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 > 居庸关
又名军都关、太行第八陉、蓟门关、纳款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三十里。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吕氏春秋·有始》: 九塞有 “居庸”。《汉书·地理志》: 上谷郡居庸县 “有关”。《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十五年 (39),“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关、 居庸关以东”。 《水经·㶟余水注》: “㶟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 为历代军事防御要地。元始于居庸关设南、北口之戍。明徐达于此垒石为城,为京师北方门户。清于此关城置都司。关城内有云台,元至正五年 (1345) 建成。台上原有三座喇嘛塔,称过街塔。元末明初时先后被毁。明正统四年 (1439) 在台上建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 又毁。居庸关云台尚存,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京市昌平区西北。为长城重要关口。居庸之名出现于战国,《吕氏春秋·有始览》称“居庸”为天下九寨之一。处两山夹峙的狭长深谷之中,扼北京通往内蒙古的交通要冲,向为北京西北的屏障。传秦始皇修长城时将强征民夫士卒徙居于此。三国时名西关,唐有居庸、蓟门、军都等关之称,辽以后均称今名。《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五年(39年),“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关、居庸关以东。”明初靖难兵起,燕王朱棣曰:居庸关路狭而险,北平之噤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可无北顾忧,即此。明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今关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关城内有一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的云台(原为过街塔基座),由汉白玉砌成,高9.5米。台座中间南北向开一券门,通车马。券门及券洞内雕有属喇嘛教内容的佛教图像和梵、藏、八思巴、维吾尔、汉、西夏六种文字题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是元代石雕艺术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庸关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