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浙江通志

    ①五十卷,首一卷。清赵士麟、王国安等修,张衡、黄宗羲等纂。赵士麟,字玉峰,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卒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二十三年(1683)以副督御史巡抚浙江,城杭内河淤塞数百年,下令疏浚,水道复通,还善治城隍,修建学校,后于西湖一书院肖像祀之。张衡(1630-1696),字友石、晴峰。清景州(今河北景县)人。顺治十八年(1611)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升工部郎中,后为浙江学政,补陕西榆林道,年七十乞休。在浙江上任纂《浙江通志》。著有《禊亭华轩诗稿》、《听虞阁集》、《燕台新咏》。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与顾炎武、王夫之同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父尊素,为东林名士,以劾魏忠贤,被害死狱中。年十九,即入京为父讼冤。崇祯末,又与东林后裔一百四十八人作《南部防乱揭》,声讨阉党八孽阮大铖。清兵南下,复集合志,起兵抵抗。后入四明山,组织“世忠营”,结寨自固。复追随南明鲁王于海上,任左副都御史,辗转流徙,坚持抗清。事败后,毕力著述。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皆力辞不就。其学师事刘宗周,博古通今,倡经世致用。其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又有《易学象数论》、《授书随笔》、《律吕新义》、《孟子师说》、《深衣考》、《今水经》、《四明山志》等。还辑有《明文海》、《明史案》、《宋元学案》、《南雷文案》等。《浙江通志》修于康熙二十二年(1682),二十三年(1683)刻本。全书五十卷首一卷,分三十八门:有图考、沿革、星野、疆域、城池、公署、山川、形势、古迹、关梁、都会、水利、风俗、田赋、户口、监课、物产、学校、祠祀、寺观、陵墓、文职官、兵防、帝王、名宦、选举、人物、儒林、孝义、文艺、隐逸、寓贤、烈女、方伎、仙释、艺文,杂记等门。此志基本循嘉靖《浙江通志》体例,内容较疏略,但水利、疆域记载较详。②二百八十卷,首三卷。清稽曾筠等修,傅王露等纂。稽曾筠(1670-1793),字松友,号礼斋。江苏无锡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六年(1717)任山西学政。雍正元年(1723),迁兵部左侍郎,署河南巡抚,督办黄河决口事。次年官河南河道副总督。七年晋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兼管运河事务。十一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仍总督江南河道事。治河多年,多所贡献。乾隆元年(1736),总理浙江海塘工程,兼浙江巡抚,不久改浙江总督。后病死。著有《防河奏议》。傅王露字良木,号玉笥,清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康熙进士,官至中允。傅王露为编纂者之一,并终其事。《浙江通志》雍正九年(1731)修,乾隆元年(1736)刻本,全书二百八十卷首三卷,五十四门。各门分府立目,分县叙述,从浙江“为东南屏障”,“洋面辽阔”和漕粮供给地的特点出发,对关梁、城池、海防、田赋、漕运、榷税、物产等门记述详尽。该志为浙江省志中篇幅最大,体例较完备,较康熙《浙江通志》增加十七门。在经籍门下有《两浙志乘》两卷,记载浙江历代府志的纂修源流,为该志的独创处,为通志之善本。尚有咸淳刻本,清嘉庆十七年(1816)校补刻本,清光绪五年(1879)墨润堂校刻巾箱本,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浙江书局刻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清光绪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本。

浙江通志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