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集成 >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276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七十六卷目錄
 論語部雜錄一
經籍典第二百七十六卷

《論語部雜錄》一

鹿門子或曰仲尼書《春秋》,紀災異,近乎怪言。虎賁之
勇近乎力行,衰國之政近乎亂立,祠祭之禮近乎神
將,聖人之道多岐而難通也。奚有不語之義也?曰:夫
山鳴鬼哭,天裂地坼,怪甚也。聖人謂一君之暴災,埏
天地故諱耳。然後世之君猶有窮凶,以召災極暴,以
示異者矣!夫桀紂之君,握鉤伸銕,撫梁易柱,手格熊
羆,走及虎兕,力甚也。聖人隱而不言,懼尚力以虐物,
貪勇而喪生,然後世之君猶有喜角觝而忘政,受拔
拒而過賢者。寒浞竊室子頑通母亂甚也,聖人隱而
不言,懼來世之君為蛇,豕民為淫蜮,然後世之君猶
有易內以亂國,通室以亂邦者。夏啟畜乘龍,周穆讌
瑤池,神甚也!聖人隱而不言,懼來世之君以幻化致
其物,以左道成其樂。然後世之君猶有黷封禪以求
生恣,祠祀以祈欲者。嗚呼!聖人發一言為當世師,行
一行為來世軌,豈容易而傳哉?當仲尼之時,苟語怪
力亂神也。吾恐後世之君,怪者不在於妖祥,而在於
政教也。力者不在於角觝,而在於侵陵也。亂者不在
於衽席,而在於天下也。神者不在於機鬼,而在於宗
廟也。若然者,其道也,豈多岐哉?

小荀子《俗嫌》篇或問仁者壽何謂也?曰:仁者,內不傷
性,外不傷物,上不違天,下不違人,處正居中形神和,
故咎徵不至,而休嘉集之壽之術也。曰:顏冉何曰命
也,麥不終夏,花不濟春,如和氣何?雖云其短長,亦在
其中矣!

