利。 及爲蘇?湖二州敎授,嚴條約,以身先之,雖大暑必公服終日以見諸生,嚴師弟子之禮。 解經至有要義,懇懇爲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後治乎人者。 學徒千數日月刮劘。 爲文章,皆傳經義必以理勝。 信其師說敦尙行實。 後爲大學。 四方歸之,庠舎不能容。 其在湖學置經義齋?治事齋。 經義齋者擇疏通有器局者居之。 治事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 如治民治兵水利筭數之類。 其在大學亦然。 其弟子散在四方,隨其人賢愚皆循循雅飭。 其言談?舉止,遇之不問可知爲先生弟子。 其學者相語稱先生,不問可知爲胡公也。 善行5 ○明道先生言於朝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爲本。 宜先禮命近侍賢儒及百執事,悉心推訪。 有德業充備足爲師表者,其次,有篤志好學材良行脩者,延聘?敦遣萃於京師,俾朝夕相與講明正學,其道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其敎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脩其孝悌?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勵,漸摩成就之之道,皆有節序。 其要在於擇善,脩身,至於化成天下。 自郷人而可至於聖人之道。 其學行皆中於是者爲成德,取材識明達可進於善者,使日受其業。 擇其學明德尊者,爲大學之師。 次以分敎天下之學。 擇士入學。 縣升之州,州賓興於大學,大學聚而敎之,歳論其賢者?能者於朝。 凡選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潔,居家孝悌,有廉恥禮讓,通明學業,曉達治道者。 善行6 ○伊川先生看詳學制。 大槩以爲學校禮義相先之地,而月使之爭,殊非敎養之道。 請改試爲課,有所未至,則學官召而敎之,更不考定高下。 制尊賢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鐫解額以去利誘,省繁文以專委任,勵行檢以厚風敎,及置待賓?吏師齋,立觀光法。 如是者亦數十條。 善行7 ○藍田呂氏郷約曰,凡同約者,德業相勸,德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敎子弟,能禦僮僕,能事長上,能睦親故,能擇交遊,能 守廉介,能廣施惠,能受寄託,能救患難,能規過失,能爲人謀,能爲眾集事,能解闘爭,能決是非,能與利除害,能居官舉職。 業謂居家則事父兄,敎子弟,侍妻妾,在外則事長上,接朋友,敎後生,禦僮僕。 至於讀書,治田,營家,濟物,好禮?樂?射?禦?書?數之類,皆可爲之。 非此之類,皆爲無益。 過失相規,犯義之過,一曰,酗博闘訟。 二曰,行止踰違。 三曰,行不恭遜。 四曰,言不忠信。 五曰,造言誣毀。 六曰,營私太甚。 不脩之過,一曰,交非其人。 二曰,遊戯怠惰。 三曰,動作無儀。 四曰,臨事不恪。 五曰,用度不節。 禮俗相交, 謂婚姻?喪葬?祭祀之禮?往還?書問?慶弔之節。 患難相卹,一曰,水火。 二曰,盜賊。 三曰,疾病。 四曰,死喪。 五曰,孤弱。 六曰,誣枉。 七曰,貧乏。 有善則書於籍,有過若違約者亦書之,三犯而行罰。 不悛者絶之。 善行8 ○明道先生敎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下,灑掃應對至於窮理盡性,循循有序。 病世之學者捨近而趨遠,處下而闚高,所以輕自大,而卒無得也。 右實立敎。 善行9 ○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 遭天下亂盜賊並起。 革負母逃難,備經險阻,常採拾以爲養。 數遇賊,或刼欲將去。 革輒涕泣求哀,言有老母。 辭氣願欵,有足感動人者。 賊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 遂得倶全於難。 轉客下邳貧窮。 裸跣行傭,以供母。 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善行10 ○薛包好學篤行。 父娶後妻而憎包分出之。 包日夜號泣不能去。 至被敺杖,不得已廬於舍外,旦入而灑掃。 父怒又逐之。 乃廬於裡門,晨昏不廢。 積歳餘,父母慚而還之。 