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 人格
1. 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
2. 人的道德品质
详细解释
1. 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蔡元培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闻一多 《<李白之死>序》:“此诗所述亦凭臆造,无非欲藉以描画诗人的人格罢了。”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五:“他以为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而也需要师生间的感情的与人格的接触。”
2. 人的道德品质。
梁启超 《新民说》第五节:“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 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九:“﹝她﹞又没有卖淫,损害了家庭的名誉和自身的人格。”
3. 谓人按照法律、道德或其他社会准则应享有的权利或资格。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四:“把一般争人格的青年学生,打得落花流水。” 茅盾 《动摇》八:“公家发配,太不尊重女子人格。”
近反义词
近义词 | 品德 人品 品行 |
国语辞典
注音 ㄖㄣˊ ㄍㄜˊ 拼音 rén gé相似詞: 1.品德、品行、人品
1. 人的品格。
▶ 如:「他的人格高尚,令人敬仰。」
2. 心理學上指個體在生活歷程中對人、己、事、物、環境,所顯現的獨特個性。一般用 法比「性格」廣義。
3. 法律上指得為權利、義務之主體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