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目錄 全漢文
◀上一卷 卷三十八 下一卷▶


◎劉向(四)

◇別錄

《子夏易傳》。(《唐會要》七十七)

服氏,齊人,號服光。(《漢書·藝文誌》註、《釋文序錄》。案《釋文序錄》引作服先。)

神輸者,王道失則災害生,得則四海輸之祥瑞。(《漢書·藝文誌》註)

京房《易說》雲:月與星,至陰也,有形無光,日照之,乃有光,喻如鏡照日,即有影見,月初光見西方,望巳後,光見東,皆日所照也。(《禦覽》四。案引作劉向《七略》,各書所引《別錄》、《七略》多同,今以題劉向者,俱入於《別錄》。)

《易》家有救民之法。(《史記·淮南王列傳》索隱)

所校讎中《易傳》《淮南九師道訓》,除復重,定著十二篇。淮南王聘善為《易》者九人,從之采獲,故中書署曰《九師書》。(《初學記》二十一,《禦覽》六百九。案《禦覽》引作劉向《別傳》、《九師書》上有《淮南》二字。)

所校讎中《易傳》《古五子書》,除復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於壬子,凡五子,故號曰《五子》。(《初學記》二十一)

段嘉,即京房所從受《易》者也,見《儒林傳》及劉向《別錄》。(《漢書·藝文誌》註)

五十八篇。(《尚書·堯典·正義》)

虞夏書。(《尚書·堯典·正義》)

武帝末,民有得《泰誓》書於壁內者,獻之,與博士,使讀說之,數月,皆起傳以教人。(《尚書序·正義》)

(《周書》,)周時誥誓號令也,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漢書·藝文誌》註引劉向雲)

百篇次第於序孔、鄭不同,孔依壁內及序為文,鄭依賈氏所奏《別錄》為次。(《尚書·堯典·正義》)

師之尚之父之,故曰師尚父,父亦男子之美稱也。(《毛詩·大明·正義》,《論語·泰伯》、《史記·齊世家·集解》)

《古文記》二百四篇。(《釋文序錄》)

(《王制》,)文帝所造書,有《本制》《兵制》《服制》篇。(《史記·封禪書·索隱》)

明堂之制,內有太室,象紫宮,南出明堂,象太微。(《後漢書·班固傳》註。案《隋書·牛宏傳》雲:案劉向《別錄》,及馬宮蔡邕等所見,當時有古文《明堂禮》、《王居明堂禮》、《明堂圖》、《明堂大圖》、《陰陽太山通義》、魏文侯《孝經傳》等,並說古明堂之事,其書皆亡。)

路寢在北堂之西,社稷宗廟在路寢之西。(《周禮·匠人疏》)

左明堂辟雍,右宗廟社稷。(《周禮·匠人疏》)

九主者,有法君、專君、授君、勞君、等君、寄君、破君、國君、三歲社君,凡九品,圖畫其形。(《史記·殷本紀·集解》)

《王度記》,似齊宣王時淳于髡等所說也。(《禮記·雜記·正義》)

王史氏,六國時人也。(《漢書·藝文誌》註)

《士寇禮》第一,《士昏禮》第二,《士相見禮》第三,《鄉飲酒禮》第四,《鄉射禮》第五,《燕禮》第六,《大射儀》第七,《聘禮》第八,《公食夫夫禮》第九,《覲禮》第十,《喪服》第十一,《士喪禮》第十二,《士喪禮》下篇第十三,《士虞禮》第十四,《特牲饋食禮》第十五,《少牢饋食禮》第十六,《少牢下篇》第十七。(《儀禮疏》鄭《目錄》。案《士冠禮疏》雲,大戴,戴聖與劉向為《別錄》十七篇次第,皆《冠禮》為第一,《昏禮》為第二,《士相見》為第三,自茲以下,篇次則異,其劉向《別錄》,即此十七篇之次是也。)