後服喪過哀。 旣而弟子求分財異居。 包不能止。 廼中分其財。 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 田廬取其荒頓者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 器物取其朽敗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 弟子數破其產輒復賑給。 善行11 ○王祥性孝。 蚤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 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 祥愈恭謹。 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 母嘗欲生魚。 時天寒冰凍。 祥解衣將剖冰求之。 冰忽自解,雙鯉躍出。 持之而歸。 母又思黃雀炙。 復有雀數十飛入其幕。 復以供母。 郷裡驚嘆,以爲孝感所致。 有丹柰結實。 母命守之。 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 其篤孝純至如此。 善行12 ○王裒字偉元。 父儀爲魏安東將軍司馬昭司馬。 東關之敗,昭問於眾曰,近日之事誰任其咎。 儀對曰,責在元帥。 昭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耶。 遂引出斬之。 裒痛父非命,於是隱居敎授,三徴七闢皆不就。 廬於墓側,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栢悲號。 涕涙著樹,樹爲之枯。 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 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 家貧躬耕,計口而田,度身而蠶。 或有密助之者。 裒皆不聽。 及司馬氏簒魏,裒終身未嘗西向而坐。 以示不臣於晉。 善行13 ○晉西河人王延,事親色養。 夏則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 隆冬盛寒,體常無全衣,而親極滋味。 善行14 ○柳玭曰,崔山南昆弟子孫之盛,郷族罕比。 山南曾祖王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 祖母唐夫人事姑孝。 每旦櫛,縰,筓,拜於階下,卽升堂乳其姑。 長孫夫人不粒食數年而康寧。 一日疾病,長幼咸萃。 宣言,無以報新婦恩。 願新婦有子有孫,皆得如新婦孝敬。 則崔之門安得不昌大乎。 善行15 ○南齊庾黔婁爲孱陵令,到縣未旬,父易在家遘疾。 黔婁忽心驚,舉身流汗。 卽日棄官歸家。 家人悉驚其忽至。 時易疾始二日。 醫雲,欲知差劇,但嘗糞甜苦。 易洩利。 黔婁輒取嘗之。 味轉甜滑,心愈憂苦,至夕每稽顙北辰,求以身代。 善行16 ○海虞令何子平,母喪去官,哀毀踰禮。 每哭踴頓絶方蘇。 屬大明末東土饑荒,繼以師旅,八年不得營葬。 晝夜號哭,常如袒括之日。 冬不衣絮,夏不就淸涼。 一日以米數合爲粥,不進塩菜。 所居屋敗不蔽風日。 兄子伯興欲爲葺理。 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申。 天地一罪人耳。 屋何宜覆。 蔡興宗爲會稽太守,甚加矜賞,爲營塚壙。 善行17 ○朱壽昌生七歳,父守雍。 出其母劉氏嫁民間,母子不相知者五十年。 壽昌行四方求之不已。 飮食罕御酒肉。 與人言輒流涕。 煕寧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 誓不見母不復還。 行次同州得焉。 劉氏時年七十餘矣。 雍守錢明逸以事聞,詔壽昌還就官。 繇是天下皆知其孝。 壽昌再爲郡守。 至是以母故通判河中府。 迎其同母弟妹以歸。 居數歳母卒。 涕泣幾喪明。 拊其弟妹益篤,爲買田宅居之。 其於宗族尤盡恩意。 嫁兄弟之孤女二人,葬其不能葬者十餘喪。 蓋其天性如此。 善行18 ○伊川先生家,治喪不用浮屠。 在洛亦有一二人家化之。 善行19 ○霍光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愼未嘗有過。 爲人沈靜詳審,每出入下殿門,進止有常處。 