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文库

刊行緣起

我國歷代的史書,既然有了本紀,又有專傳跟類傳。本紀記着年月,差不多是一條時代的索子;專傳跟類傳記載各種人物,給人羣的活動照一個相,這兩部分互相輔佐,公用才見得顯著。可是社會各方面的進展跟變化,千頭萬緒,好比一團亂絲,如果沒有另外的方法把它梳理,讀史的人就不能够把握那些事象,得到個明確的概念。所以紀傳以外,又定下了表、譜、書、志的體裁。

然而歷代的史書裏頭,表、譜、書、志未必齊備,那原有這些門類的若干史,又往往因爲當時作者的疏忽以及後世傳刻的錯誤,引起讀者的憾惜。歷來的史學家彌補這種缺失,做了許多的工作。歸納起來,不外乎三類:一是補作的工作,像錢文子作補漢書兵志,郝懿行作補宋書食貨志等就是;二是校正的工作,像王元啓作史記月表正譌,汪遠孫作漢書地理志校本等就是;三是考訂的工作,像梁玉繩作漢書古今人表考,姚振宗作隋書經籍志考證等就是。

這三類的書籍大多分散在各種叢書裏頭,很少單行的本子。誰要閱讀,只有去搜求叢書,如果沒有充裕的財力跟時間,這個願望就難以達到。又有一部分還只是稿本,並沒有刻過,那就即使有了充裕的財力跟時間,也很不容易又遇見的機會。我們常常這麼想,如果把這三類的書籍,分散在叢書裏頭的以及還只是稿本的彙集在一起,加到全史裏頭去,在讀史的人實在是極大的便利。我們的能力雖然薄弱,我們應該對文化界盡這一點責任。

這個補編裏頭包含着天文、地理、兵、邢、食貨等各方面的材料。誰要研究文化史的任何題目,這里給他預備着充實的庫藏。關於經籍源流的材料,這個補編裏頭尤其豐富,把所收的藝文志、經籍志合起來計算,比較八史經籍志多到兩倍。我們猜想,研究目錄學的人更將歡喜這個鉅大的結集。

姚振宗所著隋書經籍志考證等七種,稱爲快閣師石山房叢書,在目錄學方面的價值,梁任公先生曾經竭力表章過,但是適園叢書所刻入的僅有兩種,浙江圖書館所排印的也還不到一半,文化界沒有窺見全豹,一向引爲憾事,現在我們在補編裏頭發表這一部極大的名著。汪士鐸的南北史補志由淮南書局刊行只有十四卷,實在是一部分罷了,現在我們訪求到他的未刊稿十三卷,收在補編裏頭,除尚缺南北史藝文志三卷外,就是完璧了。萬斯同的歷代史表舊刻本跟廣雅刻本都沒有完全,他的遺稿藏在鄞縣馮氏,現在承馮氏借給我們收印,計有未刊稿一十七種。對於關心文化的人,這些應該是值得興奮的消息。

在確定這個目錄以前,我們曾經跟南北的史學家、目錄學家通信商榷。他們對於我們的志願竭力贊許,對於補編的完成尤其抱着熱烈的期望,來信跟我們斟酌體例的,向我們提示意見的,每一位先生總有三四通。他們的好意使我們永遠感激,僅僅道一聲謝,那是太虛浮了;也使我們非常安心,因爲這個目錄不再是少數人的私見,而是許多專門學者的公意了。

歷來的史學家還做過許多旁的工作,有的關於紀傳的補訂,有的關於一般的考證,這類的專著跟札记也非常多,因爲屬於表、譜、書、志的範圍以外,且待將來再打算結集。甚麼事情都一樣,既然認清了目標,只能一步一步地做去。

開明書店編輯所

「吾華有五千年之歷史」,此國人常作之自豪語也。問以史何在,必將曰二十四史不充棟乎?增以新元史爲二十五史尤富乎?然史之可貴,匪特在其卷帙之繁重,敍述之詳明,裁斷之有制,又當字字有來歷,所根據之原料可得而勘證,示人以必信焉。自趙宋而下,修史時所根據者今雖不可盡見,而政府公文,地方志乘,私家著述,存留者並多,猶得藉是以審察其然否。若上溯唐、五代之前,刻版未興,直接史料亡失垂盡,固亦有劫餘之金石遺文及故書雅記在,然而其物過於零星,未足以供系統之探討,言史事者惟有據十七史爲惟一之資源。所謂五千年之歷史,為前四千年祇此而已,此無可奈何者也。

