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谥法

古代帝、后及大臣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一个称号(谥号)的法则称谥法。始于周代,相传有周公谥法、春秋谥法等。又有始于周孝王以后之说。秦代废,汉代复行,历代因袭至清。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史记·秦始皇本纪》:“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己以来,除谥法。”历代各有谥法。《容斋续笔·谥法》:“自(周)文王、武王以来,始有谥。周之政尚文,斯可验矣。如尧、舜、禹、汤,皆名。皇甫谧之徒附会为说;至于桀、纣,亦表以四字,皆非也。周王谥以一字,至威烈、贞定谥以两,而卫武公曰‘叡圣武公’,见于《楚语》;孔文子曰‘贞惠文子’,见于《檀弓》;各三字。意当时尚多有之。唐诸帝谥,经三次加册,由高祖至明皇,皆七字,其后多少不齐。代宗以四字,肃、顺、宪以九字,余以五字,唯宣宗独十八字。”宋代皇帝一般谥十六字,唯神宗二十字,皇后谥两字。清代帝王之谥有累加之制,如太祖初谥为十四字,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康熙时加“睿武弘文定业”六字,雍正时加“端毅”两字,乾隆时又加“钦安”两字,共二十四字。嘉庆四年(1799)定制,凡列圣尊谥已加至二十四字,列后尊谥已加至十六字,不复议加,然有清一代,只太祖二十四字,余均为二十或二十二字。公卿之谥,历代定制各异。宋制,凡公卿和三品以上职事官亡故,其家录行状送尚书省请谥,移太常礼院议定,博士撰议谥文,考功审复,宰相判定后,奏呈皇帝。未葬前,将所定谥赐其家。定谥后一般不得改易。谥字分美、恶,每字皆有特定含义。此外,又有私谥,指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死后由其门生故吏或亲友所加之谥号,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始于东汉,夏恭卒,诸儒私谥曰宣明君;陈寔卒,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共谥为文范先生。宋代以后犹盛行。

谥法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