郎僕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 善行20 ○汲黯,景帝時爲太子洗馬。 以嚴見憚。 武帝卽位,召爲主爵都尉。 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位。 是時太后弟武安侯田蚡爲丞相。 中二千石拜謁。 蚡弗爲禮。 黯見蚡未嘗拜揖之。 上方招文學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對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 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上怒變色而罷朝。 公卿皆爲黯懼。 上退謂人曰,甚矣汲黯之戇也。 群臣或數黯。 黯曰,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 寧令從諛承意,陷主於不義乎。 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 病且滿三月,上常賜告者數,終不瘉。 最後嚴助,爲請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也。 曰,使黯任職居官,亡以瘉人。 然至其輔少主守成,雖自謂賁?育弗能奪也。 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 至如汲黯近之矣。 大將軍靑侍中。 上踞厠視之。 丞相弘宴見。 上或時不冠。 至如見黯,不冠不見也。 上嘗坐武帳。 黯前奏事。 上不冠。 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其見敬禮如此。 善行21 ○初魏遼東公翟黑子有寵於太武。 奉使幷州受布千疋,事覺。 黑子謀於著作郎高允曰,主上問我當以實告,爲當諱之。 允曰,公帷幄寵臣。 有罪首實庶或見原。 不可重爲欺罔也。 中書侍郎崔鑒?公孫質曰,若首實,罪不可測。 不如姑諱之。 黑子怨允曰,君柰何誘人就死地。 入見帝不以實對。 帝怒殺之。 帝使允授太子經。 及崔浩以史事被收,太子謂允曰,入見至尊,吾自導卿脫。 至尊有問但依吾語。 太子見帝言,高允小心愼密且微賤。 制由崔浩。 請赦其死。 帝召允問。 曰,國書皆浩所爲乎。 對曰,臣與浩共爲之。 然浩所領事,多總裁而已。 至於著述,臣多於浩。 帝怒曰,允罪甚於浩。 何以得生。 太子懼曰,天威嚴重,允小臣,迷亂失次耳。 臣曏問,皆云浩所爲。 帝問允信如東宮所言乎。 對曰,臣罪當滅族。 不敢虛妄。 殿下以臣侍講日久,哀臣欲丐其生耳。 實不問臣,臣亦無此言。 不敢迷亂。 帝顧謂太子曰,直哉,此人情所難,而允能爲之。 臨死不易辭信也。 爲臣不欺君貞也。 宜特除其罪以旌之。 遂赦之。 他日太子讓允曰,吾欲爲卿脫死而卿不從何也。 允曰,臣與崔浩實同史事。 死生榮辱義無獨殊。 誠荷殿下再造之慈,違心苟免非臣所願也。 太子動容稱嘆。 允退謂人曰,我不奉東宮指導者,恐負翟黑子故也。 善行22 ○李君行先生,名潛,虔州人。 入京師至泗州留止。 其子弟請先往。 君行問其故。 曰,科塲近。 欲先至京師,貫開封戸籍取應。 君行不許。 曰,汝虔州人而貫開封戸籍。 欲求事君而先欺君,可乎。 寧遲緩數年,不可行也。 善行23 ○崔玄暐母盧氏,嘗誡玄暐曰,吾見姨兄屯田郎中辛玄馭。 曰,兒子從宦者,有人來雲貧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 若聞貲貨充足衣馬輕肥,此惡消息。 吾嘗以爲確論。 比見親表中,仕宦者將錢物上其父母。 父母但知喜悅,竟不問此物從何而來。 必是祿俸餘資誠亦善事。 如其非理所得,此與盜賊何別。 縱無大咎,獨不內愧於心。 玄暐遵奉敎誡,以淸謹見稱。 善行24 ○劉器之待制初登科,與二同年謁張觀參政,三人同起身請敎。 張曰,某自守官以來常持四字。 勤?謹?和?緩。 中間一後生應聲曰,勤?謹?和旣聞命矣。 緩之一字某所未聞。 張正色作氣曰,何嘗敎賢緩不及事。 且道,世間甚事不因忙後錯了。 善行25 ○伊川先生曰,安定之門人,往往知稽古愛民矣。 則於爲政也何有。 善行26 ○呂榮公自少官守處,未嘗干人舉薦。 其子舜從守官會稽。 人或譏其不求知者。 舜從對曰,勤於職事,其他不敢不愼。 乃所以求知也。 善行27 ○漢陳孝婦年十六而嫁,未有子。 其夫當行戍。 且行時,屬孝婦曰,我生死未可知。 幸有老母,無他兄弟備養。 吾不還汝肯養吾母乎。 婦應曰,諾。 夫果死不還。 