治中國史學者之不能捨棄歷代正史旣如此,而正史中之表志,於典章之沿,人事之變遷,各盡其貫穿綜合之任務,使讀之者對於歷史現象有整個之認識,則更爲此資源中之眞精實髓。原表志之體創於司馬遷,雖亦有所因,與紀傳相輔以作全書之綱領,則其前未嘗有也。夫表之爲用,不僅旁行斜上,在乎鈎玄提要;志之爲用,亦不惟整齊故事,而在乎原始要終。人事前良相循,不容隨朝代而割裂,故每代一史,本非其宜;古今作史者縱自以爲成一家之言,而在讀史者視之,則實爲綿延相承之作。鄭樵深譏斷代之史,因自作通志,以變其體,然通志紀傅至今無讀之者,固由其材料不能出前人之外,亦以世人視各種斷代史之彙合卽爲通史耳。若一史之中,表志有闕,則讀史者目之所觸,惟有林林總摁之故事浮動於前,無由得其綱領,而前後相循之人事亦爲之斷而不續矣。

正史不皆有表志。二十五史中,表志齊備者,惟史記、稱書不稱志漢書、新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等九種;其有志而無表者,則有後漢書、晉書、宋書、南齊書、魏書、隋書、舊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稱考不稱志等九種;自餘三國志、梁書、陳書、北齊書、北周書、南史、北史等七種,則並一表一志而無之。此無表無志之七種,與有志無表之九種,其不能稱爲完善自不待論;即就其有表有志者觀之,作者之學識與其所取之材料俱未嘗無瑕可指。故若曰「二十五史多缺憾。」此固平心之論,非吾輩之有意輕侮古人也。

此種缺憾,古今學者感到者至多,爲欲彌縫之,以相率起任補正與考釋之工作。凡前史有而後史無者,則補後史,若萬斯同、錢大昭、洪飴孫之補表是也;後史有而前史無者,補前史,若錢文子、錢儀吉之補兵志是也。案兩錢氏補兵志固未能下接兩唐,然實用後世史籍體例。至於會通前後,卓然自立,若梁玉繩之於古今人表;章宗源、姚振宗之於隋書經籍志,則志在冶數代於一鑪,而不僅依傍一史。此融貫諸史事實,其可貴者一也。諸史表志之中,闕漏違迕所在而有。闕漏則當補,違迕則當正。若吳卓信之於漢地理志,溫曰鑑之於魏地形志,致力之深,凌駕前哲。此作古人之諍友,其可貴者二也。至於校正之事,爲術雖微,其效則顯,得是爬梳,書乃可讀,是亦有不廢之功矣。

正史之缺憾,古今學者之努力,受其彌縫者已不在少數,後人儘可利用已有之成績而作進一步之探求。但此已有之成績,將何從而求得之?憶十年前,頡剛好治目錄學,於各史藝文志之補證畢力搜尋,然而補晉志者,秦榮光、黃逢元二本未有聞也。文廷式之本則蘊之於心而未有見也。游浙江圖書館見姚振宗諸稿,意戀戀而不能得也。悵惘盈懷,猶如日事。夫居於五都之市者,尙艱於彙合如此;況在僻壤,志學之士有不抱漏迕之書以終古者耶!蓋此諸作非一人,人非一地,地非一時,往往散見於叢書全集之中,非有力藏書者不易具備。其刊爲單行本者,則卷帙短薄,隨時有亡失之虞;至於孤留之稿本,則卽在親戚姻婭間亦有不得覩者矣。以材料之不集中也,故讀史者欲覓其一種,恒東西尋索,空手而歸,謂非學術界之大憾事!.