《東坡全集》:予為《論語》說與《孟子辯》者八,子曰:回也,其
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曰:吾
之於人也,誰誰譽,如有所譽必有所試。其於顏淵
試之也,熟而觀之也,審矣!蓋嘗默而察之,閱三月之
久,而其顛沛造次,無一不出於仁者。是以知其終身
弗叛也。君子之觀人也,必於其所慮焉觀之。此其所
慮者,容有偽也?雖終身不得其真,故三月之久必有
備慮之所不及者,偽之與真無以異。而君子賤之何
也?有利害臨之,則敗也。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
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安知其非有也?假之
不終日,而決不待三日也,何不知之也?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
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
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孟子較禮食輕重,禮重而食輕,則去食;食重而禮輕
則去禮。惟色亦然。而孔子去食存信,曰:自古皆有死,
民無信不立,不復較其重輕,何也?曰:禮信于食色,如
五穀之不殺人。今有問者曰:吾恐五穀殺人,欲禁之,
如何?必答曰:吾寧食五穀而死,不禁也。此孔子去食
存信之論也。今答曰:擇其殺人者禁之,其不殺人者
勿禁也。五穀安有殺人者哉?此孟子禮食輕重之論,
禮所以使人得妻也,廢禮而得妻者,皆是緣。禮而不
得妻者,天下未嘗有也。信所以使人得食也,棄信而
得食者,皆是緣。信而不得食者,天下未嘗有也。今立
法不從天下之所同,而從其所未嘗有,以開去取之
門,使人以為禮,有時而可去也。則各以其私意權之,
其輕重豈復有定物耶?由孟子之說,則禮廢無日矣!
或曰:舜不告而娶,則以禮則不妻也。曰:此孟子之所
傳,古無是說也。凡舜之事,塗廩浚并不告而娶,皆齊
魯間野人之語,考之于書,舜之事父母,蓋烝烝焉。不
至于姦,無是說也。使不幸而有之,則非人理之所期
矣!自舜已來,如瞽瞍者,蓋亦有之,為人父而不欲其
子娶妻者,未之有也。故曰:緣禮而不得其妻者,天下
無有也。或曰:嫂叔不親授禮也,嫂溺而不援。曰:禮不
親授可乎?是禮有時而去取也。曰:嫂叔不親授禮也,
嫂溺援之以手,亦禮也。何去取之有?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
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
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雖堯舜在上,不免于
殺無道,然君子終不以殺人,訓民之不幸而自蹈于
死則有之,吾未聞嘗殺也。孟子言以生道殺人,雖死
不怨殺者,使後世暴君汙吏皆曰:吾以生道殺之故。
孔子不忍言之。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凡物之可求者,求則得,不求則不得也。仁
義未有不求而得之,未有求而不得者,是以知其可
求也。故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富貴有求而
不得者,有不求而得者,是以知其不可求也。雖執鞭
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聖人之于利,未
嘗有意于求也。豈問其可不可哉?然將直告之以不
求,則人猶有可得之心,特迫于聖人而止耳。夫迫于
聖人而止,則其止也有時而作矣!故告之以不可求
者,曰:使其可求,雖吾亦將求之。以為高其閈閎,固其
扃鐍,不如開門發篋而示之無有也。而孟子曰:食色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義命也有性焉。君子
不謂命也,君子之教人將以其實,何不謂之有。夫以
食色為性,則是可求而得也。君子禁之以仁義為命,
則是不可求而得也。而君子強之,禁其可求者,強其
不可求者,天下其孰能從之?故仁義之可求,富貴之
不可求,理之誠然者也。以可為不可,以不可為可,雖
聖人不能。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
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
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立然諾以為信,犯患難
以為果,此固孔子之所小也。孟子因之故曰:大人者,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此則非孔子之謂大人也。大人
者,不立然諾而言,未嘗不信,不犯患難而行,未嘗不
果。今也以不必信,為大是開廢信之,漸非孔子去兵
去食之意。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子產為鄭作封洫、立謗、政鑄、
刑書,其死也。教太叔以猛其用法,深其為政,嚴有及
人之近利,而無經國之遠猷。故子罕叔向皆譏之。而
孔子以為惠人不以為仁,蓋小之也。孟子曰:子產以
乘輿濟人於溱洧,惠而不知為政。蓋因孔子之言而
失之也。子產之於政,整齊其民賦,完治其城郭,道路
而以時修,其橋梁則有餘矣!豈有乘輿濟人者哉?禮
曰:子產,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此又因孟子之
言而失之也。

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鄭聲之害
與佞人等。而孟子曰:今樂猶古樂。何也?使孟子為政,
豈能存鄭聲而不去也哉?其曰:今樂猶古樂。特因王
之所悅,而入其言耳。非獨此也好色、好貨、好勇,是諸
侯之三疾也。而孟子皆曰:無害,從吾之說。百姓惟恐
王之不好也,譬之於醫以藥之,不可口也,而以其所
嗜為藥,可乎?使聲色與貨,而可以王,則利亦可以進,
仁義何獨拯,梁王之深乎此豈?非失其本心也哉?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性可亂也而不可滅,非性也。人之叛其性,至于桀紂、
盜跖至矣!然其惡必自其所喜怒,其所不喜怒,未嘗
為惡也。故木之性上,水之性下,木抑之可使輪囷抑
者,窮未嘗不上也。水激之可使瀵湧上達,激者窮未
嘗不下也。此孟子之所見也。孟子見于性而離于善。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
道者性而善繼之耳,非性也。性如陰陽,善如萬物,萬
物無非陰陽者。而以萬物為陰陽,則不可。故陰陽者,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而非無也。今以其非無即有而
命之,則凡有者皆物矣,非陰陽也。故天一為水,而水
非天一也。地二為火,而火非地二也。人性為善,而善
非人性也。使性而可以謂之善,則孔子言之矣!苟可
以謂之善,亦可以謂之惡。故荀卿之所謂性惡者,蓋
生于孟子,而揚雄之所謂善惡混者,蓋生于二子也。
性其不可以善惡,命之故。孔子之言曰:性相近也,習
相遠也。而已,夫苟相近則,上智與下愚,曷為不可移
也。曰:有可移之理,無可移之資也。若夫吾弟子由之
論也。曰:雨于天者,水也;流于江河蓄于坎井,亦水也;
積而為泥塗者,亦水也。指泥塗而語人,曰:是有水之
性,可也。曰:吾將使其清而飲之,則不可。是之謂上智
與下愚不移。

