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集成 >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275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七十五卷目錄
 論語部紀事
經籍典第二百七十五卷

論語部紀事

《史記·韋丞相傳》:韋丞相元成者,即前韋丞相子也。代
父,後失列侯。其人少時好讀書,明於詩、論語。為吏至
衛尉,徙太子太傅。

《漢書·宣帝本紀》:昭帝元平元年秋七月,光奏議曰:禮,
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太宗毋嗣,擇支子孫
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己,有詔掖庭養視,至今
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
嗣孝昭皇帝後,奉承祖宗,子萬姓。奏可。

《廣川惠王傳》:廣川王去即繆王齊太子也,師受易、論
語、孝經皆通,師數諫正去,去益大,逐之。

《朱雲傳》:雲字游,魯人也,徙平陵。少時通輕俠,借客報
仇。長八尺餘,容貌甚壯,以勇力聞。年四十,迺變節從
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將軍蕭望之受論語,皆能
傳其業。

《疏廣傳》:太子每朝,因進見,太傅在前,少傅在後。父子
並為師傅,朝廷以為榮。在位五歲,皇太子年十二,通
論語、孝經。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
去,懼有後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歸老故鄉,以壽命
終,不亦善乎。受叩頭曰:從大人議。

《王吉傳》:初,吉兼通五經,以詩、論語教授,吉子駿以孝
廉為郎。左曹陳咸薦駿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
俗。

《王尊傳》: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人也。少孤,諸父,使牧羊
澤中。尊竊學問,能史書。年十三,求為獄小吏。數歲,給
事太守府,問詔書行事,尊無不對。太守奇之,除補書
佐,署守屬監獄。久之,尊稱病去,師事郡文學官,治尚
書、論語,略通大義。

《毋將隆傳》:哀帝即位,以高第入為京兆尹,遷執金吾。
時侍中董賢方貴,上使中黃門發武庫兵,前後十輩,
送董賢及上乳母王阿舍。隆奏言:賢等便僻弄臣,私
恩微妾,而以天下公用給其私門,挈國威器共其家
備。民力分於弄臣,武兵設於微妾,建立非宜,以廣驕
僭,非所以示四方也。孔子曰:奚取於三家之堂。臣請
收還武庫。上不說。

《蕭望之傳》: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也,徙杜陵。家世
以田為業,至望之,好學,治齊詩,事同縣后倉且十年。
以令詣太常受業,復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夏侯勝
問論語、禮服。京師諸儒稱述焉。

《匡衡傳》:衡上疏戒妃匹,勸經學,曰:論語、孝經,聖人言
行之要,宜究其意。

《張禹傳》:禹字子文,河內軹人也,至禹父徙家蓮勺。禹
為兒,數隨家至市,喜觀於卜相者前。久之,頗曉其別
蓍布卦意,時從旁言。卜者愛之,又奇其面貌,謂禹父:
是兒多知,可令學經。及禹壯,至長安學,從沛郡施讎
受易,琅琊王陽、膠東庸生問論語,既皆明習,有徒眾,
舉為郡文學。甘露中,諸儒薦禹,有詔太子太傅蕭望
之問。禹對易及論語大義,望之善焉,奏禹經學精習,
有師法,可試事。奏寑,罷歸故官。久之,試為博士。初元
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鄭寬中以尚書授太子,薦言禹
善論語。詔令禹授太子論語,由是遷光祿大夫。數歲,
出為東平內史。元帝崩,成帝即位,徵禹、寬中,皆以師
賜爵關內侯。永始、元延之間,日蝕地震尤數,吏民多
上書言災異之應,譏切王氏專政所致。上懼變異數
見,意頗然之,未有以明見,迺車駕至禹第,辟左右,親
問禹以天變,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禹自見年
老,子孫弱,又與曲陽侯不平,恐為所怨。禹則謂上曰: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日蝕三十餘,地震五十六,或
為諸侯相殺,或夷狄侵中國。災變之意深遠難見,故
聖人罕言命,不語怪神。性與天道,自子贛之屬不得
聞,何況淺見鄙儒之所言。陛下宜修政事以善應之,
與下同其福喜,此經義意也。新學小生,亂道誤人,宜
無信用,以經術斷之。上雅信愛禹,由此不疑王氏。後
曲陽侯根及諸王子弟聞知禹言,皆喜悅,遂親就禹。
初,禹為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為論語章句獻之。始
魯扶卿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元成皆說論語,篇
第或異。禹先事王陽,後從庸生,采獲所安,最後出而
尊貴。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
張氏,餘家寖微。

《翟方進傳》:逄信、陳咸皆與湯善,方進奏感與逄信邪
枉貪汙,營私多欲。皆知陳湯姦佞傾覆,利口不軌,而
親交賂遺,以求薦舉。孔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咸、信之謂也。并劾紅陽侯立。復奏立黨友曰:案後將
軍朱博、鉅鹿太守孫閎、故光祿大夫陳咸與立交通,
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言不仁
之人,無所施用;不仁而多材,國之患也。此三人皆內
懷姦猾,國之所患,而深相結,信於貴戚奸臣,此國家
大憂,大臣所宜沒身而爭也。

《揚雄傳》:雄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聖人,即
為怪迂,析辨詭詞,以撓世事,雖小辨,終破大道而或
眾,使溺於所聞而不自知其非也。故人時有問雄者,
常用法應之,譔以為十三經,象論語,號曰法言。其意
欲求文章成名於後世,以為經莫大於易,故作太元;
傳莫大於論語,作法言。

