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离碓

战国秦蜀地之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战国时秦蜀守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汉书·沟洫志》作“��”,典籍或又作“堆”。离碓所在,素有二说:(1)即今四川都江堰市都江堰机枢宝瓶口西岸之石山。原与对岸虎头山(古名玉垒山)相连,李冰在此凿开一缺口,使其脱离本体,孤悬江中,故名离碓。南宋前亦称观板。经常泛滥的岷江,经宝瓶口分洪入成都平原,遂变水害为水利,得排涝、灌溉、通航之便,因古时在岷江汶山至灌县一段,又名沫水,故司马迁谓“凿离碓”为“辟沫水之害”。(2)指今四川乐山市南孤立江心之乌龙山。据《乐山县志》等记载,“乌龙山”得名于宋代诗人黄山谷,宋以前本名离碓,或作离��、雷塠、垒坻、溷岩等。《华阳国志》、《水经注》皆云,沫水(今大渡河)西来与岷江在乐山会合时,激流顶冲乌龙山,“触山胁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形成“沫水之害”,故李冰发卒凿平乌龙山之岩壁及岩下碓石,以“通正水道”。“凿离碓,辟沫水之害”。参见“湔堋”。

离碓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