《曲禮》屬制度,《檀弓》屬通論,《王制》屬制度,《月令》屬明堂陰陽,《曾子問》屬喪服,《文王世子》屬世子法,《禮運》屬通論,《禮器》屬制度,《郊特牲》屬祭祀,《內則》屬子法,《玉藻》通論,《明堂位》屬明堂陰陽,《喪服小記》屬喪服,《大傳》屬通論,《少儀》屬制度,《學記》屬通論,《樂記》屬樂記,《雜記》屬喪服,《喪大記》屬喪服,《祭法》屬祭祀,《祭義》屬祭祀,《祭統》屬祭祀,《經解》屬通論,《哀公問》屬通論,《仲尼燕居》屬通論,《孔子閑居》屬通論,《坊記》屬通論,《中庸》屬通論,《表記》屬通論,《緇衣》屬通論,《奔喪》屬喪服,《問喪》屬喪服,《服問》屬喪服,《間傳》屬喪服,《三年問》屬喪服,《深衣》屬制度,《投壺》屬吉禮,《儒行》屬通論,《大學》屬通論,《寇義》屬吉事,《昏義》屬吉事,《鄉飲酒義》屬吉事,《射義》屬吉事,《燕義》屬吉事,《聘義》屬吉事,《喪服四制》舊說屬喪服。(《禮記·正義》、鄭《目錄》。案《釋文序錄》雲:劉向《別錄》有四十九篇,其篇次與今《禮記》同。《》雲:《別錄》《禮記》四十九篇,《樂記》第十九。)

鄭《目錄》雲:《樂記》者,以其記樂之義,此於《別錄》屬《樂記》,蓋十一篇合為一篇,謂有《樂本》,有《樂論》,有《樂施》,有《樂言》,有《樂禮》,有《樂情》,有《樂化》,有《樂象》,有《賓牟賈》,有《師乙》,有《魏文侯》。」今雖合此,略有分焉。(《禮記·樂記·正義》。案《史記·樂書·正義》雲:劉向《別錄》篇次與鄭《目錄》同,而《樂記》篇次又不依鄭目。《樂記正義》雲:「依《別錄》所次,有《賓牟賈》,有《師乙》,有《魏文侯》今此《樂記》有魏文侯,乃次《賓牟》《賈師乙》為末,則是今之《樂記》與《別錄》不同。)

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著於《別錄》,今《樂記》所斷取十一篇,餘有十二篇,其名案《別錄》十一篇餘次,《奏樂》第十二,《樂器》第十三,《樂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樂穆》第十六,《說律》第十七,《季劄》第十八,《樂道》第十九,《樂義》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昭頌》第二十二,《竇公》第二十在,是也。(《禮記·樂記·正義》)

雅琴之意,事皆出龍德《諸琴雜事》中。趙氏者,勃海人趙定也,宣帝時元康神爵間,丞相奏能鼓琴者勃海趙定、梁國龍德,皆召入見溫室,使鼓琴待詔。定為人尚清靜,少言語,善鼓琴,時間燕為散操,多為之涕泣者。(《後漢書·劉昆傳》註、《藝文類聚》四十四、《白帖》六十二、《禦覽》五百七十九、《事類賦註》十一。)

師氏雅琴者,名誌,東海下邳人。傳雲:言師曠之後,至今邳俗猶多好琴也。(《北堂書鈔》一百九)

(雅琴龍氏),亦魏相所奏也。與趙定俱召見待詔,後拜為侍郎。(《漢書·藝文誌》註)

《樂歌詩》四篇,《趙氏雅琴》七篇,《師氏雅琴》八篇,《龍氏雅琴》百六篇。(《隋書·音樂誌》)

君子因雅琴之適,故從容以致思焉。其道閉塞悲悉,而作者名其曲曰《操》,言遇災害,不失其操也。(《後漢書·曹褒傳》註)

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鐸椒,鐸椒作《鈔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鈔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張蒼。(《春秋左氏傳序》正義)

《世本》,古史官明於古事者之所記也。錄黃帝已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系謚名號,凡十五篇也。(《史記集解序·索隱》)

《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論語序疏》)

魯人所學謂之《魯論》,齊人所學謂之《齊論》,古壁所傳謂之《古論》。(皇侃《論語義疏序》)

孔子見魯哀公問政,比三朝,退而為此記,故曰《三朝》。凡七篇,並入《大戴禮》。(《史記·五帝本紀·索隱》、《三國誌·秦宓傳》註,《北堂書鈔》九十九、《藝文類聚》五十五。案,《三國誌》註、《藝文類聚》引作:孔子三見哀公,作《三朝》七篇,今在《大戴禮》。)

(《孝經》,)古文字也。《庶人章》分為二也,《曾子敢問章》為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漢書·藝文誌》註引劉向雲)

周宣王太史作大篆也。(《文選·魏都賦》註)

古文或誤以「見」為「典」,以「陶」為「陰」,如此類多。(《北堂書鈔》一百一、《禦覽》六百一十八。)

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乾之,陳、楚間謂之汗。汗者,去其汗也。(《初學記》二十八,《禦覽》六百六。案《後漢書·吳傳》註雲:「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青易書復不蠹,謂之殺青,亦謂之汗簡。義見劉向《別錄》。)