《班固敘傳》:況生三子:伯、斿、。伯少受詩於師丹。大將
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昵殿,容貌甚麗,誦說有
法,拜為中常侍。時上方鄉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
尚書、論語於金華殿中,詔伯受焉。既通大義,又講異
同於許商,遷奉車都尉。數年,金華之業絕,出與王、許
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褲之間,非其好也。

《後漢書·馬皇后紀》:明德馬皇后常教授諸小王,論語
經書。

《和熹鄧皇后紀》: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諸兄每
讀經傳,輒下意難問。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事。母常
非之,曰:汝不習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務學,寧當舉博
士邪。后重違母言,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
生。父訓異之。

《順烈梁皇后紀》:少善女工,好史書,九歲能誦論語,治
韓詩,大義略舉。常以列女圖畫置於左右,以自監戒。
父商深異之。

《馬援傳》:馬嚴字威卿。嚴七子,唯續、融知名。續字季則,
七歲能通論語。

《范升傳》:升字辨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歲通
論語、孝經。

《周磐傳》:建光元年,年七十三,歲朝會集諸生,講論語
終日,因令其二子曰:吾日者夢見先帥東里先生,與
我講於陰堂之奧。既而長歎:豈吾齒之盡乎。若命終
之日,桐棺足以周身,外槨足以周棺,斂形懸封,濯衣
幅巾。編二尺四寸簡,寫堯命一篇,并刀筆各一,以置
棺前,示不忘聖道。其月望日,無病忽終,學者以為知
命。

《光武十王傳》:沛獻王輔矜嚴有法度,好經書,善說京
氏易、孝經、論語傳及圖讖,作五經論,時號之曰沛王
通論。

《徐防傳》:防上五經章句疏曰:疏五經各取上第六人,
論語不宜射策。

《傅燮傳》:燮字南容,北地靈州人也。本字幼起,慕南容
三復白圭,乃易字焉。

《荀淑傳》:子爽字慈明,一名諝。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
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
思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
龍,慈明無雙。

《儒林傳》:包咸字子良,會稽曲阿人也。少為諸生,受業
長安,師事博士右師細君,習魯詩、論語。建武中,入授
皇太子論語,又為其章句。拜諫議大夫。子福,拜郎中,
亦以論語入授和帝。

何休為人質朴訥言,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
及者。以列卿子詔拜郎中,非其好也,辭病而去。不仕
州郡。進退以禮。太傅陳蕃辟之,與參政事。蕃敗,休坐
廢錮,迺作春秋公羊解詁,覃思不闚門,十有七年。又
注訓孝經、論語,皆經緯典謨,不與守文同說。

《三國魏志·崔琰傳》:琰字季,清河東武城人也。少樸
訥,好擊劍,尚武事。年二十三,鄉移為正,始感激,讀《論
語》、《韓詩》。至年二十九,乃結公孫方等就鄭元受學。學
未期,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元到不其山避難。罷謝
諸生。歸,以琴書自娛。大將軍袁紹聞而辟之。

《王肅傳》:初,肅善賈、馬之學,而不好鄭氏,采會同異,為
《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皆
列于學官。其所論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廟、喪紀、輕重,
凡百餘篇。時樂安孫叔然,授學鄭元之門,人稱東州
大儒。徵為祕書監,不就。肅集《聖證論》以譏短元,叔然
駮而釋之。

《王肅附傳》:自魏初徵士燉煌周生烈,弘農、董遇等,亦
歷注經傳,頗行於世。臣松之按此人姓周生,名烈。
何晏《論語集解》有烈《義例》,餘所著述,見晉武帝《中經
簿》。

《鍾會傳註·其母傳》曰:夫人性矜嚴,明于教訓,會雖童
稚,覲見規誨。年四歲授《孝經》,七歲誦《論語》。

《蜀志·許慈傳》:慈字仁篤,南陽人也。師事劉熙,善鄭氏
學,治《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建安中,與許靖等俱自
交州入蜀。
《吳志·張昭傳》:拜輔吳將軍,封婁侯。里宅無事,乃著《春
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

《程秉傳》:秉字德樞,汝南南頓人也。逮事鄭元,後避亂
交州,與劉熙考論大義,遂博通五經。士燮命為長史。
權聞其名儒,以禮徵;秉既到,拜太子太傅。著《周易摘》、
《尚書駮》、《論語弼》,凡三萬餘言。

《虞翻傳》:翻字仲翔,餘姚人,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
為《論語》訓註,傳於世。

《晉書·文明王皇后傳》:后年八歲,誦詩論,尤善喪服;苟
有文義,目所一見,必貫于心。按詩論謂詩與論語也
《鄭沖傳》:沖字文和,滎陽開封人也。起自寒微,卓爾立
操,清恬寡欲,耽玩經史,遂博究儒術及百家之言。嘉
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貴鄉公講尚書,沖執經親授,與
侍中鄭小同俱被賞賜。初,沖與孫邕、曹羲、荀顗、何晏
共集論語諸家訓註之善者,記其姓名,因從其義,有
不安者輒改易之,名曰論語集解。成,奏之魏朝,于今
傳焉。

《束傳》: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
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名三篇,似禮記,又似爾雅、
論語。

《袁喬傳》:喬博學有文才,注論語行于世。

《孝友傳》:許孜字季義,東海吳寧人也。孝友恭讓,敏而
好學。年二十,師事豫章太守會稽孔沖,受詩、書、禮、易
及孝經、論語。學竟,還鄉。

《隱逸傳》:孟陋少孤,博學多通,長於三禮。註論語,行於
世。

《宋書·裴松之傳》:松之年八歲,學通《論語》、《毛詩》。博覽墳
籍。

《謝莊傳》:莊,字希逸,太常弘微子也。年七歲,能屬文,通
《論語》。及長,韶令美容儀,太祖見而異之。

《王景文傳》:長子絢,字長素。年七歲,讀《論語》至周監於
二代,外祖何尚之戲之曰:耶耶乎文哉。絢即答曰:草
上之蓊必偃。少以敏惠見知。及長,篤志好學,官至祕
書丞。

