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太常寺

官署名。北齐置。掌宗庙陵寝祭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等,设卿、少卿为长贰,领诸陵、太庙、太乐、衣冠、鼓吹、太祝、太史、太医、廪牺、太宰等署。隋唐沿置,所辖机构略有增减。唐龙朔二年(662)改称奉常寺,咸亨元年(670)复旧,光宅元年(684)改称司礼寺,神龙元年(705)复旧。时或任大臣为礼仪使,总管制定礼仪。又置太常礼院参议礼制,名隶本寺,实则专达。北宋初唯掌社稷及武成王庙、诸坛斋习乐事务,置判寺官一至二人以主之,由诸司三品以上者充任。康定元年(1040)置判寺、同判寺官,始兼掌礼仪制度。元丰改制后,掌礼乐、封赠、郊庙、社稷、陵寝等事务,设卿、少卿为长贰,领郊社、太乐、鼓吹(后改隶大晟府)、太庙、籍田、宫闱、太医等局。南宋隆兴元年(1163),光禄寺并归本寺。辽置为南面官署,领太乐署、鼓吹署、法物库。金亦置,领太庙、廪牺、郊社、大乐、武成王庙、诸陵、园陵等署。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置,唯设寺丞一人主寺务。至元二年(1265)以翰林兼摄寺务,九年始置卿、少卿等。至大元年(1308)改称太常礼仪院,四年复旧,延祐元年(1314)复改太常礼仪院。明洪武三十年(1397)改太常司置,专掌祭祀礼乐。永乐以后,分置南、北京太常寺。弘治七年(1494)后,兼辖四夷馆。清初隶礼部,顺治十六年(1659)独立,康熙二年(1663)复隶礼部,十年独立。乾隆十四年(1749)定置管理寺事大臣一人,由礼部满洲尚书兼领。本寺仍设卿、少卿为长贰。光绪二十四年(1898)省入礼部,旋复旧,三十二年复省入礼部。

太常寺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