讎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繆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文選·魏都賦》註,《禦覽》六百一十八。)

晏平仲名嬰,東萊夷維人事,事齊靈公、莊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世說新語·言語》篇註。案,《史記·管晏列傳·集解》引:萊者,今東萊地也。)

稷,齊城門名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門下,故曰稷下也。(《史記·田敬仲世家·集解》、《水經·淄水註》、《太平寰宇記》十八。)

籲子。芋子。(《史記·荀卿列傳·索隱》)

徐子,外黃人也。(《史記·魏世家·集解》)

臣向與黃門侍郎歆所校《列女傳》,種類相從為七篇,以著禍福榮辱之效,是非得失之分,畫之於屏風四堵。(《初學記》二十五,《《禦覽》》七百一。)

楊雄《經目》有《元首》、《元沖》、《元錯》、《元測》、《元舒》、《元營》、《元數》、《元文》、《元扌兒》、《元圖》、《元告》、《元問》,合十二篇。(蕭該《漢書音義》)

鬻子名熊,封於楚。辛甲故殷之臣,事紂,蓋七十五諫而不聽。去至周,召公與語賢之,告文王。文王親自迎之,以為公卿,封長子。(《史記·周本紀·集解》。案自「辛甲」下當別為一條。)

九府書民間無有,《山高》一名《形勢》。(《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註)

(《莊子》,)宋之蒙人也。(《史記·老莊列傳·索隱》)

又作人姓名,使相與語,是寄辭於其人,故《莊子》有《寓言》篇。(《史記·莊子列傳·索隱》)

老萊子,古之壽者。(《文選·遊天臺山賦》註)

冠子常居深山,以為冠,故號冠子。(《藝文類聚》六十七,《文選》劉孝標《辨命論》註,《禦覽》六百八十五。)

(《周訓》,)人間小書,其言俗薄。(《漢書·藝文誌》註)

(郎中嬰齊)故待詔,不知其姓,數從遊觀,名能為文。(《漢書·藝文誌》註引劉向雲)

(鄭長者,)鄭人,不知姓名。(《漢書·藝文誌》註)

騶衍之所言,五德終始,天地廣大,其書言天事,故曰談天。(《史記·荀卿列傳·集解》、《後漢書·西域傳》註、《北堂書鈔》九十九。)

《方士傳》言,鄒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而黍生,今名黍谷。(《北堂書鈔》一百十二、《藝文類聚》九、《文選·魏都賦》劉註、顏延年《秋胡詩》註、阮嗣宗《詣蔣公奏記》註、《白帖》六、《太平禦覽》八百四十二。)

「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見公孫龍及其徒綦毋子之屬,論「白馬非馬」之辯,以問鄒子。鄒子曰:「不可。彼天下之辯有五勝三至,而辭正為下。辯者,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抒意通指,明其所謂,使人與知焉,不務相迷也。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及至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巧譬以相移,引人聲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繳紛爭言而競後息,不能無害君子。」坐者稱善。(《史記·平原君列傳·集解》)

(杜文公,)韓人也。(《漢書·藝文誌》註)

(《黃帝泰素》。)或言韓諸公孫之所作也。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也,故曰《泰素》。(《漢書·藝文誌》註。)

修衍之文飾,若雕鏤龍文,故曰雕龍。(《史記·荀卿列傳·集解》,《後漢書·崔駟傳》註,《北堂書鈔》一百。案《後漢書》註引作鄒修衍飾之文,若雕龍文。《禦覽》四百六十四引雲:鄒者,頗采鄒衍之術,迂大而閎辨,文具難勝,齊人美之,頌曰談天鄒。文與此異。)

(於長《天下忠臣》,)傳天下忠臣。(《漢書·藝文誌》註)

(申不害,京人。)京,今河南京縣也。(《史記·申韓列傳·集解》)

(申子,)今民間所有上下二篇,中書六篇,皆合二篇,已備,過太史公所記也。(《史記·申韓列傳·索隱》)

孝宣皇帝重《申不害·君臣篇》,使黃門郎張子喬正其字。(《禦覽》二百二十一)

《申子》學號曰刑名,刑名者,循名以責實,其尊君卑臣,崇上抑下,合於六經也,宣帝好觀其《君臣篇》。(《史記·張叔列傳·索隱》,《漢書·元帝紀》註,《張歐傳》註。)

鄧析好刑名,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數難子產為政,子產執而戮之。(《荀子·不茍篇》註引劉向雲)