《南齊書·文學傳》:祖沖之少稽古,有機思。宋直華林學
省,齊長水校尉。著《易》《老》《莊》義,釋《論語》《孝經》,注《九章》。
《高逸傳》:沈驎士,字雲禎,元嘉末,文帝令尚書僕射何
尚之抄撰《五經》,訪舉學士,縣以驎士應選。尚之謂子
偃曰:山東故有奇士也。少時,驎士稱疾歸鄉,更不與
人物通。隱居餘干山,講經教授,從學者數十百人,注
《論語》。

《梁書·昭明太子傳》:太子生而聰叡,三歲受《孝經》、《論語》。
《鄱陽忠烈王恢傳》:恢幼聰敏,年七歲,能通《孝經》、《論語》
義,發擿無所遺。

《孝行傳》:褚脩,錢唐人。父仲都。天監中,歷官《五經》博士。
脩傳父業,兼通《論語》。

《儒林傳》:伏曼容,字公儀。少篤學,為《論語義》。

嚴植之,字孝源,精解《論語》。不以所長驕人。

賀瑒子革,少通《三禮》,及長,遍治《孝經》、《論語》、《毛詩》、《左傳》。
孔僉,會稽山陰人。少師事何引,通《五經》,尤明《三禮》、《孝
經》、《論語》,講說並數十篇,生徒亦數百人。

,少好學,尤明《三禮》、《孝經》、《論語》。起家兼國子助教,
於學講說,聽者數百人。所撰《論語義》十卷,與《禮記義》
並見重於世,學者傳焉。

《文學傳》:何遜八歲能賦詩,博學有思理,更注《論語》、《孝
經》。

伏挺,字士標。幼敏悟,七歲通《孝經》、《論語》。及長,有才思,
好屬文。天監初,除中軍參軍事。宅居在潮溝,於宅講
《論語》,聽者傾潮。

陸雲公,字子龍。五歲誦《論語》、《毛詩》,九歲讀《漢書》,略能
記憶。從祖倕、沛國劉顯質問十事,雲公對無所失,顯
歎異之。

《處士傳》:劉歊六歲誦《論語》、《毛詩》,意所不解,便能問難。
十一,讀《莊子·逍遙篇》,曰:此可解耳。客因問之,隨問而
答,皆有情理,家人每異之。及長,博學有文才,不娶不
仕,與族弟訏並隱居求志,遨游林澤,以山水書籍相
娛而已。

《陳書·周弘正傳》:太建五年,授尚書右僕射,祭酒、中正
如故。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太子以弘正朝廷舊
臣,德望素重,於是降情屈禮,橫經請益,有師資之敬
焉。所著《論語疏》十一卷,行於世。

《孝行傳》:謝貞幼聰敏,有至性。七歲,母王氏,授貞《論語》、
《孝經》,讀訖便誦。

《儒林傳》:張譏年十四,通《孝經》、《論語》。所撰《論語義》二十
卷。

馬樞,字要理,六歲,能誦《孝經》、《論語》、《老子》。及長,博極經
史。

王元規少好學,從吳興沈文阿受業,十八,通《春秋左
氏》、《孝經》、《論語》、《喪服》。

《魏書·賀狄干傳》:狄干在長安幽閉,因習讀書史,通《論
語》、《尚書》諸經,舉止風流,有似儒者。
《崔浩傳》:浩少好文學,博覽經史。太宗初,拜博士祭酒,
賜爵武城子,嘗授太宗經書。每至郊祠,父子並乘軒
軺,時人榮之。世祖以浩輔東宮之勤,賜繒絮布帛各
千段。著作令史太原閔湛、趙郡標素諂事浩,乃請
立石銘,刊載《國書》,并勒所注《五經》。浩贊成之。恭宗善
焉,遂營於天郊東三里,方百三十步,用功三百萬乃
訖。浩又上《五寅元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
就章》、《孝經》、《論語》、《詩》、《尚書》、《春秋》、《禮記》、《周易》。三年成訖。謹
以奏呈。五寅一作五夤

《高閭傳》:閭,字閻士,漁陽雍O人。早孤,少好學,博綜經
史,文才偉,下筆成章。本名驢,司徒崔浩見而奇之,
乃改為閭而字焉。真君九年,徵拜中書博士。顯祖傳
位,閭上《至德頌》一篇。高祖議政于皇信堂,高祖曰:《論
語》稱:冉有退朝,孔子問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
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何者是政。何者
為事。閭對曰:臣聞:政者,君上之所施行,合於法度,經
國治民之屬,皆謂之政;臣下奉教承旨,作而行之,謂
之事。然則天下大同,風軌齊一,則政出於天子;王道
衰,則政出於諸侯;君道缺,則政出於大夫。故《詩敘》曰:
王道衰,政教失,則國異政,家殊俗。政者,上之所行;事
者,下之所奉。高祖曰:若君命為政,子夏為莒父宰,問
政,此應奉命而已,何得稱政。尚書游明根曰:子夏宰
民,故得稱政。帝善之。

