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复试

科举考试制度之一。即对录取者重新命题再次进行的考试,以防取士不公。唐代已有此例,于榜发后再试,乃因有言取士不公,然不常见。宋以后渐多。宋乾德四年(966),命中书复试不合格举人,取其优长者。稍后,因礼部试毕,落第举人诉知举官不公,太祖亲临殿廷复试。又,宰执、大臣子弟省试合格,赴后省复试;乡试、国子监补试也经常复试。明代亦常有复试之例,皆因士子被言而行之。万历十年(1582),监生刘襄之已考选中书舍人,后以所试瑞雪诗先有关节被劾,襄之不服,自请复试,结果再试合格,任职如故。然终明之世,复试未成为固定制度,至清代,乡、会试之后的复试则成为定制。乡试的复试始于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因顺天、江南考官受贿事发,世祖于次年亲自复试,对不合格者分别予以处罚。康、雍、乾时亦有此举。至嘉庆四年(1799)定为制度,每科榜发之后,均得再试。道光二十三年(1843)定,各省举人于会试前至京复试,不经复试不许会试,实际是对举人资格的认定。如因事延误或有意逃避复试者于下次会试前补行复试,三次不复试者永停会试。复试内容为时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复试结果凡列一二三等者准会试,四等罚停会试一科或二科,不列等者黜革、察究。会试的复试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因顺天解元查为仁传递事发,乃复试贡士于畅春园,黜五人。雍、乾时常有复试贡士之举。嘉庆初定会试复试例,试于乾清宫,六年改于保和殿。复试内容为四书文一、五言八韵诗一,后改为经义一篇,论一篇。复试结果凡列一二三等者准殿试,不列等者不准殿试。

复试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