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部 > 论语注疏 > 卷十五·卫灵公第十五

  [疏]正义曰:此章记孔子先礼後兵,去乱就治,并明忠、信、仁、知、劝学,为邦无所毁誉,必察好恶。志士君子之道,事君相师之仪,皆有耻且格之事,故次前篇也。

  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孔曰:“军陈行列之法。”)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孔曰:“俎豆,礼器。”)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郑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军旅末事,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事。”)

  [疏]“卫灵”至“学也”。○正义曰:此章记孔子先礼後兵之事也。“卫灵公问陈於孔子”者,问军陈行列之法於孔子也。“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者,俎豆,礼器。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孔子之意,治国以礼义为本,军旅为末,本未立,则不可教以末事。今灵公但问军陈,故对曰:“俎豆行礼之事,则尝闻之。军旅用兵之事,未之学也。”《左传》哀十一年,“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於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其意亦与此同。军旅甲兵亦治国之具也,彼以文子非礼,欲国内用兵;此以灵公空问军陈,故并不答,非轻甲兵也。○注“俎豆,礼器”。○正义曰:案《明堂位》云:“俎,有虞氏以?完,夏后氏以?,殷以?具,周以房俎。”郑注云:“?完,断木为四足而已。?之言蹶也,谓中足为横距之象,《周礼》谓之距。?具之言枳?具也,谓曲桡之也。房谓足下跗也,上下两间,有似於堂房。《鲁颂》曰:‘笾豆大房。’”又曰:“夏后氏以?曷豆,殷玉豆,周献豆。”郑注云:“?曷,无异物之饰也。献,疏刻之。齐人谓无发为秃?曷。”其委曲制度备在礼图。○注“郑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正义曰:皆《司马序官》文也。

  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曰:“从者,弟子。兴,起也。孔子去卫如曹,曹不容,又之宋。宋遭匡人之难,又之陈。会吴伐陈,陈乱,故乏食。”)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滥,溢也。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

  [疏]“明日”至“滥矣”。○正义曰:此章记孔子厄於陈也。“明日遂行”者,既答灵公之明日也,遂去卫国而之於他邦也。“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者,从者,弟子也。兴,起也。孔子?在陈,会吴伐陈,陈乱,故乏绝粮食,弟子从者困病,莫能兴起也。“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者,愠,怒也。子路以为,君子学,则禄在其中,不当有穷困。今乃穷困,故愠怒而见,问於夫子曰:“君子岂亦如常人有穷困邪?”“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者,滥,溢也。言君子固亦有穷困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注“孔曰”至“乏食”。○正义曰:云“孔子去卫如曹,曹不容,又之宋。宋遭匡人之难,又之陈。会吴伐陈”者,皆以《孔子世家》文而知也。如、之皆训往。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孔曰:“然谓多学而识之。”)非与?”(孔曰:“问今不然。”)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

  [疏]“子曰”至“贯之”。○正义曰:此章言善道有统也。“子曰:赐也,女以子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者,孔子问子贡:女意以我为多其学问记识之者与?与,语辞。“对曰:然”者,子贡意以为然,是夫子多学而识之也。“非与”者,子贡又言:今乃非多学而识之者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者,孔子答言,己之善道,非多学而识之也,我但用一理以通贯之。以其善有元,事有会,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一以知之。○注“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正义曰:《周易。下系辞》文也。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王曰:“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故谓之小於知德。”)

  [疏]“子曰:由知德者鲜矣!”○正义曰:此一章言子路鲜於知德。鲜,少也。由,子路名。言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故谓之少於知德也。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疏]“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正义曰:此一章美帝舜也。帝王之道,贵在无为清静而民化之,然後之王者,以罕能及,故孔子曰:“无为而天下治者,其舜也与?”所以无为者,以其任官得人。夫舜何必有为哉,但恭敬己身,正南面乡明而已。○注“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正义曰:案《舜典》命禹宅百揆,弃、后稷、契作司徒,皋陶作士,垂、共工、益作朕虞,伯夷作秩宗,夔典乐教胄子,龙作纳言,并四岳十二牧,凡二十二人,皆得其人,故舜无为而治也。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郑曰:“万二千五百家为州,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行乎哉?言不可行。”)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包曰:“衡,轭也。言思念忠信,立则常想见,参然在目前。在舆,则若倚车轭。”)子张书诸绅。(孔曰:“绅,大带。”)