《常景傳》:景,字永昌,少聰敏,初讀《論語》、《毛詩》,一受便覽。
及長,有才思,雅好文章。廷尉公孫良舉為律博士,高
祖親得其名,既而用之。後為門下錄事、太常博士。
《外戚傳》:馮熙,字晉昌,文明太后之兄也。年十二,始就
博士學,從師受《孝經》、《論語》。

《儒林傳》:陳奇志在著述《五經》。始注《孝經》、《論語》,頗傳於
世,為縉紳所稱。有子曰矯之。奇所注《論語》,矯之傳掌,
未能行於世,其義多異鄭元,往往與司徒崔浩同。
孫惠蔚,字叔炳,年十五,通《詩》、《書》及《孝經》、《論語》。

徐遵明年十七,隨鄉人毛靈和等詣山東求學。至上
黨,乃師屯留王聰,一年,便辭聰詣燕趙,師事張吾貴。
吾貴門徒甚盛,遵明伏膺數月,乃私謂其友人曰:張
生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說,不愜吾心,請更從師。
遂與平原田猛略就范陽孫買德受業。一年,復欲去
之。猛略謂遵明曰:君年少從師,每不終業,千里負帙,
何去就之甚。如此用意,終恐無成。遵明曰:吾今始知
真師所在。猛略曰:何在。遵明乃指心曰:正在於此。乃
詣平原唐遷,納之,居於蠶舍。讀《孝經》、《論語》、《毛詩》、《尚書》、
《三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

董徵,字文發,好古,學尚雅素。師清河監伯陽,受《論語》,
後於劉獻之遍受諸經。

盧景裕,字仲儒,齊獻武王聞景裕經明行修,使教諸
子。景裕嘗注《論語》。

《北齊書·儒林傳》:李鉉年二十三,便自潛居,討論是非,
撰定《論語》。

《文苑傳》:樊遜少學,常為兄仲優饒。既而自責曰:名為
人弟,獨受安逸,可不愧於心乎。欲同勤事業。母馮氏
謂之曰:汝欲謹小行耶。遜感母言,遂專心典籍,恆書
壁作見賢思齊四字,以自勸勉。

《周書·文帝十三子傳》:宋獻公震,字彌俄突。幼而敏達,
年十歲,誦《孝經》、《論語》、《毛詩》。

《蕭大圜傳》:大圜,梁簡文帝之子也。幼而聰敏,神清俊
悟。年四歲,能誦《三都賦》及《孝經》、《論語》。

《儒林傳》:樂遜,正光中,聞碩儒徐遵明領徒趙、魏,乃就
學《孝經》、《喪服》、《論語》、《詩》、《書》、《禮》、《易》、《左氏春秋》大義。

《異域高昌傳》:文字亦同華夏,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
官弟子,以相教授。

《隋書·儒林傳》:劉炫著《論語述議》十卷,行於世。

張沖,字叔元。仕陳為左中郎將,非其好也,乃覃思經
典,撰《論語義》十卷,官至漢王侍讀。

《文學傳》:王頍年二十,尚不知書。為其兄顒所責怒,於
是感激,始讀《孝經》、《論語》,晝夜不倦。年二十二,周武帝
引為露門學士。高祖授國子博士。

《唐書·章懷太子賢傳》:甫數歲,讀書一覽輒不忘,至《論
語》賢賢易色,一再誦。帝問故,對曰:性實愛此。帝語李
世勣,稱其夙敏。

《狄仁傑傳》: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為吏誣訴,黜陟使閻
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
海遺珠矣。

《黎幹傳》:大曆八年,復召為京兆尹。時大旱,幹造土龍,
自與巫覡對舞,彌月不應。又禱孔子廟,帝笑曰:丘之
禱久矣。使土龍,帝減膳節用,既而霪雨。
《薛戎傳》:弟放,端厚寡言。穆宗即位,參贊機命。帝嘗問
曰:吾聞學者白首不能通一經,安得其要乎。對曰:《論
語》,《六經》之菁華也;《孝經》,人倫之本也。漢時《論語》首立
於學官。

《隱逸傳》:王希夷喜讀《周易》、《老子》,刺史盧齊卿就謁問
政,答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言足矣。
《儒學傳》:孔穎達,貞觀初,帝新即位,穎達數以忠言進。
帝問:孔子稱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
若虛,何謂也。對曰:此聖人教人謙耳。已雖能,仍就不
能之人以資所未能;己雖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資其
多。內有道,外若無;中雖實,容若虛。非特匹夫,君德亦
然。故《易》稱蒙以養正,明夷以眾。若其據尊極之位,
衒聰耀明,恃才以肆,則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滅
亡,莫不由此。帝稱善。

褚無量,帝西還,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學,無量以《孝經》、
《論語》五通獻帝。帝曰:朕知之矣。乃選郗常亨、郭謙光、
潘元祚等為太子、諸王侍讀。

啖助,字叔佐,趙州人。趙匡、陸質,其高弟也。大曆初,助、
匡、質以《春秋》,施士丐以《詩》,仲子陵、袁彝、韋彤、韋
《禮》,蔡廣成以《易》,強蒙以《論語》,皆自名其學。

林蘊辯黠,嘗有姓崔者矜氏族,蘊折之曰:崔杼弒齊
君,林放問禮之本,優劣何如邪。其人俯首不能對。
《列女傳》:鄭義宗妻盧者,范陽士族也。涉書史,事舅姑
恭順。夜有盜持兵劫其家,人皆匿竄,惟姑不能去,盧
冒刃立姑側,為賊捽捶幾死。賊去,人問何為不懼,答
曰:人所以異鳥獸者,以其有仁義也。今鄰里急難尚
相赴,況姑可委棄耶。若百有一危,我不得獨生。姑曰:
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吾乃今見婦之心。