四十年之前,張之洞總督兩粵,開廣雅書局於番禺,所刻書以史學著述爲最多,彼蓋有志繼阮元學海堂經解之業而爲是「史藏」者。其後離粵,未立總名,上海書肆集其史部而石印之,顏曰史學叢書,凡二集,爲其但供試場之用也,影縮過小,檢而不可讀。頡剛幼時見之,詫爲奇觀,以爲淸人考史之書網羅盡矣。稍長,好聚目錄,乃知此類書未刊者尙多。及遊學北平,往還之師友多治史者,益見珍祕之籍,惜其不得彙合於一編。私計學海之後復有南菁,不審廣雅之作亦有嗣音者乎?顧瞻八表,實勞我心。今春過滬,於開明書店見二十五史補編之目,知舊友王伯祥先生鍾麒主持斯事,與縮本二十五史並行,以便讀史者之相互勘證,從此無患乎原書闕漏,亦無惑乎原書之違迕。搜羅之博,遠軼廣雅,凡茲世所能致者幾於無不備焉,爲之喜而不寐。夫爲昔人著作謀盡其用,爲後來學術廣闢其門,使材料不集中之苦痛從而解除,此眞無量之功德,當爲史林永頌者已。

補編所採,原共一百七十餘種,其後邀約同好,四出訪求,竟得超過二百四十種。堅毅之忱,使人欽服。此二百餘種中,舊有刻本者凡一百八十餘種,稿本僅存者得六十餘種。萬斯同、汪士鐸諸家沈霾已久之書,賴斯而顯現,洵可謂爲近年史學界中一絕大快舉。夫使我輩眼福可誇耀於前人者,開明書店之力也!

此書之出,非書肆中有此一舉爲已足也,必將有以答對今昔諸賢爲學術工作之苦心,而後可以無愧,其道伊何?不揣譾陋,約而陳之。昔之補表者,多爲職官;補志者,多爲地理、藝文,作者就材料之便,著此先鞭,分所應爾。然我輩生於今日,既有新問題,斯有新需要,於民族、社會、宗敎諸端,俱當加意搜補,一也。有宋以還,治史者多殫心史、漢表志補正之作,遂以史、漢爲最富。此自個人工作言之,固爲美滿之成就,而自史界全體觀之,則頗違於詳近略遠之旨。此後要當留心近古諸史,毋使數十年後,書肆赓續編輯,仍有材料不平均之憾,二也。夫史料愈近愈豐,其於人事之關係亦愈近愈切,補編雖大抵以二十五史爲範圍,而我輩工作實不當以此自限,淸史稿聞將解禁,其志如藝文、邦交、食貨之屬,在在皆可補訂。今日去淸之近,直接史料保存之多,采銅於山,固不容異世之學者强而任之耳。

或曰,洵爲采銅之說則前人之業非矣,彼輩無新材料而惟於舊史之中抽取記錄者也。此增補之書雖累百千萬言,其材料曾不能越出舊史之外,夫安貴有此重牀疊屋之舉爲?答之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所貴乎學者,爲其能盡物之用也。司馬遷作八書、十表,其見於紀傳之材料十五六,彼果何爲而爲此?亦曰藉表志之嚴整以濟紀傳之散亂,以盡史書之用而已。表志者,紀傳之綱領,夫作綱領者,豈必待新材料哉?愼擇之斯可矣。今人孰不知二十五史爲中國歷史事實之所薈萃,然能用之者有幾人?立一論題,杳不知其材料所在,雖有其物,不能見也。是無綱領之害也。如是則有史如無史,誠能整理舊材料,使物無遁形而人恣其用,爲益之大必不在發見新材料下。何況清人博雅之風自經被史,類能以新材料證故籍,故補百官表者有印章與封泥焉。補世系表者有碑辭與墓誌焉。何得云不越舊有史書。地不愛寶,古物日出,我輩生於今日,有隨時增補無一物失其所,前人之業,可修正而不可非也。

「中國通史」之呼聲,聞之彌久,而其書至今不出,是非今日史家之咎,乃其憑藉之不厚有以致之,爲是業者若不於史實有深識達觀,於材料作廣搜博辨,則其書之成曾無以異於學校敎科。我輩倘有志於是,必將對於二十五史與此補編思所以盡量使用之術,且汰之存之,使無一字之虛濫,而於向日被屛於歷史範圍以外之材料及地下新發得之材料則以新方法比次之,新眼光判斷之。俾與舊有史書之汰存者融而爲一,分途並進,鍥而不舍,數十年後必可爲中國史學放一異彩。通史之出現乃有期也。値此補編發行之日,喜基礎之已奠,敢操券而待之!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顧頡剛書於北平