  [疏]“子张”至“诸绅”。○正义曰:此一章言可常行之行也。“子张问行”者,问於夫子,何如则可常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者,孔子答言,必当言尽忠诚,不欺於物,行唯敦厚而常谨敬,则虽蛮貊远国,其道行矣。反此,虽州里近处,而行乎哉?言不可行也。“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者,舆是车舆也。衡,轭也。言常思念忠信笃敬,立则想见,参然在目前。在舆则若倚车轭。夫能如是,而後可行。“子张书诸绅”者,绅,大带也。子张以孔子之言书之绅带,意其佩服无忽忘也。○注“郑曰”至“为里”。○正义曰:《周礼。大司徒职》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是二千五百家为州也。今云万二千五百家为州,误也。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遂人职》文也。○注“绅,大带”。○正义曰:以带束腰,垂其馀以为饰,谓之绅。《玉藻》说带云“大夫大带”,是一名大带也。《玉藻》称“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诸侯素带不朱里而终辟。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并纫约用组”。“三寸,长齐於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子游曰:‘参分带下,绅居二焉。绅?结三齐。’大夫大带四寸,杂带。君朱绿,大夫玄华,士缁辟,二寸,再缭四寸。凡带,有率,无箴功。”此绅带之制也。

  子曰:“直哉,史鱼!(孔曰:“卫大夫史?酋。”)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孔曰:“有道无道,行直如矢,言不曲。”)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包曰:“卷而怀,谓不与时政柔顺,不忤於人。”)

  [疏]“子曰”至“怀之”。○正义曰:此章美卫大夫史?酋、蘧瑗之行也。“直哉,史鱼”者,美史鱼之行正直也。“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者,此其直之行也。矢,箭也。史?酋之德,其性惟直,国之有道无道,行直如箭,言不随世变曲也。“君子哉,蘧伯玉”者,美伯玉有君子之德也。“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者,此其君子之行也。国若有道,则肆其聪明而在仕也。国若无道,则韬光晦知、不与时政,亦常柔顺不忤逆校人。是以谓之君子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疏]“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正义曰:此章戒其知人也。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是可与言,而不与言,是失於彼人也。若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而己与之言,则失於己言也。惟知者明於事,二者俱不失。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曰:“无求生以害仁,死而後成仁,则志士仁人不爱其身也。”)

  [疏]“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正义曰:此章言志善之士,仁爱之人,无求生而害仁。若身死而後成仁,则志士仁人不爱其身,有杀其身以成其仁者也。若伯夷、叔齐及比干是也。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曰:“言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  [疏]“子贡”至“仁者”。○正义曰:此章明为仁之法也。“子贡问为仁”者,子贡欲为仁,未知其法,故问之。“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者,将答问仁,先为设譬也。若百工欲善其所为之事,当先?利所用之器。“居是邦也,事某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此答譬也。言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大夫尊,故言事。士卑,故言友。大夫言贤,士言仁,互文也。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据见万物之生,以为四时之始,取其易知。)乘殷之辂,(马曰:“殷车曰大辂。《左传》曰:‘大辂越席,昭其俭也。”)服周之冕,(包曰:“冕,礼冠。周之礼文而备,取其︻纟广塞耳,不任视听。”)乐则《韶舞》。(“《韶》,舜乐也。尽善尽美,故取之。”)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孔曰:“郑声、佞人亦俱能惑人心,与雅乐、贤人同,而使人淫乱危殆,故当放远之。”)

