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香象渡河

《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据《维摩经》注释说:“香象,青香象也,身出香风。”)。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又据宋释道原所著《景德传灯录》说,同在佛所闻说一味之法,然所证有浅深。譬如兔马象三兽渡河,兔渡则浮,马渡及半,象彻底截流。

“香象渡河”原是佛教用语,用以比喻悟道精深。后借以比喻美好的诗文写得精辟透彻。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二七:“李杜(指李白、杜甫)数公,如金鳷擘海(《诗人玉屑》“鳷作“翅”,擘,音bó,分开。金鳷擘海比喻笔力雄健),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指孟郊、贾岛),直虫(《诗人玉屑》引作蛩)吟草间耳。”


主谓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深刻。语本《优婆塞戒经》卷1:“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也用以形容诗文精辟深透。清·袁枚《随园诗话》卷8:“严沧浪借禅喻诗,所谓羚羊挂角,~,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寻。”△多用于佛教方面。→金翅擘海。也作“渡河香象”、“香象绝流”。

香象渡河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