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 > 察哈尔

明、清蒙古部名,明译察罕儿、插汉儿。明成化、弘治间达延汗 (明译答言) 统一蒙古后分设六万户,察哈尔为左翼三万户之首并为大汗驻地,封长子图鲁博罗特 (明译铁力摆户) 领之。其地域约当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部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东方省一部分。图鲁博罗特后裔世袭大汗位并管领本万户,又称察哈尔汗,下属有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乌珠穆沁、苏尼特等部。嘉靖间,察哈尔达赉逊库登汗 (明译打来孙) 受右翼俺答汗侵逼,迁至西拉木伦河、西辽河 一带,并统治了兀良哈三卫的一部分。万历、天启间,察哈尔林丹汗 (明人称虎墩兔憨) 力图用兵重新统一蒙古诸部以恢复大汗权威,诸部不堪其侵逼,多归附后金。天聪六年 (1632),皇太极西征察哈尔,林丹汗迁往套西,七年,病死,其部众先后归降后金。清康熙十四年 (1675) 分编为左、右翼共八旗,隶于理藩院典属司,为内属蒙古。二十六年,置察哈尔都统于张家口,统辖八旗。左翼正蓝旗,驻扎哈苏泊 (在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扎格斯太苏木),旗境约当今内蒙古正蓝旗北部; 镶白旗驻布雅阿海苏默 (在今正蓝旗西北宝绍代苏木),旗境约当今内蒙古正镶白旗大部; 正白旗驻布尔噶台 (今内蒙古化德县东北七号村一带),旗境约当今内蒙古太仆寺旗北部、正镶白旗西南部、化德县东北部和河北康保县一部分; 镶黄旗驻苏门峰 (在今河北康保县北),旗境约当今内蒙古镶黄旗,以及化德、商都、河北康保、尚义各一部分。右翼正黄旗驻木孙忒克山 (当即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北境之磨子山),旗境约当今内蒙古察右前旗和兴和县大部,商都县和察右后旗一部分; 正红旗驻古尔班托罗海山 (今集宁市西北大土城乡附近),旗境约当今内蒙古集宁市、察右前、后旗西部,卓资县东北部和丰镇市西北部; 镶红旗驻布林泉 (今卓资县东南水泉凹附近),旗境约当今内蒙古察右中旗、卓资县、凉城县部分地; 镶蓝旗驻阿巴汉喀喇山 (今凉城县西北白音厂汗附近),旗境约当今内蒙古察右中旗、卓资县和凉城县西部地。


政区名。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移察哈尔部于宣化、大同边外,编为八旗,分东西两翼,东翼四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西翼四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察哈尔都统管辖,驻于直隶张家口(今河北张家口市)。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及凉城、卓资、化德三县,察哈尔右翼前、中、后旗,镶黄旗、正镶白旗。雍正、乾隆以后,察哈尔土地不断开垦,蒙汉杂处。1914年改为察哈尔特别区,治张北县,领沽源(今属河北)、多伦、兴和、凉城(今俱属内蒙古)、丰镇(今内蒙古丰镇市)、陶林(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附近)等县及锡林郭勒盟十旗、察哈尔八旗。1928年改特别区为省,划出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凉城五县,将河北省宣化、赤城、万全、怀来、蔚县、阳原、龙关、延庆、怀安、涿鹿十县划入,省会设在张家口(1947年改为张家口市)。1949年,改辖今北京市西北部、河北省西北部及山西省东北一部分,1952年撤销。

察哈尔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