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 > 中华门

①今北京天安门广场正阳门北。明永乐年间建,初名大明门。清初改名大清门。1912年改名中华门。为明、清都城皇城南面正门。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3:“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重脊,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名棋盘街。”1958年因扩建天安门广场而拆除,其位置相当今毛主席纪念堂处。

②即今江苏南京市旧城南门。南朝时已有中华门。《南齐书·刘悛传》:“初,苍梧废,太祖集议中华门。”梁简文帝《守东平中华门开诗》云:“脂车向驰道,总辔息中华。”五代时南唐都此,称正南门为中华门。明洪武初扩建都城,重建此门,称为聚宝门。1931年复称中华门。


在江苏省南京市南聚宝山北,南临长干桥,北倚镇淮桥。原为南唐都城的正南门,明洪武初年随明都的扩大重建。初名聚宝门,1931年改今名。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8米,东西宽90米,总面积1.17万平方米。系瓮城,前后四重,每道墙正中均有拱门一座,各门有上下启动的千斤闸(今仅存闸槽和石门臼)。首道城门共三层,上层原为庑殿式重檐筒瓦顶城楼,今仅留台基残迹;中层已不存。二道至四道门上原有木结构建筑,亦已毁坏。底层外围北面第四道城门左右各筑藏兵洞3个,东西两侧各筑藏兵洞7个,瓮城共有藏兵洞27个。供驻兵和囤藏物资用。瓮城东西墙外各筑宽达11米登城斜坡,马道也用砖斜铺,供载重较大的车马上下。此门形式多样,结构复杂,规模宏大,为国内所少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门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