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上陽子陳觀吾致虛序】 道德五千餘言高仙之祖書大藏五千四十八卷諸佛 之慧炬後之成仙者由此祖書而丹經萬卷證佛者由 此慧炬而燈燈相續今視丹經則曰金丹視大藏則曰 上乘然上乘則金丹非金丹之外別有一上乘但各門 而同事異脈而同源所謂天下無二道也我師緣督子 趙真人得鐘呂王馬之的傳授黃房太虛之密旨自中 滌山修行來欲共眾生同證仙佛遂作金丹難問六章 而以旨意幽深學人難入乃述仙佛同源八十一卷又 以其文頗繁手刪之為十卷使人易於覽悟首卷苦求 師傳者切說此道非師口訣不可強猜次以知音道侶 者大要雲朋良友每相規檢三足法財四非坐禪五非 心神六言有物七雲有事八論有為九須混俗十示長 生次第直吐各有深意廣大慈悲之心亦溥矣而其處 世孤心乃金丹之首事明心見性實上乘之入門受言 藏之未敢輕泄後遇老師示沙裏淘金之訓自爾傳者 百有餘人無非煉己修心之說或進以明心見性之機 至於金丹上乘可示者百無二三乙亥冬來九江揖初 陽子王水田于任所睹其勇敢不倦誠專氣裕首以煉 己修心告之明年授以明心見性之旨察其信受超乎 凡俗複以金丹上乘之道曉之並出仙佛同源之書示 之即慨然壽梓以廣其傳使一切人知仙與佛各脈而 同源殊途而同歸也噫彼談性者豈知甘露掣電之機 為得牟尼之珠哉彼論命者又安知鉛汞作用之妙而 成金液大還哉修命不修性此固無所成況修性而不 修命乎是書猶暗室之惠燈為升仙之捷徑使世知有 仙佛之道而人皆見同源之書者初陽子之力也求仙 學佛者熟讀研究信受奉行積德施功寶精伏氣為釋 子已上事作大羅天上人心矣謹敘於首會有知音弟 子廬陵上陽子陳觀吾致虛序
【闌谷序】 釋老之學儒則指為異端緇黃之流不揣其本徃徃相 自排鄙意教之不行道之不傳也亦宜矣古之聖人成 仙作佛者莫不由斯道而入惜人昧而不自知爾我宗 師緣督子剖破藩籬大開竅妙明陰陽之升降體日月 之循環顛倒坎離周旋符候乃摭述前聖成就公案名 曰仙佛同源標為十卷槩謂長生之道先當苦求師傳 必得知音道侶足法財則有事非心神則有物非坐禪 則有為是欲體認一家以驅眾惑度師上陽子面授口 訣遂作金丹大要等書開導世人高第中曰初陽子者 初心綆汲惟恐人之不仙鋟梓以廣其傳昔吾山牟朴 復篤志於斯值滄海揚塵力不逮志有明一歸金策行 於世予雖諗誦而未盡其妙今蒙師授真要方知秘在 口傳原夫三教聖賢殊途而共轍也凡我同志得聞此 道獲覩是書期以勤行勿惑怠忽他日行滿功成豈特 到如來地步直超三境必矣至元丁丑中秋月嗣派徒 孫碧陽子車書可諱蘭谷書
【緣督子序】 海蟾劉真人歌曰真箇彿法便是道一箇孩兄兩箇抱 又云若會彿法一句言便知鉛汞是金丹紫陽真人悟 真篇敘云此後若有根性猛利之人是聞此篇則知某 得達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也 傅大士偈云道冠儒履釋袈裟和會三教作一家以此 論之仙佛超凡入聖之道未始有異特執空之人不能 深悟其旨爾僕宿生慶幸遭際真師垂訓洞明九還七 返之真機俻得教外別傳之的意乃知天下無二道聖 人無兩心暇日採摭仙佛妙語研意之相同者集為八 十一章名曰仙佛同源發明祖意與今之學道坐頑空 叅口頭禪者大不同也法華經云若說是事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今僕此篇無非大人驚疑之事所 賴佛無妄語道不虛傳僕盖述而不作也觀者幸勿見 誚然八十一章文長義廣難便遍覽今節錄其要者一 十章以求同志之士叅同焉元江左散人今四明入室 金陽緣督子趙有欽序
[目錄]
上陽子陳觀吾致虛序
闌谷序
緣督子序
苦求師傳第一
知音道侶第二
具足法財第三
即非坐禪第四
即非心神第五
有物第六
有事第七
有為第八
混俗第九
長生不死第十
金丹正理大全諸真玄奧集卷八
《仙佛同源論》
緣督子趙友欽撰
紫霞山涵蟾子編輯
苦求师传第一
缘督子曰:世人之学道者,多曰在人自悟,非师可传,故臣不得献之于君父,不得传之于子。道本无言,何所传哉?今云苦求师传,岂不动世人之疑心哉?
