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工部侍郎

官名。隋初为工部头司长官,员二人,正六品上,开皇三年(583)升从五品,相当于后来的郎中。大业三年(607)协掌部务,为工部次官。唐初沿置,武德七年(624)罢。贞观二年(628)复置,设一人,正四品下。唐中叶以后,尚书渐成虚衔,侍郎成为实际长官,主持部务。高宗后随机构名称变化而更名不常,至神龙元年(705)始成定制。五代因之。辽为南面官,职掌不详。宋初虽承唐、五代之制,但已无职掌,成为四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协助尚书处理部务,从三品。南宋初,尚书、侍郎仅置其一。隆兴时复各置一人。金沿宋制,设官一人,正四品。元代位在尚书下,协掌部务。明初沿置,员一人,正四品。洪武六年(1373)增一人。十三年改为一人,正三品。后再增一人,分左、右。永乐后有南、北两工部,侍郎亦分设,而南京仅置一人,品秩与北京同。清顺治元年(1644),改原工部左、右参政为左、右侍郎,均满、汉各一人,初时满官正二品,汉官正三品。其后几经变动,雍正八年(1730)均定为正二品,右侍郎兼理钱法。光绪三十二年(1906)罢工部,遂废。

工部侍郎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