《舊唐書·尚宮宋氏傳》:宋氏,名若昭,貝州清陽人。父庭
芬,世為儒學,至庭芬有詞藻。生五女,皆聰惠,庭芬始
教以經藝,既而課為詩賦,年未及笄,皆能屬文。長若
華教誨四妹,有如嚴師。著《女論語》十篇,其言模倣《論
語》,以韋宣文君宋氏代仲尼,以曹大家等代顏、閔,其
問答,悉以婦道所尚。若昭注解,皆有理致。貞元四年,
李抱真表薦以聞。德宗俱召入宮,試以詩賦,兼問經
史中大義,深嘉賞歎。德宗能詩,與侍臣唱和相屬,亦
令若華姊妹應制。每進御,無不稱善。嘉其節概不群,
不以宮妾遇之,呼為學士先生。

《章懷太子賢傳》:賢,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容止端雅,
深為高宗所嗟賞。嘗詔司空李勣曰:此兒已讀得《尚
書》、《禮記》、《論語》,誦古詩賦復十餘篇,暫經領覽,遂即不
忘。我曾遣讀《論語》,至賢賢易色,遂再三覆誦。我問何
為如此,乃言性愛此言。方知夙成聰敏,出自天性。
《蘇世長傳》:周武帝時,世長年十餘歲,上書言事。武帝
以其年少,召問:讀何書。對曰:讀《孝經》、《論語》。武帝曰:《孝
經》、《論語》何所言。對曰:《孝經》云:為政者不敢侮于鰥寡。
《論語》曰:為政以德。武帝善其對,令于獸門館讀書。
《北夢瑣言》:司空圖侍郎有出倫之才,注論語一部。明
無為上下三篇,義說一篇。倉卒之辰焚于賊火時人
無所聞。

節度使韓簡性麤質。每對文士不曉其說。心常恥之。
乃召一孝廉令講《論語》。及講至《為政》篇。明日謂諸從
事曰:僕近知古人淳朴,年至三十方能行立。外有聞
者無不絕倒。

《五代史·梁家人廣王朱全昱傳》:太祖仲兄存,存子友
倫幼亦明敏,通《論語》、小學,曉音律。

《遼史·鐸盧斡傳》:一日臨流,聞雉鳴,三復孔子時哉語,
作古詩三章見志,當時名士稱其高情雅韻,不減古
人。

《宋史·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后傳》:宰執王珪等,乞立延
安郡王為皇太子,太后權同聽政,帝頷之。珪等見太
后簾下。后泣,撫王曰:兒孝順,喜學書,已誦《論語》七卷,
絕不好弄。乃令王出簾外見珪等,珪等拜謝且賀。
《宗室魏悼王廷美傳》:克繼,善楷書,尤工篆隸,宗正薦
之,仁宗親臨試,及令臨蔡邕古文法寫《論語》、《詩》、《書》。
《趙普傳》:普少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
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
政,處決如流。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袁逢吉傳》:逢吉四歲,能誦《爾雅》、《孝經》,七歲兼通《論語》、
《尚書》。周太祖召見,發篇試之,賜束帛以賞其精習。
《李沆傳》:沆為相,常讀《論語》。或問之,沆曰:沆為宰相,如
《論語》中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尚未能行。聖人之言,
終身誦之可也。

《張耆傳》:真宗在東宮,嘗命授以《論語》。

《馮元傳》:擢崇文院檢討兼國子監直講。王旦聞其名,
嘗令說《論語》,群子弟侍聽,因薦之真宗。

《趙師民傳》:遷天章閣侍講,嘗講《論語》,問修文德,曰:文
者,經天緯地之總稱。君人之道,撫之以仁,制之以義,
接之以禮,講之以信,皆是。帝曰:然其所先者,無若信
也。曰:信者,天下之大本,仁義禮智,皆必由之,此實至
道之要。復問鑽燧改火,曰:古之聖王,舉動必順天時,
所以四時變,火隨木色。近世漸務苟簡,以為非治具
而遂廢之,至其萬事皆不如古。又問:子夏、子張所言
交道孰勝。曰:聖哲之道,含覆廣大,與天地參。善者有
以進德,惡者俾之改行。子張之言為優。

《胡則傳》:龍昌期,嘗注《論語》,其說詭誕穿鑿,嘉祐中,詔
取其書。歐陽修言其異端害道,不當推獎。
《范純仁傳》:嘗曰:吾生平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
不盡。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親睦宗族,未嘗須臾
離此也。每戒二弟曰:《六經》,聖人之事也。知一字則行
一字。要須造次顛沛必於是。