凡例

一 本編所收一以表志爲限,凡增補、注釋、考訂、校勘諸作,不問往哲遺籍,時賢近著,知見所及,靡不甄采。良以學貴博綜,無取專己。職在廣羅,弗嫌標榜也。

一 凡表志諸籍之頭迄分明,自成體系者,無論單行、叢刊,或一書之附錄如玉海附刻之漢書藝文志考證,水經注圖附刻之漢志志疑,遼文存附刻之遼藝文志等,一律收采。其有附麗全帙,首尾難析者,如沈欽韓、周壽昌、王先謙諸家之於漢書等,雖各具表志之品目,實自爲專書之一部,勢難割裂,祇得舍㫋。

一 全書編次,悉依列史前後爲序,區分若干部。毎一部分,先表後志,以類相從。著錄諸書,亦略詮作者時代之次,藉成條貫。其有專述偏方割據之玫制更革及域外諸族之動態者,則別置各部之末,以淸眉,如練恕之西秦百官表及沈維賢之兩漢匈奴表與晉五胡表等是。

一 本編序次旣以列史各具統系爲準望,則分別部居自宜體段分明,鮮涉牽掍。除徐文笵之東晉南北朝輿地表及錢大昕之遼金元史朔閏考等無繇割截,祇得就其偏重之傾向,量爲配置外;他如萬斯同之歷代史表及謝鍾英之三國大事表等,胥依部類分隸,不相雜廁,仍於析出之主籍或先見者備錄原刊序目,俾存厥初。間附小疏短說,以著更易之故。

一 所收諸籍中,其有全錄舊史原文而別綴論述或校記者,如汪越之讀史記十表等,則依夏燮之校漢書八表例,祇載綴語,刊去舊文,二十五史全書具在,無煩緟出,徒占篇幅也。

一 本編輯集之初,除一部分稿本,縱横鉤乙,不能影印外,餘擬悉用照相鋅版縮印。但細核各本,有板刻漫潓,模胡不淸者,如章宗源之隋書經籍志考證,吕吳調陽之漢書地理志詳釋等是;校刻欠精,紕繆待勘者,如包刻吳卓信之漢書地理志補注等是;號稱精善之汪遠孫、錢坫、全祖望諸本漢志,亦時有誤字。有格式冘雜,字體過小,不合本編縮攝之標準者,如廣雅本東晉南北朝輿地表等是;有本爲鉛印石印不能再縮複製者,如顧懐三之補後漢書藝文志及丁錫田之後漢郡國令長考補等是;甚有紙色過舊,黯淡不任照相者,既無他本可以抽代,自不能任其沿誤,終滋遺憾。因定一律改用排版,原本大字,用五號;細書用六號。均直行,不夾注,植字旣極疏朗,行款亦復畫一矣。其有徵引顯謬或漫患缺脫之處,亦得隨時發本勘補之。

一 版本之選擇:凡傳刻多者,取初刻本。刻本有異同或卷帙有多寡者,取善本或足本。其有後賢訂補之作,刊行時已包有先輩原著者,如謝鍾英之於洪亮吉、楊守敬之於吳增僅等,則逕取後來之本,仍冠原著姓氏,庶篇幅約省,而淵源不昧。其刊本與稿本顯有異同者,則兩本參校不嫌複出,如萬斯同之南唐將相大臣年表等六種是。

一 表之爲用旁行斜上,利在經緯分明,縱横可通。然亦有性質相同而體式不一者,有分別項目本無一定標準者,有因横格太多分截轉行而反使系統惑亂者,亦有本無縱横關係而漫爲塡格者,雜殽雜紛錯,先後異轍。至於空格遼闊,費紙幅,抑又其次。因就有衡直關係之世系表,如周明泰之三國世系表等,有分合關係之輿地表,如吳增僅之三國郡縣表等,仍用原式。其他如本無縱横分合關係之大事表、職官表及以封爵傳襲爲主之世表等,則悉依諸以敦熊氏後漢書年表校補之例,改用直行提書。其有劳行枝出之文,必注前後關連之迹,務使體系不亂,而經緯仍極分明。區區之意,覽者諒之。

