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里面男人不中用主要由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男子主外女子主内,所以在家事上男人本来就不大管,当甩手掌柜是一种“派”,是一种境界,一种风格。
第二个原因是男人他要读书,而中国的书很多是理想主义的,它和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也就是毛主席说的一句话,叫做书读得越多越蠢,有人把这个解释成是毛泽东迫害知识分子的一个原因,我对此抱存疑的态度,因为毛泽东本人是很爱读书的,在中南海的故居里,他的床是张很宽的床,他的床上有三分之二是书,他给自己留的睡觉的地方三分之一就够了,他本人是手不释卷的,他也提倡读书,在他的晚年他也有认真读书、弄清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些最高指示的出现。所以他所说的书读得越多越蠢其实就是说书上的那些东西它和现实越离越远,就是说你越读书越不知道该怎么好。儒家讲仁政,这仁政非常的好,讲礼治,这想得也很绝,大家都彬彬有礼,自我约束,靠自律天下大治,你也不用惩罚,死刑当然可以废除,自然而然的人们就讲道德的教化,皇帝就是道德教化的模范,所以国家就不乱,不出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然后就国治、天下平,没有任何斗争了。这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它和实际又太远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人能够做到礼治,没有什么人能够做到仁政,这个我在底下还会讲。
老子讲政治讲无为而治,这就更高明了。我最喜欢《道德经》上的一句话,看了之后简直就是手舞足蹈,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用天津话说就是治一个大国就如同熬小鱼儿。这简直是太棒了,你十亿,二十几亿人口,到了我这里不过就是一锅小鱼儿,拨拉拨拉,行了,把火增加点儿,热乎了,把火小点儿,它就不至于噗锅了。这个东西怎么操作呢?别说是熬小鱼儿的方法,你就是用做东坡肘子的方法也治不了国。我并不否认这一中国古代的经典,我觉得这些经典带有一些理想性和审美性,有时候是一种理想的完成和审美的完成,不是很实际的。所以这些男人们越读书读得多,家里一遇到什么事,越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第三个原因是男人的腐化所受的限制比女人少,贾赦都糟朽到什么程度了,还相上了鸳鸯,还要把鸳鸯弄过来当小老婆。而女人们在这方面给管住了,不是说她没有问题,但是她心里受的约束起码非常大。贾母的位置很高,王熙凤的权力很大,但是这娘俩没有一个人敢说既然我位置这么高,再给我找俩小伙子来玩儿玩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男人就更不灵了,更不起作用了。
至于贾府管理上的混乱,很多地方都有表现。特别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时候,她总结了宁国府的管理上的问题,她说:“一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是事无专管,临时推诿,三是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是事无大小,苦乐不均,五是家人豪纵,有脸的不服钳束,无脸的不求上进”,底下还说到有“无头绪,慌乱,推脱,偷闲,窃取等弊”。第一人口混杂,遗失东西,这是编制问题、财产管理问题;第二事无专管,临时推诿,这是分工问题,组织问题;需用过费,滥支冒领,是说他财政上没有预算,也没有结算,也缺少审计;事无大小,苦乐不均,这主要是人事上的问题;第五是家人豪纵,分有脸的和无脸的,所谓有脸的是有面子的,有特权的,这里头暴露了很多问题。王熙凤治这些东西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鹰派,就是要强行,强硬。有一个晚到的,她立刻就说拉出去打二十板子,革一个月的钱粮,迟到一次打二十板子,革一个月的钱粮,明天还有迟到的,打四十板子,后天还有晚到的,六十板子。王熙凤治乱世用重刑,在宁府立刻建立了自己的威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从里边也可以看出一些人很不好管。后来王熙凤生病,由探春、李纨、薛宝钗“三套马车”过渡,代行王熙凤的管理职权,也碰到下面的一些办事人员故意不说明情况,故意来考验、查核这些管事的人。比如说赵姨娘的弟弟赵国基死了,而且赵国基从血统上说是探春的亲舅舅,说应该给多少钱,按照袭人的母亲死的旧例是四十两银子,但是探春非常精明, 家生仔的抚恤金只能是二十两银子,她说二十两银子,不能四十两银子,她就把上来汇报情况请示工作的管家人员进行了申斥,所以说他底下的人也欺负贾府没有一两个真正能管事的人,他们只服从王熙凤那种强硬的、重刑的管理,所以在这方面的危机也很严重。
第三方面就是财政危机,所谓寅吃卯粮,这个我就不细说了,这个和曹家的经验也有关,据说曹家的没落就是因为他接待了康熙的南巡。四次接待南巡,钱花得非常多,欠了大量的债无法偿还,所以说他寅吃卯粮。写元妃省亲的时候也写了各个方面的人包括王熙凤在内,雁过拔毛,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牟取暴利等等,使财政上发生很大的危机。现在回过头来说政治资源,在资本主义国家财产也是个很大的政治资源,很多在政治上有所进取的人他都有很多的财产,所以财政的危机也会变成政治的危机。
