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马头

①明代于民养官马地区编佥之养马户役。洪武二十八年(1395)规定,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其中丁多之家充马头,专一养马,余令津贴钱钞,备买补倒失马匹之用。后渐推行于其他养马地区。各地五年或十年编佥一次,编佥依据互有异同,且时有变更,如弘治元年(1488)奏定,北直隶河间、大名等七府,免粮养马,每地五十亩,领儿马一匹,百亩领骡马一匹。九年奏准:牧马处所,或论地亩,或论人丁,而编佥上户充当马头,其余马户贴助喂养或赔偿倒失马匹,则大体相同。因负担沉重,承担之上户多转嫁于贫弱下户。②亦作马火头、马站火头。彝族土司所属乡一级行政官吏。滇、川、黔三省彝族山寨皆有之,大都由黑彝或土司属官总管、曲觉、遮古充任,管理各村彝民及其他少数民族,为土司征收荞粮、马匹、烟款,差派徭役,调解民事纠纷。有时亦出租土地,按对半或四六收租。清代渐废。③市镇名。位于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东,即今江苏淮阴市西南码头镇。为明代漕运要地。

马头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