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 竹書紀年 今本竹書紀年佚名 《竹書紀年》二卷。內府藏本。案《晉書‧束晳傳》︰「晉太康二年,汲縣人發魏襄王冢,得古書七十五篇,中有《竹書紀年》十三篇。」今世所行,題沈約注,亦與《隋志》相符。顧炎武考證之學最爲精核,所作《日知錄》中,往往引以爲據。然反覆推勘,似非汲冢原書。考平王東遷以後,惟載晉事;三家分晉以後,惟載魏事。是魏承晉史之明驗。然晉靈公桃園之事,董狐所書,明見《左傳》。孔子稱「趙盾爲法受惡」,足知未改史文。乃今本所載仍以趙穿蔽獄,則非晉史之舊也。《束晳傳》稱「《竹書》夏年多殷,益干啓位,啓殺之」。今本皆無此文。又杜預注《左傳》「攜王奸命」句引服虔說,以爲伯服,疏併引束晳以爲伯盤,今本乃有余臣之說。使《竹書》原有此文,不應二人皆未睹。則非束晳、杜預所見本也。郭璞注《穆天子傳》引《紀年》七條,以今本核之,相同者三條。璞稱《紀年》,而今在注中者三條。璞時不應先有注,且三條併爲一條,文亦不屬。其「穆天子見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鳥𧮹人』」一條,今本無之。則非郭璞所見本也。《隋書‧經籍志》曰︰「《紀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爲歲首。」今本自入春秋以後,時月竝與經同,全從周正,則非隋時所見本也。《水經注》引《竹書》七十六條,皆以晉國紀年。如《春秋》之爲魯史,而此本晉國之年,皆附周下。又所引「出公六年,荀瑤成宅陽」,「梁惠王元年,鄴師邯鄲師次于平陽」,「魏襄王六年,秦取我焦」,「及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諸條,今本皆無。其他年月,亦多舛異。則非酈道元所見本也。《史通》引《竹書》文王殺季歷,今本作文丁。又引《竹書》「鄭桓公厲王之子」,今本錫王子多父命居洛,在宣王二十二年。王子多父爲鄭公,在幽王二年,皆不云厲王子。則非劉知幾所見本也。《文選》注引《竹書》五條,今惟有「太甲殺伊尹」一條。則非李善所見本也。《開元占經》引《竹書》四條,今本皆無。則非瞿曇悉達所見本也。《史記索隱》引《竹書》「晉出公二十三年奔楚,乃立昭公之孫,是爲敬公」。今本作「出公薨」。又引「秦與衞戰岸門」,「惠王後元十一年,會齊于平阿」,「十三年,會齊于甄」,「齊桓公君母,齊宣王后」,「宋易成肝廢君自立」,「楮里疾圍蒲」七條,今本皆無。則非司馬貞所見本也。《穀梁傳》疏引《竹書紀年》周昭王膠舟之事以駁《呂氏春秋》,今本但曰王陟,無膠舟事。則非楊士勛所見本也。《元豐九域志》引《竹書》「陰司馬敗燕公子翌于武垣」一條,今本亦無。則非王存所見本也。《路史》引《竹書》「周武王年五十四」,辨武王非年九十三,今本乃作九十三。又注引《竹書》「夏后不降六十九年」,證《世紀》五十九年之異,今本乃亦作五十九。《路史》又引「梁惠成八年,雨骨于赤鞞」,注又引「夏桀末年,社坼裂」,今本竝無。則非羅泌、羅萃所見本也。《戰國策》注引《竹書》「魏救中山,塞集胥口」,今本無之。則非鮑彪所見本也。《廣川書跋》引《竹書》「秦穆公十一年,取靈邱」,今本無之。則非董逌所見本也。雖其他證以《竹書》,往往相合,然《允征》稱「辰弗集于房」,《說命》稱「舊學于甘盤」,均出梅賾《古文尚書》,在西晉之後,不應先見《竹書》。豈亦明人鈔合諸書以爲之,如《十六國春秋》類歟?觀其以《春秋》合夏正,斷斷爲胡傳盛行以後書也。沈約注外,又有小字夾行之注,不知誰作。「中殷小庚」一條,稱「約案︰《史記》作太庚」,則亦當爲約說。考《元和郡縣志》,魏武定七年始置海州,隋煬帝時始置衞縣,而注「舜在鳴條」一條稱今海州。「夏啓十一年,放武觀」一條,稱今頓丘衞縣,則非約語矣。又所注惟五帝三王最詳,他皆寥寥。而五帝三王皆全鈔《宋書‧符瑞志》語。約不應旣著於史,又不易一字,移而爲此本之注。然則此注亦依託耳。自明以來,流傳已久,姑錄之以備一說。其僞則終不可掩也。 五帝紀 夏紀 殷紀 周紀 晉紀 魏紀 每日一字一词 每日一字:𢪧 每日一成语:碌碌无奇 每日一词语:榷厘 每日一诗词:南柯子/南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