(尹文子)與宋钅開俱遊稷下。(《漢書·藝文誌》註引劉向雲)

公孫龍持白馬之論以度關。(《初學記》七)

(成公生)與李斯、子由同時。由為三川守,成公生遊談不仕。(《漢書·藝文誌》註引劉向雲)

(毛公)論堅白同異,以為可以治天下。(《漢書·藝文誌》註)

名家者流,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史記·太史公自序·索隱》、《漢書·司馬遷傳》註。)

(我子)為《墨子》之學。(《漢書·藝文誌》註)

墨子書有文子,文子,子夏之弟子,問於墨子。(《史記·荀卿列傳·索隱》)

(炙過髡,)過字作果,果者,車之盛膏器也。炙之雖盡,猶有餘流者,言淳于髡智不盡如炙果也。(《史記·荀卿列傳·集解》)

(尉繚)繚為商君學。(《漢書·藝文誌》註)

楚有屍子,疑謂其在蜀,今案屍子書,晉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也。商君被刑,佼恐並誅,乃亡逃入蜀,自為造此二十篇,凡六萬餘言,卒,因葬蜀。(《史記·荀卿列傳·集解》)

朔之文辭,此二篇最善。其余有《封泰山》,《責和氏璧》,及《皇太子生》,《屏風》,《殿上柏柱》,《平樂觀賦獵》,八言、七言上下,《從公孫弘借車》,凡劉向所錄朔書具是矣。師古曰:劉向《別錄》所載。(《漢書·東方朔傳》)

督亢,膏腴之地。(《史記·荊軻列傳·集解》《後漢·郡國誌·補註》)

丹,燕王喜之太子。(《史記·荊軻列傳·索隱》)

(神農)疑李悝及商君所說。(《漢書·藝文誌》註。案,《史記·貨殖列傳》,:「《李克務盡地力》。」《索隱》雲:劉向《別錄》則雲李悝也。)

《尹都尉書》有《種瓜篇》。(《禦覽》九百七十八。)

《尹都尉書》有《種蓼篇》。(《禦覽》九百七十八)

《尹都尉書》有《種芥》、《葵》、《蓼》、《薤》、《蔥》諸篇。(《禦覽》九百八十)

都尉有《種蔥書》,曹公與其先生言,細人覘之,見有拔蔥。(《藝文類聚》八十二)

(汜勝之)使教田三輔,有好田者師之,徙為禦史。(《漢書·藝文誌》註)

(蔡癸,)邯鄲人。(《漢書·藝文誌》註)

(待詔臣饒心術。)饒,齊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時待詔,作書名曰《心術》也。(《漢書·藝文誌》註)

(賈誼《吊屈原賦》)因以自諭自恨也。(《史記·賈誼列傳·集解》)

淮南王有《薰籠賦》。(《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五、《禦覽》七百十。)

向有《芳松枕賦》。(《白帖》十四、《禦覽》七百七。)

向有合賦。(《禦覽》七百一十七。)

有《騏麟角杖賦》。(《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三、《禦覽》七百十、《事類賦》註一十四。)

有《行過江上弋雁賦》、《行戈賦》、《弋雌得雄賦》。(《禦覽》八百三十二)

待詔馮商作《燈賦》。(《藝文類聚》八十)

商字子高。(《漢書·藝文誌》註)

臣向謹與長社尉杜參校中秘書。(《漢書·藝文誌》註)

驃騎將軍史朱宇。(《漢書·藝文誌》註)

隱書者,疑其言以相問,對者以慮思之,可以無不諭。(《漢書·藝文誌》註)

有麗人歌賦,漢興以來,善雅歌者魯人虞公,發聲清哀,遠動梁塵,受學者莫能及也。(《藝文類聚》四十三、《文選·嘯賦》註、《事類賦註》十一。案《初學記》十五:魯人虞公,見劉向《別錄》。)

《孫子》書以殺青簡,編以縹絲繩。(《北堂書鈔》一百三、《太平禦覽》六百六。)

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習之,今軍士無事,得使蹴鞠,有書二十五篇。(《史記·蘇秦列傳·集解》、《衛霍列傳·索隱》、《後漢書·梁冀傳》註、《初學記》四、《一切經音義》二、《白帖》四、《禦覽》二百九十七、又七百五十四、《事類賦》註四。)

人民蚤虱眾多,則地癢也。(《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七)

鑿山鉆石,則見地痛也。(《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七)

薛公藏於賣漿家,徐廣曰:漿或作醪,案《別錄》知也。(《史記·信陵君列傳·索隱》)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 


每日一字一词

 题库  题库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