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相国

初为春秋、战国时期对宰辅大臣的尊称。后渐成为官称,多作相邦(一说本名相邦,至西汉因避高帝刘邦名讳改相国)。居宰辅之位,为百官之长,与丞相略同而位稍尊。秦代唯置丞相。西汉承秦制置丞相为国务长官。高帝、惠帝时萧何、曹参曾由丞相迁相国(或说改名相国),职权秩位略同,礼遇稍尊,用绿绶。后复改丞相。诸侯王国亦置,惠帝元年(前194)改名丞相。魏、晋、南北朝不常置,位尊于丞相,职权品秩略同,非寻常人臣之职。隋唐以后多用作对宰相的尊称。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置左、右相国为中书省长官,主管政务,明洪武元年(1368)改左、右丞相。清代专指任大学士者。参见“丞相”。

相国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