婦養姑不衰,慈愛愈固。 紡績織紝以爲家業,終無嫁意。 居喪三年,其父母哀其少無子而早寡也,將取嫁之。 孝婦曰,夫去時,屬妾以供養老母。 妾旣許諾之。 夫養人老母而不能卒,許人以諾而不能信,將何以立於世。 欲自殺。 其父母懼而不敢嫁也。 遂使養其姑二十八年,姑八十餘,以天年終。 盡賣其田宅財物以葬之。 終奉祭祀。 淮陽太守以聞。 使使者賜黃金四十斤,復之終身無所與。 號曰孝婦。 善行28 ○漢鮑宣妻桓氏,字少君。 宣嘗就少君父學。 父奇其淸苦。 故以女妻之。 裝送資賄甚盛。 宣不悅。 謂妻曰,少君生富驕,習美飾,而吾實貧賤。 不敢當禮。 妻曰,大人以先生脩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巾櫛。 旣奉承君子。 惟命,是從。 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 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郷裡拜姑。 禮畢提甕出汲,脩行婦道。 郷邦稱之。 善行29 ○曹爽從弟文叔妻譙郡夏侯文寧之女,名令女。 文叔蚤死。 服闋自以年少無子,恐家必嫁己,乃斷髪爲信。 其後家果欲嫁之。 令女聞卽復以刀截兩耳,居止常依爽。 及爽被誅,曹氏盡死,令女叔父上書,與曹氏絶婚,彊迎令女歸。 時文寧爲梁相。 憐其少執義,又曹氏無遺類,冀其意阻,乃微使人風之。 令女嘆且泣曰,吾亦惟之。 許之是也。 家以爲信,防之少懈。 令女於是竊入寢室,以刀斷鼻,蒙被而臥。 其母呼與語。 不應。 發被視之,血流滿床席。 舉家驚惶,往視之莫不酸鼻。 或謂之曰,人生世間,如輕塵棲弱草耳,何辛苦乃爾。 且夫家夷滅已盡。 守此欲誰爲哉。 令女曰,聞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曹氏前盛之時,尙欲保終。 況今衰亡。 何忍棄之。 禽獸之行吾豈爲乎。 善行30 ○唐鄭義宗妻盧氏略渉書史,事舅姑甚得婦道。 嘗夜有強盜數十,持杖鼓譟,踰垣而入。 家人悉奔竄。 唯有姑自在室。 盧冒白刃往至姑側,爲賊捶撃幾死。 賊去後家人問何獨不懼。 盧氏曰,人所以異於禽獸者,以其有仁義也。 鄰裡有急,尙相赴救。 況在於姑而可委棄乎。 若萬一危禍,豈宜獨生。 善行31 ○唐奉天竇氏二女生長草野,幼有志操。 永泰中群盜數千人,剽掠其村落。 二女皆有容色。 長者年十九,幼者年十六。 匿巖穴間。 曳出之,驅迫以前。 臨壑谷深數百尺,其姊先曰,吾寧就死。 義不受辱。 卽投崖下而死。 盜方驚駭。 其妹繼之自投,折足破面流血。 群盜乃捨之而去。 京兆尹第五琦,嘉其貞烈奏之。 詔旌表其門閭,永蠲其家丁役。 善行32 ○繆肜少孤。 兄弟四人皆同財業。 及各取妻,諸婦遂求分異,又數有闘爭之言。 肜深懷忿嘆,乃掩戸自撾曰,繆肜汝脩身,謹行,學聖人之法,將以齊整風俗。 柰何不能正其家乎。 弟及諸婦聞之,悉叩頭謝罪,遂更爲敦睦之行。 善行33 ○蘇瓊除南淸河太守。 有百姓乙普明兄弟爭田,積年不斷。 各相援據乃至百人。 瓊召普明兄弟,諭之曰,天下難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 假令得田地,失兄弟心如何。 因而下涙。 諸證人莫不灑泣。 普明兄弟叩頭乞外更思,分異十年,遂還同住。 善行34 ○王祥弟覽母朱氏,遇祥無道。 覽年數歳,見祥被楚撻,輒涕泣抱持。 至於成童每諫其母。 其母少止兇虐。 朱屢以非理使祥,覽與祥倶。 又虐使祥妻,覽妻亦趨而共之。 朱患之乃止。 善行35 ○晉右僕射鄧攸,永嘉末,沒於石勒,過泗水。 攸以牛馬負妻子而逃,又遇賊掠其牛馬。 歩走擔其兒及其弟子綏。 度不能兩全,乃謂其妻曰,吾弟蚤亡唯有一息。 理不可絶。 止應自棄我兒耳。 幸而得存,我後當有子。 妻泣而從之。 乃棄其子而去之。 卒以無嗣。 時人義而哀之,爲之語曰,天道無知。 使鄧伯道無兒。 弟子綏服攸喪三年。 善行36 ○晉咸寧中大疫。 庾袞二兄倶亡,次兄毗復危殆。 癘氣方熾。 父母諸弟皆出次於外。 袞獨留不去。 諸父兄強之。 乃曰,袞性不畏病。 遂親自扶持晝夜不眠。 其間復撫柩哀臨不輟。 如此十有餘旬,疫勢旣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 袞亦無恙。 父老咸曰,異哉此子。 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 歳寒然後知松栢之後凋。 始知疫癘之不能相染也。 善行37 ○楊播家世純厚,並敦義讓。 