一 校勘主旨,惟在求是。偶有不安,必資比對。異字歧義,擇善而從,其有必須說明者,亦別附校記或跋語於書後,藉示矜愼。但同人知能有限,闕失必多,何敢以掃葉自艾,尙望方聞達人不吝敎益,俾於緟版時得以藉手更正,學術幸甚,同人幸甚。

總目

史記部分

讀史記十表

  • 卷首 梅序 徐序 總論
  • 卷一 讀三代世表
  • 卷二 讀十二諸侯年表
  • 卷三 讀六國年表
  • 卷四 讀秦楚之際月表
  • 卷五 讀漢興以來諸侯年表
  • 卷六 讀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卷七 讀惠景間侯者年表
  • 卷八 讀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 卷九 讀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 卷十 讀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 後記 記後 二十五史補編後記

楚漢帝月表

  • 序 趙序 虞序
  • 卷首 序 正例 論
  • 卷一

史記月表正譌

  • 一卷,清王元啟撰 廣雅書局刊本

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校補

  • 一卷,清盧文弨撰 抱經堂刊羣書拾補本

史記三書正譌

  • 三卷,清王元啟撰 廣雅書局刊本

史記三書釋疑

  • 三卷,清錢塘撰 原刊本

史記天官書補目

  • 一卷,清孫星衍撰 昭代叢書本

楚漢諸侯疆域志

  • 三卷,清劉文淇撰 廣雅書局刊本

漢書部分

校漢書八表

  • 八卷,清夏燮撰 光緒庚寅刊本

漢將相大臣年表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人表考

  • 九卷,清梁玉繩撰 清白士集本

人表考校補、續校補

  • 各一卷,清蔡雲撰 聚學軒叢書本

校正古今人表

  • 九卷,清翟雲升撰 道光十二年五經歲徧齋刊本

漢書律曆志正譌

  • 一卷 清王元啟撰 徐氏積學齋藏原刊本

前漢書食貨志注

  • 二卷,清劉光蕡撰 煙霞草堂遺書本

補漢兵志

  • 一卷,宋錢文子撰 知不足齋叢書本

漢書地理志校本

  • 二卷,清汪遠孫撰 道光刊振綺堂本

漢書地理志補校

  • 二卷,清楊守敬撰 光緒二十五年觀海堂刊本

漢書地理志校注

  • 二卷,清王紹蘭撰 光緒二十二年蕭山陳氏遺經樓刊本

漢書地理志補注

  • 一百三卷,清吳卓信撰 道光二十八年徑縣包氏刻本

新斠注地理志集釋

  • 十六卷,清錢坫撰、清徐松集釋 會稽章氏刊咫進齋藏本

漢地理志詳釋

  • 四卷,清呂吳調陽撰 觀象廬叢書本

漢志釋地略

  • 一卷,清汪士鐸撰 水經注圖附刻本

漢書地理志稽疑

  • 六卷,清全祖望撰 漸江得諼草堂本

漢志志疑

  • 一卷,清汪士鐸撰 水經注圖附刻本

漢志水道疏證

  • 四卷,清洪頤煊撰 長洲蔣氏心榘齋叢書本

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

  • 七卷,清陳澧撰 東塾遺書本

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補正

  • 二卷,清吳承志撰 吳興劉氏求恕齋刊本

漢藝文志考證

  • 十卷,宋王應麟撰 玉海附刻本

漢書藝文志拾補

  • 六卷,清姚振宗撰 快閣師石山房稿本

漢書藝文志條理

  • 八卷,清姚振宗撰 快閣師石山房稿本

漢書藝文志舉例

  • 一卷,孫德謙撰 四益宧刊本

前漢書藝文志注

  • 一卷,清劉光蕡撰 煙霞草堂遺書本

新莽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新莽職方考

  • 一卷,清譚其驤撰 稿本

前漢匈奴表

  • 三卷,附錄一卷 清沈惟賢撰 學古堂日記本

後漢書部分

補後漢書年表

  • 十卷,宋熊方撰 汗筠齋刊本

熊氏後漢書年表校補

  • 五卷,清諸以敦撰 嘉慶十七年刊本
  • 續補一卷
  • 補遺一卷

後漢書補表

  • 八卷,清錢大昭撰 汗筠齋本

東漢諸帝統系圖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東漢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東漢皇子王世系表