《李氏刊誤》: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注云重人
而賤畜也。其下曰:不問馬,是門弟子歎重夫子之言。
或有論者曰:傷人乎?否問馬,言先問人後問馬。且焚
退朝,而問曰:傷人乎?又問:傷馬乎?此乃人之常情,
何足紀述?本以不問馬惟問人,弟子慕聖人,推心足
以垂範。又傷人乎?即是問之之辭。

《西溪叢語》:論語云觚不觚,觚哉觚哉!《太平御覽》引此
注云孔子日削觚,而志有所念,觚不時成,故曰觚哉
觚哉!觚小器耳。心不專一尚不時成。況于大事乎?觚
木簡也,史游急就章。云急就奇觚,與眾異。注云觚者,
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或六面或八面,面皆
可書,觚者稜也,有稜角也。

《聞見後錄》:孔子答群弟子問孝,不過一二言。至曾子
則特為著經,又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性與天道?不
可得而聞也。其告曾子猶曰:吾道一以貫之。蓋顏淵
死,孔子之所付授者曾子一人耳。至孔子沒,子夏、子
游、子張,以有若貌類孔子,欲以事孔子者事之。獨曾
子不可,曰: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
已。其絕識非餘子可及也。獨不在四科之列,世頗疑
之。或曰顏淵等十人同在陳蔡者,曾子以孝不去,其
親故不在。或曰孔子弟子,曾子最少,少孔子四十六
歲,《論語》書曾子死,則《論語》自曾子弟子子思之徒出,
無疑曾子嘗與其徒追記孔子,稱顏淵等之言。曾子
以朋友各字之于孔子,稱曾子之言自不記也。果孔
子之言,則名之矣!當曰:德行顏回,閔損冉耕、冉雍,言
語宰予,端木賜政事冉求,仲由文學,言偃卜商也。蓋
《論語》之法師語,弟子則名之,弟子對師雖朋友,亦名
之。自相謂則字之,此說為近。如曰:陳蔡之厄,孔子有
死生之憂。欲表其人于後,世故用春秋之法字以褒
之,則賢哉?回也,賜也,可與言詩;偃之言是也,雍也,可
使南面獨非褒乎?

張發退之詩云魯論未訖。:手足今微茫,是退之。嘗
有《論語》傳,未成也。今世所傳如宰予晝寢,以晝作畫
字。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以三月作音字,浴乎?
沂以浴作沿字,至為淺陋。程伊川皆取之,何耶?又子
畏于匡,顏淵後曰:吾以爾為死矣。曰子在 ,回何敢死?
死字自有意義。伊川之門人改云子在,何敢先?學者
類不服也。

東坡書《上清宮碑》云道家者,流本于黃帝、老子,其道
以清淨無為為宗,以虛明應物為用,以慈儉不爭為
行,合于周易,何思何慮?《論語》,仁者靜壽之說,如是而
已。謝顯道親見程伊川,誦此數語,以為古今論仁最
有妙理。

《容齋三筆》: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子之迂也。奚其正?夫子責數之
以為野,蓋是時夫子在衛,當輒為君之際,留連最久,
以其拒父而竊位,故欲正之,此意明白。然子欲適晉,
聞其殺鳴犢,臨河而還,謂其無罪而殺士也。里名勝
母,曾子不入邑,稱朝歌墨子,回車邑里,之名不善兩
賢去之,安有命世聖人而肯居無父之國,事不孝之
君哉?是可知已,夫子所過者化不令而行,不言而信。
衛輒待以為政,當非下愚,而不移者,苟其用我,必將
導之以天理而趣,反其真所謂命,駕虛左而迎其父,
不難也。則其有補於名義,豈不大哉?為是故不忍亟
去。以須之,既不吾用,於是慨然反魯,則輒之冥頑悖
亂,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子路曾不能詳味聖言,執
迷不悟,竟於身死,其難惜哉!

