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秦圜钱

战国时秦国青铜铸币。包括以下两类:(1)圆孔圜钱,无郭,以“”为货币单位,不记铸地,背平素。一般认为此系秦国圜钱的早期形式,始于《史记·六国年表》所记秦惠文王二年(前336)“行钱”。主要有:1.“一珠重一两”圜钱。面文有“一珠,重一两。十二”、“一珠,重一两。十四”。“珠”即“”。“一珠,重一两”即此圜钱重一两。“十二”、“十四”,与记重无关,一说系记铸行次第,或说系纪年。径3.6—3.7厘米,重13.1—15.6克。2.“半睘(圜)”圜钱。由“一珠重一两”圜钱,知一圜钱重一两,“半圜”应即半两。(2)方孔圜钱。主要有:1.“两甾”圜钱,分有外郭与无外郭两种,背平素。“甾”即“锱”省,一锱为六铢,两锱为十二铢,正合半两。径约2.9—3.2厘米,重7.8克左右。2.“半两”圜钱。无内外郭,背平素。1977—1980年发掘的四川青川郝家坪50号战国晚期秦墓,出土此种钱七枚。此外,陕西凤翔高庄、咸阳黄家沟等地战国晚期秦墓中亦出有半两钱。直径约3厘米左右,重约3.7—7.4克。3.“文信”圜钱。系秦文信侯吕不韦在其封地所铸。1955年洛阳河南城遗址出土过此钱的残石范。面有形曲纹,无郭。径2.4—2.5厘米,重2.9—3.4克。4.“长安”圜钱。面文作“长安”二字,穿右“”,穿下“”。一说为秦始皇弟长安君成蟜所铸钱。径2.1—2.3厘米,重1.8—2.1克。

秦圜钱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