第一个原因是男子主外女子主内,所以在家事上男人本来就不大管,当甩手掌柜是一种“派”,是一种境界,一种风格。
第二个原因是男人他要读书,而中国的书很多是理想主义的,它和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也就是毛主席说的一句话,叫做书读得越多越蠢,有人把这个解释成是毛泽东迫害知识分子的一个原因,我对此抱存疑的态度,因为毛泽东本人是很爱读书的,在中南海的故居里,他的床是张很宽的床,他的床上有三分之二是书,他给自己留的睡觉的地方三分之一就够了,他本人是手不释卷的,他也提倡读书,在他的晚年他也有认真读书、弄清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些最高指示的出现。所以他所说的书读得越多越蠢其实就是说书上的那些东西它和现实越离越远,就是说你越读书越不知道该怎么好。儒家讲仁政,这仁政非常的好,讲礼治,这想得也很绝,大家都彬彬有礼,自我约束,靠自律天下大治,你也不用惩罚,死刑当然可以废除,自然而然的人们就讲道德的教化,皇帝就是道德教化的模范,所以国家就不乱,不出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然后就国治、天下平,没有任何斗争了。这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它和实际又太远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人能够做到礼治,没有什么人能够做到仁政,这个我在底下还会讲。
老子讲政治讲无为而治,这就更高明了。我最喜欢《道德经》上的一句话,看了之后简直就是手舞足蹈,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用天津话说就是治一个大国就如同熬小鱼儿。这简直是太棒了,你十亿,二十几亿人口,到了我这里不过就是一锅小鱼儿,拨拉拨拉,行了,把火增加点儿,热乎了,把火小点儿,它就不至于噗锅了。这个东西怎么操作呢?别说是熬小鱼儿的方法,你就是用做东坡肘子的方法也治不了国。我并不否认这一中国古代的经典,我觉得这些经典带有一些理想性和审美性,有时候是一种理想的完成和审美的完成,不是很实际的。所以这些男人们越读书读得多,家里一遇到什么事,越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第三个原因是男人的腐化所受的限制比女人少,贾赦都糟朽到什么程度了,还相上了鸳鸯,还要把鸳鸯弄过来当小老婆。而女人们在这方面给管住了,不是说她没有问题,但是她心里受的约束起码非常大。贾母的位置很高,王熙凤的权力很大,但是这娘俩没有一个人敢说既然我位置这么高,再给我找俩小伙子来玩儿玩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男人就更不灵了,更不起作用了。
至于贾府管理上的混乱,很多地方都有表现。特别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时候,她总结了宁国府的管理上的问题,她说:“一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是事无专管,临时推诿,三是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是事无大小,苦乐不均,五是家人豪纵,有脸的不服钳束,无脸的不求上进”,底下还说到有“无头绪,慌乱,推脱,偷闲,窃取等弊”。第一人口混杂,遗失东西,这是编制问题、财产管理问题;第二事无专管,临时推诿,这是分工问题,组织问题;需用过费,滥支冒领,是说他财政上没有预算,也没有结算,也缺少审计;事无大小,苦乐不均,这主要是人事上的问题;第五是家人豪纵,分有脸的和无脸的,所谓有脸的是有面子的,有特权的,这里头暴露了很多问题。王熙凤治这些东西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鹰派,就是要强行,强硬。有一个晚到的,她立刻就说拉出去打二十板子,革一个月的钱粮,迟到一次打二十板子,革一个月的钱粮,明天还有迟到的,打四十板子,后天还有晚到的,六十板子。王熙凤治乱世用重刑,在宁府立刻建立了自己的威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从里边也可以看出一些人很不好管。后来王熙凤生病,由探春、李纨、薛宝钗“三套马车”过渡,代行王熙凤的管理职权,也碰到下面的一些办事人员故意不说明情况,故意来考验、查核这些管事的人。比如说赵姨娘的弟弟赵国基死了,而且赵国基从血统上说是探春的亲舅舅,说应该给多少钱,按照袭人的母亲死的旧例是四十两银子,但是探春非常精明, 家生仔的抚恤金只能是二十两银子,她说二十两银子,不能四十两银子,她就把上来汇报情况请示工作的管家人员进行了申斥,所以说他底下的人也欺负贾府没有一两个真正能管事的人,他们只服从王熙凤那种强硬的、重刑的管理,所以在这方面的危机也很严重。
第三方面就是财政危机,所谓寅吃卯粮,这个我就不细说了,这个和曹家的经验也有关,据说曹家的没落就是因为他接待了康熙的南巡。四次接待南巡,钱花得非常多,欠了大量的债无法偿还,所以说他寅吃卯粮。写元妃省亲的时候也写了各个方面的人包括王熙凤在内,雁过拔毛,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牟取暴利等等,使财政上发生很大的危机。现在回过头来说政治资源,在资本主义国家财产也是个很大的政治资源,很多在政治上有所进取的人他都有很多的财产,所以财政的危机也会变成政治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