《范正平傳》:正平學行甚高,雖庸言必援《論語》。

《蘇軾傳》:軾成《易傳》,復作《論語說》。

《呂大忠傳》:太忠知秦州。謝良佐教授州學,大忠每過
之,聽講《論語》,必正襟斂容曰:聖人言行在焉,吾不敢
不肅。

《孫固傳》:固幼有立志。九歲讀《論語》,曰:吾能行此。徂徠
石介一見,以公輔期之。

《孔武仲傳》:武仲所著《詩書論語》、《金華講義》等共百餘
卷。

《龔原傳》:原為司業時,請以王安石所撰《字說》及子
《論語》、《義》等書刊板傳學者。故一時學校舉子之文,靡
然從之,其敝自原始。

《李綱傳》:綱,字伯紀。紹興二年,除觀文殿學士。著《論語》
詳說十卷。

《許翰傳》:翰,字崧老,歷資政殿學士。通經術,所著有《論
語解》。

《陳禾傳》:禾崇尚義理,黜抑浮華。著有《論語解》十卷。
《陳淵傳》:淵面對上曰:以《三經義解》觀之,具見安石穿
鑿。淵曰:穿鑿之過尚小,至于道之大原,安石無一不
差。推行其學,遂為大害。上曰:差者何謂。淵曰:聖學所
傳正有《論》、《孟》、《中庸》,《論語》主仁,《中庸》主誠,《孟子》主性,安
石皆暗其原。仁道至大,《論語》隨問隨答,惟樊遲問,始
對曰:愛人。愛特仁之一端,而安石遂以愛為仁。
《程瑀傳》:瑀在朝無詭隨,嘗為《論語說》,至弋不射宿,言
孔子不欲陰中人。至周公謂魯公,則曰可為流涕。洪
興祖序述其意,檜以為譏己,逐興祖。魏安行鋟板京
西漕司,亦奪安行官,籍其家,板。檜死,瑀子孫乃免
錮云。

《胡舜陟傳》:遷侍御史。奏:向者晁說之乞皇太子講《孝
經》,讀《論語》,間日讀《爾雅》而廢《孟子》。夫孔子之後深知
聖人之道者,孟子而已。請詔東宮遵舊制,先讀《論語》,
次讀《孟子》。

《曾開傳》:開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歷陽也,從游酢
學,日讀《論語》,求諸言而不得,則反諸心,每有會意,欣
然忘食。

《黃祖舜傳》:祖舜權刑部侍郎兼侍講。進《論語講義》,上
命金安節校勘,安節言其書詞義明粹,乃令國子監
板行。

《王大寶傳》:趙鼎謫潮,大寶日從講《論語》,鼎歎曰:吾居
此,平時所薦無一至者,君獨肯從吾游,過人遠矣。
《汪應辰傳》:少從呂居仁、胡安國游,張栻、呂祖謙深器
許之,告以造道之方。嘗釋克己之私如用兵克敵,《易》
懲忿窒慾,《書》剛制於酒,懲窒、剛制皆克勝義,可不常
省察乎。

《李衡傳》:自宣和間入辟雍,同舍有趙孝孫者,洛人也,
其父實師程頤,家學有源,勸衡讀《論語》曰:學非記誦
詞章之謂,所以學聖賢也,不可有絲毫偽實處,方可
言學。衡心佩其訓,雖博通群書而以《論語》為根本。
《柴中行傳》:中行,字與之。理宗即位,以右文殿修撰,賜
金帶。所著有《論語童蒙說》。

《李舜臣傳》:舜臣,字子思。乾道二年進士。遷宗正寺主
簿。朱熹每為學者稱之。著《家塾編次論語》五卷。
《孫逢吉傳》:朱熹在經筵,小人共不便,潛激上怒,中批
與祠。劉光祖與逢吉同在經筵,吏請曰:今日某侍郎
輪講,以疾告,孫侍郎居次,請代之。逢吉曰:常所講《論
語》,今安得即有講義。已而問侍郎講義安在,取觀之,
則講《詩權輿篇》刺康公與賢者有始而無終,與逐朱
熹事相類,逢吉欣然代之講。因於上前爭論甚苦。
《許奕傳》:奕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真德秀侍帝前,論
人才,上以骨鯁稱之。所著有《論語講義》行世。

《陳宓傳》:丞相俊卿之子。少嘗及登朱熹之門,熹器異
之。長從黃幹遊。所著有《論語注義問答》。

《趙汝談傳》:累遷崇政殿說書。因講《論語》而言漢元帝
恭儉無過,惟以剛不克改,明不能繹,優柔不斷,而漢
業遂衰。所著有《論語注》。

《趙善湘傳》:慶元二年進士,歷觀文殿學士,所著有《論
語大意》十卷。

《馬廷鸞傳》:咸淳五年,進右丞相。所著有《語孟會編》。
《王萬傳》:登嘉定十六年進士第。太常少卿致仕。萬之
學專有得于時習之語,謂學莫先于言顧行,言然而
行,未然者非言之偽也,習未熟也,熟則言行一矣。故
終其身,行無不顧其言。發於設施論諫,皆根於中心。
遺文有《時習編》。

《文天祥傳》: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
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可
以無愧。

《馮去非傳》:去非父椅,家居教授,注《論》、《孟》等書。
《道學傳》:程頤其學本於誠,以《大學》、《語》、《孟》、《中庸》為標旨,
而達於《六經》。

謝良佐字顯道,壽春上蔡人。與游酢、呂大臨、楊時在
程門,號四先生。登進士第。所著《論語說》行於世。
尹焞字彥明,權禮部侍郎兼侍講。焞學于程頤之門,
頤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有《論語解》及《門
人問答》傳於世。

李侗字愿中,聞羅從彥得河、洛之學,謁之,授《春秋》、《中
庸》、《語》、《孟》之說。吏部員外郎朱松與侗為同門友,雅重
侗,遣子熹從學,熹卒得其業。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人。紹興十八年進士第。
歷煥章閣待制。所著有《論語》集註;所編次有:《論語集
義》。熹歿,朝廷以其《大學》、《語》、《孟》、《中庸》訓說立於學官。
張栻,丞相浚子也。穎悟夙成,自幼學,所教莫非仁義
忠孝之實。長師胡宏,宏一見,即以孔門論仁親切之
旨告之。栻益自奮礪,以古聖賢自期,作《希顏錄》。
李燔字敬子,南康建昌人。中紹熙元年進士第,授岳
州教授,未上,往建陽從朱熹學。熹告以曾子弘毅之
語,且曰:致遠固以毅,而任重貴乎弘也。燔退,以弘名
其齋而自儆焉。

