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站赤

元代驿传的蒙古语音译。意为掌驿站者,亦作站驿或驿站。《元史·兵志四》:“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成吉思汗时始在境内设置。元朝建立后,全国遍设站赤。据至顺二年(1331)成书的《经世大典》记载,总数达一千五百多处(不包括西北诸汗国的驿站在内),形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驿站东北达奴儿干之地(黑龙江口一带),东达高丽,北达吉利吉思部落(今叶尼塞河上游),西南达乌思藏宣慰司辖区(今西藏地区),南达安南、缅国。分水站、陆站。陆站又有马、牛、车、轿站和步站之分,辽东黑龙江下游地区则另有狗站。至元二十六年(1289)为运送外国使臣进贡之便,特设从泉州至杭州的海站,二十八年即罢。世祖初全国站赤由中书省管理。至元七年设立诸站都通领使司,后改名通政院。至大四年(1311)汉地站赤属中书省兵部,蒙古站赤属通政院。延祐七年(1320)统一由通政院掌管。地方站赤初由本府、州、司、县兼管,后定制皆直隶于路。大站设驿令,小站设提领。承担站役的民户称站户。元政府规定,只有军政事务才许乘驿,须持有铺马圣旨圆牌或札子等凭证。后制度日滥,站户不堪其役,多有逃亡,铺马短缺,站赤制度日益衰败。

站赤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