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长城

①(1)春秋战国时各国为相互防御,各在形势险要之地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前656):“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之筑,始见记载,北起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南至泌阳县东北。战国时楚、齐、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建,楚将方城向西展筑,循伏牛山脉,折南至邓州市北。齐长城西起今山东平阴县北黄河东岸,东经泰、沂山区,直达胶南市小朱山海边,莱芜、泰安等市尚存遗迹。魏长城有西东二条,西长城遗迹南起陕西华阴市西南,北过渭河,沿洛河东岸,东北至韩城市南黄河西岸;东长城北起河南原阳县西,南抵郑州市南。燕南长城北起河北易县西南,东南沿瀑河、大清河北岸,达大城县西南,徐水县瀑河上游尚有遗迹。赵南长城西起河北武安市西南,东南沿漳水北,东至肥乡县南,临漳、磁县一带尚有遗迹。中山长城一说疑在河北新乐市境,一说在河北、山西交界恒山及以南太行山一线。燕、赵、秦为防御东胡、匈奴,在北边修筑长城。燕北长城西段遗迹即逶迤于河北张北县、沽源县北“二道边”,内蒙古赤峰市南“赤南长城”,东段自辽宁辽河北南折,南越鸭绿江,至朝鲜清川江北海边。赵北长城遗迹有南北二段,北段傍内蒙古阴山西段狼山,南段沿乌拉山麓及大青山南麓。秦长城遗迹西起甘肃岷县,东北达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南黄河侧畔。(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北御匈奴,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西起甘肃岷县,东北向濒黄河南岸,又北即逶迤于内蒙古商都县北至河北康保县南之“成吉思汗长城”,围场县之北线长城,赤峰市北“赤北长城”,至于辽东,仍战国燕北长城,唯南伸至朝鲜清川江之南海边。(3)西汉武帝为防御匈奴,建筑长城,称为“边塞”,“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汉书·匈奴传》)。北和东北边悉仍秦代长城之旧,阴山之北建成外长城并列二条,蜿蜒于蒙古高原上,北长城直至阿尔泰山脉中,南长城转向西伸至内蒙古额济纳旗。兴筑河西三条边塞:从甘肃永登县西北至酒泉市;自酒泉市沿北大河、疏勒河,西至敦煌市玉门关;自索果诺尔南沿弱水二岸。敦煌以西则筑亭燧,东起玉门关,西至新疆罗布泊北岸、孔雀河末流;汉昭帝、宣帝并筑亭燧西移,自新疆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孔雀河北岸,西北至库车县西北。西河、上郡、北地三郡沿边亦建塞筑障,在内蒙古东胜市西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西南,宁夏陶乐县西南、灵武市东长城一线。(4)北魏防御柔然,筑长城东起河北赤城县,西达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东魏防御西魏,筑长城西起山西静乐县,东北至宁武县东北。北齐防御突厥,筑长城南起山西代县西北,北至五寨县北;又自保德、河曲县间,东经北京市昌平县居庸关南口,直至河北山海关附近;重城西起山西偏关县东,东至繁峙县平型关东北。北周防御突厥,筑长城西起山西代县北雁门关,东抵河北昌黎县北碣石。(5)隋代防御突厥、契丹,筑长城西起宁夏灵武市,东达山陕间黄河;西起内蒙古托克托县,东达山西浑河;河北山海关一线。(6)金代防御蒙古,修筑长城,称为界壕。参见“金界壕”。(7)明代为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自洪武至万历,前后经历二百多年,基本完成长城修筑工程,东起鸭绿江边虎山南麓,西抵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称为边墙。其中鸭绿江边至山海关段,至今大部已毁坏,山海关至嘉峪关段,保存较为完整。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称为内边,其北边墙,称为外边。居庸关为京都西北门户和屏障,周围十三里余,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山海关为东边重关,周八里余,城墙高10米,厚15米,顶厚12.34米,女墙高1.1米。嘉峪关为西端重关,周围640米,城墙高9米,厚6.6米,顶厚2米。规模宏大,气魄雄伟,为世界历史上伟大建筑之一。②地名。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三国蜀汉延熙二十年(257)姜维进军关中,魏遣司马望、邓艾拒守于此。

明长城图

长城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