昆季相事有如父子。 椿?津恭謙。 兄弟旦則聚於廳堂,終日相對未嘗入內。 有一美味,不集不食。 廳堂間,往往幃幔隔障爲寢息之所,時就休偃,還共談笑。 椿年老,曾他處醉歸。 津扶持還室,假寢閤前承候安否。 椿津年過六十,並登台鼎,而津常旦莫參問,子姪羅列階下。 椿不命坐,津不敢坐。 椿每近出,或日斜不至,津不先飯,椿還然後共食。 食則津親授匙箸,味皆先嘗。 椿命食然後食。 津爲肆州,椿在京宅。 每有四時嘉味,輒因使次附之。 若或未寄,不先入口。 一家之內男女百口,緦服同爨,庭無間言。 善行38 ○隋吏部尙書牛弘弟弼,好酒而酗。 嘗醉射殺弘駕車牛。 弘還宅。 其妻迎謂弘曰,叔射殺牛。 弘聞無所恠問,直答曰,作脯。 坐定。 其妻又曰,叔射殺牛,大是異事。 弘曰,已知。 顏色自若讀書不輟。 善行39 ○唐英公李勣,貴爲僕射。 其姊病必親爲然火煮粥。 火焚其鬚。 姊曰,僕妾多矣。 何爲自苦如此。 勣曰,豈爲無人耶。 顧今姊年老勣亦老。 雖欲數爲姊煮粥,復可得乎。 善行40 ○司馬溫公,與其兄伯康,友愛尤篤。 伯康年將八十,公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 每食少頃則問曰,得無餓乎。 天少冷則拊其背曰,衣得無薄乎。 善行41 ○近世故家惟晁氏,因以道申戒子弟皆有法度。 群居相呼,外姓尊長必曰某姓第幾叔若兄,諸姑?尊姑之夫必曰某姓姑夫,某姓尊姑夫,未嘗敢呼字也。 其言父黨交遊,必曰某姓幾丈,亦未嘗敢呼字也。 當時故家舊族,皆不能若是。 善行42 ○包孝肅公尹京時,民有自言。 以白金百兩寄我者死矣。 予其子,不肯受。 願召其子予之。 尹召其子。 辭曰,亡父未嘗以白金委人也。 兩人相讓久之。 呂滎公聞之曰,世人喜言無好人三字者,可謂自賊者矣。 古人言人皆可以爲堯?舜。 蓋觀於此而知之。 善行43 ○萬石君石奮歸老於家,過宮門闕,必下車趨,見路馬,必軾焉。 子孫爲小吏。 來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不名。 子孫有過失不誚讓。 爲便坐,對案不食。 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祖固謝罪,改之乃許。 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必冠申申如也。 僮僕訢訢如也。 唯謹。 上時賜食於家,必稽首俯伏而食,如在上前。 其執喪,哀戚甚。 子孫遵敎亦如之。 萬石君家,以孝謹聞乎郡國。 雖齊?魯諸儒質行,皆自以爲不及也。 長子建爲郎中令,少子慶爲內史。 建老白首,萬石君尙無恙。 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舎,竊問侍者,取親中帬厠牏身自浣灑,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之,以爲常。 內吏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 萬石君聞之不食。 慶恐肉袒謝罪。 不許。 舉宗及兄建肉袒。 萬石君讓曰,內吏,貴人。 入閭裡,里中長老皆走匿,而內吏坐車中自如。 固當。 乃謝罷慶。 慶及諸子入裡門,趨至家。 善行44 ○疏廣爲太子太傅。 上疏乞骸骨。 加賜黃金二十斤。 太子贈五十斤。 歸郷裡,日令家供具,設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相與娯樂,數問其家金餘尙有幾斤,趣賣以共具。 居歳餘,廣子孫竊謂其昆弟老人廣所信愛者曰,子孫冀及君時,頗立產業基址。 今日飮食費且盡。 宜從丈人所,勸說君置田宅。 老人卽以間暇時,爲廣言此計。 廣曰,吾豈老悖不念子孫哉。 顧自有舊田盧。 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 與凡人齊。 今復增益之以爲贏餘,但敎子孫怠惰耳。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且夫富者眾之怨也。 吾旣無以敎化子孫。 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又此金者,聖主所以惠養老臣也。 故樂與郷黨?宗族共享其賜,以盡吾餘日,不亦可乎。 善行45 ○龐公未嘗入城府。 夫妻相敬如賓。 劉表候之。 龐公釋耕於壟上,而妻子耘於前。 表指而問曰,先生苦居畎畒而不肯官祿。 後世何以遺子孫乎。 