[道言]
《黄庭经》云:“黄庭内景玉书畅,授者曰师受者盟。云锦凤罗金纽缠,以代割发肌肤全。携手登山歃液丹,金书玉简乃可宣。传得可授告三官,勿令七祖受其愆。”
《太上玄科》云:“遇人不传失天道,妄传非人泄天宝。传得其人身有功,妄传七祖受其考。”
《内观经》云:“老君曰: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志也。”
刘海蟾云:“纵遇人参受,须凭口诀传。”又云:“果是上仙垂洞鉴,誓盟方始指华池。”
吴先生《证道歌》云:“若无师指人皆悟,天上神仙无着处。”
洞宾云:“辨水源清浊,木金间隔。不因师指,此事难知。”
[佛语]
《华严经》云:“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
达磨《胎息论》云:“吾今不隐施于学者,后有得吾此法之人,皆累劫积集善根。非其人者,无有指教。浅识难信,自贻殃咎。”
《楞严经》云:“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有大因缘,可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起发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示导方见。”
庆善震禅师临示灭,集众云:“我佛世尊,示化将终,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摩诃迦叶。自兹祖祖相传,分枝列派,至于今日。吾今世缘将谢,听吾偈曰:诸佛本无心,皆从信心起。千圣密相传,展转无终始。”言毕,跌坐而化。
宗镜禅师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
《圆悟语录》曰:“自祖以来,惟务单传,直指以言,显言以机,集机以毒攻毒,以用破用,所以流传七百余年,枝分派别,各擅家风,所谓百川异流,同归于海。要须是个向上大根器,具高见远,诚有绍降佛祖志气,然后能深入间奥,始可印证,堪为种草,舍此切宜宝秘,慎勿作容易放行也。”
无业禅师见马祖,领悟后礼谢云:“某日请得诸部经论,将谓无人能过。若不遇师,虚度一生耳。”
佛照《奏对录》,淳熙召到京师,奏云:“闻陛下,于心随万境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更得个入头,但不曾遇人。”旨云:“真个如此。”师奏云:“如人学射,久久自然中的。”所以五祖演禅师云:“悟了须是遇人悟,悟若不遇人,十个有五双杜撰,子然须遇人。”
怀安云顶敷禅师颂云:“不遇祖师亲的旨,临机开口实难陈。”
太阳延禅师云:“得法者,潜参十年,方可阐扬。”后得投子青付之,续同上宗风。
[缘督子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士、农、工、商,小伎小术,尚资于师,况超凡入圣,生死大事耶?是以圣人竭力尽心,勤苦事师,以求斯道,信受奉行,遂成仙佛。既已成道,则前我而仙者,是我祖父,后我而仙者,皆我儿孙,传此道脉,则本师为我慈父矣,安敢不尽其孝哉?至如吴君反事许君,古灵赞反师弟子,此盖论道不论迹,不耻下问,莫甚于斯,尤为奇特,盖所重者道也。按《传灯录》,自第一祖迦叶,传至二十八祖,以及东土六祖,自兹以往,枝分派别,灯灯相续,祖祖相传,未有无师而自悟者,未有无师而获度世者。故智通云:“妙旨因师晓。”吕公云:“不因师旨,此事难知。”是无师不能自悟明矣。世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既曰“教外别传”,焉得无师耶?吾观祖师之从师问道者,甚不容易。若抱朴子云:“负笈求师,试以危困。”灌叔本朝夕拜师,二祖断臂,三祖执侍二载,四祖服勤九载,慈明千辛万苦,往依昭阳经二年,未许入室,清素执侍慈明一十三载,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仙。船子和尚在乐山三十年,方明得此事。何祖师之作难于诸弟子也如此?盖大道佛法,秘密不敢轻泄,且欲观弟子诚信笃行,真心无怨,有高见远识,有绍隆佛祖志气,堪为种草,始乃付焉。真实法要,非仓卒可得。且兜率禅师离佛大早,不能尽其妙。今人在讲座下,片时之间,一言半句,欲求大悟,与佛齐肩,万无此理。当知世尊密语,不敢妄形纸笔,故曰“不立文字”。凡公案之言大悟者,盖入室密旨,不可特书,但指当时一语契,或委曲借喻而言尔。此亦黄叶止儿啼之饥。世人参不透,返执“性由自悟,命假师传”之说,却云坐禅观静,以图见性成佛,虚度岁月,不能成功。宜乎马祖“磨砖作镜”之诮,是皆不得师旨,而去道远矣。夫欲觉悟此道者,当遵六祖之诲,速求善知识,示导见性可也。然师之切于度人,甚于弟子求师之切。盖欲灯灯相续,不敢遏截此道,虽然轻泄漏慢,非细谴也。惟得大根灵器之人,方能信受微言奥旨。太上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大笑之。”《永嘉证道歌》云:“上士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所以灵山会上,五千避席。”盖下士见识毕微,继有所闻,不特不信,而大笑之,反生谤辱,增益已过。如此之流,安可与之共语?故《法华经》云:“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悟真篇》云:“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之理,方能追二炁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牟先生《归金策》云:“入道之初,必具卓然之见独存。”以上祖师,皆切当之言也。缘学者性根有利钝,信向有浅深,观平叔三传非人,而三遭谴祸,安得不秘慎于传授可否之间哉!苟非其人,或心之不专,求之不切,虽金玉堆里,又焉敢轻于传授焉?有志于斯道者,慎之!免之!或者不得明师正传,但以心所猜量,意所卜度者,求证古典,愈求愈远,愈得愈失。“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噫!识平叔于未仙之时,拜此道于缰锁之际,杏林之后,今复有其人乎?
【知音道侶第二】
Δ
緣督子曰世之學道者皆云自性自悟此事別人
替我用力不得今言求覓知音結交道侶世人豈
免疑心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