  • 一卷,清黃大華撰 稿本

東漢外戚侯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東漢宦者侯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東漢雲台功臣侯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東漢中興功臣侯世系表

  • 一卷,清黃大華撰 稿本

東漢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後漢三公年表

  • 一卷,清華湛恩撰 昭代叢書本

東漢三公年表

  • 一卷,清黃大華撰 稿本

東漢九卿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後漢公卿表

  • 一卷,清練恕撰 多識錄本

後漢書朔閏考

  • 五卷,清徐紹楨撰 光緒十七年學壽堂叢書本

漢志郡國沿革考

  • 一卷,清黃大華撰 稿本

後漢縣邑省併表

  • 一卷,周明泰撰 民國十八年排印㠭社叢書本

後漢郡國令長考

  • 一卷,清錢大昭撰 廣雅書局刊本

後漢郡國令長考補

  • 一卷,丁錫田撰 石印稼民雜著本

續漢書志注補

  • 一卷,清盧文弨撰 抱經堂刊羣書拾補本

補續漢書藝文志

  • 一卷,清錢大昭撰 廣雅書局刊本

補後漢書藝文志

  • 四卷,清侯康撰 嶺南遺書本

補後漢書藝文志

  • 十卷,清顧櫰三撰 蔣氏順脩書屋排印金陵叢書本

後漢藝文志

  • 四卷,清姚振宗撰 快閣師石山房稿本

補後漢書藝文志并考

  • 一卷,清曾樸撰 光緒乙未年刊本
  • 考一卷

後漢匈奴表

  • 二卷,清沈惟賢撰 學古堂日記本

三國志部分

三國大事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三國紀年表

  • 一卷,清周嘉猷撰 廣雅書局刊本

三國大事表

  • 一卷,清謝鍾英撰 光緒二十四年湖南刊本

三國漢季方鎮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三國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魏國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魏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魏方鎮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漢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吳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三國志三公宰輔年表

  • 三卷,清黃大華撰 稿本

三國志世系表

  • 一卷,周明泰撰 民國十九年排印 㠭社叢書本

三國志世系表補遺

  • 一卷附訂譌 陶元珍撰 稿本

三國職官表

  • 三卷,清洪飴孫撰 廣雅書局刊本

三國郡縣表附考證

  • 八卷,清吳增僅撰、清楊守敬補正 光緒丁未觀海堂刊本

三國疆域表

  • 二卷,清謝鍾英撰 光緒二十四年湖南刊本

補三國疆域志補注

  • 十五卷,清謝鍾英撰 光緒二十四年湖南刊本

三國疆域志疑

  • 一卷,清謝鍾英撰 光緒二十四年湖南刊本

補三國藝文志

  • 四卷,清侯康撰 嶺南遺書本

三國藝文志

  • 四卷,清姚振宗撰 快閣師石山房稿本

晉書部分

兩晉諸帝統系圖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晉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補晉宗室王侯表

  • 一卷,秦錫田撰 稿本

晉功臣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晉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東晉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補晉異姓封爵表

  • 一卷,秦錫田撰 稿本

補晉執政表

  • 一卷,秦錫圭撰 稿本

晉方鎮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補晉方鎮表

  • 一卷,秦錫圭撰 稿本

晉方鎮年表

  • 一卷,吳廷燮撰 排印本

東晉方鎮年表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東晉方鎮年表

  • 一卷,吳廷燮撰 排印本

晉書天文志校正

  • 一卷,清盧文弨撰 抱經堂刊羣書拾補本

晉書禮志校正

  • 一卷,清盧文弨撰 抱經堂刊羣書拾補本

晉書地理志新補正

  • 五卷,清畢沅撰 經訓堂叢書本

新校晉書地理志

  • 一卷,清方愷撰 廣雅書局刊本

東晉疆域志

  • 四卷,清洪亮吉撰 卷施閣集本

補晉兵志

一卷,清錢儀吉撰 衎石齋刊本

補晉書藝文志

  • 四卷,清丁國鈞撰、子丁辰注並撰刊誤 丁氏叢書本
  • 補遺一卷
  • 附錄一卷

補晉書藝文志

  • 六卷,清文廷式撰 宣統元年湖南排印本

補晉書藝文志

  • 四卷,清秦榮光撰 民國十九年排印本

補晉書經籍志

  • 四卷,清吳士鑒撰 含嘉室舊著本

補晉書藝文志

  • 四卷,黃逢元撰 長沙排印本

晉僭偽諸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晉僭偽諸國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補晉僭國年表