龐公曰,世人皆遺之以危。 今獨遺之以安。 雖所遺不同,未爲所遺也。 表嘆息而去。 善行46 ○陶淵明爲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 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爲難。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 此亦人子也。 可善遇之。 善行47 ○崔孝芬兄弟,孝義慈厚。 弟孝暐等,奉孝芬盡恭順之禮。 坐食進退,孝芬不命則不敢也。 鶏鳴而起,且溫顏色,一錢尺帛不入私房。 吉凶有須,聚對分給。 諸婦亦相親愛,有無共之。 孝芬叔振旣亡後,孝芬等承奉叔母李氏,若事所生。 旦夕溫淸,出入啓覲,家事巨細一以諮決。 每兄弟出行有獲,則尺寸以上皆入李之庫。 四時分賚,李氏自裁之。 如此二十餘歳。 善行48 ○王凝常居慄如也。 子弟非公服不見。 閨門之內,若朝廷焉。 禦家以四敎。 勤?儉?恭?恕。 正家以四禮。 冠?昏?喪?祭。 聖人之書及公服禮器不假。 垣屋?什物必堅樸。 曰,無苟費也。 門巷?果木必方列。 曰,無苟亂也。 善行49 ○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 麟德中高宗封泰山,幸其宅,召見公藝,問其所以能睦族之道。 公藝請紙筆以對。 乃書忍字百餘以進。 其意以爲宗族所以不協,由尊長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禮節或有不備,更相責望,遂爲乖爭。 苟能相與忍之,則家道雍睦矣。 善行50 ○韓文公作董生行曰,淮水出桐栢山東馳,遙遙千里不能休。 淝水出其側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 壽州屬縣有安豐。 唐貞元年時,縣人董生召南隱居行義於其中。 剌吏不能薦,天子不聞名聲。 爵祿不及門。 門外惟有吏日來徴租,更索錢。 嗟哉,董生朝出耕,夜歸讀古人書。 盡日不得息。 或山而樵,或水而漁。 入廚具甘旨,上堂問起居。 父母不慼慼,妻子不諮諮。 嗟哉,董生孝且慈。 人不識,唯有天翁知,生祥下端無休期。 家有狗乳,出求食。 鷄來哺其兒,啄啄庭中拾蟲蟻,哺之不食鳴聲悲。 徬徨躑躅久不去,以翼來覆待狗歸。 嗟哉,董生誰將與儔。 時之人夫妻相虐,兄弟爲讎,食君之祿而令父母愁。 亦獨何心。 嗟哉,董生無與儔。 善行51 ○唐河東節度使柳公綽,在公卿間最名有家法。 中門東有小齋,自非朝謁之日,每平旦輒出至小齋。 諸子仲郢皆束帶晨省於中門之北。 公綽決私事,接賓客,與弟公權及群從弟再會食,自旦至莫不離小齋。 燭至則命一人子弟執經史,躬讀一過訖,乃講議居官治家之法,或論文,或聽琴,至人定鐘,然後歸寢。 諸子復昏定於中門之北。 凡二十餘年,未嘗一日變易。 其遇饑歳,則諸子皆疎食。 曰,昔吾兄弟侍先君爲丹州剌吏。 以學業未成,不聽食肉。 吾不敢忘也。 姑姊妹姪有孤嫠者,雖疎遠必爲擇壻嫁之,皆用刻木粧奩纈文絹爲資裝。 常言必待資裝豐備,何如嫁不失時。 及公綽卒,仲郢一遵其法。 事公權如事公綽。 非甚病,見公權未嘗不束帶。 爲京兆尹?塩鐡吏。 出遇公權於通衢,必下馬,端笏,立候,公權過乃上馬。 公權莫歸,必束帶迎候於馬首。 公權屢以爲言,仲郢終不以官達有小改。 公綽妻韓氏相國休之曾孫,家法嚴肅儉約,爲搢紳家楷範。 歸柳氏三年,無少長,未嘗見其啓齒。 常衣絹素,不用綾羅錦繡。 每歸覲不乗金碧輿,秪乗竹兠子,二靑衣歩屣以隨。 常命粉苦參?黃連?熊膽,和爲丸賜諸子,每永夜習學,含之以資勤苦。 善行52 ○江州陳氏宗族七百口,每食設廣席,長幼以次坐而共食之。 有畜犬百餘,共一牢食。 一犬不至,諸犬爲之不食。 善行53 ○溫公曰,國朝公卿能守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李相家。 子孫數世,至二百餘口,猶同居共爨。 田園邸舍所收,及有官者俸祿,皆聚之一庫,計口日給餉,婚姻喪葬所費,皆有常數。 分命子弟掌其事。 其規模大抵出於翰林學士宗諤所製也。 右實明倫。 善行54 或問第五倫曰,公有私乎。 對曰,昔人有與吾千里馬者。 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 而亦終不用也。 吾兄子嘗病。 一夜十往,退而安寢。 吾子有疾。 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善行55 ○劉寬雖居庫卒,未嘗疾言遽色。 