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回纥

古族名。维吾尔族的唐代译名。源出丁零。北魏时称袁纥,隋时改称韦纥。贞元四年(788)自请改称回鹘。原居鹿浑海(鄂尔浑谷口),渐辗转迁徙于色楞格、土拉、鄂尔浑三水之间,历臣于柔然、突厥、薛延陀。贞观二十一年(647)首领吐迷度率众归唐,唐以其地置瀚海都督府,拜吐迷度为都督;其子婆闰袭爵,助唐平定西突厥。七世纪八十年代,后突厥兴,其部分裂为两支,一支臣于后突厥,一支南徙甘凉归唐。八世纪二十年代两支复合聚漠北。天宝三载(744)骨力裴罗开创漠北回纥汗国,共存在一百零四年,传十五主。贞元十一年(795)以前其汗统皆出自药罗葛氏。建牙于乌德鞬山(遗址在今哈喇巴喇哈逊),极盛时东役奚、契丹,北役九姓,西接黠戛斯,南邻唐,尽有东突厥汗国故地。与唐结盟,助唐平安史之乱,守北庭安西。唐朝先后嫁宁国、咸安、太和公主予其可汗。与唐朝的绢马互市规模很大。可汗大部分受唐册封。畜牧业经济有发展,并建有城镇。继承和发展了后突厥汗国的文化,使用突厥文。九世纪四十年代,因天灾与内乱,为黠戛斯所败,汗国崩溃。部众分四支迁徙,一支南迁内地;一支西迁安西,史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一支迁甘凉,史称“甘州回鹘”;一支远徙葱岭西,史称“哈喇汗朝”或“黑汗王朝”、“葱岭西回鹘”。辽宋以后,西域所谓的“回纥”、“回鹘”,与“回回”相似,一般指信伊斯兰教之操突厥语民族,而维吾尔族则称“畏兀儿”。

回纥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