  [疏]“颜渊”至“人殆”。○正义曰:此章言治国之法也。“颜渊问为邦”者,为犹之治。问治国之礼法於孔子也。“子曰:行夏之时”者,此下孔子答以为邦所行用之礼乐车服也。夏之时,谓以建寅之月为正也。据见万物之生,以为四时之始,取其易知,故使行之。“乘殷之辂”者,殷车曰大辂,谓木辂也。取其俭素,故使乘之。“服周之冕”者,冕,礼冠也。周之礼文而备,取其︻纟广塞耳,不任视听,故使服之。“乐则《韶舞》”者,《韶》,舜乐名也。以其尽善尽美,故使取之。“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者,又当放弃郑、卫之声,远离辨佞之人,以郑声、佞人亦俱能惑人心,与雅乐、贤人同,然而使人淫乱危殆,故使放远之。○注“马曰”至“俭也”。正义曰:云“殷车曰大辂”者,《明堂位》曰:“大辂,殷辂也。”郑注云“大路,木路也。汉祭天乘殷之路,今谓之桑根车”者,是也。路训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故人君之车,通以路为名。《周礼。巾车》“掌王之五路”。郑玄云:“王在焉曰路。”彼解天子之车,故云王在耳。其实诸侯之车亦称为路。云“《左传》曰:大辂越席,昭其俭也”者,桓二年文也。越席,结蒲为席,置於路中以茵藉,示其俭也。服虔云:“大路,木路。”引之者以证殷路一名大路也。杜元凯以大路为玉路,今所不取。○注“包曰”至“视听”。正义曰:云“冕,礼冠。周之礼文而备”者,冠者,首服之大名;冕者,冠中之别号,故云“冕,礼冠”也。《世本》云:“黄帝作冕。”宋仲子云:“冕,冠之有旒者,礼文残缺,形制难详。”《周礼。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止言玄朱而已,不言所用之物。《子罕篇》云:“麻冕,礼也。”盖以木为?,而用布衣之。上玄下朱,取天地之色,其长短广狭,则经传无文。阮谌《三礼图。汉礼器制度》云:“冕制皆长尺六寸,广八寸,天子以下皆同。”沈引董巴《舆服志》云:“广七寸,长尺二寸。”应劭《汉官仪》云:“广七寸,长八寸。”沈又云:“广八寸,长尺六寸者,天子之冕。广七寸,长尺二寸者,诸侯之冕。广七寸,长八寸者,大夫之冕。”但古礼残缺,未知孰是,故备载焉。司马彪《汉书。舆服志》云:“孝明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之文制冕,皆前圆後方,朱里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天子白玉珠十二旒,三公诸侯青玉珠七旒,卿大夫黑玉珠五旒。皆有前无後。”此则汉法耳。其古礼,郑玄注《弁师》云天子衮冕,以五采缫,前後十二ヵ,ヵ有五采玉十有二。?冕,前後九ヵ。毳冕,前後七ヵ。希冕,前後五ヵ。玄冕,前後三ヵ。ヵ皆五采玉十有二。上公衮冕,三采缫,前後九ヵ,ヵ有三采玉九。侯伯?冕,三采缫,前後七ヵ,ヵ有三采玉七。子男毳冕,三采缫,前後五ヵ,ヵ有三采玉五。孤卿以下,皆二采缫,二采玉焉。盖以缫采玉其ヵ。又玉名,依命数耳。谓之冕者,冕,亻免也,以其後高前下,有亻免俯之形,故因名焉。盖以在上位者失於骄矜,欲令位弥高而志弥下,故制此服,令贵者下贱也。云“取其︻纟广塞耳,不任视听”者,︻纩,黄绵也。案今礼图衮冕以下皆有充耳,天子以︻纩,诸侯以青纩,以其冕旒垂目,︻纩塞耳,欲使无为清静,以化其民,故不任视听也。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王曰:“君子当思患而预防之。”)

  [疏]“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义曰:此章戒人备豫不虞也。○注“王曰:君子当思患而预防之”。○正义曰:此《周易。既济。象辞》也。王弼云:“存不忘亡,既济不忘未济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疏]“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正义曰:此章疾时人好色而不好德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孔曰:“柳下惠,展禽也。知贤而不举,是为窃位。”)

  [疏]“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正义曰:此章勉人举贤也。窃,盗也。鲁大夫臧文仲知贤不举,偷安於位,故曰窃位。以其知柳下惠之贤,不称举与立於朝廷也。○注“柳下惠,展禽也”。○正义曰:案《鲁语》“展禽对臧文仲云:获闻之”。是其人氏展,名获,字禽。柳下是其所食之邑名,谥曰惠。《列女传》:“柳下惠死,门人将谥之。妻曰:‘夫子之谥,宜为惠乎?’门人从,以为谥。”《庄子》云“柳下季”者,季是五十字,禽是二十字。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孔曰:“责已厚,责人薄,所以远怨咎。”)

  [疏]“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正义曰:此章戒人责已也。躬,身也。言凡事自责厚,薄责於人,则所以远怨咎也。

  子曰:“不曰‘如之何,(孔曰:“不曰如之何者,犹言不曰奈是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曰:“如之何者,言祸难已成,吾亦无如之何。”)  [疏]“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正义曰:此章戒人豫防祸难也。如,奈也。“不曰如之何”,犹言“不曰奈是何”。末,无也。若曰奈是何者,则是祸难已成,不可救药,吾亦无柰之何。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郑曰:“小慧,谓小小之才知。难矣哉,言终无成。”)