《捫蝨新話》:論語自有章句,而說者亂之。《論語》中固有
因古語而為說者,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此。兩句正
是古語。其曰: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云者乃孔子因
此語有所感發,故為是說也。以類求之唐棣之華,偏
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
之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色斯舉
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微子去之,箕子
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凡此類皆
因上句而立說,則上句乃亦古語耳。弟子因而併記
之章次,如此說者,以其始語無,孔子曰字遂,或以上
句附前段而為說,至以唐棣比可與權誤矣。又如德
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
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其下繼以子,曰:回也,非助我
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
其父母昆弟之言,此宜是一章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說者以為四科,蓋是孔門中當時有此科目,弟子記
之,遂因而記孔子所言。顏閔于其後,以見顏閔所以
列於德行為四科之首者,如此。此二子曰:連四科而
為說亦可。蓋文理或然爾。以類求之,如柴也愚,參也
魯,師也,辟由也,喭此四句,亦必當時有此品論其下
云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
屢中者,亦與記顏閔同也。此當是一章。又如逸民、伯
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繼以子曰:不降
其志,不辱其身。伯齊叔夷與至我則異,於是無可無
不可。此又是一章。文勢與前二章正是一類。說者又
以始語,無子曰字多,以四科連上文從我於陳蔡者,
皆不及門也,為一章。若然,則柴也愚,參也魯,當附冉
求聚斂之下。而逸民者,又當與子路對荷蓧丈人處
併而為一也,可乎?論語章句如此,而說者亂之,遂失
其義,茲不可以不正。

論語有譬喻之言,而後世以為誠然者。子曰:賜不受
命,而貨殖焉。貨殖蓋譬喻也,意謂子貢學道不能虛
中,如人之貨殖無所不有也。故對顏淵屢空而言。而
《史記·子貢傳》遂云: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且復傳
之貨殖乃云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
糠,匿于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走幣以聘享諸侯,
此其語本莊子。莊子曰: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
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
下濕,匡坐而弦。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
巷,往見原憲。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子貢曰:嘻!
先生何病?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而不
能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而有愧色。
莊子蓋寓言也。而太史公不之察,又於《原憲傳》著其
語,皆由讀《論語·貨殖》一言之誤耳。又《論語》所謂則將
焉,用彼相者。此相字亦譬喻。記曰:如瞽者之無相,倀
倀其何之?師冕見子張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
相師之道也。所謂相者如此,今學者皆指為輔相之
相,則誤矣。

林邦翰為予言,嘗見一道人說《論語》,子釣而不綱,弋
不射宿,頗有理,予願聞之。邦翰曰:道人云此兩句是
聖人心存教化,聖人本無心于取物,其釣而不綱者,
示其貪則取之也。弋不射宿者,示其動則取之也。其
意在于戒世之貪,得與妄動者耳。不然,聖人豈徒為
是弋與釣也哉?時一坐莫不稱嘆。予曰:此說本是道
人家一邊所見而已,聖人之言要,非一端可盡。
左氏有傅會《論語》處甚多。子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
億則屢中。左氏曰:賜不幸言而中。是使賜多言也。子
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左氏曰:小邾射以句
繹來奔。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此皆傅會之言,不
足取。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左氏遂曰:裨諶謀于野
則獲。蓋以草為草野之草,且其所敘復與《論語》異,當
以《論語》為正

論。語本無異義,然前世頗有因其言而失之者。司馬
遷書《伯夷傳》載伯夷扣馬而諫,父死不葬之語。是因
孔子餓于首陽之事而增益之也。《宰我傳》載宰我與
田常作亂事,因孔子有予也,無三年之愛於父母之
說,而妄意之也。遷于著述勤矣!然其為人淺陋,不學
疏略而輕信,多愛而不能擇,故其失如此。予獨善孟
子於伊尹不信割烹,于百里奚不信食牛,于孔子不
信侍人瘠環之事,辯証甚明過遷遠甚。然于《論語》亦
不能無失,孔子曰:管仲之器小哉!孟子因之故曰:管
仲、曾西所不為,而不謂孔子以仁許之也。孔子曰:子
產惠人也。孟子因之故曰:惠而不知為政,而不謂其
有君子之道四也。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
人哉。意謂必立然諾以為信,必犯患難以為果者,乃
所謂小人也。孟子因之故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
必果。此非孔子去食去兵之意矣!凡此皆因孔子之
言而失之,孟子猶然,況太史公乎?《論語》曰:為命裨諶,
草創之。草當與天造草昧之草同,而左氏因之遂謂
裨諶謀于野,則獲其後。揚子雲作《法言》以擬《論語》。孔
子曰:君子不器。揚子便曰:君子不械,是何等語?此又
在史遷下矣,可以發千載一笑。