  • 一卷,秦錫田撰 稿本

十六國年表

  • 一卷,清張愉曾撰 昭代叢書本

晉五胡表

  • 一卷,清沈惟賢撰 學古堂日記本

偽漢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偽成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偽趙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偽燕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偽秦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偽後秦將相大臣年表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偽後燕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偽南燕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西秦百官表

  • 一卷,清練恕撰 多識錄本

後涼百官表

  • 一卷,清繆荃孫撰 藝風堂續集本

南涼百官表

  • 一卷,清繆荃孫撰 藝風堂續集本

西涼百官表

  • 一卷,清繆荃孫撰 藝風堂續集本

北涼百官表

  • 一卷,清繆荃孫撰 藝風堂續集本

夏百官表

  • 一卷,清繆荃孫撰 藝風堂續集本

北燕百官表

  • 一卷,清繆荃孫撰 藝風堂續集本

十六國疆域志

  • 十六卷,清洪亮吉撰 卷施閣集本

宋書部分

宋書補表

  • 四卷,清盛大士撰 南京龍蟠裡國學圖書館寫本

宋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補宋書宗室世系表

  • 一卷,清羅振玉撰 永豐鄉人雜著續編本

宋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宋方鎮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補宋書刑法志

  • 一卷,清郝懿行撰 郝氏遺書本

補宋書食貨志

  • 一卷,清郝懿行撰 郝氏遺書本

宋州郡志校勘記

  • 一卷,清成蓉鏡撰 廣雅書局刊本

補宋書藝文志

  • 一卷,聶崇岐撰 稿本

南齊書部分

齊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齊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齊方鎮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補南齊書藝文志

  • 四卷,陳述撰 稿本

梁書部分

梁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梁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補梁疆域志

  • 四卷,清洪齮孫撰 廣雅書局刊本

陳書部分

陳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陳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補陳疆域志

  • 四卷,臧勵龢撰 稿本

魏書部分

魏諸帝統系圖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魏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魏異姓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魏外戚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魏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西魏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東魏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元魏方鎮年表

  • 二卷,吳廷燮撰 排印本

魏書地形志校錄

  • 三卷,清溫曰鑒撰 適園叢書本

魏書禮志校補

  • 一卷,清盧文弨撰 抱經堂刊羣書拾補本

魏書官氏志疏證

  • 一卷,清陳毅撰 光緒二十三年刊本

補魏書兵志

  • 一卷,穀霽光撰 稿本

北齊書部分

北齊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北齊異姓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北齊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周書部分

周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周公卿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北周公卿表

  • 一卷,清練恕撰 多識錄本

隋書部分

隋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隋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隋唐之際月表

  • 一卷,清黃大華撰 稿本

隋書地理志考證附補遺

  • 九卷,楊守敬撰 光緒戊戌觀海堂刻本

隋書經籍志補

二卷,張鵬一撰 排印本

隋書經籍志考證

  • 十三卷,清章宗源撰 湖北崇文書局刻本

隋書經籍志考證

  • 五十二卷,清姚振宗撰 快閣師石山房稿本

南北史部分

南北史年表

  • 一卷,清周嘉猷撰 廣雅書局刊本

南北史帝王世系表

  • 一卷,清周嘉猷撰 廣雅書局刊本

南北史世系表

  • 一卷,清周嘉猷撰 廣雅書局刊本

南北史補志

  • 十四卷,清汪士鐸撰 淮南書局本

南北史補志未刊稿

  • 十三卷,清汪士鐸撰 原寫本

補南北史藝文志

  • 三卷,徐崇撰 稿本

東晉南北朝輿地表

  • 二十八卷,清徐文範撰 廣雅書局刊本

兩唐書部分

唐將相大臣年表

  • 三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唐功臣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唐鎮十道節度使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唐邊鎮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唐藩鎮年表