《儒林傳》:邢昺受詔與杜鎬等校定《論語》、《義疏》,及成,並
加勳階。上嘗問:管仲、召忽皆事公子糾,小自之入,召
忽死之,管仲乃歸齊相桓公。豈非召忽以忠死,而管
仲不能固其節,為臣之道當若是乎。

孫奭嘗奉詔與邢昺、杜鎬考正《論語》謬誤。

呂祖謙少褊急,一日,誦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忽覺平時忿懥渙然冰釋。

陸九淵,字子靜。初讀《論語》,即疑有子之言支離。與朱
熹會鵝湖,論辨所學多不合。及熹至南康,九淵訪之,
與朱熹至白鹿洞,九淵為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
聽者至有泣下。熹以為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
胡寅字明仲,宣和進士。歷徽猷閣直學士。著《論語詳
說》行於世。

程迥,字可久,寧陵人。家于沙隨,隆興元年進士,調信
州上饒縣。著有《論語傳》。

廖德明嘗語人以仕學之要曰:德明自始仕,以至為
郡,惟用三代直道而行一句而已。

王柏,字會之,金華人。大父師愈,從楊時受《易》、《論語》。柏
少自號長嘯。年踰三十,始知家學之原,勇於求道。與
其友汪開之著《論語通旨》,至居處恭,執事敬,惕然嘆
曰:長嘯非聖門持敬之道。亟更以魯齋。於《論語》標注
點校,尤為精密。所著有《論語衍義》、《論語通旨》。

葉味道,字知道,嘉定進士,調鄂州教授。從臣有薦味
道可為講官,乃授太學博士,兼崇政殿說書。故事,說
書之職止于《通鑑》,而不及經。味道請先說《論語》,詔從
之。

《文苑傳》:路振,字子發。幼穎悟,五歲誦《孝經》、《論語》。
劉恕字道源,少穎悟。八歲時,坐客有言孔子無兄弟
者,恕應聲曰: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坐驚異。

《隱逸傳》:劉愚不樂仕進。著書自適,《語》、《孟》皆有解。
《列女傳》:榮氏,女弟也。自幼如成人,讀《論語》,能通大
義。

《蒙齋筆談》:韓魏公不甚言佛理。蓋平生所厚善,而信
者歐陽永叔勢不得不然。每為人言,自少至老,終始
所踐履。惟在一部《論語》中未嘗須臾敢離文。若云公
晚鎮北門已六十餘矣。玉汝為都轉運使公時,多病。
不甚視政事。數謁告家。居玉汝。每攜文若問候。至則
直造臥內几案間不見他物,惟一唾壺與《論語》爾。乃
信傳者不謬人,果欲修身于《論語》。未論盡得但能行
其數十言,隨人品高下,大小無有不為善人君子者,
況略見其所不可得聞者乎?吾嘗為《論語》釋言,未嘗
沿襲徒為世俗傳注。真欲有不愧所聞者。所謂造次,
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
倚於衡,更須要講解。舉足動步無往非,當用意常。須
痛自鞭策爾。

《東軒筆錄》:楊安國膠東經生也。累官至天章閣侍講。
其為人沽激矯偽,言行鄙朴動有可笑。每進講則雜
以俚下廛市之語。自扆坐至侍臣中官見其舉止已
先發笑。一日侍仁宗講,至一簞食一瓢飲,安國操東
音曰:顏回甚窮,但有一羅粟米飯一葫蘆漿水。又講: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安國遽啟曰:官家昔
孔子教人也,須要錢。仁宗哂之。翊日,遍賜講官。皆懇
辭不拜。唯安國受之而已。

《老學庵筆記》:曾文清夙興誦《論語》。一篇終身未嘗廢。
聞見後錄。近年洛陽張氏發地得石十數。漢蔡伯喈
隸《尚書》、《禮記》、《論語》各已壞缺。《論語》多可辨。每語必他
出至十數語。則曰:凡章若干如朝聞道夕死可也,如
鳳兮鳳兮何而德之?衰如執車者為誰子?子路曰:為。
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是知津矣。如置其杖而耘
等語校今世本為異。

玉海論語孟子集注或問朱文公熹撰淳熙四年六
月癸巳成

《蘇州府志》:王蘋二程在洛蘋往從之,遂為河南高第。
識慮精微,議《論》平易。既老,作《論語集解》,未成。章憲及
陳長方楊邦弼皆其門人也。

周甫,字次山,常熟人。幼穎悟。五歲誦《論語》。每舉一字,
輒引類言之。淳熙十年秋試,主文郭頤取為解魁,以
失書塗註知府耿秉移嗣榜首。

《婺源縣志》:王炎,字晦叔。登乾道五年乙科。所著有《論
語解》。

《處州府志》:項復,字吉甫,松陽人。嘗從慈湖楊先生學。
一日,先生問曰:學而時習作如何說?吉甫倉卒無以
對,但云:不談口生荊棘。先生撫几嘆曰:正是此說。吉
甫由是警悟,學業益進。晚年有薦之于朝者以白衣
授校書郎,隱居不仕。自號耕樂。