《讀書雜抄》:侯師聖因論三月不違仁,曰孔子、許顏子
者,常在欲化未化之間。顏子所以自處者,亦如此。
公伯寮其如命何朱子?《論語》或問曰:命為天理,何也?
曰:命者天理流行,付與萬物之謂也。然其形而上者
謂之理,形而下者謂之氣,自其理之體言之,則元亨
利貞之德具于一時,而萬古不易自其氣之運而言
之,則消息盈虛之變如循環之無端而不可窮也。萬
物受命于天,以生而得其理之體。故仁義禮智之德
根于心而為性,其既生也,則隨其氣之運故,廢興厚
薄之變,惟所運而莫逃此章之所謂命,蓋指氣之所
運為言。侯氏以天理釋于二者之分,亦不察矣!
《丹鉛總錄》: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揚子《法言》或
問無為曰:奚為哉?在昔虞夏襲堯之爵行堯之道,法
度、章禮、樂著垂拱而視天民之阜也,無為矣!紹桀之
後,纂紂之餘,法度廢禮樂虧,安坐而視天民之死無
為乎?莊子曰: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
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
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臣下有為
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主上
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而為天下,用此不易之
道也。嗚呼!莊揚二子之言可以發夫子未盡之蘊矣!
使夫子九原可作,必以其言為然矣,當合而觀之。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
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子貢曰:賜也何敢望回。回
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余讀至此有感焉
曰:夫子於子貢啟之屢矣,予欲無言之意,即與回孰
愈之問也。夫子嘗云回也,終日如愚。又云回非助我。
此二言者,蓋得忘言之筌蹄,而契無言之教惟回也
獨矣。自回以下則穎悟莫賜若矣。故夫子屢以啟之,
予欲無言之言,即與回孰愈之問也。子貢之對乃爾
是以測之少照之多,為回賜優劣,非夫子問之旨矣。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求其說而不得者以,為
既然之,又許之夫子然也乎哉!夫子許也乎哉!其言
外之意若曰:女以聞知多少而分優劣,此女所以弗
如回也。亦猶天何言哉?之答也不然,則其庶之稱屢
空之,稱好學之,稱未見其止之,稱聖人權衡久矣。淵
也,居德行之首。子貢在言語之科門人評記亦定矣,
子貢方人,亦豈不自知而煩夫子之問乎?惜乎!子貢
未喻其旨而靳于再問也。

有問予不改其樂,所樂何事?予曰:且問子人不堪其
憂,所憂者何事?知世人之所憂,則知顏子之所樂矣!
傳云古有居巖穴而神不遺,末世有為萬乘而日憂
悲,此我輩禪文字不須更下一轉語也。

《漢書》引《尚書》放命圮族,又無遨逸欲有邦,皆與今文
異,又引《論語》君子之道,焉可撫也?

