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白居易

唐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生于新郑(今属河南),祖籍太原(今山西 太 原 西南),字乐天。贞元进士,授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登制举,因出言直切,仅授盩厔尉。后充翰林学士,拜左拾遗。十年,请缉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凶手,以不当先谏官言事,贬江州司马。后擢忠州刺史。穆宗即位,任主客郎中。长庆元年(821)任中书舍人。因穆宗昏庸,朋党倾轧,忠谏不纳,请外任杭州刺史,在杭筑堤捍湖。敬宗初,又任苏州刺史。太和初,官秘书监,又转刑部侍郎。旋称病东归,以太子宾客分司洛阳。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隐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称醉吟先生。主张文学应反映现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李绅、张籍、元稹共倡新乐府运动。其诗今存三千余首。前期以讽喻诗为主,后期多闲适诗。《秦中吟》、《新乐府》等揭露黑暗政治,反映社会衰败和人民痛苦生活。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历来脍炙人口。语言通俗浅白,接近口语,相传老妪可以听懂。与诗人元稹、刘禹锡友善,多所唱和,时人并称“元白”、“刘白”。有《白氏长庆集》。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白居易集笺校》。

白居易

白居易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