  [疏]“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正义曰:此章贵义。小慧,谓小小才知。言人群朋共居,终竟一日,所言不及义事,但好行小小才知,以陵夸於人,难有所成矣哉!言终无成也。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郑曰:“义以为质,谓操行。孙以出之,谓言语。”)

  [疏]“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正义曰:此章论君子之行也。义以为质,谓操执以行者,当以义为体质。文之以礼,然後行之。孙顺其言语以出之。守信以成之。能此四者,可谓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包曰:“君子之人但病无圣人之道,不病人之不己知。”)

  [疏]“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正义曰:此章戒人?己也。病犹患也。言君子之人,但患己无圣人之道,不患人之不知己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疾,犹病也。)

  [疏]“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正义曰:此章劝人?德也。疾,犹病也。言君子病其终世而善名不称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疏]“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正义曰:此章言君子责於己,小人责於人也。求,责也。诸,於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包曰:“矜,矜庄也。”)群而不党。”(孔曰:“党,助也。君子虽众,不相私助,义之与比。”)  [疏]“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正义曰:此章言君子貌虽矜庄而不争斗,君子虽众而不私相党助,义之与比也。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包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王曰:“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

  [疏]“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正义曰:此章言君子用人,取其善节也。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当察言观行然後举之。夫妇之愚,可以与知,故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言已之所恶,勿加施於人。)

  [疏]“子贡”至“於人”。○正义曰:此章言人当恕已不及物也。“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者,问於孔子,求?身之要道也。“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者,孔子答言,唯仁恕之一言,可终身行之也。己之所恶,勿欲施於人,即恕也。

  子曰:“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包曰:“所誉者,辄试以事,不虚誉而已。”)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马曰:“三代夏、殷、周用民如此,无所阿私,所以云直道而行。”)

  [疏]“子曰”至“行也”。○正义曰:此章论正直之道也。“子曰: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者,毁谓谮害,誉谓称扬。言我之於人,於谁毁?於谁誉?无私毁誉也。“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者,言所称誉者,辄试以事,不虚誉而已也。“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者,斯,此也。三代,夏、殷、周也。言如此用民,无所阿私,夏、殷、周三代之令王所以得称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包曰:“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知者。”)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包曰:“有马不能调良,则借人乘习之。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至今无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凿。”)

  [疏]“子曰”至“矣夫”。○正义曰:此章疾时人多穿凿也。“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者,史是掌书之官也。文,字也。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能者,不敢穿凿。孔子言我尚及见此古史阙疑之文。“有马者借人乘之”者,此举喻也。喻己有马不能调良,当借人乘习之也。“今亡矣夫”者,亡,无也。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阙疑至今,则无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凿。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曰:“巧言利口则乱德义。小不忍则乱大谋。”)

  [疏]“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正义曰:此章戒人慎口忍事也。有言者不必有德,故巧言利口则乱德义。山薮藏疾,国君含垢,故小事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王曰:“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疏]“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正义曰:此章论知人之事也。夫知人未易,设有一人,为众所恶,不可即从雷同而恶之。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必察焉。又设有一人,为众所好,亦不可即从众而好之。或此人行恶,众乃阿党比周,故不可不察。○注“王曰:或众阿党比周”。○正义曰:此解众好之也,谓众多恶人,私相阿曲朋党,比近周密也。文十八年《左传》言浑敦之恶云:“顽嚣不友,是与比周。”杜注云:“比,近也。周,密也。”言比是相近也,周是亲密也。唯是亲爱之义,非为善恶之名。《为政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以君子小人相对,故观文为说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王曰:“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

  [疏]“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义曰:此章论道也。弘,大也。道者,通物之名,虚无妙用,不可须臾离。但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是人才大者,道随之大也,故曰人能弘道。百姓则日用而不知,是人才小者,道亦随小,而道不能大其人也,故曰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疏]“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正义曰:此章戒人改过也。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疏]“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郑曰:“馁,饿也。言人虽念耕而不学,故饥饿。学则得禄,虽不耕而不馁。此劝人学。”)  [疏]“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正义曰:此章亦劝人学也。人非道不立,故必先谋於道,道高则禄来,故不假谋於食。馁,饿也。言人虽念耕而不学,则无知岁有凶荒,故饥饿。学则得禄,虽不耕而不馁。是以君子但忧道德不成,不忧贫乏也。然耕也未必皆饿,学也未必皆得禄,大判而言,故云耳。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包曰:“知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包曰:“不严以临之,则民不敬从其上。”)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王曰:“动必以礼然後善。”)