賢奕黃龍寺晦堂老子嘗問山谷以吾無隱乎爾之
義,山谷詮釋,再三晦堂終不然,其說時暑退涼生,秋
香滿院,晦因問曰:木犀香乎?山谷曰:聞晦堂曰吾無
隱乎爾,山谷乃服。

《搜采異聞錄》:《論語》所記孔子與人語,及門弟子并對。
其人問答皆斥其名,未有稱字者。雖顏冉高弟亦曰
回曰雍,唯至閔子獨云子騫,終此書無指名,昔賢謂
《論語》出于曾子、有子之門人。予意亦出于閔氏。觀所
言閔子侍側之辭,與冉有、子貢、子路不同可見矣。
焦氏筆乘李彥平曰:宣和庚子某入辟雍,同舍趙孝、
孫仲修、伊川先生高弟、趙顏子之子也,于某有十年
之長,辛丑春同試南宮,仲修中選,而某被黜,仲修勉
之曰:公盛年,一跌何傷?姑歸讀書可也。某意不懌,趙
曰公頗讀《論語》否?即應之曰:三尺之童皆讀此,何必
某。仲修笑曰:公既知讀此,且道學而時習之,以何者
為學?某茫然不知所對。仲修徐曰:所謂學者,非記問
誦說之謂,非絺章繪句之謂,所以學聖人也,既欲學
聖人自無作輟,出入起居之時學也,飲食游觀之時
學也。疾病死生之時亦學也。人須是識得造次,必於
是顛沛,必於是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
衡也,方可以學聖人。某聞其言頓若有悟,請益曰:為
學之道,敬聞命矣。敢問事業何如?仲修曰:事業正自
為學中來。只如作一郡行,得《論語》中三句,便用之不
盡。彥平曰:願聞之。仲修曰: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
民以時是也。彥平佩服其言。每曰:吾平生操心行己
立朝事君,皆趙君之言有以發之。

學至聖人,則一物不留胸次常虛。故夫子曰:空空如
也,此天命之本體也。回未至此。亦庶幾乎屢空矣。賜
也于天命之本。然不順受之,而以多聞多見為學。非
貨殖而何?然意料所及于此道,時有中焉。但終非真
悟耳。此夫子稱回以厲賜也。

顏子學求之屢空。而子貢以多學而識失之。夫子曰:
女與回也,孰愈欲其自反也?乃曰:回也。聞一以知十
賜也。聞一以知二,猶然憒憒耳。故夫子曰:弗如也。言
其真不如顏子。非許之也。象山先生曾論此。有吳君
曰:為是尚嫌少。在先生甚喜之。今味其言,可謂妙得
聖人之旨矣。

薛子緒言云:萬物皆自無而有無其根也。能無者謂
之歸根。無聲無臭歸根之學也。《論語》曰:有若無若之
一言。猶隔影響顏子。所以未至于聖人。

《論語申棖鄭元》云:即《申續史記》。申棠,字周家語。申續
字周史記,以棠為黨家語,以續為績傳寫之也。後
漢王政碑有羔羊之潔,無申棠之欲。亦以棖為棠,則
申棖申棠一人爾。開元封申黨召陵伯又封申棖魯
伯宋祥符封棖文登侯,又封黨淄川侯並列從祀失
于詳考《論語》釋文也。按申棖棖本亦讀棠音

李士龍曰:棠字非音棠棣之棠。蓋與棖即一字而兩
書耳。觀古字膛亦作瞠,橕亦作橖,鎗亦作鏿,六字並
音。鐺皆諧聲字也。棖亦音長本作堂,亦諧聲字。可見
棠亦棖史記有申黨無申棠信矣。按詩俟我于堂即棖字
楊用修云:世傳公冶長通鳥語。未見所出。然宋之問
詩不如黃雀語,能免冶長災樂天禽蟲詩序,予非冶
長不能通其意,則似實有之矣。按:《冶長辨鳥雀語》云:
唶唶嘖嘖,白蓮水邊有車覆粟車腳淪泥犢牛折角
收之不盡,相呼共啄。及驗之,果然。此具論語疏。豈用
修未之見耶?《左傳介葛盧辨牛鳴史》記秦仲知百鳥
之音與之語,皆應。論衡廣漢陽翁偉能聽百鳥音,世
間自有此等奇事。未可臆斷其無也。

自行束脩以上,未嘗無誨焉,束脩非謂脯贄也。蓋言
自行束帶脩飾之禮。以上漢延篤曰:吾自束脩以來,
為人臣不陷於不忠。梁商曰:王公束脩厲節。賈堅曰:
吾束脩自立君,何忽忽相謂降邪?此可證然。古自有
指脯贄為束脩者,檀弓束脩之問不出境。穀梁束脩
之肉,不行境中是也。