  • 一卷,清黃大華撰 稿本

唐方鎮年表八卷考證

  • 二卷,吳廷燮撰 排印本

唐宦官封爵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武氏諸王表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唐書宰相世系表訂譌

  • 十二卷,清沈炳震撰 清來堂刊本

唐折衝府考

  • 四卷,清勞經 原撰、子勞格校補 鄦齋叢書本

唐折衝府考補

  • 一卷,羅振玉撰 遼居雜著乙編本

唐折衝府考補拾遺

  • 一卷,羅振玉撰 遼居雜著丙編本

唐折衝府考校補

  • 一卷,穀霽光撰 稿本

唐諸蕃君長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兩五代史部分

五代紀年表

  • 一卷,清周嘉猷撰 廣雅書局刊本

五代諸王世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五代諸國世表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五代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五代諸國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五代諸鎮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歷代史表原刊本

吳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廣雅書局刊本、參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南唐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廣雅書局刊本、參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蜀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廣雅書局刊本、參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後蜀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廣雅書局刊本、參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南漢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廣雅書局刊本、參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北漢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廣雅書局刊本、參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吳越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吳越將相州鎮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五代地理考

  • 一卷,清練恕撰 多識錄本

宋史部分

補五代史藝文志

  • 一卷,清顧櫰三撰 金陵叢書本

宋中興三公年表

  • 一卷,宋何異撰 藕香零拾刻永樂大典本

宋大臣年表

  • 二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北宋經撫年表

  • 五卷,吳廷燮撰 稿本

南宋制撫年表

  • 二卷,吳廷燮撰 排印本參稿本

宋史地理志考異

  • 一卷,聶崇岐撰 稿本

宋史藝文志補

  • 一卷,清倪燦撰、清盧文弨錄 抱經堂刊羣書拾補本

西夏藝文志

  • 一卷,清王仁俊撰 西夏文綴附刻本

遼史部分

遼諸帝統系圖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遼史紀年表

  • 一卷,清汪遠孫撰 遼史拾遺附刻本

西遼紀年表

  • 一卷,清汪遠孫撰 遼史拾遺附刻本

遼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遼方鎮年表

  • 一卷,吳廷燮撰 稿本

遼史地理志考

  • 五卷,清李慎儒撰 光緒二十八年丹徒李氏刊本

遼藝文志

  • 一卷,清繆荃孫撰 遼文存附刻本

遼史藝文志補證

  • 一卷,清王仁俊撰 遼文萃附刻本

補遼史藝文志

  • 一卷,清黃任恒撰 排印述窠雜纂本

金史部分

金諸帝統系圖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金將相大臣年表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金宰輔年表

  • 一卷,清黃大華撰 稿本

金方鎮年表

  • 一卷,吳廷燮撰 稿本

金衍慶宮功臣錄

  • 一卷,清萬斯同撰 四明馮氏伏跗室藏萬氏未刊稿本

金史禮志補脫

  • 一卷,清盧文弨撰 抱經堂刊羣書拾補本

元史部分

元分藩諸王世表

  • 一卷,清黃大華撰 稿本

元西域三藩年表

  • 一卷,清黃大華撰 稿本

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

  • 一卷,吳廷燮撰 排印本參稿本

元史氏族表

  • 三卷,清錢大昕撰 潛研堂集本

補元史藝文志

  • 四卷,清錢大昕撰 潛研堂集本

宋遼金元四史部分

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

  • 二卷,清錢大昕撰、侄錢侗增補 潛研堂集本

補遼金元藝文志

  • 一卷,清倪燦撰、清盧文弨錄 抱經堂刊羣書拾補本

補三史藝文志

  • 一卷,清金門詔撰 八史經籍志本

建文遜國之際月表

  • 二卷,清劉廷鑾撰 劉氏唐石簃刻貴池先哲遺書本

明史部分

明宰輔考略

  • 一卷,清黃大華撰 稿本

明七卿考略

  • 一卷,清黃大華撰 稿本

明督撫年表

  • 六卷,吳廷燮撰 排印本

殘明宰輔年表

  • 一卷,清傅以禮撰 華延年室題跋附印本

殘明大統曆

  • 一卷,清傅以禮撰 華延年室題跋附印本

附錄

  • 增補史目表


每日一字一词

 题库  题库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