夫人欲試寬令恚,伺當朝會裝嚴已訖,使侍婢奉肉羹,翻汚朝服。 婢遽收之。 寬神色不異。 乃徐言曰,羹爛汝手乎。 其性度如此。 善行56 ○張湛矜嚴好禮,動止有則。 居處幽室,必自脩整。 雖遇妻子,若嚴君焉。 及在郷黨,詳言正色。 三輔以爲儀表。 建武初爲左馮翊。 告歸平陵,望寺門而歩。 主簿進曰,明府位尊德重。 不宜自輕。 湛曰,禮下公門,軾路馬。 孔子於郷黨恂恂如也。 父母之國所宜盡禮。 何謂輕哉。 善行57 ○楊震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爲昌邑令,謁見,懷金十斤以遺震。 震曰,故人知君。 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莫夜無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吾知,子知。 何謂無知。 密愧而去。 善行58 ○茅容與等輩避雨樹下。 眾皆夷踞相對。 容獨危坐愈恭。 郭林宗行見之而奇其異,遂與共言,因請寓宿。 旦日容殺鷄爲饌。 林宗謂爲己設。 旣而供其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 林宗起拜之曰,卿賢乎哉。 因勸令學。 卒以成德。 善行59 ○陶侃爲廣州刺吏。 在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莫運於齋內。 人問其故。 答曰,吾方致力中原。 過爾優逸,恐不堪事。 其勵志勤力,皆此類也。 後爲荊州刺吏。 侃性聦敏,勤於吏職。 恭而近禮,愛好人倫,終日歛膝危坐。 閫外多事,千緒萬端,罔有遺漏。 遠近書疏莫不手答,筆翰如流。 未嘗壅滯。 引接疏遠門無停客。 常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 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豈可逸遊荒醉。 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 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於江。 吏將則加鞭撲。 曰,樗蒱者牧豬奴戲耳。 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 君子當正其衣冠,攝其威儀。 何有亂頭養望,自謂弘達耶。 善行60 ○王勃?楊烱?盧照鄰?駱賓王,皆有文名。 謂之四傑。 裴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 勃等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 楊子沈靜,應得令長。 餘得令終爲幸。 其後勃溺南海,照鄰投頴水,賓王被誅,烱終盈川令。 皆如行儉之言。 善行61 ○孔戡於爲義若嗜慾,不顧前後。 於利與祿,則畏避退怯如懦夫然。 善行62 ○柳公綽居外藩。 其子每入境,郡邑未嘗知。 旣至每出入,常於戟門外下馬。 呼幕賓爲丈,皆許納拜。 未嘗笑語欵洽。 善行63 ○柳仲郢以禮律身。 居家無事亦端坐拱手。 出內齋未嘗不束帶。 三爲大鎭。 廐無良馬,衣不熏香。 公退必讀書,手不釋卷。 家法,在官不奏祥瑞。 不度僧道。 不貸贓吏法。 凡理藩府,急於濟貧卹孤。 有水旱必先期假貸,廩軍食必精豐,逋租必貰免,舘傳必增飾,宴賓,犒軍必華盛,而交代之際食儲?帑藏,必盈溢於始至。 境內有孤貧衣纓家女及筓者,皆爲選婿,出俸金,爲資裝嫁之。 善行64 ○柳玭曰,王相國涯方居相位掌利權。 竇氏女歸請曰,玉工貨一釵奇巧,須七十萬錢。 王曰,七十萬錢我一月俸金耳。 豈於女惜。 但一釵七十萬,此妖物也。 必與禍相隨。 女子不復敢言。 數月女自婚姻會歸,告王曰,前時釵爲馮外郎妻首飾矣。 乃馮球也。 王嘆曰,馮爲郎吏。 妻之首飾有七十萬錢,其可久乎。 馮爲賈相餗門人。 最密。 賈有蒼頭頗張威福。 馮召而勗之。 未浹旬馮晨謁賈。 有二靑衣捧地黃酒出。 飮之食頃而終。 賈爲出涕,竟不知其由。 又明年王?賈皆遘禍。 噫,王以珍玩奇貨爲物之妖,信知言矣。 徒知物之妖,而不知恩權隆赫之妖甚於物耶。 馮以卑位貪寶貨,已不能正其家。 盡忠所事而不能保其身。 斯亦不足言矣。 賈之臧獲,害門客於牆廡之間而不知。 欲終始富貴,其可得乎。 此雖一事,作戒數端。 善行65 ○王文正公發解?