子路車裘共敝。顏子無伐無施。其志美矣。然非得車
馬負善,勞其志不行。夫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
懷之,只眼前信手拈出,無非妙理。蓋二子為其難。夫
子為其易二子有所待。夫子無所假至遠之所順者,
更近至高之所,會者反下也。曾點異乎三子,亦以此
曩耿師發策校士有言志之目。余友李士龍登用此
意,衍對大為所賞。文多不載。

臨川人應柳之天文圖有匏瓜星。其下注云:《論語》吾
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正指星而言?蓋星有匏
瓜之名,徒繫于天而不可食。正與維南有箕不可以
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同義。

劉向曰:可也。簡簡者,易野也。無禮文也。孔子見子桑、
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處。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
人乎?曰:其質美而無文。吾欲說而文之。孔子去。子桑、
伯子門人不悅。曰:何為見孔子乎?曰:其質美而文繁,
吾欲說而去其文。故曰:文質修者,謂之君子。有質而
無文,謂之易野。子桑、伯子欲同人道于牛馬。故仲尼
曰:太簡。

或問:羅近溪先生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與
孝何別?先生曰:仁孝原無分別。孔子云仁者,人也。蓋
仁是天地生。生大德而吾人從父母一體而分,亦純
是一團生意。故曰形色天性也唯聖人。然後可以踐
形。踐形即耳聰目明,手恭足重,色溫口止便生機不
拂充長條暢人。固以仁而立仁,亦以人而成人。既成,
則孝無不全矣。故生理本直枉,則逆逆非孝也。生理
本活滯,則死死非孝也。生理本公私,則小小亦非孝
也。故善學者在父母則為孝子,在天地則為仁人。
羅先生因學者講人不知而不慍,云:君子於此漠然
無所動於中。嘆曰:如此則孔子之教有倦時矣。此當
與不患人之不己知求為可知也參看。蓋君子直欲
與天下萬世相通,人有未知,必反己以求為可知。而
已於人,奚慍取余。因視范純仁經筵,進講不慍曰:此
即無逸。小人怨女詈女。則皇自敬德意。與先生所見
略同。余又記先生入覲時,張江陵方為裕邸講官。張
與先生同會友也。先生謂之曰:公今責任甚重。吾有
一語問公。須隨問即答。勿容擬議。張曰:何語?先生曰:
公每對講時,果有必欲堯舜,其君意否?張沉吟久之。
曰:此亦甚難。先生歎曰:公所居何等責任!乃無一段
真精神以感格君上而第為此言,不為上負天子,下
負所學哉!時曾吏部從旁解之曰:此亦無可奈何。先
生切責之曰:吾與張君言至此,欲為滴淚。而君猶為
諛言以相寬,是無人心者也。且君之子病篤萬無生
理,猶延三四醫,日夕營救。君此時肯曰:無可奈何否?
聞者然然江陵之心竟不可轉移。久之,柄國且怒。
先生罷其官歸矣。

林時譽問羅先生曰:昔人謂子貢晚年進德。如謂仲
尼日月也。如天之不可階而升也。真是尊信孔子到
至處。先生曰:此是子貢到老不信。夫子處如何為進
德?孔子一生之學只是求仁,只是行恕。夫子此仁恕
即一時將天下萬世都貫徹了。子貢不知,卻只望夫
子得邦家至其後。仲尼以萬世為土,為萬世立命矣。
子貢猶不知且追恨夫子,未得邦家,未見綏來動和
之化與?夫生榮死哀之報想其築室於場。六年不去。
猶是此念耿耿也。當時儀封人一見夫子便說夫子
不曾失位只其位與人不同。正木鐸天下萬世之位
也。朱子以將字解作將來之將。不知作將無之將。所
以把封人獨得之見與子貢一般看了。此是學問大
關鍵。吾人學聖人眼目,此處放過他,皆無足論矣。
嶢嶢者,易缺堅而磷者也。皦皦者,易污白而緇者也。
孔子則不然。不曰:堅矣,我無以受磨而奚磷。不曰:白
矣,我無以受涅而奚緇。此所謂無可無不可也。若謂
堅不磷白不緇非物理也。非物理何以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