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吏部侍郎

官名。(1)两晋南北朝吏部郎资深勤能者,可转吏部侍郎。参见“吏部郎”。(2)隋初吏部司长官,隶吏部尚书,从五品,炀帝改称选部郎。(3)吏部副长官。隋大业三年(607)始置,一人,唐增为二人,正四品上。高宗、武则天、玄宗一度随曹改称司列少常伯、天官侍郎、文部侍郎。初分掌八、九品文官铨选,称东、西铨。睿宗以后与尚书通掌六品以下文官铨选。因尚书常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遂为本部实际长官。中唐以后,职权日轻。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始为职事官,置二人,从三品,协理部务,亦设左、右选,各置郎中、员外郎。命官兼摄,或称左选侍郎、右选侍郎。南宋又称侍左侍郎、侍右侍郎。辽南面朝官置。金置一人,正四品。元置一至三人不定,亦正四品。明初沿置,洪武十三年(1380)以后定置左、右侍郎各一人。清顺治元年(1644)改参政置,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雍正八年(1730)定从二品。宣统三年(1911)随部废。

吏部侍郎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