《金史·完顏匡傳》:匡,本名撒速。大定十九年,章宗年十
餘歲,顯宗命詹事烏林答愿擇德行淳謹、才學該通
者,使教章宗兄弟。閱月,愿啟顯宗曰:豳王府教學完
顏撒速、徐王府教讀僕散訛可二人,可使教皇孫兄
弟。七月丁亥,宣宗、章宗皆就學,世宗詔匡、訛可俱充
太子侍讀。寢殿小底駝滿九住問匡曰:伯夷、叔齊何
如人。匡曰:孔子稱夷、齊求仁得仁。九住曰:汝輩學古,
惟前言是信。夷、齊輕去其親,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仁者固如是乎。匡曰:不然,古之賢者行其義也,行其
道也。伯夷思成其父之志以去其國,叔齊不苟從父
之志亦去其國。武王伐紂,夷、齊叩馬而諫。紂死,殷為
周,夷、齊不食周粟,遂餓而死。正君臣之分,為天下後
世慮至遠也,非仁人而能若是乎。是時,世宗如春水,
顯宗從,二人者馬上相語遂後。顯宗遲九住至,問曰:
何以後也。九住以對,顯宗嘆曰:不以女直文字譯經
史,何以知此。主上立女直科舉,教以經史,乃能得其
淵奧如此哉。稱善者良久,謂九住曰:《論語》知之為知
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汝不知不達,務辯口以難人。
由是觀之,人之學、不學,豈不相遠哉。

《趙秉文傳》:秉文刪集《論語解》十卷。

《忠義完顏陳和尚傳》:太原王渥文章論議與雷淵、李
獻能相上下。陳和尚天資高明,雅好文史,自居禁衛
日,人以秀才目之。渥授以《論語》,通其義。

《元史·廉希憲傳》:時方尊禮國帥,帝命希憲受戒,對曰:
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對曰:為臣當忠,
為子當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

《朵兒赤傳》:朵兒赤年十五,注論語、孟子、尚書。帝以西
夏子弟多俊逸,欲試用,召見,授中興路總管。

《李昶傳》:昶早年讀《論》、《孟》,見先儒之失,考訂成編,及得
朱氏、張氏解,往往合,其書遂不復出。
《齊履謙傳》:六經、諸史,無不淹貫。著《論語言仁通旨》二
卷。

《虞集傳》:集曾祖剛簡,著《論語說》,以發明其義。集三歲
即知讀書,乙亥,挈家趨嶺外,干戈中無書冊可攜,母
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氏傳》,聞輒成誦。比還長沙,就
外傅,始得刻本,則已盡讀諸經,通其大義矣。

《歐陽元傳》:幼岐嶷,母李氏,親授《論語》諸書,八歲能成
誦。

《王思誠傳》:思誠天資過人,七歲,從師授《論語》,即能成
誦。

《李好文傳》:至正九年,帝以皇太子年漸長,開端本堂,
命皇太子入學,以右丞相脫脫、大司徒雅不花知端
本堂事,而命好文以翰林學士兼諭德。好文言:欲求
二帝三王之道,必由于孔氏,其書則《孝經》、《大學》、《論語》、
《孟子》、《中庸》。乃摘其要,釋以經文。

《儒學傳》:許謙生數歲而孤,甫能言,其母陶口授《論語》,
入耳輒不忘。

陳櫟生三歲,祖母吳氏口授《論語》,輒成誦。

黃澤生有異質,慨然以明經學道為志,好為苦思,屢
以成疾,疾止復思,久之,如有所見,作《顏淵仰高鑽堅
論》。始澤嘗夢見夫子,以為適然,既而屢夢見之,最後
乃夢夫子手授所較《六經》,字畫如新,由是深有感發,
始悟所解經多徇舊說為非是,乃作《思古吟》十章,極
言聖人德容之盛,上達于文王、周公。

伯顏,一名師聖。六歲,從里儒授《論語》,即成誦。

《隱逸傳》:杜瑛,字文玉,霸州人。著《語孟旁通》八卷。
《明外史·寧獻王權傳》:鎮國中尉謀束脩自好,貫串
群籍,著《論語箋》二十卷。

《呂本傳》:嘉靖二十五年,主順天鄉試。帝性猜忌,不欲
權歸大臣。本以《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命題遂大當帝
意遷南京祭酒

《王艮傳》:艮初名銀,王守仁為更名。七歲受書鄉塾,貧
不能竟學。讀書,止《孝經》、《論語》、《大學》,信口談說,中理解。
《儒林傳》:王敬臣誦《四箴》,註悟孔子求仁之旨。嘆曰:學
在是矣。心者動之主,心無妄念,則非禮之動安從生?
自是居處必以禮。雖燕處必正襟危坐。

章潢著《論語約言》諸書。名播遠邇弟子從游甚眾。
郝敬杜門謝客耑務著述《論語》等。咸為之解。

《文苑傳》:王行,吳縣人。幼隨父依賣藥徐翁家,徐媼好
聽稗官小說,行日記數本,為媼誦之。媼喜,言于翁,授
以《論語》,明日悉成誦。翁大異之,俾盡讀家所有書。
《歙縣志》:姚璉,字叔器。弱冠從胡雲峰先生遊呂仲實。
嘗問曰:《論語》說心幾處?對曰:不踰矩聖人之心三月,
不違賢人之心飽食終日,眾人之心有心哉?隱士之
心仲實稱善。明太宗至徽延訪耆舊鄧愈以名聞被
召見。

《婺源縣志》:余世,安字汝泰。幼慷慨有大志。就塾讀。至
竭力致身二句撫几大叫。讀書人舍忠孝二字所學,
何事同舍異之?子懋衡萬曆壬辰成進士。

《江都鄉賢錄》:金奇選,字幼常。于書無不讀。其學務以
立誠為本。門人子弟為輯其事之合于鄉黨。曲禮者
凡數十條。編曰:《孔門傳燈錄》所著有硃批。《論語詳說》
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