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公服

官员之制服。北魏太和十年(486)始制五等公服,谓朱、紫、绯、绿、青五色。诏尚书李冲与冯诞、游明根、高闾、蒋少游等议定衣冠于禁中,积六年乃成,始班赐百官。建义元年(528),尚书奏停百官公给衣冠、剑佩、绶舃。北周之制,诸命秩之服称公服,其余常服称私衣。唐代皇太子公服,为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之服。远游冠,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金鉤䚢,缎带,玉瑜只佩,金缕鞶囊,色如大绶。群臣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谒、见东宫之服,为从省服,亦曰公服。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鉤䚢,缎带,鞶囊,双佩,乌皮履。六品以下、三品以上有公爵者,佩戴有所不同。命妇公服,为常供奉之服,也有一定制度。历代或沿或革,多有变化。明初定在京文武官员,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在外文武官员每日清早公座时穿着。后改令在京官员于朔望朝参时穿着。服式定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盘领右衽袍,用纻丝、纱、罗、绢等物料从宜制作。一至四品,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各有不同花样,如一品为大独科花,径五寸;三品散搭花,无枝叶,径二寸;八品以下,无纹。若无从织造,则用素服。

公服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