南省?廷試,皆爲首冠。 或戲之曰,狀元試三塲,一生喫著不盡。 公正色曰,曾平生之志,不在溫飽。 善行66 ○范文正公少有大節。 其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 嘗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擇利害爲趨捨。 其有所爲,必盡其方曰,爲之自我者當如是。 其成與否有不在我者。 雖聖賢不能必,吾豈苟哉。 善行67 ○司馬溫公嘗言,吾無過人者。 但平生所爲,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 善行68 ○管寧嘗坐一木榻,積五十餘年,未嘗箕股。 其榻上當膝處皆穿。 善行69 ○呂正獻公自少講學,卽以治心養性爲本。 寡嗜慾,薄滋味,無疾言?遽色,無窘歩,無惰容。 凡嬉笑?俚近之語,未嘗出諸口。 於世利紛華,聲伎遊宴,以至於博奕奇玩,淡然無所好。 善行70 ○明道先生終日端坐如泥塑人。 及至接人,則渾是一團和氣。 善行71 ○明道先生作字時甚敬。 嘗謂人曰,非欲字好。 卽此是學。 善行72 ○劉忠定公見溫公,問盡心行己之要,可以終身行之者。 公曰,其誠乎。 劉公問行之何先。 公曰,自不妄語始。 劉公初甚易之。 及退而自檃栝,日之所行與凡所言,自相掣肘矛盾者多矣。 力行七年而後成。 自此言行一致,表裏相應,遇事坦然常有餘裕。 善行73 ○劉公見賓客,談論踰時,體無欹側,肩背竦直,身不少動,至手足亦不移。 善行74 ○徐積仲車初從安定胡先生學,潛心力行,不復仕進。 其學以至誠爲本,事母至孝。 自言,初見安定先生退,頭容少偏。 安定忽厲聲雲,頭容直。 某因自思,不獨頭容直,心亦要直也。 自此不敢有邪心。 卒謚節孝先生。 善行75 ○文中子之服儉以潔。 無長物焉。 綺羅錦繍不入於室。 曰,君子非黃白不禦。 婦人則有靑碧。 善行76 ○柳玭曰,高侍郎兄弟三人倶居淸列。 非速客不二羹胾。 夕食齕卜匏而已。 善行77 ○李文靖公治居第於封丘門外。 廳事前,僅容旋馬。 或言其太隘。 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 此爲宰輔廳事誠隘,爲太祝?奉禮廳事則已寬矣。 善行78 ○張文節公爲相,自奉,如河陽掌書記時。 所親或規之曰,今公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 雖自信淸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 公宜少從眾。 公嘆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 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 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至失所。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如一日乎。 善行79 ○溫公曰,先公爲郡牧判官,客至未嘗不置酒。 或三行或五行,不過七行。 酒沽於市,果止梨?栗?棗?柹,餚止於脯?醢?菜羹,器用甆?漆。 當時士大夫皆然。 人不相非也。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 常數日營聚,然後敢發書。 苟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爲鄙吝。 故不隨俗奢靡者鮮矣。 嗟乎,風俗頹弊如是。 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善行80 ○溫公曰,吾家本寒族,世以淸白相承。 吾性不喜華靡,自爲乳兒時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 年二十忝科名。 聞喜宴獨不戴花。 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 但順吾性而已。 善行81 ○汪信民嘗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胡康侯聞之,撃節嘆賞。



每日一字一词

 题库  题库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