  [疏]“子曰”至“善也”。○正义曰:此章论居官临民之法也。“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者,得位由知,守位在仁。若人知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虽得禄位,必将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者,庄,严也。莅,临也。言虽知及其官,仁能守位,不严以临之,则民不敬从其上。“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者,言动必以礼然後善。李充云:“夫知及以得,其失也荡;仁守以静,其失也宽;庄莅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须礼然後和之。以礼制知,则精而不荡;以礼辅仁,则温而不宽;以礼御庄,则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於礼。”颜特进云:“知以通其变,仁以安其性,庄以安其慢,礼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备此四者。”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王曰:“君子之道深远,不可小了知,而可大受;小人之道浅近,可小了知,而不可大受也。”)

  [疏]“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正义曰:此章言君子小人道德深浅不同之事也。言君子之道深远,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故不可小了知也,使人餍饫而已,是可大受也。小人之道浅近易为穷竭,故不可大受,而可小了知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马曰:“水火及仁,故民所仰而生者,仁最为甚。”)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马曰:“蹈水火或时杀人,蹈仁未尝杀人。”)

  [疏]“子曰”至“者也”。○正义曰:此章劝人行仁道也。“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者,言水火饮食所由,仁者善行之长,皆民所仰而生者也。若较其三者所用,则仁最为甚也。“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末见蹈仁而死者也”者,此明仁甚於水火之事也。蹈犹履也。水火虽所以养人,若履蹈之,或时杀人。若履行仁道,未尝杀人也。王弼云:“民之远於仁,甚於水火,见有蹈水火者,未尝见蹈仁者也。”虽与马意不同,亦得为一义。

  子曰:“当仁不让於师。”(孔曰:“当行仁之事,不复让於师,言行仁急。”)  [疏]“子曰:当仁不让於师”。正义曰:此章言行仁之急也。弟子之法,为事虽当让於师,若当行仁之事,不复让於师也。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孔曰:“贞,正。谅,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

  [疏]“子曰:君子贞而不谅”。○正义曰:此章贵正道而轻小信也。贞,正也。谅,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案昭七年《左传》云:“子产为丰施归州田於韩宣子,曰:‘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今无禄早世,不获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闻於君,私致诸子。’宣子辞。子产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施将惧不能任其先人之禄,其况能任大国之赐?纵吾子为政而可,後之人若属有疆场之言,敝邑获戾,而丰氏受其大讨。吾子取州,是免敝邑於戾,而建置丰氏也。敢以为请。’”杜注云:“《传》言子产贞而不谅。”言段受晋邑,卒而归之,是正也。知宣子欲之,而言畏惧後祸,是不信,故杜氏引此文为注也。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孔曰:“先尽力而後食禄。”)

  [疏]“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正义曰:此章言其为臣事君之法也,言当先尽力敬其职事,必有勋绩而後食禄也。

  子曰:“有教无类。”(马曰:“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疏]“子曰:有教无类”。○正义曰:此章言教人之法也。类谓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疏]“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正义曰:此章言人之为事,必须先谋。若道同者共谋,则情审不误。若道不同而相为谋,则事不成也。

  子曰:“辞达而已矣。”(孔曰:“凡事莫过於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疏]“子曰:辞达而已矣”。○正义曰:此章明言语之法也。凡事莫过於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也。

  师冕见,(孔曰:“师,乐人盲者,名冕。”)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孔曰:“历告以坐中人姓字、所在处。”)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马曰:“相,导也。”)

  [疏]“师冕见”至“道也”。○正义曰:此章论相师之礼也。“师冕见”者,师,乐人盲者,名冕。见,谓来见孔子也。“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者,师冕及阶、及席,孔子并告之,使师冕知而升阶、登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者,孔子见瞽者必起,弟子亦起。冕既登席而坐,孔子及弟子亦皆坐。孔子历以坐中人姓字、所在处告师冕,使知也。“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者,道谓礼也。子张见孔子历告之,未尝知此礼。既师冕出去,而问孔子曰:“此是与师言之礼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者,相犹导也。孔子然答子张,言此固是相导乐师之礼也。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