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文心雕龙

    十卷。梁刘勰(约465-532)撰。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后迁京口(江苏镇江)。天监中,兼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深得萧统赏识。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此书成于南齐末年,约永泰元年(498)八月至中兴二年(502)四月之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中一部有影响的巨著。全书凡十卷,共有文五十篇。“上篇”二十五篇分为两部分:《原道》、《宗经》等前五篇为总论,《明诗》、《诠赋》等后二十篇分论各种文体之历史发展及特征。“下篇”二十五篇,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时序》、《物色》、《知音》诸篇,是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等重要理论问题的专论;最后一篇《序志》。《序志》中称:“《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见此书受当时三教同源思想的影响,融儒、释、道于一炉的文艺思想的特点,但其中儒家思想仍占有主导的地位。全书主要论述有:(一)文学的本质与起源,认为一切文章均应以圣人撰经的“衔华而佩实”的原则作为写作的指导思想,尽管后世文体众多,特点各异,皆基本源于五经,并提出著名的“六义”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优劣的标准;(二)文学的构思与创作,指出艺术思维的特点是“神思”,艺术想象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并始终与感情的波涛相连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想象的结果是凝聚成“意象”等等;(三)文学的风格与体裁,深入细致地探讨了艺术风格形成的主客观条件,认为艺术风格虽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有: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种基本风格;(四)文学的结构与技巧,主张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认为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而内容又起主导作用,故强调“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五)文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主张“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时序”,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有所创新;(六)文学的批评与鉴赏,主张文学批评应“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并提出对作品进行“披文而入情”分析的“六观”标准。总之,《文心雕龙》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学理论批评史、美学思想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集的版本、注本众多。有嘉禾、宏治、嘉靖、万历等年间刻本,注本有清黄叔琳辑注本,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等。

文心雕龙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