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坞壁

又称为堡、坞、壁、营、寨等。堡在春秋时已出现,坞较晚出。汉代坞壁初见于西北边郡,后及于内地。大多是以封建家族为核心建立的庄园组织。堡坞内部除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实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外,还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后汉书·李章传》载,东汉初年,“赵、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纲遂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在所害。”东汉后期,各地堡坞林立,或镇压农民起义,或抵御外族侵扰,或发展为武装割据势力。《三国志·田畴传》记东汉末河北田畴“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北拒卢龙,南守要害”。即典型之堡坞。其后军阀混战,坞壁遍于各地。晋永嘉之乱后,地方豪强纷纷据地自保,自为坞主,周围百姓亦投附接受保护,于是坞壁林立。据《晋书·刘聪载记》称,仅梁、陈、汝、颍之间,便有坞壁百余所。又《晋书·庾衮传》云:“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在今河南禹州)”,“于是峻险阨,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可知坞壁内部之概貌。

坞壁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