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 > 龙门县

①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皮氏县置,属高凉郡。治所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寰宇记》卷46龙门县:“因山为名。”隋属河东郡。唐属绛州,元和初属河中府。北宋宣和二年(1120)改为河津县。

②唐垂拱四年(688)析麻阳县置,属辰州。治所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西南锦和镇东轻土村。寻废。

③唐末置,属新州。治所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龙关镇。辽属奉圣州。金属德兴府。元初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复置,属宣化府。1914年改名龙关县。

④辽置,治所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龙关。元初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复置,1914年改名龙关县。

⑤即罗门县。唐置,属羁縻长宁州。治所在今四川长宁县境。清嘉庆《长宁县志》卷12:龙门碑“明时渔者于小溪中获石碑一,上书‘龙门’二大字,疑唐置龙门县故云”。后废。

⑥明弘治九年(1496)析增城、博罗二县置,属广州府。治所即今广东龙门县。以龙门镇为名。民国初属广东粤海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


(1)古县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皮氏县置,治今山西省河津市西。“因龙门山为名”(《元和郡县志》)。属高涼郡。东魏改属北乡郡。北齐天保时为龙门郡治,北周因之。隋先后属蒲州、河东郡。唐武德初为泰州治,贞观中改属绛州,后属河中府。北宋仍属河中府,宣和二年(1120年)改为河津县。(2)古旧县名。唐末置,治今河北省赤城县西南龙关。属妫州。辽、金属奉圣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废为镇。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置望云县,明初废。宣德六年(1431年)改置龙门卫。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置龙门县。属宣化府。1914年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改名龙关县。(3)今县名。在广东省中部。属惠州市。面积 2308 平方千米。人口31.9万。辖15镇、1乡。县人民政府驻龙城镇。明弘治九年(1496年,一说六年)析增城、博罗两县部分地置龙门县,属广州府。清仍之。因县治七星岗原为增城县上龙门地,故县名龙门。1914年属粤海道。1920年属广东省。1949年属东江专区,1952年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9年并入增城县,划归佛山专区。1961年复置龙门县,仍属佛山专区。1963年改属惠阳专区,1970年属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1988年属惠州市。属丘陵性河谷地形,平均海拔550米,西部天堂顶最高,海拔 1210 米。北部山地的龙门河,汇集铁岗河、蓝田河后,向西南流入增城市,与永汉河汇注增江。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为广东省暴雨中心之一。森林茂密,多马尾松、杉、樟等。南昆山多竹。设有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农产以稻为主,次为甘蔗、花生、大豆、木薯等;水果有柑橘等。养蜂业很盛。土特产有龙门鸡、草菇、西溪笋、龙门米粉等。矿产有石灰石、煤、铅、锌、钽铌、钨等。工业有建材、化肥、竹木加工和陶瓷工艺等。竹席编织为传统手工业。多小水电站,是全国农村电气化重点县之一。增马、龙始、龙塘公路经此。永汉河在永汉镇以下、龙门河在麻榨镇以下可通帆船。南昆山为旅游避暑胜地。

龙门县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