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书名。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撰,据考证,实际成书在东汉前期(或秦汉之际)。三卷(或五卷)。以阐明《黄帝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难,即用问答体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故名《难经》。一至二十二难为脉诊,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刺。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各个方面。诊法上提出“独取寸口”,并以《内经》为基础发展经络学说,对命司、三焦、七冲司、八会的论述,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临床上提出伤寒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五种。对五脏之积、泄痢等亦作深刻阐发,为后世医家重视。因文字辨析精微,词致简远,颇为难解,故历代注本甚多。三国吴吕广《黄帝众难经》对《难经》编次加以整理。元滑寿《难经本义》对之校正诠注融合诸家,参以己见,影响较大。明王九思《难经集注》将吕广及唐宋诸家注文选录汇编,按脉诊、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之序编为十三篇,选论精要,为最早的集注本。清徐大椿《难经经释》以《内经》理论为本,阐发此书义理及渊源,学术价值较高。日本研究此书的著作亦有多种,以1819年丹波元胤的《难经疏证》成就最大。

难经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